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上午9時,國家文物局、北京市人民政府在圓明園正覺寺舉行「圓明園馬首銅像劃撥入藏儀式」。國家文物局正式將圓明園馬首銅像劃撥北京市海澱區圓明園管理處收藏。
這是12月1日拍攝的陳列馬首銅像的圓明園正覺寺文殊亭。新華社記者 李賀 攝
《百年夢圓——圓明園馬首銅像回歸展》同期開展。展覽以馬首回歸為主線、分為圓明重光、萬園之園、馬首回歸三個單元,展覽面積1172平方米,共展出文物、照片等共約100組件,作為正覺寺基本陳列持續展出,即日向社會公眾開放參觀。
12月1日,馬首銅像在圓明園正覺寺文殊亭陳列展出。新華社記者李賀攝
去年11月13日,圓明園馬首銅像捐贈儀式在國家博物館舉辦,流失海外百餘年、在2007年由澳門企業家何鴻燊購得,並在澳門公開展示多年的馬首銅像被正式捐贈給國家文物局。
馬首銅像成為第一件回歸圓明園的流失海外文物。目前,龍首、蛇首、羊首、雞首、狗首的下落尚未見公開報導。
馬首製作技藝精湛,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利用可攜式X螢光光譜儀、X光照相、可塑材料翻模顯微照相、相機微距拍照觀察等方法對圓明園馬首銅像進行分析檢測,以了解馬首的材質、鑄造工藝以及可能的用途等方面的信息。
馬首銅像。國家文物局供圖(首都博物館羅徵攝)
成分構成
馬首使用的材質為含微量鉛鋅的紅銅。銅含量達到98%左右,含有1%左右的鉛,此外還含有一定量的鐵和鋅。紅銅的熔點達到1083℃,澆鑄需在較高溫度下進行,使用紅銅的原因當是為了呈現紫紅色的效果。
失蠟工藝
X光照相結果顯示,馬首除了頸部前下方可見數個鋦釘外,其他各個部位都無明顯的分鑄焊接痕跡,由此可知馬首系渾鑄而成,頸部和臉部以及眼睛、耳部、嘴和舌頭都應為一體鑄造,非常形象逼真,馬臉及下顎的曲線都被流暢地展現出來。
表面翻模的顯微觀察。國家文物局供圖
馬首頂部的鬃毛更是曲線流暢,纖毫畢現,下部可見一明顯的銅梗將一部分鬃毛撐起,造成懸空效果。但頂部鬃毛和馬首並無明顯分界,由此可知鬃毛和馬首也是整體一次性鑄造成型。據此判斷,整個馬首都是使用精密鑄造的方法——失蠟法一次鑄造而成。
X光成像。國家文物局供圖
精密結構
馬臉部為一空腔,該空腔直通馬嘴部,空腔後部有一不規則三角形,可與頸部聯通,此孔洞邊緣部位極不規整,可能是在鑄造完成時用工具臨時破開,以便水能從頸部流入嘴內。馬臉空腔和頸部連接處可見一處方形凸起,中間則有一處不規則的孔洞,這對應了X光片的不規則三角形孔洞,應是固定臉部和頸部的結構。
銅像內壁附著了不少白色殘留物,形態上看可能是水垢等沉澱物,這表明該器物內壁有可能和水長期接觸,使用過程中在內表面沉積了一層水垢,水垢的形成很有可能和其作為十二辰噴泉這一使用功能密切相關。
內部觀察結果。國家文物局供圖
馬首銅像融合了東西方藝術理念與設計風格,以精煉紅銅為材,色彩深沉厚重,歷百年風雨而不鏽蝕,以失蠟法一體鑄造成型,神態栩栩如生,毫髮畢現,展現出極高的工藝水準,是一件非凡的中國古代藝術品。
馬首銅像。國家文物局供圖(首都博物館羅徵攝)
馬首的特殊地位
海晏堂是圓明園中最大的一處歐式園林景觀,為中西合璧風格建築典型代表之一。由正樓和後工字蓄水樓錫海組成。蓄水樓一次性可蓄水180噸。金屬錫作為防水材料,稱為「錫海」。海晏堂西側為十二辰水力鍾噴泉,池左右呈「八」字形排列著十二辰人身獸頭銅像。按照時辰,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依次噴水,具有報時功能。「馬首」正是這十二辰獸首噴泉之一,且具有與眾不同的特殊地位——十二辰中,唯有午時馬首銅像噴水時,十二銅像會同時噴水,呈現出眾獸齊噴的壯觀景象。
12月1日,在北京圓明園舉行的《百年夢圓——圓明園馬首銅像回歸展》上,一名參觀者拍攝圓明園長春園西洋樓建築群海晏堂復原模型。 新華社記者 李賀 攝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