2020年,對於所有行業來說都是極其不尋常的一年,於銀行業而言,更是如此。
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衝擊著整個銀行業的經營環境:資產價格下行、資產質量惡化、資本內生能力減弱......商業銀行需要在前所未有的複雜環境下跳出「舒適區」,尋找經濟效益、風險暴露處置與服務實體之間的平衡。
另一邊,疫情也按下了數位化「加速鍵」,銀行業都把擁抱金融科技作為主要戰略方向,不論是主動出擊或是被動防禦,目的只有一個——希望趕上疾馳的「科技」高鐵。
展望2021年,銀行經營依然將在「促讓利」與「防風險」中取得平衡。在後疫情時代如何走出「生存危機」?是每一家銀行都需要認真思考並回答的問題。
1、真的少賺了
為應對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影響,監管部門今年7月表態「督促銀行保持利潤合理增長,做實利潤、用好利潤」、「及時填補撥備缺口,全面覆蓋風險損失」。
基於這一監管導向,銀行業普遍加大撥備計提和不良資產核銷力度,加之向實體經濟讓利等措施頻頻落地,銀行業績增長受限。
中報數據顯示, 52家中國上市銀行上半年實現淨利潤9010.5億元,同比減少9%,為史上首次出現整體性負增長。
不過,隨著國內經濟加速復甦,銀行業三季報出現回暖跡象,國有行、股份行歸母淨利潤降幅較上半年全部收窄,上市銀行板塊也在10月出現回升拐點,表現超出大盤走勢。
11月中旬,銀行股再度開啟一波上揚走勢,巨量資金也借道ETF工具湧入銀行板塊。不少賣方機構更是頻頻對銀行股走勢表示積極看多,主要是基於估值修復和經濟基本面改善兩大核心邏輯。
中金髮布研報指出,上市銀行信用成本高點、淨不良生成率高點、業績底部在二、三季度確認,自此,銀行利潤增速有望陸續顯著提升,呈現為V型反轉,未來A股和H股銀行都有60%以上的上漲空間。
但也有部分基金經理認為,銀行股從長期的投資邏輯來看,吸引力相對有限,目前基金經理對銀行股投資機會的關注,更多是出於短期階段性機會的捕捉。
2、誰說銀行不缺錢
一邊是加大信貸投放、不良暴露、監管要求提高帶來的資本消耗,一邊是淨利潤負增長導致內源性資本補充受限。疫情之下,商業銀行的「補血」迫切性凸顯。
年初以來,國務院金融委等有關部門也多次就銀行資本補充問題密集發聲,為銀行業(尤其是中小銀行)拓寬資本補充渠道提供政策支持。
其中,永續債、二級資本債成為商業銀行外源資本補充最重要、發展最快的渠道。截至目前,今年銀行永續債、二級資本債發行規模已分別突破6300億元和6100億元。
此外,定增、優先股、可轉債等常規資本補充工具輪番上陣,上市銀行配股也時隔7年「重出江湖」。國常會則首次提出,允許地方政府專項債合理支持中小銀行補充資本金。
據了解,目前財政部已下達用於支持化解地方中小銀行風險的新增專項債券額度2000億元,分地區額度已全部下達,惠及18個省市,支持其化解地方中小銀行風險。
進入12月份,專項債注資中小銀行的方案已陸續在廣東、浙江、山西、廣西等地進入實操階段。總體看,通過當地金控間接入股的方式來補充銀行資本金成為常規選擇,廣西發行的中小銀行專項債則由地方財政通過可轉股協議存款補充用款銀行資本金。
有業內人士表示,除了拓展新型資本補充工具之外,中小銀行也應該加強自身資本規劃和業務轉型,提升自身資本實力。
3、抱團取暖很流行
2020年是中小銀行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這一年,銀保監會正式宣布原則上同意包商銀行進入破產程序,標誌著包商銀行的風險處置即將收官。
包商銀行風險處置案例,對銀行業的監管、金融體系的穩定和建立規範有效的中小銀行公司治理機制都有重要啟示意義。
另一邊,11月四川銀行正式掛牌營業後,五家本地城商行合併籌建的山西銀行也迎來實質性進展,體現出中小銀行間合併重組之勢將更加明顯。
考慮到我國農村金融改革明顯滯後於城市金融改革,意味著相較於城商行體系而言,農村金融機構問題更大。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年初以來,銀保監會批覆籌建的中小銀行超過50家,其中多家由多家農商行或農信社合併而來,發展較好的農商行獲批入股「幫扶」落後農商行、或參與農信社改制的案例也數不勝數。
面對經濟下行的壓力,中小銀行發展面臨重重挑戰,「抱團取暖」 不是唯一手段,但是一個可選項。外界普遍預計,未來中小銀行合併重組、投資入股的案例可能還會增多,但實際效果無疑還需要時間驗證。
可見的是,中小銀行的體制機制改革與資本補充已經得到政策層面上的高度支持。今年5月,國務院金融委辦公室出臺《中小銀行深化改革和補充資本工作方案》,提出要進一步推動中小銀行深化改革,加快中小銀行補充資本,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原則,多渠道籌措資金,把補資本與優化公司治理有機結合起來。
4、向科技要業績
疫情期間的社交隔離政策使得銀行網點越發冷清,線上金融服務能力此時成為銀行突圍的關鍵。
上線客服經理雲工作室、發力財富管理直播、「非接觸服務」、加速迭代手機銀行APP……銀行業數位化轉型在這一年被按下「快進鍵」,一位上市城商行董事長直言:「行動慢了就會落伍出局」。
與此同時,銀行業也在重新思考技術部門在銀行中的定位,希望推動技術部門從後臺走向前、中臺並賦能業務發展。
由此,從2018年底開始被廣泛討論的「中臺」概念,也從網際網路行業傳導至金融行業,並在招行、交行等銀行先後落地,銀行信息技術架構、作業流程隨之而變。
除強調中臺之能,讓技術、業務、產品可以最大化地銜接之外,頭部銀行們普遍將數據治理提到關鍵位置,著力提高數據資產的ROA(資產回報率)。
但對更多的中小銀行而言,受限於自身技術能力、人才儲備與資金投入等問題,與第三方金融科技公司合作,成為這類群體獲取數位化轉型解決方案的新趨勢。不過,其中的合作風險也已引發監管注意。
有業內人士指出,經此一"疫",預計銀行業會更積極做好線上數位化轉型,即產品營銷、風險管理、系統架構等都將圍繞數位化發展需求全面轉型,尤其是中小銀行,需要更加注重自身能力的建設,減少對第三方合作機構的依賴。
5、進擊的理財子
按照「成熟一家、批准一家」的工作思路,銀行理財子公司正加速落地,成為大資管市場的生力軍。
截至目前,已合計有22家銀行獲批籌建理財子,其中15家開業運營;首家在華設立的外方控股理財公司匯華理財也在今年9月底揭牌。
理財子批設速度穩步推進的同時,銀行保本理財正在加速退出,已有多家銀行宣布實現保本清零,取而代之的,是理財子們發力的固收類產品、特色類產品。
今年以來,理財子在權益類資產的配置,在養老型、ESG等主題產品方面的研發備受關注,不少理財子公司紛紛表示將在投研人才等方面加大布局。
與此同時,隨著理財子密集開業,銀行間相互代銷理財產品的業務模式也在今年開始興起,包括中信銀行、招行、百信銀行等在內的多家銀行都開始代銷他行理財子發行的產品,理財子與泛資管機構的合作也不斷強化。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獨立發展之路日益明晰,銀行理財子公司也面臨著不斷出現的新挑戰。
受4月以來債市調整影響,多家銀行理財子公司產品出現跌破淨值現象,給投資者甚至銀行基層營銷人員都帶來不小的心理衝擊。
這也是資管新規發布後淨值型理財產品面臨的新情況。未來,理財子發行的產品將明顯呈現「淨值化」特徵,更多產品的收益將體現其標的資產價格的波動。
6、和「野蠻」說再見
起於2007年的網際網路貸款業務,在P2P、網際網路機構、電商平臺、銀行、持牌消費金融公司等各類參與體陸續進入後,於2020年迎來全新的規範時代。
一邊,全國實際運營的P2P網貸機構已由高峰時期的約5000家,逐步壓降到今年11月中旬完全歸零,P2P就此退出歷史舞臺。
另一邊,針對網際網路貸款的監管規定陸續出臺,為合規經營指明了方向。
其中,7月中旬,銀保監會正式發布《商業銀行網際網路貸款管理暫行辦法》,讓摸索中前進的商業銀行網際網路貸款業務有了監管標準。《辦法》將網際網路消費貸、經營貸合理區分,採取差異化監管,並對網際網路貸款的單戶額度、授信期限均設置期限要求。
《辦法》還有較大篇幅提到規範商業銀行對合作機構的管理,這也是規範助貸業務類型發展的重點。另外,消費金融公司、汽車金融公司也被納入《辦法》統一監管。
到11月初,銀保監會又會同人民銀行等部門發布《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提出了包括由銀保監會批經營許可、異地展業、兩參或一控、ABS槓桿倍數、聯合貸出資比例、貸款額度等新的規定。
基於《徵求意見稿》對網絡小貸業務產生的深遠影響,有觀察人士也將之視為「網絡小貸行業的新起點」,認為網絡小貸「野蠻生長」時代將結束。
7、「原油寶」原來不是寶
今年4月,中國銀行的「原油寶」成為了眾矢之的,頻頻登上微博熱搜。
這款個人帳戶原油產品,在掛鈎的原油期貨遭遇前所未有的負價結算時直接「穿倉」——虧完本金還要倒賠,讓「原油寶」投資者遇到前所未有的麻煩。
此後的半個月內,中行連發五次公告,態度由強硬轉向妥協,並最終與80%以上的「原油寶」客戶達成和解籤約:中行承擔負價虧損,並根據客戶具體情況對強平保證金20%以下的虧損給予差異化補償。
但與此同時,仍有不少投資者選擇訴諸法律。多地高院也陸續發布公告,對「原油寶」事件民事訴訟案件實行集中管轄。
12月,有關於「原油寶」事件的處罰通報落地。銀保監會對中行及分支機構處以合計5050萬元的罰款,並對該行四名相關責任人進行了警告及處罰。通報指出,中行所涉違法違規行為主要包括:產品管理不規範、風險管理不審慎、內控管理不健全、銷售管理不合規等。
「原油寶」事件也為國內銀行業從事個人帳戶交易業務的風險管控敲響警鐘,多家銀行進一步強化對國際金融市場價格異常波動的風險預警,並進行系統升級、完善投資者適當性管理。
而在11月底,多家銀行集體宣布暫停帳戶貴金屬業務新開戶,重啟時間則未明確。一致行動的背後,實際上也反映出「原油寶「事件後監管部門對個人帳戶交易業務的嚴監管導向。
8、誰動了我的隱私
緊隨中行「原油寶」事件後,銀行圈又與娛樂圈產生交集,「池子」事件登上微博熱搜。
5月6日,脫口秀演員池子微博發文怒斥笑果文化和中信銀行。池子不僅爆料笑果文化違約、拖欠報酬,還將中信銀行某支行為配合「大客戶」而洩露其個人銀行帳戶交易明細的行為公之於眾。
隔日,中信銀行官方微博發布《致歉信》並稱已對相關員工予以處分、支行行長予以撤職。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隨後通報稱,該局將啟動立案調查程序,嚴格依法依規進行查處。
事實上,「池子」事件成為網民熱議話題,不僅在於「大客戶」或者跨圈傳播,背後反映的更多是個人金融信息洩露問題,擔心自己會不會成為下一個「池子」。
有大行員工表示,在「池子」事件發生不久後,該行發布加強對客戶個人信息保護的文件要求。然而,在個人信息的保護模式上,現有法律更側重於間接保護和事後保護,這就導致個人信息保護和管理義務大多只能靠管理方的自覺。
不過今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公開發布並徵求意見,有望彌補這一空白和缺漏,讓保護個人信息有望實現有法可依。
其中,《草案》對金融機構在個人金融信息保護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草案》發布當日,人民銀行還對部分銀行侵害消費者金融信息安全行為立案調查,並進行相應處罰、警告。
9、數字人民幣發紅包
2020年備受市場關注的還有數字人民幣試點推廣工作。市場注目下,深圳、蘇州兩地相繼以發放數字人民幣紅包的方式將試點工作落地。
今年8月,商務部發布《全面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總體方案的通知》明確,要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及中西部具備條件的試點地區開展數字人民幣試點,由央行制訂政策保障措施,深圳、成都、蘇州、雄安新區等地及未來冬奧場景相關部門協助推進。
結合當地促消費政策,深圳市於10月8日聯合央行推出「禮享羅湖數字人民幣紅包」活動,率先開展了數字人民幣紅包試點工作,面向5萬名在深中籤人員發放了共計1000萬元的數字人民幣紅包。
兩個月之後,蘇州市也發布消息稱,該市數字人民幣紅包派發活動於12月5日正式開始預約,面向符合條件的蘇州市民發放2000萬元數字人民幣消費紅包。
據了解,目前,數字人民幣的全國落地試點場景已經超過6700個。有分析人士指出,得益於沒有物理實體,數字貨幣的投放使用場景十分豐富,而交易成本低、速度快捷的優勢下,可以顯著降低銀行的經營成本。
此外,數字貨幣有助於銀行延伸金融科技服務鏈條,拓展業務範圍。而在助推人民幣國際化方面,數字貨幣在國際市場中的支付、結算、定價功能的技術和制度優勢也有利於搶佔國際市場先機。
10、人走「查」不涼
2020年,金融反腐進入深水區。據不完全統計,年初以來已有至少90位金融高管(包含金融機構高管以及監管系統官員)接受相關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
其中,銀行系統被查處幹部覆蓋了從大到小眾多金融機構,甚至不乏「窩案」:始於4月初安徽省聯社原理事長陳鵬接受審查調查,在此後的8個月時間裡,整個安徽農信系統就至少有11名高管被查。
包括地方農信系統在內,整個中小銀行群體也成為腐敗高發地。總的來看,今年已有四省的原省聯社「一把手」被查,多家城商行董事長、行長宣布「落馬」。
值得一提的是,反腐高壓之下,十餘位被認為已經「安全著陸」的退休高管也難逃懲處,所謂人走「查」不涼。例如,9月宣布被查的農行陝西分行原副行長韓楨在2014年已退休。
此外,包括地方銀保監局、地方金融監管局、人民銀行等在內的金融監管部門今年也有超過20人被查。其中,2019年11月開始的半年時間裡,原內蒙古銀監局就有3名官員落馬。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日前發表《清除金融監管內鬼》一文表示,近年來金融監管部門之所以黨員領導幹部頻頻「落馬」,不僅僅在於少數監管幹部同金融機構進行串通勾結;現有法律和管理制度不健全、相對滯後,也為貪腐利益勾兌提供了可乘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