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一半的類太陽恆星存在宜居的巖石行星

2020-11-10 烏傷聊電影

自從天文學家證實了太陽系以外存在行星(稱為系外行星)以來,人類一直想知道可以容納多少生命。現在,我們離找到答案還有一步之遙。根據一項使用NASA退休的行星狩獵任務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的數據進行的最新研究,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的大約一半恆星的溫度與我們的太陽相似,可能有一個能夠在其表面支撐液態水的巖石行星。

根據最新發表在《天文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結果的最保守解釋,我們的銀河系至少擁有約3億個此類潛在宜居世界。其中一些系外行星甚至可能是我們的星際鄰居,其中至少有四個可能在距太陽30光年的範圍內,而最接近的距離可能是距我們最多20光年的範圍。這些是根據最保守的估計,即7%的類似太陽的恆星擁有這樣的行星而得出的此類行星的最少數量。但是,以50%的平均預期比率,可能還會更多。

這項研究有助於我們了解這些行星具有維持生命的元素的潛力。這是天體生物學,研究宇宙生命起源和未來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項研究是由美國宇航局的科學家與世界各地的合作者共同開展克卜勒飛行任務的。美國宇航局在燃料耗盡後於2018年淘汰了太空望遠鏡。望遠鏡的九年觀測表明,我們銀河系中有數十億顆行星-行星比恆星還要多。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矽谷的美國宇航局艾姆斯研究中心研究員史蒂夫·布賴森說:「克卜勒已經告訴我們有數十億顆行星,但是現在我們知道其中的很大一部分是巖石且宜居。」 「儘管這個結果遠非最終值,而且行星表面上的水只是維持生命的眾多因素之一,但令人興奮的是,我們以如此高的置信度和精確度計算出這些世界如此普遍。」

為了計算這種發生率,研究小組研究了系外行星,其半徑是地球半徑的0.5到1.5倍,並縮小了最可能是巖石的行星的範圍。他們還關注年齡和溫度與我們的太陽相似的恆星,其正負最大為華氏1,500度。

那是各種各樣的恆星,每個恆星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質,影響其軌道上的巖石行星是否能夠支撐液態水。這些複雜性部分是為什麼很難計算出其中有多少可能居住的行星的原因,特別是當即使我們最強大的望遠鏡也只能勉強探測到這些小行星時。這就是研究團隊採用新方法的原因。

重新思考如何識別可居住性

這一新發現是克卜勒最初使命的重要一步,以了解我們銀河系中存在多少個潛在可居住的世界。先前對此類行星的頻率(也稱為發生率)的估計忽略了恆星溫度與恆星發出並被行星吸收的光的種類之間的關係。

新的分析說明了這些關係,並提供了對給定行星是否可能支持液態水以及潛在生命的更完整的理解。通過將克卜勒的行星信號的最終數據集與來自歐洲航天局蓋亞任務的大量數據中的每顆恆星的能量輸出數據相結合,可以使這種方法成為可能。

該論文的作者,NASA的科學家拉維·科帕帕拉普(Ravi Kopparapu)說:「我們一直都知道,僅僅根據行星與恆星的物理距離來定義可居住性,這樣就不會太熱或太冷,這使我們做出了很多假設。」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在馬裡蘭州格林貝爾特。「蓋亞關於恆星的數據使我們能夠以全新的方式看待這些行星及其恆星。」

蓋亞(Gaia)根據恆星的通量提供了有關從其恆星落在行星上的能量的信息,或在一定時間內在特定區域內發射的能量的總量的信息。這使研究人員能夠以承認我們銀河系中恆星和太陽系的多樣性的方式進行分析。

「並不是每個星星都一樣,」科帕拉普說。「而且也不是每個星球。」

儘管仍在研究確切效果,但行星的大氣層也需要多少光才能使液態水進入行星表面。使用對大氣影響的保守估計,研究人員估計其發生率約為50%,即大約一半的類太陽恆星具有能夠在其表面上容納液態水的巖石行星。對居住區的另一種樂觀定義估計約為75%。

這一結果建立在長期分析克卜勒數據以獲取發生率的工作的基礎上,並為今後的系外行星觀測奠定了基礎,因為我們現在期望這些多巖石的,潛在可居住的世界變得多麼普遍。未來的研究將繼續改進該速度,告知發現此類行星的可能性,並將其納入未來系外行星研究計劃的計劃,包括未來的望遠鏡。

合著者米歇爾·邦尼本(Michelle Kunimoto)說:「了解不同種類的行星對於即將進行的系外行星搜尋任務的設計極為重要,」她在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完成系外行星發生率博士學位後從事了這篇論文,最近加入了麻薩諸塞州劍橋市麻省理工學院的過境系外行星調查衛星(TESS)小組。「針對類似太陽的恆星周圍可能居住的小型行星的調查,將取決於這些結果,以最大程度地獲得成功的機會。」

在揭露了太陽系外超過2,800個已確認的行星之後,克卜勒太空望遠鏡收集的數據繼續產生有關我們在宇宙中的位置的重要新發現。儘管克卜勒的視野僅覆蓋了天空的0.25%,但如果您將其舉到天空一定距離,您的手就會覆蓋的區域,但它的數據使科學家可以推斷出任務數據對其餘部分的意義銀河系。這項工作將繼續使用NASA當前的行星搜尋望遠鏡TESS。

布賴森說:「對我來說,這一結果證明了我們僅憑一眼瞥見太陽系就能發現多少東西。「我們看到的是,我們的銀河系是一個引人入勝的世界,擁有引人入勝的世界,有些與我們的星系並沒有太大不同。」

相關焦點

  • 《天文學雜誌》:銀河系中大約一半的類太陽恆星可能是類地行星的家園
    《天文學雜誌》:銀河系中大約一半的類太陽恆星可能是類地行星的家園(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cnBeta:一項新的研究結果已經公布,研究人員研究系外行星數據後表明,銀河系中可能存在至少3億顆潛在的宜居行星。
  • 每五個類太陽恆星,就會有一個類地行星,位於它的宜居帶內
    根據一項基於克卜勒太空望遠鏡收集的數據的研究結果顯示,在我們的銀河系裡,大約有五分之一的類太陽恆星擁有與地球大小相當的行星,並且這些行星能夠孕育生命。「這意味著,當我們抬起頭仰望夜空中成千上萬的星星時,最近的,並且在宜居帶中有擁有一顆地球大小行星的類太陽恆星距離我們可能只有12光年遠,我們甚至能通過肉眼看見它,這太神奇了!」
  • 研究發現銀河系可能遍布類似地球的宜居行星
    一項新的研究結果已經公布,研究人員研究系外行星數據後表明,銀河系中可能存在至少3億顆潛在的宜居行星。科學家發現,銀河系中大約一半的類太陽恆星可能是類地球行星的家園。研究人員一直認為,發現地球以外生命的最佳機會是找到與地球相似的行星。
  • 在附近恆星的宜居帶上發現了地球大小的行星
    簡介:本文簡單地介紹了TOI-700恆星及其3顆行星的概況,並解釋了液態水對宜居與否的重要性。科學家通過建立模型來推測此恆星可能存在的氣候。與太陽相比,他是個既渺小又黯淡的恆星,是太陽40%的大小,大約僅有太陽1/50的亮度,位於劍魚星座裡距地球100光年的位置,在我們南半球可以觀測到。相對而言,離我們最近的恆星,比鄰星距離地球4.2光年。要了解這些距離,如果你搭乘最快的宇宙飛船(帕克太陽探測器)抵達比鄰星需要將近2萬年的時間。
  • 一顆類地行星能存在於兩個太陽周圍嗎?
    (請注意:某些已知的行星圍繞著一顆擁有遙遠伴星的恆星來運行,這種情況與本次討論的問題大不相同,不能混為一談。) 一個特別有趣的例子是克卜勒1647b行星,它圍繞著兩顆大致像太陽的恆星旋轉。同時,該行星也位於「宜居區域」,即兩顆恆星周圍的區域,在此區域中,行星的溫度可能適合液態水的存在。
  • 銀河系中可能有大約60億個類地行星
    為了證明生命(至少據我們所知)存在於其他行星上,而這些行星必須能夠維持生命。現在,新的研究表明,這類行星比以前想像的要多得多。此類行星被稱為類地行星或海洋世界,其大小必須與地球相似,繞太陽狀恆星運行,並且是巖石(或陸地)行星。它需要將其恆星(稱為G型恆星)繞入一個宜居區域,因此溫度不會太高或太低,並且能夠容納液態水。
  • NASA發現首個可能宜居的類地行星,距地球100光年
    美國國家航天局(NASA)1月7日在美國天文學年會上宣布發現了一顆與地球大小類似的行星。它處在我們所熟知的宜居帶中。這個距離範圍意味著在其地面上,可能有液態水的存在。而發現它的則是專門為尋找繞附近恆星運行的地球大小的行星而設計的TESS。這顆行星所圍繞的恆星TOI 700本身只有太陽質量的40%,溫度是太陽的一半。它位於南部多拉多星座,距我們只有100光年。在TESS監測這顆行星的11個月裡,沒有發現劇烈的恆星活動,從側面也反映也許此次發現的行星真的可能宜居。
  • 發現多恆星系統行星,可能存在宜居的條件,這些行星是如何形成的?
    研究結果表明:幾顆恆星的存在會影響行星形成和發展。耶拿大學天體物理研究所和大學天文臺的Mugrauer的這項研究現已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報》雜誌上。「我們對這類多恆星系統包括行星特別感興趣,因為它們中的行星系統運作與我們的太陽系完全不同。」為了找出更多關於這些差異的信息,Mugrauer搜索了1300多顆系外有行星的主恆星,以確定它們是否有伴星。為此,他查閱了由歐洲航天局的蓋亞空間望遠鏡的精確觀測數據。 數據顯示,在離太陽1600光年之遙的行星主恆星之間大約有200顆存在伴星。
  • 葉永烜:類太陽恆星可產生超強耀斑,或影響周邊行星宜居性
    報告指出,藉助克卜勒望遠鏡的觀測,已發現的類太陽恆星可能產生超強耀斑,這種耀斑比人類有史以來發現的太陽耀斑強度都要大得多,這種惡劣的「太空天氣」會影響周邊行星的宜居性。報告中指出,太陽的活動是存在周期性的,這類耀斑活動通常會隨著黑子出現而產生,並且其強度與黑子的大小明顯相關,「類似於『卡靈頓事件』那樣的太陽風暴大約每100年發生一次」,葉永烜談到。
  • 銀河系中可能有多達六十億個類地行星能夠承載外星生命
    科學家估計,在我們的銀河系中,有多達60億顆類似地球的行星能夠容納外星生命。加拿大的天文學家聲稱,銀河系中每五顆類似於太陽的恆星,就可能有一顆類似於地球的行星,這些行星具有能夠承載水和生命的巖石地形。這個令人興奮的新估計來自NASA現已退役的克卜勒望遠鏡的觀測數據,該望遠鏡花了近十年時間在太空中尋找繞其他恆星運行的地球大小的行星。要被認為是類地行星,一顆行星必須是巖石狀的,和地球差不多大小,環繞著一顆類似太陽的恆星,也就是所謂的「g星」。
  • 銀河系中可能有多達六十億個類地行星能夠承載外星生命
    科學家估計,在我們的銀河系中,有多達60億顆類似地球的行星能夠容納外星生命。加拿大的天文學家聲稱,銀河系中每五顆類似於太陽的恆星,就可能有一顆類似於地球的行星,這些行星具有能夠承載水和生命的巖石地形。這個令人興奮的新估計來自NASA現已退役的克卜勒望遠鏡的觀測數據,該望遠鏡花了近十年時間在太空中尋找繞其他恆星運行的地球大小的行星。要被認為是類地行星,一顆行星必須是巖石狀的,和地球差不多大小,環繞著一顆類似太陽的恆星,也就是所謂的「g星」。
  • 距離我們最近的恆星宜居帶內,生命仍有存在的可能!
    近日,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在離太陽最近的恆星,比鄰星上的宜居帶內有一顆行星,生命仍然有存在的可能!為什麼要用「仍然」兩個字呢?其實這個研究要從2016年說起。這一消息讓人興奮不已,因為這是離我們太陽系最近的一顆巖石行星,距離僅4.23光年,它也在其恆星的宜居帶內運行。從那時起,人們進行了多項研究,以確定這顆行星是否真的能支持生命存在。不幸的是,到目前為止的大多數研究都表明,宜居性的可能性並不高。因為比鄰星的變異性,生命將很難在那裡存活。
  • 21顆行星成太陽系外宜居行星 10顆最有可能存生命
    截至2014年4月,共有21顆行星列入「太陽系外宜居行星目錄」。以下10顆行星是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超級地球」:  【克卜勒—186f】這顆行星是其所處恆星「宜居帶」發現的首顆與地球大小相似的「兄弟」,距離地球490光年,比地球重10%,由巖石構成。  【格利澤581g】這顆行星據信距離太陽大約20光年距離,質量約為地球的兩到三倍,公轉周期30天。
  • 天文學家發現110光年外宜居行星上存在水,可能是宜居的大號地球
    它非常接近它的主恆星(軌道周期為33天),但這顆恆星的大小和溫度只有太陽的一半。K2-18b的存在在2015年得到證實,隨後的研究表明,它是巖石結構的,可能擁有「重要的氣態外層或海洋」。兩組研究人員都通過觀哈勃望遠鏡的數據,來觀察K2-18b行星在環繞主恆星公轉時的恆星凌日。
  • 20光年內的類地行星
    因此,科學家們能夠更好地預估潛在的宜居行星的數量。像我們的太陽這樣的恆星是很受歡迎的研究目標,這類恆星被稱為G型黃矮星。最近,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由NASA艾姆斯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領導)將現已退役的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和歐洲航天局(ESA)蓋亞天文臺的數據結合在一起,這揭示了我們宇宙中一半的類太陽恆星可能擁有巖石性的、潛在的宜居行星,其中最接近的可能就在我們的不遠處!
  • 科學家:超級太陽系或擁有7顆宜居帶行星,地外生命概率大大增加
    Kane在這項研究中,重點參考了他一直深入研究的恆星——TRAPPIST-1。TRAPPIST-1是科學家在1999年發現的恆星,距離我們約39.13光年,半徑僅有太陽的1/8,表面溫度也只有太陽的一半。當時誰也沒想到,這顆恆星居然如此特別。
  • 一對與地球和太陽驚人相似的「行星—恆星」被發現
    外媒稱,科學家們發現了一顆可能宜居的系外行星及其所屬恆星,它們與地球和太陽的相似度高於其他任何已知的一對「行星-恆星」。據美國商業內幕網站英國版6月10日報導,那顆行星——目前仍被視為候選行星,直至進一步確認——與其所屬恆星距離適當,由此為該行星上存在液態地表水提供了條件。這意味著,該行星可能可以容納生命。那個類的世界的大小約為地球的1.9倍。
  • 天文學家發現距離地球約1000光年的雙恆星系統,可能有巖石行星
    【每日科技網】   現實生活中可能也有繞兩個「太陽」轉的行星,就像《星球大戰》電影主人公盧克-天行者所居住的星球一樣。  天文學家稱發現了類似塔圖因(Tatooine)行星的星球。
  • NASA:銀河系中有一半類似太陽的恆星具有潛在可居住的行星
    銀河系中有數十億顆類似太陽的恆星-新研究表明,其中超過一半的恆星可以在其宜居地帶至少容納一顆系外行星。一場數字遊戲Space.com報導,許多因素決定了恆星和系外行星的「宜居區」,即行星溫度適宜居住的軌道距離。這項新研究沒有考慮其中的任何一個,只是對可能有多少太陽類恆星進行系外行星計算而得出了一個宜居帶的合理近似值。
  • NASA:銀河系中有一半類似太陽的恆星具有潛在可居住的行星
    銀河系中有數十億顆類似太陽的恆星-新研究表明,其中超過一半的恆星可以在其宜居地帶至少容納一顆系外行星。根據Space.com的說法,這些都不能保證任何系外行星都可以居住。一場數字遊戲Space.com報導,許多因素決定了恆星和系外行星的「宜居區」,即行星溫度適宜居住的軌道距離。這項新研究沒有考慮其中的任何一個,只是對可能有多少太陽類恆星進行系外行星計算而得出了一個宜居帶的合理近似值。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