隼鳥一號完成人類首次太空採礦,曾中斷通信1個月,原因成謎

2020-12-05 三體使者

對於宇宙的探索是人類在擁有了一定的科技水平之後就一直在進行的事。並且這將會是一個永恆的事情。因為人類到目前為止也不知道宇宙到底有多大,宇宙的邊界在哪裡。所以說只要人類一直在發展,人類的科技一直在發展,那人類對於宇宙的探索就將是一直的。宇宙也會是一個永遠都探索不盡的世界。

太空之中的每一樣不屬於地球的物體,人類都非常的感興趣。畢竟物以稀為貴嘛。太空之中的物體的研究價值是非常大的。人類科學家也一直在試圖研究太空之中的物體。在二十一世紀之前,人類一直是利用望遠鏡之類探測器對太空之中的物體進行觀察,包括行星,隕石等。

但是在二十一世紀,人類不希望只是看著太空之中的物體,而是希望能夠摸到太空物體。

也就是說人類希望能夠將太空之中的物體拿到,拿到手來研究,這樣可能會研究得更透徹一些。於是一項項關於太空採礦的計劃就出爐了。其中最著名的還要數日本的隼鳥計劃。日本的隼鳥一號在2003年發射,這是一艘為了能夠將太空礦石帶回地球的探測器,它的使命就是在太空之中採礦。

在發射之前,日本宇航局就已經計劃好了要對一個名為絲川的隕石進行開採,並且將開採的樣本帶回地球。絲川是一個太空之中的小天體,大概直徑在330米左右,轉一周的時間是12個小時左右。絲川是屬於阿波羅天體組之中的一個天體,編號是25143,名字為1998 SF 36。而美國的宇航局還認為這1998 SF 36是一個有著潛在危險的小天體。因為這個天體並不是一個整體,而是由多個隕石堆組成的小天體。這也就是說1998 SF 36是一個隕石堆,其隨時有可能爆掉、分散。

隼鳥一號在經過兩年的飛行之後終於到達了絲川小天體的位置所在。在做好一切的準備之後,隼鳥一號就降落在了絲川天體之上。但是隼鳥一號在降落成功之前是有一次失敗經歷的。其在降落之前首先是釋放了一個小的一斤左右重的小探測器嘗試降落,但是因為絲川小天體的引力過小,導致了小探測器脫離了絲川,並且在太空之中飄蕩。

就算是隼鳥一號降落成功之後,其也曾一度出現了麻煩。因為隼鳥一號出現了漏油的意外,所以導致了它與地球的聯繫中斷了一個多月。在一個多月之後,也就是2016年的1月份,隼鳥一號才連通了與地球的聯繫,並且被地球上的工程師控制。

隨後隼鳥一號載著1500多份的隕石返回了地球。在返回之中,滿載隕石的返回艙準確的降落在地球之上,但是隼鳥一號卻消失了,在地球大氣層之中焚燒得灰飛煙滅了。人類對太空隕石的開採也不會只有這一次,在往後只會越來越多。而人類也會在一次次的開採之中更加了解這個宇宙中的物體。

相關焦點

  • 人類首艘太空採礦飛船,隼鳥1號返回1500粒巖石,曾通信中斷1個月
    在人類航天史上,首個對小天體採礦的飛船就是日本隼鳥1號,它是現在對龍宮小行星進行採樣的隼鳥2號前身,隼鳥1號主要配件由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研發,2003年5月9日發射,旨在研究一顆名為絲川的小天體,對其形狀、自旋、地形、顏色、成分、密度和歷史進行一系探測,最重要的是取回小行星礦石。不過隼鳥1號在2005年因燃油洩漏,與地面通信中斷1個多月。
  • 人類歷史上首艘太空採礦飛船,竟是日本隼鳥1號,讓人大跌眼鏡!
    文/仗劍走天涯人類歷史上首艘太空採礦飛船,竟是日本的隼鳥1號,讓人大跌眼鏡!如今,人類對於地球上的能源開採已經越發的頻繁,地球甚至都已經不堪人類的負荷了,而科學家們也認為人類應該要去保護地球了,不能只看著眼前的利益,而忽視長此以往,對於地球未來的保護,這也使得很多科學家將目光轉移到了宇宙太空當中。
  • 人類史上首次全女性太空行走順利完成
    當她們於美國東部時間10月17日6時30分踏出飛船時,歷史的車輪在這時悄然轉動。美國東部時間2019年10月17日,科赫和梅爾執行了首次全由女性負責的太空行走。上圖中,科赫在執行其更換充放電單元的任務。
  • 第4170回:行星採礦太空淘金,深入探索太空基石
    ,能執行小行星採礦這種高難度任務次數並不多,截止到現在也只有三次: 2005年11月,日本隼鳥1號飛船首次降落在小行星「絲川」上,成功收集1500粒巖石; 10月21日凌晨1:50,司陰府神號號啟動化學推進器,向貝努飛去,在接近過程中,順便完成了長達3.35米採樣臂的伸展,將「即取即送」樣品採集器(TAGSAM)放在了最下方。
  • 和上億公裡小行星伴飛8個月,太空船將有大動作,已確定4個採礦點
    趣味探索訊 在現如今的外太空中,並非所有物體都是自然天體,近幾十年來,人類先後向外太空發射了數千個人造衛星和多個太空船。儘管大多數人造衛星只在地球1萬公裡內太空中飛行,但還是有多個太空船擺脫了地球引力,去探索數億公裡的外太空。
  • 法媒:中國將發射太空採礦機器人
    【歐洲時報九天編譯】科幻電影中的太空採礦將要成為現實?據法國《資本》網站報導,位於北京的中國太空資源開採和利用的公司- 起源太空將於11月發射太空採礦機器人,研究開採小行星的礦產資源問題。根據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的旗艦刊物《IEEE 綜覽》透露,這一太空採礦機器人將通過長徵系列火箭來發射,在人類歷史上尚屬首次。
  • SpaceX龍飛船首次載人任務順利完成
    科技日報北京8月3日電 (記者張夢然)據美國廣播公司(ABC)、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新聞網站3日消息稱,北京時間8月3日凌晨,美國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載人龍飛船完成了其首次載人飛行,成功以「海面濺落」形式返回地球,SpaceX官網宣布這一階段項目完成。這是商業航天新時代的「開幕秀」,也標誌著SpaceX於本輪商業載人飛船競賽中取得了最終勝利。
  • 讓微生物做一些艱苦的工作,利用微生物進行太空採礦!
    然後,科學家們學會了如何利用微小微生物的力量來完成這些工作。這一過程被稱為生物模擬,在地球上已經很常見了。隨著人類計劃到月球和火星等地探險,生物技術提供了一種從其他行星上獲取所需材料的方法,而不是從地球上獲取。這種方法稱為就地資源利用。然而,微生物和巖石在地球引力之外的相互作用不同,這可能會影響地外生物群落的產出。
  • 科學好故事 | 月球商業採礦新競賽
    然而「阿波羅計劃」結束後,探月競賽熱度漸冷,人類探索月球的腳步也逐漸放慢,在1976年至1994年間,全球只有日本進行過1次探月活動。2003年9月,歐空局第一個飛向月球的探測器SMART-1衛星發射升空,並於2006年9月3日成功撞擊月球表面。
  • 不遠億萬裡為私企太空採礦趟路
    儘管還存在不確定性,但太空機構和太空採礦公司還將繼續下一代小行星探索的計劃和行動。  不遠億萬裡為私企太空採礦趟路  本報記者 房琳琳這艘被稱為「奧西裡斯-REx」(OSIRIS-REx)的採樣飛船將用7年時間完成任務,科學家希望通過分析樣本以更好地理解太陽系中的行星乃至生命起源。  太空飛行器選擇的發射時機很有趣,一些公司正尋求在太空開採稀有礦物或燃料的機遇,如果NASA的努力成功了,將驗證這種努力方向的正確性和可行性。
  • 微生物能在太空「採礦」
    本報訊 為了在嚴酷的太空中生存,一些微生物選擇了「採礦生涯」。11月11日,《自然—通訊》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微生物能在零重力條件下提取巖石中具有經濟重要性的元素。這一研究結果表明,讓微生物進行「生物採礦」或可成為定居其他行星的重要手段。稀土元素具有獨特的磁性或催化性能,是電子器件中的關鍵成分。但是,它們開採難度大、成本高,而且很快將供不應求。
  • 中國首次自主「火星旅行」解構「太空多面手」環繞器
    中新網上海7月23日電 題:中國首次自主「火星旅行」 解構「太空多面手」環繞器作者 鄭瑩瑩 郭超凱說走就走的「火星旅行」?沒那麼簡單。籌備多年,23日,中國終於開啟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當天,「天問一號」探測器「乘坐」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奔向太空,計劃一次實現「環繞、著陸、巡視」三大「旅行目標」。
  • 人類首次太空行走太空人差點無法回倉
    列昂諾夫近照  9月27日16時43分,中國「神七」載人飛船航天員翟志剛順利出艙,實施中國首次空間出艙活動。16時59分,翟志剛成功返回軌道艙,這標誌著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太空行走成功完成,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依靠自己的力量進行太空行走的國家。
  • 中國首次自主「火星旅行」 解構「太空多面手」環繞器
    張陽 攝   中新網上海7月23日電 題:中國首次自主「火星旅行」 解構「太空多面手」環繞器  作者 鄭瑩瑩 郭超凱  說走就走的「火星旅行」?沒那麼簡單。籌備多年,23日,中國終於開啟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當天,「天問一號」探測器「乘坐」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奔向太空,計劃一次實現「環繞、著陸、巡視」三大「旅行目標」。  中國自主火星探測任務的論證工作從2010年開始,至今10年。最終成行的這趟「火星旅行」裡,團隊各個成員都練就一身本事,其中,「太空多面手」環繞器更是「一器分飾多角」,計劃完成「太空剎車」等高難度動作。
  • 經歷8個多月的無線電中斷,美國宇航局終於與旅行者2號取得聯繫
    從今年3月份開始,持續了近8個月的通訊中斷,不是因為一些意外的故障,也不是因為星際空間的怪異情況今年3月,美國航天局宣布,地球上唯一可以向「旅行者2號」發送指令的天線,位於澳大利亞的43號深空站(DSS-43),需要進行關鍵升級,需要關閉大約11個月才能完成這項工作。在這個窗口期間,旅行者2號,目前距離地球超過187億公裡,期間它還在不斷地遠離我們,它將無法接收到來自地球的任何通信,儘管它自己向我們發送的廣播仍然可以被科學家接收到。
  • 炙手可熱的月球商業採礦計劃真的靠譜嗎?
    數十年以來,美國宇航局的月球探索計劃僅是原地轉圈,未來由實業家、工程師和科學家組成的國際團隊,將可能使將月球作為人類工業前哨的太空基地,現在政府和商業公司實驗室已規劃設計了如何實現月球採礦,緊湊型發電、太空機器人和風化層開採等關鍵環節,並稱已取得實質性進展月球採礦的故事實際開始於兩位火箭科學先驅之間的觀點分歧,其中一位科學先驅是維爾納·馮·布勞恩(Wernher von Braun
  • 18根電桿被掛斷 藍田萬餘通信電視信號中斷
    ,廂頂掛斷公路上方的通信光纜,導致18根電線桿斷裂、倒地,造成藍田1萬餘戶「電信」、「廣電」、「聯通」網絡用戶通信和電視信號中斷。,廂頂掛斷公路上方的通信光纜,導致18根電線桿斷裂、倒地,造成藍田1萬餘戶「電信」、「廣電」、「聯通」網絡用戶通信和電視信號中斷,所有實施網上辦公的單位春節後上班第一天就工作癱瘓。
  • 太空探索對你很重要的10個原因
    事實上,有些人不經開始質疑我們是否還需要繼續太空旅行。僅僅登月成功還不夠嗎? 也許美國應該把太空探索這件事交給私人公司,甚至其他國家去做就好了。但那些長期以來夢想人類成為真正的太空種族的人認為,探索太空在健康、採礦和安全等領域提供了實實在在的好處,還有更多令人振奮的優點。以下是一些人類難以拒絕並堅持繼續探索太空的的理由。
  • 稀土之爭延燒太空?美國NASA擬砸200億搶先太空採礦
    於是,地球上幹不過你,在太空總能行吧,美國也打算玩一把「彎道超車」,將目光轉向地球之外的太空。早在2015年,當時的美國總統歐巴馬籤署了《美國商業太空發射競爭法》,該法賦予了太空採礦的合法性。這誘惑誰又能頂得住啊,高盛集團曾預言,在未來的若干年內第一個萬億富翁可能會誕生於太空採礦行業。
  • 太空採礦是否是環保選擇?
    該月面著陸器設計為月球開發的首個機器,能夠向月球及在月球表面運輸15公噸的設備。一旦登月站建成,人類就可以在月球上開採原料等等。  在接下來的50年裡,即便是保守估計,也將有20億至30億人湧入汽車、房屋和最新科技產品等市場。隨著人口高峰即將到來,人類對地球的影響也日益嚴峻——漁業崩潰、瀝青砂耗盡以及野生動物不見蹤跡的枯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