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郝科科
編輯:陳斌 赤耳
風品:山嵐 於太香
來源:首財——首財研究院
又到年末行情。魔幻的2020,諸多行業不輕鬆。
背負利差、讓利、不良三空壓制,一向豪橫的銀行業業績承壓、股價不振,不免五味雜陳。
但近日,行情突變。11月銀行板塊上漲9%,跑贏滬深300指數3.3個百分點,按中信一級行業排名,居於30個板塊第5位。興業銀行、杭州銀行、常熟銀行、建設銀行單月漲幅居前,分別上漲18.1%、17.2%、14.9%、13.7%。12月首個交易日,銀行板延續強走勢,再度上漲2.63%。
細品,除了自身價值修復,基本面的周期輪動也是重要考量。
11月26日,中國央行發布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前三季度經濟增長由負轉正,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3.3%。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長4.9%,就業、消費穩中向好。
金融穩,實體興。作為百業之母,銀企與實體間的同頻同振,折射出整體經濟的活力韌性。
當然,責任越大、角色越重,要求自然也越高。
那麼,一些銀行的頂風亂象,是否就值得冷思呢?
超4000萬罰單 「假理財」鬧劇
馳援實體經濟,是2020年銀行業的關鍵詞。
11月21日,銀保監會官網發布《關於部分銀行保險機構助貸機構違規抬升小微企業綜合融資成本典型問題的通報》,4家銀行機構存在違規收取應減免費用、強制捆綁銷售、收取高額服務費和代理手續費等問題。工商銀行赫然其中。
銀保監會通報顯示,經查,在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工商銀行江西分行等9家分行違規向20戶小微企業收取貸款承諾費、投融資顧問費等「兩禁兩限」費用2284.87萬元。
兩禁兩限是什麼?
原銀監會2011年發布《關於支持商業銀行進一步改進小型微型企業金融服務的補充通知》指出,除銀團貸款外,商業銀行不得對小型微型企業貸款收取承諾費、資金管理費,嚴格限制對小型微型企業收取財務顧問費、諮詢費等費用。
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此次點名問題在銀行業存在一定代表性。通過收費及搭售產品獲得更高收入,以此改善盈利結構,這種行為和動機具有普遍性。
當然,也是重點監管區。銀保監會曾發專文:對無視禁令、頂風違規的,金融監管部門將發現一起處理一起,絕不姑息。
頂風「撞槍」,還是發生在頭部大行身上,自然引發強關注。
11月16日,中國銀保監會大連監管局公告:因違規出具擔保和銀行保函,信貸業務貸前調查不盡職、貸後管理不到位等違規行為,中國工商銀行大連星海支行被罰款90萬元。
11月11日,湖北荊門銀保監分局行政處罰表顯示,因貸款"三查"執行不嚴並違規出具承諾函,工商銀行荊門文峰支行被罰款30萬元。
10月,因辦理違規業務等由,工行地方分行連收多張罰單。
9月,更有巨額大單。因涉及違規出具承諾函、未經上級授權違規籤訂業務協議、違規啟用行政公章、內控管理不到位開展中間業務不規範,工商銀行襄陽分行被處罰款3050萬元。
據不完全統計,9月-11月,工商銀行被罰金額超4000萬。頻頻罰單、大筆罰金,自然拷問其風控能力。
仔細梳理,信貸違規是一個重要問題點。
行業分析師郝瑞表示,近年來,包括大型銀行在內一些銀行業信貸業務,為追求高收益,忽視了高風險:貸款三查不到位、授信貸前調查不盡職、貸後管理不到位等違規現象屢屢發生,而項目風險的後置性、產品通道多樣性等,亦增加了監管難度。
當然,零售業務的大勢崛起,也對銀企風控提出更新更高要求。
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居民可投資資產規模突破200萬億元,銀行理財產品總規模達到18.55萬億元。2020年3月,工銀、中銀、建信、農銀等9家理財子公司登記發行理財產品共計142隻。
而伴隨理財大潮,伴隨金融科技巨浪,違法違規行為也悄然滋生,手段翻新、金額巨大的各式案件層出不窮。
比如存款變保單。
據《荔枝網》報導,陳阿姨在2010年在工商銀行江蘇海安支行存錢。經工作人員推薦,其辦理了每年存五萬,連續存5年,10年後可分紅的業務。
2020年7月8日,太平洋保險海安分公司工作人員突然聯繫陳阿姨,稱其10年前買的分紅險,因第5年未繳費,保單永久性失效。
次日,證實這份保險就是上文的「存款」,其女列印陳阿姨當年保單,發現上面籤名系他人偽造。最後經協商,銀行承諾退回陳阿姨20萬元保費,並補償一定銀行同期利息;保險公司則同意恢復保單。
這樣的「假理財」鬧劇,也非工行一家個例。
2018年9月,哈爾濱市朱先生計劃在銀行購買840萬元理財產品,也是工作人員一番操作後理財產品「變」成了保險產品。事後,朱先生發現想要取出本金,需自己身故或活到108歲。
鬧劇不斷,也招致監管加碼。
2020年7月,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被銀保監會點名,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貴州省湄潭縣支行分別於2018年7月30日和10月31日向某公司發放「湄潭縣中部片區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項目」貸款合計2億元。而作為貸款發放條件,借款人於2018年12月5日購買了湄潭縣支行代理的華安財產保險公司遵義支公司的保險產品,保費合計4.5萬元,湄潭縣支行收取代理手續費1.1萬元。
亂象成因,在於內控缺失。廣東國暉律師事務所王歡表示,銀行內部日常業務檢查的力度和頻率不夠,對員工行為管理不到位,特別是對關鍵崗位和人員道德風險管理缺失,導致違規事件或以高層腐敗形式出現。
信用卡之殤 不良雙升 「投訴王」煩惱
這在信用卡業務上,也有明顯體現。
9月14日,銀保監會消保局局長郭武平表示,在消費者保護亂象整治方面,對產品設計、銷售、內部管理等51類問題開展整治,主要發現六類亂象。
第一類便是信用卡亂象,包括:理財承諾保本保收益、信用卡過度營銷分期業務,要求強制分期並與透支額度掛鈎等。
央行2020年第三季度支付體系運行數據顯示,截至三季度末,我國商業銀行信用卡與借貸合一卡累計下卡量已達7.66億張,全國卡均授信額度2.43萬元。
得零售者得天下,得信用卡者得零售。作為零售排頭兵,信用卡自然有大塊頭。
但其也是一把「雙刃劍」,使用合理,可緩解用戶短期經濟壓力,培育消費增長點,並促進銀行資金循環流動。用戶不當,加重用戶負債、惡性消費,最終加大銀行不良風險。尤其是在經濟下行、收入不確定性增加的情況下。
今年上半年,上市銀行中的國有大行和股份行多數信用卡不良較去年末飆升。工行、建行、農行、中行、交行、郵儲銀行信用卡不良率分別達到2.65%、1.17%、1.81%、2.57%、2.90%和1.99%,較上年末分別攀升0.44、0.14、0.24、0.35、0.52、0.25個百分點。
「零售之王」招商銀行,更為搶眼。
上半年招行信用卡貸款不良額120.65億元,比上年末增加30.32億元;信用卡貸款不良率1.85%,較上年末上升0.50個百分點。與此同時,信用卡交易額以及非利息收入均下降。
截至6月末,招商銀行信用卡累計流通卡數9638.73萬張,同比上升1.14%。雖發卡量增速放緩,但依舊位列股份制銀行第一。
與大體量、不良雙升並行的,還有投訴「王者」的煩惱。
9月3日,中國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數據顯示:第二季度涉及信用卡業務投訴33732件,招商銀行投訴量位居股份制商業銀行之首,高達4501件,佔招商銀行投訴總量的85.7%;中信銀行以4128件位列第二,佔中信銀行投訴總量的92.6%。而股份制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投訴量中位數為1971.5件。
11月15日,知名博主袁啟聰通過微博爆料:妻子去世後自己接到一個私人手機來電,來電者自稱招商銀行人員,要求其替妻子償還信用卡欠款,態度"極度無禮"。後得知,該催收者來自一家"收數公司"。由此,袁啟聰質疑招商銀行疑似將其及家人個人信息洩露。
"去世"、"大V"、"信用卡催收",幾個關鍵詞串聯,讓事件迅速發酵。
隨後,招商銀行證實這一說法:經查核,袁先生的夫人名下帳戶於2020年7月進入逾期。因長時間未能聯繫到持卡人及其指定聯絡人,2020年10月起,該行委託有資質的第三方公司處理客戶帳務問題。
並強調,委託第三方公司處置帳務問題的流程合法合規,不存在洩露客戶信息情況。對於是否違規催收,正調取相關錄音查驗,如發現不符合服務規範情況,將予嚴肅處理。
誠然,要想控制逾期、違約,催收是最常用也是最主要手段。但這個催收江湖的野蠻粗放、參差不齊,註定銀行不能做甩手掌柜,相應管理規範不容放鬆。
事實上,近來已有浦發銀行、交通銀行等因信用卡催收外包管理不審慎而吃了罰單。
今年8月初,招商銀行信用卡中心也因對某客戶個人信息未盡安全保護義務等違規行為,被上海監管局責令改正,並處100萬元罰單。
強監管,也有良苦用心。
截至12月4日14時,聚頭訴平臺上,有關招商銀行信用卡投訴為5624條,解決率僅3.9。問題質疑集中在高額利息,侵犯隱私、惡意催收等方面。
早在2009年,原銀監會出臺《關於進一步規範信用卡業務的通知》就明確規定,銀行業金融機構應審慎實施催收外包行為,包括建立相應的業務管理制度,明確催收外包機構選用標準、業務培訓、法律責任和經濟責任等,選用的催收外包機構應經由本機構境內總部高級管理層審核批准,並籤訂管理完善、職責清晰的催收外包合同,不得單純按欠款回收金額提成的方式支付佣金。對因催收外包管理不力,造成催收外包機構損害欠款人或其他相關人合法權益的,銀行業金融機構承擔相應的外包風險管理責任。監管部門應實施相應的行政處罰等審慎性監管措施。
顯然,聲聲投訴摩擦監管紅線,如何尊規守規、敬畏規則,值得深思。
2020年8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新修訂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民間借貸利率上限改為一年期LPR 4 倍,也就是15.4%,相較於過去的 24%和 36%有較大幅下降。
9年IPO蹣跚路
監管籬笆越扎越嚴、越扎越細,一個規範、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金融市場正在加速形成。考驗從業者風控、品控的系統把控能力。
對於競爭力更弱些的城商農商行而言,話題更顯嚴肅與急迫性。
作為全國第二大農商行,近期北京農商行被多次點名。
11月19日,北京紀檢監察網發布《中共北京農商銀行黨委關於巡視整改進展情況的通報》(以下簡稱「《通報》」)指出,北京市委第七巡視組在2019年4月15日至6月28日巡視北京農商銀行期間,發現該行存在「黨委領導作用發揮不充分」、「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有偏差」、「回歸『支農支小』本源不到位」、「服務實體經濟有差距」、「防控金融風險有短板」、「落實全面從嚴治黨『兩個責任』不到位」、「『四風』和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禁而不絕」、「人才隊伍建設欠謀劃」、「幹部管理工作不規範」、「基層黨建工作不嚴謹」等十四方面共43項問題做出整改回應。
今年2月28日,北京銀保監局在一天公布北京農商行兩張罰單,因貸款資金被挪用、違規發放土地儲備貸款、員工行為管理薄弱等12項主要違法違規事實被責令改正,併合計罰款550萬元。
7月8日,因違規涉企收費,被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點名通報。
9月末,再因違反反洗錢相關規定,被央行營業管理部罰款1948萬元,同時,時任副行長、監事長於輝及副行長曾林峰分別被罰罰款12.8萬元、3.2萬元。2019年報顯示,於輝仍為該行副行長、監事長,曾林峰已不在高管名單內。
據中國網財經不完全統計,2020年以來,因違法違規行為北京農商銀行已被合計罰款超2400萬元。
另一邊,業績也不討喜。
2020年三季報顯示,前三季營收、淨利均出現下滑,分別為131.67億元、51.24億元,增速-9.28%、-17.67%。利息淨收入、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分別為108.11億元、7.90億元,增速對應為-14.91%、-24.55%;投資收益15.81億元,增速140.64%。
內控力薄弱、業績不振,顯然,IPO蹣跚9年未果的北京農商行需補「功課」還有很多。
槓桿與投機 內功精進之路
防風險、降不良、增質量、抓基礎、提規範,這是2020年銀行業的5個重要內功。
整體看,通過專項整治「回頭看」、落實「六穩」「六保」等措施,銀行業上述內功修煉有不少提升。
今年前10月,金融系統已向實體經濟讓利約1.25萬億元。
大責任、大實力、大擔當,值得肯定。
不過,市場亂象成因複雜,註定了這個修煉過程具有長期性、複雜性,不可能一蹴而就。特別疊加疫情帶來的多維挑戰,夯實風控凸顯戰略性。
2020年三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2.84萬億元,較上季末增加987億元;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96%,較上季末增加0.02%。
11月19日,郭樹清署名文章指出,利率下行一致性預期強化後,有可能助長槓桿交易和投機行為,催生新一輪資產泡沫,風險不可不察。
簡言之,合規大潮向前,銀企精進之路任重道遠。激流淺灘中,唯有拋棄短利短視、內力深耕的敬畏者能穩立潮頭。
本文為首財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