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被「腦機接口之父」炮轟了:他說的話,我一個字都不認同

2020-11-11 量子位

金磊 楊淨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

如何評價馬斯克腦機接口

「不會有永生、不會有心靈感應」。

「是錯誤的說法,更像是營銷手段」。

給出如此犀利評價的不是別人,正是腦機接口之父,杜克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學家——Miguel Nicolelis

△ 杜克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學專家 Miguel Nicolelis

而這不是Miguel第一次炮轟馬斯克對腦機接口的觀點。

早在2017年,他就曾公開評價道:

馬斯克的腦機接口都是玩剩下的。

那麼「正確打開腦機接口的方式」,應該是什麼樣的呢?

在今年的《2020騰訊科學WE大會——藍點》中,Miguel 便對「腦機接口」提出的初衷,至今的發展,做了深入淺出的講解。

除了「腦機接口之父」外,今年的WE大會還去邀請到了業界最頂級的科學家,分享了這一年來最值得關注的科學突破前沿思想

細細品讀,靜靜聆聽,原來這些最前沿的科學,與你如此之近。

打開「腦機接口」的正確方式

不是天馬星空的幻想,那麼「腦機接口」又應該是什麼?

由於疫情原因,Miguel並未能來到現場做講解。然而這絲毫沒有影響WE大會傳播科學的體驗感。

伴隨著科技感十足的舞美設計和直播技術,Miguel身臨其境般地展開了他與腦機接口的故事。

Miguel先是展示了這樣一張圖,直接拋出了做腦機接口的「初衷」

我們希望將活體動物或人類的大腦,與設備直接連接。

簡而言之,就是實時採集實驗對象準備移動身體時大腦發出的電信號,然後在不到1/3秒的時間裡,將其轉化為能夠發送至人造執行裝置的數字指令。

而這樣的裝置,可能就在連接對象的附近,也可能離他非常遙遠。

那麼時隔這麼多年,「腦機接口」又是如何一步一步發展起來的呢?

最初的實驗是在一隻恆河猴身上展開。

通過不斷的訓練,Miguel團隊成功讓這隻猴子,在自然地坐在椅子情況下,僅僅是通過「想」,便成功地讓機械手臂控制光標,完成「遊戲規則」,喝到自己喜愛的橙汁。

Miguel介紹道:

這只是腦機接口發展之初的情況,在過去20多年裡,我們製造出了很多不同種類的腦機接口。

但至此,距離在人類身上運用這一技術還是差了「一步之遙」。

於是,Miguel等人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便成功地展開了一個決定性實驗

證明了動物能夠學會使用搭載了無線傳輸技術的腦機接口,來控制一輛自動駕駛設備。

有了這樣的發現後,Miguel等人發現,腦機接口的意義遠遠超過了他們38年來,一直在尋找的新的大腦研究方法:

轉換成新的治療手段,來幫助全世界2500萬因嚴重脊柱損傷而在痛苦中掙扎的人們。

於是,他們便製造出一種計算機電子旁路,將採集到的腦電信號繞過損傷部位,以數字形式傳輸至一個可穿戴式的全新機械身體中。

這樣一來,病人就可以通過大腦控制該機械身體 使其移動到某一位置。

他們用僅僅是貼在患者頭皮表面的扁平傳感器,來記錄電腦信號;而後讓患者在虛擬環境中觀看、訓練。

每一次虛擬人物的腳接觸地面,病人的手臂都會收到觸覺反饋,從而再次感受到在地面行走的感覺。

患者在虛擬環境中熟練了操作之後,Miguel便讓他們使用機械助行器,最後再為他們裝上設計好的外骨骼。

2014年6月12日下午3點半整,在聖保羅舉行的巴西世界盃開幕式上,Miguel的腦機接口讓全世界數十億觀眾沸騰了。

這位脊柱T4以下身體癱瘓已經9年的患者,在這場世界盃中僅僅是通過想像,便將足球踢了出去。

「我感受到了球!」,這是患者喊出來的第一句話。

而這樣奇蹟般的故事仍舊在繼續,在重新評估這位患者後,從T4以下身體癱瘓,到了T11以下。

也就是說,在Miguels為他訓練的這些時日裡,他7節脊椎,恢復了感知 、活動和運動控制方面的功能!

正如Miguels在演講中總結的那樣:

有時候基礎科學能引領你,到達你從未想像過的地方,為你帶來意料之外的發現 。

這一天,我等了38年。因為親眼見證了這一切,我的每一秒付出都是值得的。

至於腦機接口安全性問題,一直以來是備受熱議的話題。

量子位在與Miguels對話時,討論了馬斯克Neuralink「開顱」等植入性方案安全性問題。他認為:

Neuralink公司的思路是一個死胡同,因為其給出的只有這樣一個植入的解決方案。

而這個解決方案我認為僅僅適用於那些別無選擇的、非常嚴重的患者。

「人造皮膚」make human more human

接下來介紹的這個領域,也跟腦機接口息息相關。

有人說,人的大腦其實非常軟,像豆腐一樣。隨著人們的運動、呼吸,大腦會有一些移動。

而馬斯克Neuralink的實驗,是將在活豬身上種植1000多個電級,這些電極都是一個個很細的金屬針。如果一根針進去,隨著這些移動必定會對大腦有損害。

因此,下一代腦機接口的電極研發,需要用類似金屬一樣具有導電性能,且要具備人腦一樣的柔軟性的材料。

說這句話的人正是鮑哲南教授,她是史丹福大學首位擔當系主任的亞裔女性,被譽為人造皮膚領域的「材料大師」。

而上述所要製作的材料也是她研究領域——「人造皮膚」裡的一個方向。

在演講的一開始,她就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

你今天有沒有帶你的手機?如果我們將來的生活根本沒有手機會是怎樣的?

手機的功能會融入到我們所穿的衣服當中,我們所貼在身上的電子器件和我們所種植到體內的電子器件中。

這當中的「電子器件」,也就是所說的電子皮膚的概念。

那麼如何讓這個設想行得通呢?鮑哲南表示,最重要的是要解決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所用的電子材料不能再是剛硬的、易碎裂的,需要像皮膚一樣柔軟、可拉伸、自修復,甚至可以生物降解。

第二個問題,讓材料可以感知到壓力、溫度,以及各種不同的物體,也就需要各種傳感器來接收信號。

第三個問題,人造皮膚接收的信號需要跟人體結合,換句話說,皮膚感受到不同的知覺,但如果大腦不能處理這些信號,還是沒有感覺。

而在過去16年的研究中,鮑哲南團隊就在這三個問題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首先是材料

從分子的角度去設計,再利用化學反應去製作,利用分子不同序列賦予分子不同性能。基於這個原理,鮑哲南團隊提出了用自修復的化學鍵去製作電子材料。

就像這個可拉伸性的材料,用針去刺也不會碎裂。

在過去十年的研究中,他們有了一系列的電子材料,可導電、可拉伸、可自修復、可生物降解……

接著就是要將這些材料做成傳感器,既需要有靈敏度,也要分辨不同的信號。

正如這個壓力傳感器,放在機器手上時,去觸碰紅莓但不會破壞它。

(就跟我們閉著眼睛,用手去觸摸物體時一樣。手能感受到壓力,皮膚會變形,我們通過變形來感知不同的物體)

最後,就需要將這些信號轉變成大腦可接收的信號——電信號,再直接接到神經,通過神經傳輸給大腦。

目前,鮑哲南團隊已經成功植入到老鼠的身體,讓小老鼠可以正常的運動、生活。

由此,雖然還有很多問題需要去繼續解決,但是「人造皮膚」這個理念已經被證實,甚至還帶來了不少啟發。

比如,過去因為新生嬰兒手臂跟手指一樣粗細,醫生就會放棄檢測血壓(需要用針刺進血管),從而缺少重要的信息。

現在就可以利用人造皮膚,做成只需貼在嬰兒身上即可測量血壓的器械。

鮑哲南教授有一個目標:「make human more human」 (讓人更加人性化)

正如演講最後所說:

人造皮膚將會改變我們將來的生活。可以使得我們人和人之間更加多地溝通,可以使我們人和人之間更加多地互相的理解。

在接受量子位採訪時,她簡單的列舉了這兩個例子:

在未來的世界,真的可以用電子皮膚來感受周圍情況時,就有可能測出這個人情緒是怎樣的,知道她是開心還是難過。

以及當人觸摸到水果時,除了觸覺、嗅覺感知以外,還可以檢測到水果細菌有多少,有沒有洗乾淨等等。

潘建偉眼中的「新量子革命」

信息交互,這是一個從古至今一直在「交替變革」的主題。

從遠古「智人」的符號和語言、到有了書和紙、中西方的「百家爭鳴」、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信息交互的效率一步一步地在提高。

而與此同時,信息交互的發展,讓其安全性,又成為了一個重要的內容。

在數據、算力等爆炸增長的當下,又該如何保證信息交互與安全的平穩發展呢?

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給出了答案:

量子通訊量子計算

△ 中國科學院院士 潘建偉

潘建偉先是對「量子」、「量子疊加」、「量子比特」、「量子糾纏」等基本概念做了詳實且通俗的介紹。

當人們有能力將一個個量子比特,按照需求進行單個調控時,便催生出了一個新的學科——量子信息科學。

潘建偉表示,量子通訊可以一種原理上無條件安全的通信方式,利用量子計算可以提供非常強大的計算能力,用於各種各樣的複雜系統的研究。

量子通訊的第一個應用,便是量子密鑰分發

這是由於量子具有不可分、測不準等特性、原理,所以一旦有「竊聽者」想要對其「圖謀不軌」,就會被發現。

除此之外,還可以利用量子糾纏,把一個粒子的量子信息從一個地方的轉移到另外一個粒子上,而不用傳輸這個物體本身。

潘建偉舉了一個非常形象的例子:

假如我在合肥要來深圳騰訊總部開會,坐飛機來不及了怎麼辦?

如果兩個地方的實驗室,剛好有一團糾纏物質,那麼就可以把合肥的潘建偉,跟這個糾纏物質做一個操作,把他糾纏起來。

而後便可以得到一種信息,再通過網絡,可以在騰訊的實驗室中,把潘建偉再構造出來。

這個過程,就是我們所熟知的量子隱形傳態

當然,目前的技術無法對非常複雜的事物做這樣的操作,只能是幾十個、幾百個甚至幾百萬個粒子組成的系統。

而這,便構成了量子計算機的一個基本單元。

由於量子比特可以處於疊加狀態,所以其計算能力是呈指數級增長。潘建偉對此舉了個例子:

利用一臺萬億次的經典計算機分解一個300位的大數,大概需要15萬年;但當你利用一臺萬億次的量子計算機,只需要一秒鐘就行了。

有這樣的能力,在量子通信方面,可以利用光纖,非常方便地在城市裡面把秘鑰送給千家萬戶。

在兩個城市之間,可以利用所謂的中繼器進行連接,實現城市之間的量子通信。

更大範圍的,可以利用衛星中轉,來實現遠距離的量子通信。

例如,2016年8月,中科院便成功發射「墨子號」量子科學衛星,實現了三大科學任務:

  • 實現了星地的量子密鑰分發。
  • 實現千公裡量子糾纏的分發,證明了兩個糾纏粒子,具有愛因斯坦所說的「遙遠地點之間的詭異的互動」功能。
  • 實現了千公裡量級的量子隱形傳態,這對未來的量子網際網路具有很大的意義。

最後,潘建偉對量子通訊、量子計算做了一些展望。他希望:

  • 經過10-15年時間,能夠完整地發展天地一體廣域量子的通訊網絡技術體系,為形成下一代的國家信息安全生態系統的奠定基礎。
  • 希望在量子計算方面,通過對數百個量子比特的相干操縱,能夠對一些現實的問題的求解,能夠超越目前的超級計算機,並且能夠來解決一些重大的科學問題。
  • 能夠研發具備基本功能的通用量子計算原型機,來初步探索對密碼分析、大數據分析等方面的相關應用。

不計回報地投入,單純讓「科普」變得更好

作為騰訊WE大會舉辦的第8個年頭,也是最特殊的一屆。

這一次,沒有掌聲,沒有歡呼,騰訊首席探索官網大為 (David Wallerstein)在空無一人的北展會場裡開啟了「騰訊科學周」的序幕。

他點出了此次WE大會的主題:藍點

這是一張地球的標誌性照片:暗淡藍點。它時刻提醒著我們要保護這唯一的家園。科學家和天文愛好者們,一直在尋找類地行星、智慧生命,也不斷提醒著我們,地球有多麼特殊。

與網大為同樣獨身一人站在舞臺上的,還有7位來自4州6個國家的頂尖科學家們。

騰訊青年發展委員會副主席李航在接受量子位的採訪時表示,這次在美國、瑞士、英國、加拿大都搭建了一模一樣的演講舞臺。

如果只是簡單的視頻連線的話,那跟其他的學術研究沒有什麼區別。

我們堅持搭這樣一個舞臺,讓科學家能成為上面的「明星」

李航分享了一段經歷,在加拿大拍攝快速射電暴的捕捉者Victoria Kaspi教授時,深圳團隊北京團隊、紐西蘭製作團隊、美國導演團隊,跨越時差、距離全都在線。

當時Victoria Kaspi教授就感嘆道,整個世界好像都在為我醒著

還首次在蘭州市五十一中學、衡水中學、貴州師範大學等地同步舉辦「線下觀影會」,邀請學生老師一起探討前沿科學話題。

以及數位百萬級電競大V在那天集體搞了場「不打遊戲」的直播,搞起了科學……

在採訪中,聽李航提到的最多的一個詞,就是「不計回報」,做了那麼多,投入了那麼多,就是單純為了科普大會辦的更好,讓「科普」體驗更好。

但在整個科學周籌備過程中,他們發現,科學家要比想像中的要熱情。

比如,這次分享「異種培育人體器官」項目的中內啟光教授。他就特意從日本飛到了美國,隔離14天之後,再來演播廳錄製演講。

再比如,霍金曾受他啟發、此次揭秘「基本粒子標準模型」理論、87歲高齡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Steven Weinberg,是本次最早接受邀約的科學家。

還有包括此次發現金星存在生命跡象的天文學家Jane Greaves,研究突破剛出來不久,很快就答應參加WE大會。要知道,一般科學突破剛出來時,去請那個科學家是非常難的。

在8個年頭裡,騰訊總共請了82位科學家。一開始邀請嘉賓時,李航坦言,還是比較難的。但現在有了科學家們的認可,自帶「朋友圈」效應,就比以往容易的多。

當然,也少不了合作夥伴Nature的支持。

還記得剛敲定合作時,Nature就專門派總編從英國總部過來,當時總編就表示:

我沒有見過這種規模和水準的科學大會,覺得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

而這熱情的來源、支持的來源,正是騰訊、跟所有科學家、合作夥伴的共識——「科技向善」

我們知道,基礎科學的命題,單靠幾個企業、幾個科學家花很長時間都很難產生一點起色。

但依舊有那麼多企業,那麼多科學家們去「不計成本」的投入,願意以實際行動帶動科學和科普,讓基礎科學輻射到每一個年輕人。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Steven Weinberg,87歲高齡仍受邀參加WE大會。在演講的最後,勉勵著年輕一代的科學家們:

你們有你們的使命,那就是解釋與自然界不同現象有關的這些巨大的、神秘的數字。

就像是把手裡的接力棒交到我們手上,希望下一個Steven Weinberg、下一個霍金、下一個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能夠在我們當中產生。

— 完 —

量子位 QbitAI · 頭條號籤約

關注我們,第一時間獲知前沿科技動態

相關焦點

  • 腦機接口先驅炮轟馬斯克:「他說的話我一個字都不同意」
    「我本人作為腦機接口技術的創造者,可以說,像科幻電影和小說裡提到的,通過腦機接口完全實現意念控制,是不可能的,這沒有科學依據。我很遺憾,馬斯克做出這樣錯誤的說法。這種說法無助於我們領域的科學發展。」Miguel Nicolelis(米格爾·尼科萊利斯)在近期的一次採訪中表示,馬斯克那些太過玄幻的說法,「我一個字都不同意。」
  • 腦機接口權威:馬斯克說的話我一個字也不同意
    他直言,馬斯克關於腦機接口的意念控制、記憶上傳甚至永生之類的話,只是一種營銷策略。這種話,對腦機接口領域的科學發展,毫無益處。「他說的話我一個字也不同意。」這是一種約4枚一元錢硬幣疊起來大小的腦機接口設備,馬斯克管它叫neuralink(神經鏈),這也是馬斯克創立的腦機接口公司的名字。
  • 向馬斯克開炮!腦機接口權威:他說的話我一個字也不同意
    這位研究了20多年腦機接口技術的權威專家,對腦機接口應用的安全性有著執著追求。他直言,馬斯克關於腦機接口的意念控制、記憶上傳甚至永生之類的話,只是一種營銷策略。這種話,對腦機接口領域的科學發展,毫無益處。「他說的話我一個字也不同意。」受疫情影響,2020年騰訊科學WE大會採用線上方式進行。11月7日上午,演講嘉賓之一尼科萊利斯抽出時間,和中國的記者做了一次視頻連線。
  • 腦機接口將帶來心靈感應?行業專家:馬斯克的話我一個字都不信
    近日,杜克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學教授、腦機接口權威Miguel Nicolelis在採訪中表示,馬斯克宣稱的腦機接口只是一種營銷話術。Nicolelis教授表示,"根本不會有心靈感應,更不用說永生,作為腦機接口技術的創造者,我認為通過腦機接口來實現意念控制是不可能實現的,完全沒有科學依據"。"他的言論更像是一種營銷策略,但這種說法對這個領域的科學工作沒有好處,他說的這些我一個字都不同意"。
  • 馬斯克遭懟,38年研究經驗專家:他說的話我一個字也不同意
    「可以說,像科幻電影和小說裡提到的,通過腦機接口完全實現意念控制,是不可能的,這沒有科學依據。我很遺憾,馬斯克給出這樣錯誤的說法。」這句話是在2020騰訊科學WE大會的連線採訪中,Miguel Nicolelis教授對馬斯克腦機接口計劃的評價。他直言,馬斯克關於腦機接口的意念控制、記憶上傳甚至永生之類的話,只是一種營銷策略,對腦機接口領域的科學發展毫無益處,「他說的話,我一個字也不同意。」
  • 會吹牛的馬斯克,危險的腦機接口技術
    吹牛估計是全世界男人的通病,中國有句俗話「十個男人九個吹,還有一個沒學會」。回憶一下小時的作文《我的理想》,有說要做科學家的,有許多要做飛行員的,當然也有要拯救全世界的。馬斯克可以說是頂級吹牛王,國人覺得最大的牛就是吹破天,馬斯克的牛真的吹破天了。
  • 從「腦機接口」到「金剛狼的皮膚」,7位科學家的科幻之旅
    「我不認同馬斯克的腦機接口!」杜克大學教授米格爾用猴子來「反駁」腦機接口,能製造出所謂的心靈感應嗎? 2020年8月末馬斯克召開的一個發布會,徹底引爆了這個話題。 他是美國杜克大學神經生物學、神經學和生物醫學工程教授,在騰訊科學WE大會上,他十分「接地氣」地講述了腦機接口從基礎科學到應用於神經康復的研究歷程。
  • 馬斯克腦機接口重大突破:豬實驗成功,FDA認證,人體實驗在即
    「我現在可能就裝了個 Neuralink,但你們不會知道的,」馬斯克說道。我們都很期待用 Neuralink 來玩《星際爭霸》,馬斯克也回答了腦機接口未來是否能用來打遊戲的問題:「當然,100% 可以。打打孤島危機(Crysis)什麼的不成問題」。腦後插管,創造新人類不過,緩解抑鬱症,幫助解決強迫症和治療腦外傷才是 Neuralink 發展這門技術的初衷。
  • 什麼是「腦機接口」?馬斯克的「腦機接口」能幹啥?
    腦機接口」,需要在頭頂上打一個洞,然後將「腦機接口」插入其中,使其與頭骨齊平(沒有電子突出物)。馬斯克希這個設備的系統將用於創建他所描述的「數字超級智能[認知]層」,從而使人類能夠與人工智慧軟體「融合」。他表示:「腦機接口可以解決失明,可以解決癱瘓,可以解決聽力,控制智能設備,僅通過與皮層接口就可以解決很多問題。」不過這個「腦機接口」並沒有那麼神奇,這個技術早就出現了,腦機接口的研究根據作用方式不同,可以分為非侵入式和侵入式兩種。
  • 馬斯克震撼發布腦機接口,無損植入豬腦,下一步植入人腦
    在人類發現腦電波近100年後,腦機交互又迎來了跨時代的突破!就在剛剛,北京時間6點40,馬斯克進行了腦機接口新設備的現場直播!這場期待已久的直播,承載了人類對AI世界的幻想:人機互動,腦機相連,人類與AI共生!在一陣焦急的等待中,他來了他來了!他帶著新鮮出爐的腦機接口來了。
  • 腦機接口先驅米格爾:馬斯克說的意念控制不可能發生
    2014年,米格爾使用腦機接口技術在巴西的綠茵場上幫助一位身披「機械戰甲」的T4級截癱青年Juliano Pinto用意念開出了世界盃的第一球,實現大腦與機器間的連接控制。米格爾在演講中表示,Juliano在經歷腦機接口訓練幾個月後重新進行了神經測試,發現他當天的等級評定是脊柱T11以下癱瘓。「也就是說 ,經過10個月的訓練,他的7節脊椎,恢復了感知 、活動和運動控制方面的功能。
  • 馬斯克發布腦機接口最新成果,無損植入豬腦,下一步植入人腦?
    馬斯克講到,腦機接口最本質的就是「連線」問題(wiring)。這一次馬斯克打造的神奇設備只有硬幣大小。這個新設備就像個大腦裡的Fitbit,可以用手機裡的APP控制,而且你看起來很正常,只是頭髮下面多了一個小創口。最新消息,Neuralink目前已經獲得FDA批准在人腦上實驗!
  • 馬斯克說的腦機接口怎麼回事?
    馬斯克說一年內就能給人接上腦機接口?Neuralink是個什麼公司?目前全世界正在開發的腦機接口技術能夠完成什麼?「我們還沒有對人進行測試,但我認為這不會太久。我們可能不到一年就能在人體內植入一條神經鏈。」馬斯克在節目中對喜劇演員、播客主持人羅根說。 Neuralink的腦機接口系統,是利用一臺神經手術機器人向人腦中植入被稱為「線」的專有技術晶片和信息條,然後可直接通過USB-C接口讀取大腦信號,甚至可以通過蘋果手機的應用程式進行控制。
  • 馬斯克腦機接口成功接入豬腦
    不過,就目前科技和社會情況來看,馬斯克的腦機接口更多是展示了一個極具潛力的概念,離大規模的商業應用還有非常遠的距離,但要說到意念開車,這離我們似乎要更近一些。馬斯克強調該技術是無損害,並且現場拿了一頭豬作為展示,但我估計大多數人看了以後還是覺得頭皮一涼,不敢試。
  • 哈佛專家披露:馬斯克侵入式腦機接口技術的三個進展與三大局限
    而對於馬斯克發布的侵入式腦機接口技術的進展和局限,哈佛大學腦科學博士、BrainCo創始人韓璧丞,哈佛大學醫學院科學家、康譜睿啟腦科學負責人楊錦陳進行了獨家解讀。美國時間 8 月 28 日下午,侵入式腦機接口技術公司 Neuralink 的創始人、科技英雄「矽谷鋼鐵俠」埃隆-馬斯克舉行了他戲稱為「三隻小豬」的發布會。
  • 馬斯克用三隻活豬演示腦機接口,下一步已被批准人腦實驗
    馬斯克用三隻活豬演示腦機接口,下一步已被批准人腦實驗小學科學教學 昨天近日,馬斯克召開Neuralink發布會,通過直播的方式展示腦機接口新設備。首先科普一下這家公司——Neuralink由馬斯克於2016年創立,主要從事「神經織網」(neural lace)技術開發,研發電腦與人腦融合技術
  • 【Brain】馬斯克的腦機接口公司Neuralink最新進展:讓機器人做腦機接口手術;讓猴子也能玩遊戲,這次可謂賺足了眼球!
    馬斯克也發推闡述了 Neuralink 未來發展願景,呼籲有志之士加入。近幾年,馬斯克的腦機接口研究公司 Neuralink 可謂是賺足了大家的眼球。2019 年 7 月,Neuralink 發布了其首款產品,用到了「腦後插管」的新技術。2020 年 8 月 Neuralink 又推出了一款新的產品 the Link v 0.9 版。
  • 腦機接口先驅科學家尼科萊利斯:馬斯克的心靈感應、數字永生都是營銷
    "不會有心靈感應,也不會有(數字)永生,馬斯克的觀點我一個字也不同意。"WE大會上,知名神經科學家尼科萊利斯為何會這樣說?撰文/記者 趙天宇 新媒體編輯/呂冰心"不會有心靈感應,也不會有(數字)永生,馬斯克的觀點我一個字也不同意。
  • 「科學狂人」馬斯克直播溜豬:腦機接口是魔法還是反人類?
    important}馬斯克的腦機接口直播已經結束,但時隔多日,爭論依舊連天不休。一邊是瘋狂鼓吹,字裡行間都飄著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的味兒,讓我忍不住猜測他們是不是買了馬斯克家的股票。、嗅筆,還是被馬斯克溫柔撫摸鼻子,腦機接口都能實時傳輸出數據,顯示出豬豬的大腦活動情況。
  • 「科學狂人」馬斯克直播遛豬:腦機接口是魔法還是反人類?
    馬斯克的腦機接口直播已經結束,但時隔多日,爭論依舊連天不休。一邊是瘋狂鼓吹,字裡行間都飄著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的味兒,讓我忍不住猜測他們是不是買了馬斯克家的股票。另一邊則是批判,言辭之激烈與確鑿,讓我有理由懷疑馬斯克偷走了他們家的豬,帶到直播上做了效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