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北京大型骨灰臨時寄存場所——八寶山殯儀館所屬的老山骨灰堂,已完成首輪升級改造,骨灰管理模式改為電子感應磁卡控制。
6月,老山骨灰堂將啟動二期改造工程,預計年底竣工。這是記者從八寶山殯儀館獲知的消息。
4300格位完成升級改造
據悉,去年啟動的升級改造工程目前已竣工,完成了上部堂室骨灰寄存架加固和內部裝修。該骨灰堂現寄存了1萬份骨灰,上部堂室共有4300格位,已經完成了改造升級。改造前,老山骨灰堂由於使用時間長久,室內地面、牆面明顯老化,骨灰寄存架陳舊。
「主要是骨灰存取不夠人性化。」八寶山殯儀館康季坤館長表示,原先,逝者家屬辦理完骨灰寄存手續後,骨灰堂會給寄存人發放「寄存證」,這是領取骨灰的惟一憑證,「比如一個大家庭只有一個寄存證,親屬想取出骨灰祭奠很不方便。」她介紹,原先有的家屬丟失了寄存證,補辦起來非常麻煩;或丟了鑰匙,只好由工作人員「撬鎖」。
改造後,骨灰管理模式將以電子感應磁卡控制,每份骨灰配有一張主卡和最多4張副卡,市民可刷卡取骨灰祭奠。此外,改造後的骨灰堂全部採用計算機系統聯網,每份骨灰「檔案」都被記載在系統中。
年內下部堂室改造竣工
由於二期改造工程將「升級」下部堂室,5月31日前,在下部堂室存放的骨灰將開始辦理移存手續,全部轉移至上部堂室。超期未辦理移存手續的,骨灰將被轉放至其他寄存室存放。
下部堂室的二期工程計劃6月1日施工,預計年內完成。屆時,骨灰堂(除東、西屋少部分骨灰架外)將全部改為電子感應磁卡的新型取灰模式。
老山骨灰堂最多時曾存放了四五萬份骨灰。康季坤表示,目前由於殯儀館、墓地的分流,骨灰總量有了明顯減少。按照目前骨灰堂的規劃,在保證安全的條件下,1.5萬份為最高容量,「近一兩年周轉上是沒問題的。」
探訪
牆繪淺色浮雕減輕家屬壓抑
昨日,改造後的老山骨灰堂內,上部堂室已裝修一新,牆上繪有淺色浮雕。「主要展示一種生命的輪迴。」康季坤稱,浮雕中的梅蘭竹菊就展現了季節的輪迴。她表示,環境的美化,有助於進入骨灰堂內的逝者家屬減輕壓抑感。
改造前,骨灰堂整個通道都「擠」滿了骨灰架,過道狹窄擁擠。現在,上部堂室分出了數個區域,「讓」出了通道。每個區域內設置的骨灰架都分為9層格位,格位表面以白色框配金色花邊。格位顯得大了些,也美觀了。
骨灰堂格位架最初採用的是木頭質料,後來改成塑料、鋁合金。現在,骨灰寄存室內已全部更換成由高分子複合材料製成的新型骨灰架。在骨灰架兩側的牆上,標有藍色「感應區」。「市民可以刷卡,每張卡的晶片上都記載了逝者的姓名等身份信息,形成一個『檔案』。」康季坤稱,逝者家屬在相應的感應區域刷卡後,格位上的電子門鎖將自動開啟,供家屬取出骨灰盒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