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老人談「麻」色變的麻風村到底是什麼,如今村裡還有人住麼?

2021-01-15 地主家的女兒

上個世紀前葉,在遠離我們的社會,生活著一種特殊的群體,他們大多都是被家人遺棄或是受人排斥流亡山野,人們把這群人聚集形成的村子叫做「麻風村」,因為這裡的人都患有一種叫做麻風的病。

在沒有疫苗的年代,一旦感染這種病,就只能被隔離,而且這個隔離時間長達幾十年,直到上個世紀60年代以前,我國還有600餘個大大小小的「麻風村」,村裡的老人至今談「麻」色變,恐懼是這些老人對麻風病唯一的印象。

麻風病是一種古老的疾病,早在3000年前的古埃及,人們就用「天神懲罰人類的疾病」來形容麻風,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有三個(埃及、印度、中國)被認為是世界麻風疫源地,在封建社會沒有疫苗,這些麻風病人的最終歸宿不是被活埋就是被焚燒,即使有幸治癒,面目全飛,容貌醜陋,肢體畸形也將伴隨他們的餘生。

麻風病在中國流行肆虐2000多年,古稱癘風,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統治者就開始關注這種恐怖的疾病,而當時統治者能做的只有格殺勿論,就地活埋,這一點在秦法上有所體現,到了唐朝有了一些轉變,唐朝廷設立悲田坊,專門收治麻風患者,患者在這裡一切生活治療等費用一律由朝廷承擔,到了近代清末民國時期,由於西醫的發展,麻風病在西方的土地上基本滅絕,但是在我國深受麻風折磨的患者還有數以十萬計,麻風村就是這一時代的產物。

1873年挪威專家漢森發現麻風分枝桿菌,並確定麻風是一種慢性,低傳染疾病,95%的人的身體對麻風都是有天然免疫力的,但是這依然沒有減少人們對它的恐懼,時至今日,麻風這種古老疾病依然存在,只不過它們被「封印」在宿主體內,麻風病的中間宿主就是犰狳,犰狳也是目前人類已知的唯一能與人共患麻風病的動物,犰狳是生活在美洲的一種小型哺乳動物,外形類似於穿山甲,這種動物除了好看好玩之外,可能就是好吃了,在美國大蕭條期間,吃不起豬肉的人們就開始以犰狳為肉食,進而另一場因野味而起的故事就開始了。

話說回來,今日在一些深山老林依然有「麻風村」的影子,有些曾經的患病者也依然生活在這裡,他們與世隔絕,雖然身體已經被治癒,但早與外界社會脫節,這裡或許已經是他們最好的歸宿,當這一代人逐漸老去,麻風村也就不復存在。麻風村是一個時代的產物,更是一代人的記憶,讓生活在這裡的人們真正的回歸社會,需要的是社會的溫暖和我們的關心。

相關焦點

  • 紮根麻風村15年的「中國好人」董淑猛病了 仍想建一個麻風病「博物...
    10多年前,如果提到麻風村,很多人總要「退避三舍」,玲瓏新村就這樣漸漸被「遺忘」了。 然而,2004年7月,畢業於揚州大學醫學院的董淑猛走進了玲瓏新村,而同年畢業於江西中醫學院的女友徐娜也落戶這裡。2006年2月1日,本報報導了這兩位大學生自願在麻風村照顧60多名麻風病人的事跡;2006年4月22日,本報《麻風村的婚禮》又報導了27歲的董淑猛與25歲的徐娜在麻風村結為夫妻的故事,麻風村村民和他們一起感受著快樂。
  • 走遍全國500多個麻風村南京好醫生獲「國際甘地獎」 | 現代快報
    行醫40年,他帶領的中國麻風病手術醫療隊走遍了中國500多個麻風村,為麻風病畸殘者開展康復手術近3.6萬例,其中他親自做了1萬多例。他就是設在南京的中國醫學科學院皮膚病研究所麻風病防治專家張國成教授。
  • 談麻風病色變,沒有科學道理
    談麻風病色變,沒有科學道理時間:2017-02-09 11:06:29來源:新陝網作者:董劍華編輯:與世界一些先進國家相比,中國對於麻風的基礎研究還有相當差距,在許多新技術、新方法、新藥物的應用等方面尚待進一步開發和提高。  對於90、00後的年輕人而言,麻風病是一個陌生的名字。但麻風的確存在於歷史和現實中,其危害及影響我們不能不知。
  • 麻風村孩子的「臺灣媽媽」
    這兒的村民只能感覺到,自己是「令人害怕又討厭的人」。就連這兒的老師去縣城開會,當地的老師都沒有人願意和他同桌吃飯。    但這個朋友們眼裡「典型的千金大小姐」,卻在海峽對岸為這個令人恐懼的村莊吶喊。    她在臺灣寫文章募款,到處演講、賣書,或是帶著醫生丈夫每月給的1萬元新臺幣零花錢坐計程車,去試圖說服潛在的資助者。「下輩子什麼都不做,只要做個有錢人。」
  • 在農村,老人說「兩人抬轎房,久住人丁疏」,什麼意思?有何講究
    在農村,老人說「兩人抬轎房,久住人丁疏」,什麼意思?有何講究農村房屋的建造雖然經歷了幾次變革,但是在形制上依舊保留了很多傳統,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木結構的建築佔據了數千年的歲月!只是到了近代,隨著新思想的傳播,磚石建築以及穩定,堅固和防火係數高,備受人們的喜愛,逐漸成了潮流!
  • 化工壺裡到底添加了什麼化工原料,讓大家談「壺」色變
    關於化工泥紫砂壺,很多人都是談「壺」色變。化工壺是指用化工原料加陶土混合燒制而成的「紫砂壺」。化工壺相對紫砂壺其製作的泥料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有很多壺商為了逐利在推銷化工壺的原因。化工壺雖然生產效率得到很大提高,生產成本也大幅縮減。那麼人們口中的「化工壺」究竟是加了什麼呢?
  • 收好這份洗髮水選購指南,讓你不再談「矽」色變!
    收好這份洗髮水選購指南,讓你不再談「矽」色變!>靚麗茂密的秀髮成為很多人的追求,一款適合自己的洗髮產品,就顯得尤為重要!越來越多的洗髮產品打上「無矽油」標籤,洗髮水中的「矽油」到底有什麼用?不含矽油的洗髮水真的更健康嗎?今天,為大家揭開這類謎團↓洗髮產品中添加矽油有何功效?
  • 市場監管:「藍色香蔥」用了什麼?市民不用談「蔥」色變
    1月10日貴州省檢測技術研究應用中心提交了分析報告,貴陽市食安辦立即組織召開食品安全風險分析研判會議,對附著在香蔥上的藍色物質存在原因及危害風險進行分析,與會專家研判分析認為,「藍色香蔥」危害風險較低,市民不用談「蔥」色變。  1月11日上午10點,記者採訪了貴州省檢測技術研究應用中心檢測專家李佔彬,據他介紹:「經檢測,藍色物質是波爾多液殘留物。
  • 《工人日報》報導「麻風村」教師農加貴:34年一人撐起一校 照亮...
    1992年5月,因為學生們報考中學時需要填寫家庭住址,農加貴想,總不能寫「麻風村」吧,得給村子起個名字。  「村裡種花生,當地把花生叫落松,乾脆村名就叫落松地,也就是花生地的意思。」農加貴向村長建議。
  • 全部子女祝老母親80大壽,第二天老人卻去世了,遺書看哭了所有人
    喜歡聽故事的歡迎點擊右邊上面關注按鈕,關注珍姐說故事,每天為您講述身邊人的情感故事。這是一個大山裡的小村莊,村裡只有幾戶人家,成年的只有老人和孩子在家裡,青壯年都在山外面打工賺錢。張大媽命很苦,老頭死的早,她一個人從40幾歲開始就一個人拉扯這6個孩子,每個孩子都出息的當了城裡的幹部,村裡的人都很敬重她,來參加壽辰的人也很多,不過,有點特別,來的人不是老人就是孩子,原來這個時候青壯年都外出打工了,所以家家來的都是留守人員。不過也很熱鬧了。
  • 愛滋病日|不再談「艾」色變!了解這些知識很重要
    愛滋病日|不再談「艾」色變!>什麼是愛滋病?愛滋病病毒侵入人體後,破壞人的免疫功能,攻擊人體免疫系統中最重要的CD4T淋巴細胞,使人體易發生多種感染和腫瘤,最終導致死亡。愛滋病本身不會導致人體死亡,愛滋病病毒感染者要經過數年,甚至長達10年或更長的潛伏期後才會發展成愛滋病病人。當愛滋病病人機體抵抗力極度下降,最終會因嚴重感染或者腫瘤而死亡。談「艾」色變?
  • 農村俗語:「家有五穀蟲,越住人越窮」,「五穀蟲」指的是什麼?
    在一些偏遠的山區農村,早些年如果誰經常有病人或者不順,總會找一些先生來看看,就算到現在,依然有很多人都非常相信,記得村裡曾經就有一家人經常不順,於是他就找來先生看過之後,說他家有兩個「五穀蟲」,所以家裡存不住財。
  • 通訊:空巢村裡「老弱婦孺」的孤獨守望(圖)
    全村原有395戶,1425人。近年來,由於大量青壯年外出打工謀生,且多從事隧道工人、礦工等高危工作。如今,農忙時留守在村中的最多也僅有五六百人,平常就百餘人,「老弱婦孺」就佔了現有留守人口的80%,其中殘障人士有33個。
  • 非農忙時間村裡沒有外出打工的人都在做什麼?
    非農忙時間村裡沒有外出打工的人都在做什麼?這可真是個五花八門的問題。有搓麻將打牌的、有沒事胡轉悠的、有和碰心對脾氣的閒聊看電視喝水的,有擺開棋盤殺的渾天黑地的、女人有摸摸點家務雜活或疊元寶(迷信品)掙個零花錢的、有整天抱著手機或守著電腦上網的等。
  • 偃師海拔最高的村子,村裡只剩4位老人,因一部紀錄片引起關注
    如今,也以每年消失300個自然村的速度持續增長。似乎,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村落的"消失"已經成了必然趨勢,偃師市府店鎮麥秸坪村就面臨著這樣的困境。麥秸坪村是偃師市海拔最高的村子,位於海拔800多米高的山頂上,因為交通不便、人口外遷,村裡的人越來越少。在2014年,以該村為題材拍攝的紀錄片《遺失麥秸坪》中,村裡就只剩下了4位老人。
  • 貓頭鷹到底是一種什麼鳥,為什麼村裡的老人都害怕它?
    貓頭鷹有三大特點:瞳孔很大,視線極好,可惜的是它並不能分辨出顏色;貓頭鷹的頸部可以轉動270度,這算是對貓頭鷹眼睛不能轉向的補償吧;貓頭鷹飛行時聲音極小,往往獵物還沒發覺就已經被抓走;然而,在老一輩農村人眼中,貓頭鷹被妖魔化了,在廣大的農村地區一直流傳著「不怕貓頭鷹叫,就怕貓頭鷹笑」和「夜貓子進宅,無事不來」的言論。
  • 智果村裡「種」文化
    到達智果村已是6月18日的中午,儘管烈日高照,但依舊擋不住勤勞的智果村人。綠色的稻田間,幾名身穿淺色衣服的村民正在除草,陽光灑下來顯得格外耀眼;村民家門口外,有人帶著小孩拿盆接水洗衣,看到有外人走過便會熱情打聲招呼。如今的智果村是當地出了名的「文化」村。村裡不僅乾淨整潔、風景如畫,村民們的精神面貌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大家脫貧致富的積極性相較幾年前有了很大提高。
  • 《中國新聲代》第三季啟動 李治廷談範冰冰色變
    搜狐娛樂訊 (張寧/文)範冰冰和李晨公布戀情之後,李治廷在公開場合談及範冰冰的態度發生了截然不同的變化,近期在北京錄製體育真人秀時,聽聞媒體提到範冰冰的名字,就立刻放下話筒,不予回應。  在媒體群訪時,李治廷被問到近期談範冰冰黑臉一事,他一度尷尬,用一聲「哦」結束了採訪。而在範冰冰與李晨公布戀情之前,李治廷也經常被問到範冰冰,那時他雖然不願多說,但仍有耐心回應,但現下態度則有了轉變,並不想談及範冰冰的話題。
  • ...死胖子,每天晚上在樓下折騰什麼?弄得跟地震一樣,讓不讓人睡覺
    接通後,對方就說:先生你好,你出門一般用什麼交通工具? 我沒好氣的說:你們不都是先問姓么? 對方:是是是,那先生您貴姓啊? 我:我姓孫。 對方:孫先生,您好! 我:我還是習慣別人叫我孫大聖!
  • 老人誤認為痔瘡手術會要命 強忍痛苦四十五年
    那次手術的疼痛令她終身難忘,醫生給她打半麻,割掉了3個痔瘡,待麻醉藥性過後,痛得她差點死過去。「開刀住了一個星期醫院,每天都痛得要死,回到家又在床上躺了好幾天。那時家裡窮,整天躺著心裡急,就撐著起來到田裡忙農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