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召開的第19屆國際麻風大會上有數據顯示,1949年至2015年,中國累計登記麻風患者約51萬,累計治癒者近40萬例。截至2015年底,中國有麻風患者3200餘例,新發登記患者678例。
據主辦方介紹,目前中國部分邊遠少數民族地區麻風疫情仍較嚴重,當地民眾對麻風的恐懼、對患者的歧視與偏見仍較普遍。與世界一些先進國家相比,中國對於麻風的基礎研究還有相當差距,在許多新技術、新方法、新藥物的應用等方面尚待進一步開發和提高。
對於90、00後的年輕人而言,麻風病是一個陌生的名字。但麻風的確存在於歷史和現實中,其危害及影響我們不能不知。
一、什麼是麻風
麻風是由麻風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主要病變在皮膚和周圍神經。麻風病人是麻風桿菌的天然宿主。麻風桿菌在病人體內分布比較廣泛,主要見於皮膚、黏膜、周圍神經、淋巴結、肝脾等網狀內皮系統某些細胞內。傳染源是未經治療的麻風病人,其中多菌型患者皮膚黏膜含有大量麻風桿菌,是最重要的傳染源。
二、麻風病症狀
麻風病症狀主要表現為麻木性皮膚損害,神經粗大,嚴重者甚至肢端殘廢。早期主要是皮膚上出現不痛不癢的淺色或紅色斑片,如不能早期發現和治療,病期長時,皮膚多伴有感覺減退或喪失,病情逐漸發展後可以出現兔眼、歪嘴、爪形手、垂足、足底潰瘍等畸殘。
三、如何傳染
麻風病具有傳染性。傳染方式主要是直接接觸傳染,其次是間接接觸傳染。
1.直接接觸傳染。通過含有麻風桿菌的皮膚或黏膜損害與有破損的健康人皮膚或黏膜的接觸所致,接觸的密切程度與感染髮病有關。帶菌者咳嗽和噴嚏時的飛沫和懸滴通過健康人的上呼吸道黏膜進入人體,也是麻風桿菌傳播的主要途徑。
2.間接接觸傳染。這種方式是健康者與傳染性麻風患者經過一定的傳播媒介而受到傳染。例如接觸傳染患者用過的衣物、被褥、手巾、食具等。間接接觸傳染的可能性很小。
四、怎樣預防
適齡兒童要及時注射預防疫苗,如卡介苗等。密切接觸活動性麻風病患者時,應戴口罩,接觸後要及時洗手。平時應注意講究個人衛生和環境治理,勤打掃,常通風,加強鍛鍊,增強營養,以此來提高機體抵抗力。這些舉措可以有效降低患麻風病的風險。
五、麻風在中國
麻風病在我國流行已有2000多年歷史。因其可致畸殘和難以治癒的特點,人們談「麻」色變,視其為絕症。明清時期,不少麻風病患者被收容至深山或孤島,自生自滅。新中國成立後一段時間,在尚無有效醫治手段時,對於該病的防治,採取在全國範圍內興建諸多隔離點。病人經勸說或強制入住麻風院(村),接受隔離治療。
上世紀八十年代,世界衛生組織開始在全球推廣聯合化療。這是一種由氨苯碸等三種藥物組成的療法,低復發比例,可有效治癒麻風病,麻風病患病率呈現下降趨勢。新療法的問世,讓麻風病在上世紀80年代成為低傳染性疾病,隔離制也逐漸被廢。
近三十年來,由於政府的重視、關懷以及科學的進步,該病已成為可防可治的疾病。2004 年,中央財政將麻風病防治納入了公共衛生專項,各級政府也給予了穩定的資金投入,目前我國對麻風病的診斷和治療實行免費。為了鼓勵發現麻風病患者,各級政府實行報病獎勵,中央財政給予適當補助。此外,民政等部門也為麻風病患者提供必要的醫療和生活救助等。
六、麻風在世界
儘管世衛組織宣布,「到2000年將麻風病作為一個公共衛生問題進行消除」。也就是全球範圍內消滅了麻風病,但新發現麻風患者及麻風受累者並未完全消除。
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2012年全球新發現麻風病例232857例,主要分布在印度、巴西、印度尼西亞等國。2016年1月26日,在日本東京舉行的消除麻風歧視全球倡議活動上的數據顯示,當前全球有超過三百萬的麻風病患者尚未被發現,有四百萬左右在完成聯合化療療程後被定義為「治癒」的麻風病受累者,卻一生都忍受著畸殘、精神和情感健康問題、經濟拮据、生活貧困、社會孤立和歧視的傷害。這數百萬的麻風受累者,也正是目前全球麻風病防治所面臨的重大挑戰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七、創造一個沒有麻風的世界
「創造一個沒有麻風的世界」是全球麻風控制的終極目標。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已經作出鄭重承諾:將加大投入力度和保障措施,繼續同世界各國一道,積極推動麻風學進步和創新,促進消滅麻風目標早日在中國實現,為全球消滅麻風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