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大茶
這幾年,臺灣陸續推出了幾部優質高分的電視劇,刷新了我們對臺劇以往的認知,也讓很多觀眾眼前一亮。
最近,由Netflix平臺(又稱「網飛」)出品的一部臺劇——《誰是被害者》再次衝進高分榜。
這部改編自小說家徐瑞良創作的《第四名被害者》,集結張孝全、許瑋甯、林心如等卡司陣容的電視劇,用一樁樁觸目驚心的案子,配合灰暗壓抑的鏡頭,犀利地揭開了一個個引人深思的故事。
深夜,警方接到一樁旅館溶屍案:過氣女歌手蘇可芸躺在旅館的浴缸裡,被食人魚酸腐蝕得面目全非。到場的警察踟躕在浴室玻璃前,不敢進入,就連經手多樁案件的刑偵隊長趙承寬(王識賢 飾)也被案發現場觸目驚心的場景震驚。
案情發生後,警方迅速收集現場的證據,然後送往警局的鑑識科。負責指紋鑑定的鑑識人員方毅任(張孝全 飾)在對比命案現場留下的物證時,意外地發現了自己女兒江曉孟的指紋。
警方還來不及找出更多的線索,鑑識科就發現,溶屍案的屍體竟然不是蘇可芸本人,而是另一個名叫阿皓的年輕男子。很快地,又發生了一起自焚案件,警方到場的時候,屍體已經燒焦,同時被發現的還有一張署名為張聰健的員工卡。經過鑑定,這具燒焦的屍體正是蘇可芸。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緊接著,又出現了第三具屍體,死者正是此前員工卡的主人張聰健……
這些看似毫無關聯的人相繼被害,導致案件陷入了一種匪夷所思的境地。
那麼,這些案件是否為同一人所為?到底誰才是真正的被害者?而這些接二連三死去的人,真的毫無聯繫嗎?
事實上,當你回過頭來,重新把目光放在每一個受害者身上,你就會發現,所有的被害者都有著明顯的共同點:不被社會接納、孤獨、失敗。他們都是拼盡全力去生活,卻仍然被社會拋棄、掙扎於社會底層的人物。
遊誠皓,溶屍案的受害者。阿皓有性別認知障礙,他生前最大的願望,是成為一名女生,可父母、身邊的人都反對他。他不屈服,反而常常穿女裝、戴假髮,可他付出的這些努力反而讓他被當做怪胎,甚至在他工作的夜總會裡的男客人也總想欺負他。被排擠、被嘲弄,把阿皓逼入了絕境。
蘇可芸,自焚案的受害者。蘇可芸曾經是紅極一時的歌手,但由於年輕時候的一些負面消息一度過氣,如今的她復出也無人問津。她信任的合作夥伴表面奉承她,可是一轉頭,就和別人在背地裡嘲笑她。沒有了熱愛的事業、粉絲的擁護,再加上心理上的壓力和鋪天蓋地的流言蜚語,讓蘇可芸漸漸被壓垮。
張聰健,第三名受害者。張聰健是一家房地產公司的金牌銷售,可是高壓的工作環境讓他不幸患上了胃癌。公司的高層知情之後,非但沒有給他應得的獎金,反而讓他自請離職。命不久矣的他多次想要揭發公司對員工不合理的壓榨,努力想為基層員工維權,卻始終無果。被現實壓迫的他,慢慢放棄了對生的希望。
還有活在弟弟陰影之下的莊秉榮、犯了罪想要贖罪卻始終不被原諒的劉光勇、無力揭發療養院醜惡行為的周洋,他們都是被害者。
這些人活著的時候,被身邊醜惡的人和事不斷傷害,他們漸漸地被逼向死亡邊緣。所以當有人輕輕地推他們一把,他們便會義無反顧地選擇死亡。
因此,隨著越來越多案件的發生,線索也逐漸明晰:每一個被害者的死,都是為了完成下一個人的遺願,因為他們要讓自己的死變得有價值。
遊誠皓扮做蘇可芸的模樣死在旅館裡,實現了自己想要做女孩的心願,也讓蘇可芸的最後一張專輯大火;蘇可芸在張聰健就職公司的在建大樓裡面自焚,讓該公司對員工的不合理壓榨曝光於世;張聰健死在莊秉榮的木雕倉庫內,讓人們知道了莊秉榮才是那個具有藝術天賦的雕刻家……
所以,無論有沒有幕後黑手,這些人都早已失去了對生的渴望。他們不是被幕後推手殺死的,是被周圍的人和事迫害致死的。
很顯然,這部劇不僅僅是一部懸疑推理劇,更包含著強烈的人文關懷。它站在被害者的角度,非常謹慎且嚴肅地處理「自殺」這個敏感的議題,通過對每個角色生活背景的塑造和內心活動的描寫,去幫助觀眾探尋每一個身份的故事。
而《誰是被害者》的內容所展現出來的誠意在於,它不僅追求立意上的深度,同時,在人物的塑造上也十分細膩且有溫度。
張孝全飾演的方毅任是一名亞斯伯格症患者,這種病症最重要的特徵便是社交困難和溝通困難。所以儘管方毅任在刑事鑑定和邏輯推理上有著異於常人的天賦,但是不擅於與人溝通、不會表達情感的他,不可避免地成為了尋常人眼裡的怪胎。
這樣的他,整天只知道沉迷於工作,一心扎在案件中,忽略了身邊所有人,這其中也包括自己的妻女。一家人出門的時候,女兒在車上哭鬧,方毅任不懂得怎麼哄自己的孩子,只會叫喊著要求妻子讓女兒安靜下來。在女兒被化學藥劑燙傷的時候,他的第一反應是去檢查證物,而不是救自己的女兒,妻子再也受不了這樣崩潰的生活,帶著女兒離開了他。
所有人也都以為,方毅任是一個毫無情感的人。可是,在發現十多年未曾相見的女兒可能與命案有關時,出於一個父親保護孩子的本能,方毅任沒有多想,就選擇把證據藏匿起來。他看似在情感上無所牽連,但有關女兒的事情,他都會下意識地做出非常態的反應。也正是出於此,他才會決定跑案發現場,和別人合作,親自追查案件的真相。
而推動案件追查的,除了擔心女兒的方毅任,還有記者徐海茵(許瑋甯 飾)。對新聞有著敏銳嗅覺的徐海茵,對於自己的事業有著嗜血般的狂熱,而常年的記者工作也讓她變得圓滑幹練。
她可以假扮粉絲進入蘇可芸家裡偷拍,也可以假扮社工去套取遊誠皓妹妹的話,上一秒還真誠得讓人不忍拒絕,下一秒就瞬間恢復冰冷的表情。為了挖出想要的新聞,她手段用盡。所以為了拿到蘇可芸案件的報導,她選擇和平常人不願接近的方毅任聯手合作、情報互通。
這樣的徐海茵,看起來有些討厭,甚至是不擇手段。但實際上,她也有著不為人知的童年經歷。在她很小的時候,她的父親帶著全家開車到海邊燒炭自殺,最後只有她和母親活了下來。童年的陰影,讓徐海茵不可自拔地選擇了用不間斷的工作來麻痺自己。所以,執著於對案件的追查不過是徐海茵的工作常態。
除了對自殺群體的關懷、對主要人物細膩的刻畫,《誰是被害者》還把對社會新聞意義的探討放進了短短八集的內容當中。
徐海茵總是在第一時間內就寫出了社會爆點新聞。可是,在追查案件的過程中,徐海茵發現,新聞報導也成為了被害者自殺的原因之一:
對溶屍案的報導使得蘇可芸的專輯大火,也讓蘇可芸實現了自己的心願從而選擇自焚。對莊秉耀(莊秉榮的弟弟)拿哥哥的作品欺瞞大眾的報導,讓世人知道了莊秉榮才是那個雕刻奇才,從而實現了莊秉榮的心願,讓他無怨無悔地選擇自殺。
這樣巨大的衝擊讓徐海茵漸漸意識到,身為記者,能夠在第一時間做出獨家、勁爆的新聞固然是件好事,可是這些新聞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某些個體,甚至會產生無法預估的負面影響。
所以社會新聞作為有話語權、有關注度的媒介,如果不對新聞內容慎之又慎,而是以一味追求噱頭的方式去報導事件本身,那麼這樣的新聞,不僅不能向觀眾傳達新聞的意義,更是會導致更多「被害者們」的出現。
在影片的最後,我們知道了案件的幕後兇手,一個是李雅均(林心如 飾),一個是江曉孟(李沐 飾)。不可否認,李雅均和江曉孟是這些案件裡的加害者,但她們同時也是這個社會的被害者。
李雅均通過使用麻醉劑和心理暗示,幫助每一個被害者自殺。她不是駭人聽聞的變態殺手,相反地,她也是萬念俱灰的被害者。她在經歷了前夫的家暴後身心俱損,是療養院的周洋讓她重新燃起了對生活的希望。可是周洋在一次次控訴的失敗後,連自殺都不能如願,這讓李雅均最後的希望驟然熄滅,開始走上犯罪的不歸路。
江曉孟是推動被害者自殺的幕後幫手、是方毅任的女兒。曉孟在很小的時候就離開了自己的父親,可是那並不是她的本意。在她的每一幅畫上,都寫有一句「爸爸我愛你」。
在媽媽病重的時候,她也想過尋求父親的幫助,可是方毅任與她擦肩而過的時候,完全忽略了她的存在。無力支撐生活的她只能選擇拔下母親的呼吸管,放棄了救治母親的機會。母親的離世、父親的忽視,是曉孟犯罪的動因。她犯下連環案件、故意留下自己的線索,只是為了用最極端的方式來求得父親對自己的關注。
看完整部作品,我不僅僅驚嘆於導演用這麼短小精悍的劇集,呈現出了如此精彩紛呈的故事和引人深思的內容,我更感謝每一位創作了這部電視劇的成員,他們讓觀眾看到了許多底層人物的故事,以及那些應該被關注的社會問題。
儘管每一個被害者的死亡都換來了他們心願的實現,可是我們應該看到的是《誰是被害者》真正想要傳遞給我們的內容——活下去。
如果劉光勇能夠給他生命多一點時間,那他就可以送他的小孩去上幼園、上小學。遊誠皓如果能活著,收到他妺妹準備的禮物,也許他就會有勇氣,去等到這個社會理解他、接納他的那一天。
張聰健家裡有一棵樹,從來沒有開過花,他一直很想看看那棵樹到底會開出什麼樣子的花來,如果他再多活幾個月就可以看到。莊秉榮雖然一直活在陰影裡,但如果不需要在乎別人的眼光,他其實早就向世界證明了自己。
蘇可芸在當紅的時候曾經墮過胎,這是她心裡一直揮之不去的陰影,所以她持續不間斷地在資助需要幫助的小孩,就算在逃債的時候也從來不間斷,如果她能不被這個社會的價值觀所綁架,她會知道這世界上還是有很多人很愛她的。
如果這些受害者沒有自殺,而是選擇活下來,那麼他們就能夠看到這個世界給他們的希望,能看到身邊人和事給他們帶來的美好。也只有活下來的人,才能改變自己的痛苦,正如江曉孟等到了方毅任遲來的父愛、徐海茵克服了童年的陰影,她們都得到了與自己和解、與世界和解的機會。
所以,一個人該如何去面對生命中的痛苦,是永遠無法通過他人來解答的問題,但無論如何,唯有活下去才有力量,才有改變,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