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人作為腦機接口技術的創造者,可以說,像科幻電影和小說裡提到的,通過腦機接口完全實現意念控制,是不可能的,這沒有科學依據。我很遺憾,馬斯克做出這樣錯誤的說法。這種說法無助於我們領域的科學發展。」
Miguel Nicolelis(米格爾·尼科萊利斯)在近期的一次採訪中表示,馬斯克那些太過玄幻的說法,「我一個字都不同意。」
Miguel Nicolelis(米格爾·尼科萊利斯),美國杜克大學醫學院神經生物學教授、法國科學院院士、巴西科學院院士、暢銷書《腦機穿越》作者、2014年巴西世界盃「機械戰甲」發明者。
他曾被美國科普雜誌《科學美國人》評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20位科學家之一,其研究被《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評為10大最具突破性的科技創新之一。
作為腦機接口領域的先驅,他的願望是幫助人類實現數位化的「永生」,帶領人類走向一個人機互動的全新時代。
米格爾教授是「重拾行走計劃」(Walk again project)的發起人。作為一個國際科學家和工程師的聯盟,該計劃致力於外骨骼設備的開發,幫助重度截癱患者重新獲得行動能力。作為其研究的結果,米格爾教授首先提出並闡述了「動物和人類受試者可利用他們的腦電活動直接通過腦機接口(Brain-machine interfaces, BMI)控制神經假體裝置」的觀點。
2014年,他將自己的研究成果應用在了巴西世界盃的開幕式上 —— 一位下身癱瘓的少年用大腦控制機械骨骼運動,順利開球。
過去 25 年中,米格爾教授開創並完善了一種新的神經電生理學方法,即現在大家所熟知的慢性、多點、多電極記錄(Chronic, multi-site, multi-electrode recordings)法。在多種動物中以及人類患者手術過程中,通過此方法,米格爾教授建立起了新的、意在監測全腦大量單神經元同步活動與聯繫的研究領域。
通過米格爾教授的努力,他還發現了一系列重要的可支配哺乳動物大腦環路的生理學原理。由於可作為重度截癱、帕金森病和癲癇患者潛在的新治療手段,其開創的 BMI 研究正在變得極具影響力。如今,歐美、亞洲和拉美地區大量的神經科學實驗室都在聯合米格爾教授的實驗範式來研究各種哺乳動物的神經元系統。
無論從科學理論還是科研實踐的層面來看,米格爾教授的研究都已經對計算機科學、人工智慧和生物醫學工程領域的基礎和應用研究構成了深遠的影響。
腦機接口在馬斯克的帶動下,已經成為了科技領域最熱門的話題之一。最近十年,除了政府和學術界以外,大型網際網路、商業機器公司和新興創業公司紛紛開始有所動作,研發類腦晶片。
從形式上來分,腦機接口目前主要分為侵入式和非侵入式兩大類。這兩種方式各有優劣,侵入式更精確,可以編碼更複雜的命令,比如三維運動,但手術創傷不可避免;非侵入式電極這種頭皮貼片雖然方便,無需開顱植入,但是能探測到的腦電信號範圍和精確度有限。
今年 8 月,馬斯克推出一枚硬幣大小的可植入大腦的晶片,馬斯克在演示中表示,該項技術可以實現「意念控制、意識永生」等。
對此米格爾認為,「侵入式解決方案僅僅適用別無選擇的患者,大部分人還是應該選擇非侵入式。」並且發展腦機接口的目的並不是「意念控制,意識永生」,而是更好的於大腦進行溝通和互動,可以接受和解讀來自大腦的信號,所以他認為,馬斯克公司的思路是個死胡同,
同時米格爾表示,腦機接口技術在醫學之外還是個嬰兒,「如果腦機接口技術距離科幻般的成熟應用有 1000 步,目前可能還只是走了 250 步。
在本月的一次分享中,米格爾教授說,最初學會控制腦機接口的是一隻恆河猴。
實驗中,團隊首先讓恆河猴學會最簡單的電腦遊戲:通過控制一根操縱杆,讓電腦光標穿過屏幕上指定的一個圓形。每成功一次,猴子就會得到一滴它喜歡的橙汁作為獎勵。同時,團隊記錄下猴子進行這一行為時的大腦神經元活動。
經過連續的訓練,猴子玩光標遊戲的準確率達到了99%。此時,團隊拿走操縱杆,發現猴子的大腦內依然在進行移動光標的大腦活動。團隊同樣記錄下這一腦內活動,並將其迅速轉化為指揮機械臂運動的指令。如此,恆河猴做到了身體和手臂沒有移動,通過意念操縱機械臂,繼續光標遊戲。「那是我們第一次發現大腦可以脫離身體的束縛。」
對此米格爾教授感慨:「有時候基礎科學能引領你,到達你從未想像過的地方,為你帶來意料之外的發現 。」
人們對科技總是抱著最美好的幻想以及最深層的擔憂,尤其是 AI 以及腦機接口這類可以自身進化或者幫助人類進化的技術。
但正如米格爾教授所說,科學的發展是一條不可逆的道路,如果想在科技的引領下到達從未想像過的地方,就需要有更多人參與進來,讓科研走出實驗室,讓每一個人都可以談論科學、擁抱科學。
技術編輯:徐九丨發布自:思否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