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0月14日報導 西媒稱,將我們固定在地面上的重力也會對植物的生長和某些癌症產生影響,如果我們擺脫重力會發生什麼事?
西班牙《趣味》月刊3月號發表文章稱,2015年11月,秘魯和美國的專家宣布,他們發現在微重力情況下,黑腹果蠅的6個基因的表達方式出現明顯變化,而且其中三個基因的活動方式就像重力傳感器一樣。如果這個發現屬實,那麼我們必須反問,如果所有生命起源和發展過程都是在地球表面發生的話,為何會存在這種重力傳感基因,或許我們必須重新考慮地球生命來自外星和宇宙論,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解釋這些基因的存在,否則它們沒有存在的理由。
文章稱,微重力是理解某些基本問題,改進某些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的工具之一。例如,沒有重力影響,流體就不會產生對流、漂浮和沉降,這就讓燃燒和其他問題的研究變得更加簡單。
失重情況下事物活動方式不一樣
我們來舉另一個例子。當水開時,水裡會出現很多水泡,但是在太空中,相似環境下,水開後卻只有一個最大的水泡。科學家直到1992年通過太空梭上的一個實驗才明白其中奧妙,原來這是因為缺乏對流和浮力。
人們通常以為航天員在國際空間站漂浮是因為那裡沒有重力,但實際上,這是錯誤的看法。在國際空間站所在的距離地面400公裡的高空,引力場是地球表面的將近89%,在這裡無論是什麼質量的東西,都會以同樣的速度飄浮,因此當一個蘋果從航天員手中掉落時,它不會掉到地上,而是以同等速度漂浮在航天員周圍。人們普遍認為這種漂浮狀態是零重力造成的,但更準確地講,是微重力,相當於地球重力的百萬分之一。
高塔、飛機和火箭成為實驗室
文章稱,想像我們身上捆著一個鉛球從世界最高塔杜拜哈利法塔的最後一層往下跳。很多人以為如果我們放開鉛球,我們掉落地面的過程將會更慢,但這是錯誤的看法。如果放開鉛球的話,我們會看到鉛球就固定在我們面前,因為鉛球和人,我們都在單獨落向地面的引力場。因此感覺失重的最佳方式是,讓自己倒在引力場中。
這是模擬失重方式最基本的考慮因素,無論這個方式和場所是微重力高塔、拋物線飛行、探空火箭還是國際空間站,而我們使用的設備取決於進行失重實驗的時間和所具備的資金:在微重力塔上一個星期的實驗需要大約1.3萬歐元(約合9.6萬人民幣),而在國際空間站中每1公斤物體的失重實驗需要的費用為5萬歐元(約合37萬人民幣)。
問題是為什麼要研究微重力呢?為了理解那些被重力掩蓋的過程;為了確定安裝在太空中的設備能夠正確運行;為了更好地了解零重力環境下的現象;為了改進工業程序。
航天員在進行拋物線飛行的飛機中訓練
文章稱,模擬微重力環境的飛機,能夠實現大約20秒的失重狀態。飛機以45度角上升大約10公裡後,開始自由飛行,即按照拋物線軌跡飛行但不會掉落,在這20秒過後,飛機將以與起飛時同樣的角度下降,然後抵達飛行軌道谷底,再重新開始同樣的過程。在一次飛行中,這個過程可以重複30次。
在把航天員送入太空之前,航天局通常利用上述方法來訓練航天員。但是花上5千多歐元(約合超過3.7萬人民幣),有些公司已經可以為愛冒險的人提供相似體驗。不過失重的感覺並不舒服,三分之二的人會感到噁心。當然在微重力塔上並沒有這個問題,在這裡可以更少的成本體驗短短幾秒真實的失重感受。
火箭可避免大氣顛簸
但是,實現短短幾秒的微重力又有什麼用呢?用處很多,不過一切取決於實驗時間。有些生物研究,需要幾周甚至幾個月時間,是不可能用這些設備完成的,但是如果我們想要研究一個探測器天線的打開過程,那就可以把這個過程分割成不同的兩秒間隔來進行。這樣就可以查看在這個過程的不同時間段發生的事情,並以合理的價格做些初步的試驗。但是,有些試驗需要更多時間暴露在微重力環境中,那麼就有兩種選擇,或用探空火箭,它可以提供幾分鐘的微重力環境,或者設計一個實驗,把它帶到國際空間站進行。
高塔以及飛機拋物線飛行的問題是會出現顛簸,導致剩餘加速度現象,這可能是因為機械震動或大氣摩擦造成的。相反,探空火箭可以實現高達20分鐘的高質量的微重力環境:在100公裡的高度,大氣密度是地面周圍的千萬分之一,因此,因為摩擦產生的剩餘加速度為零。不過不是所有東西都能搬上探空火箭,它的最大承重範圍是在1800公裡高處承重950公斤。
失重影響細胞生長
文章稱,當涉及生物實驗例如了解失重情況下癌症的發展以及植物生長狀況時,情況有所變化。這時候,探空火箭提供的20分鐘失重環境也不夠用。通常這類研究需要幾天或者幾個月才能完成,為此實驗必須在國際空間站進行,航天員使用一個叫做微重力科學手套箱的小箱子,它可以提供研究液體、危險物質或者燃燒過程的安全環境,航天員需使用特殊手套從外部對樣品進行操作。
國際空間站的微重力還可以用來進行其他試驗,例如尋找製造光伏電池的新方式,或者製造更薄的各種材料薄膜。
微重力環境還會對腫瘤細胞的變化和生長產生影響,毫無疑問,微重力研究將推動未來的生物醫藥開發。(編譯/王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