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小牛電動U1是為政府和投資人量身定製的

2021-01-09 虎嗅APP

4月12日下午,牛電科技推出全新的U系列,小牛U1從視覺上更富張力的同時,續航裡程也隨之縮水,還「預見性」地給出了上牌照的空間。

在滿城儘是「共享單車」的京城,小牛算是過去兩年在出行領域做得比較成功的自主品牌,尤其考慮到其創始人兼CEO李一男正在遭受牢獄之災,這種成功就顯得尤其難能可貴了。

讓我們先來看看檯面上的事情。U1給了用戶各種折騰的空間,各種外掛:菜籃、貨架、側掛,小牛在其官宣中自豪地說,小牛U1有多達30個改裝掛點,用戶能把它改得讓你認不出來。

另外,最高60公裡的續航(動力版60公裡、都市版45公裡、青春版40公裡)較N系列和M系列均有所妥協,後兩者的最高續航可以達到100公裡,換高配電池後可達到120公裡(但這些官方聲稱的續航裡程都是在理想環境下測出來的,以騎了小牛N1和N1S的經驗,估算實際續航裡程要打個7-8折)。

上面這些都是虛的,試想,肯定是續航越長越好,60公裡的續航顯得有些捉襟見肘。做了這些鋪墊,我們回到標題上。

為什麼說是討好政府?

讓我們來看看小牛U1的slogan——為上牌定製的好車。說U1是一款為政府或即將到來的新版《電動自行車管理辦法》量身定製的也不為過。

給電動車上牌討論已久,尤其從小牛2015年推出N1之後。由於它可以在科學解鎖後速度由25公裡/時飆升到45公裡/時甚至更高,所以外界對於電動自行車橫衝直撞的擔心就沒有消停過,當然,這不止小牛一家,幾乎所有的電動自行車品牌都存在時速和體型、體重遠超國標的現象。

沒轍,1999年執行實施的《電動自行車管理辦法》還沉浸在當年最高時速不超過20公裡、整車重量不超過40公斤的自娛自樂裡。時代發展了快20年了,當年的大哥大都進化到現在的iPhone 7了,管理辦法卻遲遲沒有任何改變,不可避免地就成了擺設。

2014年的時候,說是要修改一次,當時討論的是,建議將時速上限提高到28公裡/時,整車重量上限提高到55公斤。彼時說是會討論半年,差不多2015年上半年出臺具體的新管理辦法。但是這都2017年上半年了,依然沒個蹤影。

但顯然最近的「共享電單車」讓對出臺新政的呼聲再次空前高漲,從小牛電動這次主動為掛牌、為合法化推出新車U1來看,應該是小牛得到了風聲——政策要來了,否則沒理由給自誕生起至今就沒上過牌的電單車起個「為上牌定製」的概念啊,這不就是給自己的輪子戴上鐐銬嗎?

而小牛此舉顯然在「前瞻性」地討好政府,表明一個積極搖旗吶喊的態度。否則你想,政府政策一出臺,小牛N1、N1S和M1,從速度到體重都嚴重超標,政府一刀切之下,小牛就可以直接關門大吉了。這是小牛承受不起的,並且這兩年,北京滿大街的小牛電動車已經驗證了它的成功,越是成功,越是經不起這種政府政策的蹂躪。小牛U1的推出可以分攤風險啊,大不了以後不生產N系和M系列了。

政府應該會為小牛的自覺性點讚。而說不準,這次能讓政府下定決心給電動自行車上牌照,畢竟,已經有政治正確的小牛現身示範了嘛。

為什麼說是討好投資人?

過去幾年,以滴滴為代表的網約車火了,估值幾百億美元;以摩拜、ofo為代表的共享單車也火了,一個月融資一輪、發布會一周一次的節奏讓人內心騷動,分外眼紅。

君不見最開始讓自行車重新回歸大眾視野的700Bike在維持了自己兩年文藝小清新、都市慢生活的慢慢慢之後,都被共享單車這股泥石流給裹進來了,給ofo又是設計車,又是提供供應鏈,做起了管道。如果張向東早點兒想明白,也就沒後來的摩拜和ofo了。此是後話。

無論是汽車還是自行車,這些代表出行的代步工具都「共享」了,都成了獨角獸甚至超級獨角獸了,那個夾在兩者之間的電動自行車卻尷尬了。所以最近共享電單車的概念開始蠢蠢欲動。前不久剛被叫停了一波共享電動自行車,近日又捲土重來。

今年情人節(2月14日),一款叫「小蜜電動單車」的共享電單車剛在北京地鐵10號線的地鐵口投了50輛,就嚇得交管趕緊出動及時制止——如果他們能在出臺新的符合時代需求的《電動自行車管理辦法》方面這麼高效的話,那就太好了。

但這並沒有阻止鋌而走險的人,4月12日,2000輛共享電動單車「7號電單車」在昌平區、海澱區和石景山區等區域投放,「7號電單車」相關負責人表示,車輛符合國標,也符合上牌標準。

而日前一款叫「西遊電單」的共享電單車獲得了數千萬人民幣投資。

「共享」概念簡直成了這個時代創業、融資的靈丹妙藥,挾裹著資本和創業者在颶風的中心瘋狂下注,賭的就是下一個獨角獸。

此情此景。比這些共享電動單車更有技術優勢和供應鏈優勢的小牛電動車能放過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而繼續小作坊式地造車、賣車嗎?

從車體設計到各項指標瘦身並努力向未來的新國標靠攏就意味著小牛對共享電單車示好,也是向VC、資本示好。

創業圖的是什麼?估值,盈利,上市。眼看著那些融資動輒數千萬美元或人民幣的後起之秀一覺醒來就成了獨角獸,小牛能不眼紅?

700Bike和小牛電動幾乎是同一撥起來的創業公司,也都前瞻性地看到了各自出行市場的巨大潛力,但是他們都萬萬沒想到的是,自己的業務模式五行缺「共享」。結果就是,被後起之秀的共享單車呼嘯著碾壓而過。

小牛顯然看到自己不能再等了,再不給自己貼上「共享」的標籤,錯過這個村就沒這個店了,李一男儘管失去了人身自由,但是據說還能遙控指揮,加上他曾經金沙江創投合伙人的身份,關鍵是小牛的底子好,這兩年已經收割了不俗的口碑和市場,投資人如果看準了「共享電單車」這個概念,小牛拿到高額融資應該是分分鐘的事兒。

為了合法化,為了融資,為了估值,討好政府,討好投資者,可恥嗎?可恥,也不可恥,畢竟企業要發展,「共享」是靈丹妙藥啊,前提是「共享」的泡沫不破滅。

相關焦點

  • 2017最新款小牛電動車u1價格多少錢?小牛u1配置參數功能介紹
    2017小牛電動車u1多少錢?小牛電動車u1已經正式發布了,可能還有不清楚的,下文帶來2017小牛電動車新品u1配置參數,一起和小樂哥來了解下吧!  2017小牛電動車u1多少錢?  牛電科技發布全新U系列產品—小牛電動車U1,青春版2999元,都市版3499元,動力版售價為3899元,現可在天貓旗艦店,小牛線下門店預定。▲牛電科技過去的一年  在了解產品之前,我們先來說說牛電科技去年的成績。目前,牛電科技已經開設授權體驗店102家,遍布57個城市。
  • 小牛電動U1發布:續航60km/無鑰匙啟動
    在N1、M1、N1s三款產品之後,今天下午,小牛電動帶來了全新產品U1,分為青春版(2999元)、都市版(3499元)、動力版(3899元),續航裡程分別為40km、45km、60km。4月13日10:00,將在小牛電動天貓旗艦店首發。
  • 為了上牌而量身打造的小牛電動車U1,騎起來是個什麼感覺?
    此外,得益於車架外露的設計,U1 車身擁有 30個改裝掛點,搭配小牛官方提供的豐富的改裝物件,一輛上下班通勤用車可以隨時變為一輛買菜車,而對於年輕用戶而言,高度定製化的車身可玩性也比較高。車架向後延伸的部分形成了一個後座,相比於 N1 和 M1,雖然小牛的尺寸不及他倆,但後做並不是擺設,確實可以乘坐。
  • 最容易上手的小牛電動車之一——小牛U1的小巧輕便之美
    小牛電動作為時下最受消費者喜愛的電動車品牌之一,近些年已經推出了不少兩輪電動車產品,包括GOVA、MQi、UQi、NQi系列等,每個系列都有好幾個版本的車型,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
  • 小牛新品U1的實用哲學:為全家庭出行而生
    實際上,滿身技能的小牛U1適用人群幾乎覆蓋全家庭成員。牛電科技在設計U系列之初,即為Ultra lite,不止於超輕量的駕乘體驗,30個開放掛點的周到設計即定義其為一款適合全家庭出行的電動車。相較於小牛此前發布的科技極客範兒的N系列,以及時尚先鋒範兒的M系列,全新的U系列回歸生活實用化。
  • 小牛U1體驗:這就是電動自行車中的國產寶馬1系
    這次在發布會前三天,我拿到了小牛此次發布的 U1,騎行了兩天。如果說 M1 更像是 N1 的功能升級,體積縮小版,U1 應該算是一款完全全新設計、全新定位的產品。你可以把 U1 當做一款標準的民用「買菜車」,雖然沒了之前產品的運動感,但是可拓展性和實用程度卻有增不減。
  • 小牛電動U1體驗:無鑰匙啟動大讚
    首先在外觀上,U1的車身變化還是比較大的,整體更加緊湊,車身更窄,且車頭也由之前的一體式變為了現在的分離式,後部也取消了半包圍一體式的車身,車架尾部直接向上挑起,後方是一個支持定製的改裝平臺,整車看起來要更加輕便時尚。
  • -小牛改裝
    5、為什么半年裡對車進行了三次改造呢?Bob Chan:最先想到的是加個復古的龍頭包,和邊包,然後加上以後才發現需要改復古風坐墊,因為坐墊是整車的靈魂,u1的坐墊樣子和整車造型感覺不搭。之後輪改大尺寸輪轂是為了操控,實際上確實威風不少。
  • 小牛電動U1 Pro發布:80km續航 前後雙碟剎
    如昨日預告,今天小牛電動正式發布了新款電動車——U1 Pro,對動力、續航、配置進行了全面升級。標準版售價5399元,安全版售價5838元(含牛油保),京東8月8日首發。首批有黑、白兩色可選,另有黑紅配色。
  • 小牛電動車U1—輕盈靈活出行的最佳拍檔
    如果說科技感十足的N1是極客們的寵兒,時尚感爆棚的M1是視覺先鋒們的摯愛,那麼實用且價格實惠的小牛U1定位則更加生活實用化。牛電科技發布的第三代智能電動車—小牛U1,與之前的M、N系列不同,小牛U1定位超輕量級電動車,分為青春版、都市版與動力版三個版本,有白、紫、紅、藍四款顏色供用戶選擇。小牛U1在小牛的整個智能電動車系列裡更具有都市範兒。
  • 小牛電動車U1―最經典的智能電動車之一
    如果說科技感十足的N1是極客們的寵兒,時尚感爆棚的M1是視覺先鋒們的摯愛,那麼實用且價格實惠的小牛U1定位則更加生活實用化。 牛電科技發布的第三代智能電動車—小牛U1,與之前的M、N系列不同,小牛U1定位超輕量級電動車,分為青春版、都市版與動力版三個版本,有白、紫、紅、藍四款顏色供用戶選擇。 小牛U1在小牛的整個智能電動車系列裡更具有都市範兒。
  • 生死博弈:小牛電動「碰」雅迪
    作為「棄鉛酸電池迎鋰電池」的先行者,新國標正式實施對於小牛電動車無疑是一個大好消息。而天時地利人和,小牛電動攜網際網路模式來襲,以顏值、智能技術為突破口,突破雅迪、愛瑪、新日的包圍圈,營收也不斷上漲。在渠道方面,小牛電動大力拓展線上線下渠道,雲購車、無界零售、直播等新業務模式,並加快布局線下渠道,欲與「老前輩」爭高下。據悉,自6月30日以來,小牛電動在中國的品牌體驗店及專賣店增加了182家達到1266家。小牛電動把第三季度業績上漲歸因於,持續的研發和新產品推出、公司銷售網絡的擴張、客戶體驗的成果。
  • 小牛U1體驗|一輛骨感卻又實用主義的買菜車
    作者:用 170 節松下 18650 鋰電池代替了沉重的鉛酸電池,用博世電機和自研發電機控制器、加上塞液壓碟剎系統帶來更安全和平穩的使用體驗,最後用它非常清新獨特的設計也為原本稀鬆平常的電動車帶來了不同的選擇。
  • 小牛新品U1 超需求設計+大數據支持的黑科技合體
    中新網5月24日電  購車搖號、單雙號限行,為緩解城市道路狀況出行政策頻頻發力。在此背景下,更加環保便捷的智能鋰電兩輪電動車,將作為智能出行的新方式,成為深陷擁堵困局的城市居民的出行新選擇。作為智能鋰電電動車的代表,被稱為「電動車界特斯拉」的牛電科技,自產品面世以來,用「汽車+網際網路」的全新思維引領和推動著傳統電動車行業的更迭與創新。
  • 小牛電動U1 Pro評測:城市買菜神器
    小牛電動車U1在四月份已經正式上市,是繼小牛電動車家族M1,N1,N1S成員之後的新成員,目前包括三個車型青春版,都市版,動力版。三個版本分別提供40km,50km,和60km的續航裡程,四個月後,小牛電動車於8月3號推出了新一代版本的U1,名為U1 Pro。
  • 小牛U1對比M1圖賞
    【TechWeb報導】城市道路擁堵,陸上交通很難保證時間和路況,地下交通也並不舒適,雖然時間得到了保證但人多擁擠,其實這個問題已經不局限在一線大城市了,國內很多地方通勤都是問題。因此電動單車這個領域在國內飛速發展,相比汽車它靈活機動,比自行車省力快速。
  • 從一起宅到嗨出行 小牛U1和潮派青年的化反進行時
    從一起宅到嗨出行 小牛U1和潮派青年的化反進行時 2017-05-04 17:44:38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小牛電動US、U+的選購體驗上牌
    所以電動車的低成本和高通勤效率成了最佳選擇。但不巧恰逢新國標傳的沸沸揚揚,想想還是政策落地明朗了再出手吧,這就等到了今天。瞄準了幾款自稱符合新國標的新品電動車,通過各種對比糾結最終下單買了兩輛小牛。至於為什麼是小牛,主要因為我是一名設計狗必須講顏值,除了小牛其他電動車的外觀設計讓我比較難接受。至於為什麼是兩輛,那是因為平衡和女朋友的資源配置。
  • 無鑰匙啟動、60公裡、可上牌的小牛U1電動車收貨開箱
    作者:擺擺魚作為一個2015年創立的電動車品牌,從其第一臺小牛N1電動車發布就吸引到了所有人的目光,小牛N1不管是外觀設計,還是硬體配置,又或者駕駛體驗,都讓所有的人眼前一亮,我也是在那時才第一次知道,原來普通的電馬兒也能做的如此的高端大氣上檔次,時隔兩年,繼已經推出的N系列和M
  • 一次小牛,一生小牛!從N1到US的轉變
    當時買車也沒有考慮上牌的事宜,也沒有關注過政策的問題,後來到了2016年上海開始交通大整治,沒牌的電動自行車要被收繳或者罰款,N1始終沒有進入上海電動車目錄,所以平時只能在家附近行駛,開起來也特別的小心,我戲稱N1為區域網電動牛,就這樣渾渾噩噩的互相陪伴了3年半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