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20年「全國範圍內推廣使用車用乙醇汽油」日期的臨近,以及煤制乙醇技術路線的豐富,業界對煤制乙醇的關注度悄然升溫,該領域的投資持續增加。與此同時,各方對煤制乙醇前景的分歧也明顯增大。
市場之爭:蛋糕雖不小,政策能否允許分享
背景
2017年9月13日,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等15部門聯合印發的《關於擴大生物燃料乙醇生產和推廣使用車用乙醇汽油的實施方案》指出,到2020年,在全國範圍內推廣使用車用乙醇汽油,基本實現全覆蓋。屆時,僅車用燃料領域每年消耗的乙醇就將超過1300萬噸,算上其它領域的需求,總消費量將超過1500萬噸。
正方
「我對煤制乙醇的前景謹慎樂觀。」專家的理由是:目前國內乙醇產能不足500萬噸/年,且大多採用成本居高不下的糧食生物乙醇工藝,已經虧損經營。與糧食路線乙醇相比,煤制乙醇的成本優勢明顯,已具備大規模生產的技術和資源條件。屆時,全面推廣燃料乙醇引發的巨大供需缺口,將為煤制乙醇創造難得的機遇。
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副總工程師劉延偉贊同張歲利的看法。他說,中美貿易戰爆發並持續後,從美國進口大量低價乙醇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屆時為滿足國內乙醇燃料需求,可能放寬煤制乙醇進軍車用燃料市場政策。退一步講,即便煤制乙醇無法進軍燃料市場,但因供應不足推高乙醇價格後,煤制乙醇同樣可以受益並實現較好盈利。
延長中科(大連)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輝則表示,機動車可比使用純汽油減排一氧化碳30%、烴類40%、溫室氣體30%~50%。在國家下大力氣治汙降霾的大背景下,將為包括煤制乙醇在內的眾多乙醇生產廠家打開一個巨大的消費市場,推動企業和行業快速擴張、健康發展。
反方
鄭州大學化工與能源學院院長韓一帆警告說,煤化工企業若把煤制乙醇的希望寄託於燃料乙醇市場,無疑須承受巨大風險。一方面,2020年全面推廣10%生物乙醇汽油,並不包含煤制乙醇;另一方面,中國要推廣的是E10用戶接受度並不高。一旦中美貿易戰緩和,乙醇進口關稅大幅下調甚至取消,刺激大量低價乙醇進入中國市場,將對投資較大的煤制乙醇企業形成明顯衝擊和影響。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金湧則表示,乙醇燃料在推廣過程中,會遭遇成品油終端壟斷經營、利益集團博弈、標準缺失、配套設施不健全甚至人為阻力等一系列困難和問題,很難一帆風順。在這種情況下,若大家大肆上馬煤制乙醇項目,使國內乙醇產能迅速增加,極可能引發產能過剩,增加投資風險。
「煤制乙醇用作燃料具有可行性,但與甲醇燃料相比並無成本優勢。」全國醇醚燃料及醇醚清潔汽車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兼技術委員會主任方德巍說。據他介紹,無論從項目本身的經濟性還是單位熱值的成本測算,煤制乙醇都遜於煤制甲醇。在油價較低情況下,甲醇汽油推廣尚且因價格優勢不明顯等原因困難重重,乙醇燃料的推廣預計會更差強人意。
在原油價格較低的情況下,煤制乙醇不管是經濟效益還是能源利用效率都很差。之所以許多人看好乙醇汽油,主要因為乙醇汽油不用繳消費稅。但這一政策能否持久仍是未知數。一個行業如果靠政策扶持才能生存,是很難長久的。況且,無論甲醇還是乙醇,在車用燃料領域推廣,都面臨政策、成本、消費稅、技術進步等風險和要素制約。
產業鏈之爭:選擇雖多樣,哪種最具競爭力
背景
除車用燃料外,乙醇還可用來生產溶劑、乙酸乙酯、醫藥、乙烯、環氧乙烷、乙苯等。尤其乙醇制乙烯,由於轉化率達100%,採用甲醇-醋酸-乙醇-乙烯技術路線後,2.53噸甲醇即可生產1噸乙烯,噸烯烴甲醇消耗比煤經甲醇制烯烴路線減少0.47噸(或15.67%)。加之煤制乙醇投資強度更小、項目布局更靈活,會給投資者帶來更高收益。
正方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所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劉中民對煤制乙醇向下遊延伸的前景表示樂觀。他說,在化學品領域,乙醇比甲醇的後序深加工路線更加豐富、衍生品的附加值更高。乙醇不僅能夠生產乙烯、乙苯,還可生產醚、酮、酯及其它醇類等眾多大宗化學品和精細化工產品。另外,乙醇還是重要的有機溶劑,廣泛用於醫藥、塗料、衛生用品、化妝品、油脂等各個領域。作為基本化工原料,乙醇可用來生產乙醛、乙醚、氯乙醇、氯乙烷、醋酸、丁二烯、丙烯酸酯、乙硫醚、乙胺等,並衍生出染料、香料、合成橡膠、洗滌劑、農藥等產品中間體,製品多達300種以上,市場容量大,前景廣闊。
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副總工程師劉延偉亦表示,煤制乙醇較明顯的成本優勢,就是脫水後即可生產乙烯,繼而生產環氧乙烷、醋酸乙烯-乙烯共聚物、苯乙烯等眾多乙烯下遊衍生品。這使其作為精細化學原料的前景比較廣闊。另外,未來5年乃至更長時間,我國乙烯當量需求仍持續增長,供需缺口依然較大,從而為煤制乙醇再脫水制乙烯提供了難得商機。尤其煤制乙醇相比煤經甲醇制烯烴,具有項目規模更靈活、投資強度更小等特點,使其可以與現有電石法聚氯烯很方便地對接耦合,替代環保壓力大、綜合成本高的電石法乙烯,在促進氯鹼行業轉型升級的同時,也為煤制乙醇行業開闢新的廣闊發展空間。
反方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金湧表示,從原子經濟性看,煤制乙醇再脫水制乙烯並不划算。況且,隨著技術進步和能源消費結構調整,乙烯的原料來源將不斷豐富,未來還可能實現合成氣一步法制乙烯,從而使乙烯原料更加多元化、市場供應更充足。在這種情況下,煤經乙醇制乙烯工藝路線長、綜合能耗高、產品競爭力差的弊端將凸顯,所得乙烯產品未必具有競爭力。金湧還提醒說,今後幾年,我國煉油及成品油產能過剩在所難免,甚至可能加劇。在這種情況下,眾多煉化一體化企業必然會增加乙烯及下遊衍生品產量。尤其隨著環保要求的提高以及大家關注的碳稅啟徵後,將大幅抬高煤經乙醇制乙烯成本,削弱其市場競爭力,投資者對此要有思想準備和清醒認識。
新能源汽車持續大幅增加將促進能源消費結構發生重大變化,即全社會用量電增長而成品油消費量滯長甚至持續減少,原本用來生產汽油的石腦油更多地會用來生產乙烯,緩解國內乙烯產能不足的矛盾,煤經乙醇制乙烯可能會面臨前所未有的激烈競爭。
根據模型推導,當煤炭含稅價200元/噸、油價50美元/桶時,煤制甲醇完全成本1760元/噸、煤制烯烴完全成本5300元/噸、甲醇制烯烴6800元/噸、丙烷脫氫制丙烯4200元/噸、石腦油裂解制烯烴4800元/噸、煤經乙醇制烯烴5000元/噸。可見,煤經乙醇制烯烴並無顯著成本優勢。一旦後期油價下跌而煤價堅挺,包括煤制乙醇在內的煤化工產品競爭力將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