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媒:微重力研究啟發人類 生命起源論或需重新思考

2020-12-01 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10月14日報導 西媒稱,將我們固定在地面上的重力也會對植物的生長和某些癌症產生影響,如果我們擺脫重力會發生什麼事?

西班牙《趣味》月刊3月號發表文章稱,2015年11月,秘魯和美國的專家宣布,他們發現在微重力情況下,黑腹果蠅的6個基因的表達方式出現明顯變化,而且其中三個基因的活動方式就像重力傳感器一樣。如果這個發現屬實,那麼我們必須反問,如果所有生命起源和發展過程都是在地球表面發生的話,為何會存在這種重力傳感基因,或許我們必須重新考慮地球生命來自外星和宇宙論,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解釋這些基因的存在,否則它們沒有存在的理由。

文章稱,微重力是理解某些基本問題,改進某些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的工具之一。例如,沒有重力影響,流體就不會產生對流、漂浮和沉降,這就讓燃燒和其他問題的研究變得更加簡單。

失重情況下事物活動方式不一樣

我們來舉另一個例子。當水開時,水裡會出現很多水泡,但是在太空中,相似環境下,水開後卻只有一個最大的水泡。科學家直到1992年通過太空梭上的一個實驗才明白其中奧妙,原來這是因為缺乏對流和浮力。

人們通常以為航天員在國際空間站漂浮是因為那裡沒有重力,但實際上,這是錯誤的看法。在國際空間站所在的距離地面400公裡的高空,引力場是地球表面的將近89%,在這裡無論是什麼質量的東西,都會以同樣的速度飄浮,因此當一個蘋果從航天員手中掉落時,它不會掉到地上,而是以同等速度漂浮在航天員周圍。人們普遍認為這種漂浮狀態是零重力造成的,但更準確地講,是微重力,相當於地球重力的百萬分之一。

高塔、飛機和火箭成為實驗室

文章稱,想像我們身上捆著一個鉛球從世界最高塔杜拜哈利法塔的最後一層往下跳。很多人以為如果我們放開鉛球,我們掉落地面的過程將會更慢,但這是錯誤的看法。如果放開鉛球的話,我們會看到鉛球就固定在我們面前,因為鉛球和人,我們都在單獨落向地面的引力場。因此感覺失重的最佳方式是,讓自己倒在引力場中。

這是模擬失重方式最基本的考慮因素,無論這個方式和場所是微重力高塔、拋物線飛行、探空火箭還是國際空間站,而我們使用的設備取決於進行失重實驗的時間和所具備的資金:在微重力塔上一個星期的實驗需要大約1.3萬歐元(約合9.6萬人民幣),而在國際空間站中每1公斤物體的失重實驗需要的費用為5萬歐元(約合37萬人民幣)。

問題是為什麼要研究微重力呢?為了理解那些被重力掩蓋的過程;為了確定安裝在太空中的設備能夠正確運行;為了更好地了解零重力環境下的現象;為了改進工業程序。

航天員在進行拋物線飛行的飛機中訓練

文章稱,模擬微重力環境的飛機,能夠實現大約20秒的失重狀態。飛機以45度角上升大約10公裡後,開始自由飛行,即按照拋物線軌跡飛行但不會掉落,在這20秒過後,飛機將以與起飛時同樣的角度下降,然後抵達飛行軌道谷底,再重新開始同樣的過程。在一次飛行中,這個過程可以重複30次。

在把航天員送入太空之前,航天局通常利用上述方法來訓練航天員。但是花上5千多歐元(約合超過3.7萬人民幣),有些公司已經可以為愛冒險的人提供相似體驗。不過失重的感覺並不舒服,三分之二的人會感到噁心。當然在微重力塔上並沒有這個問題,在這裡可以更少的成本體驗短短幾秒真實的失重感受。

火箭可避免大氣顛簸

但是,實現短短幾秒的微重力又有什麼用呢?用處很多,不過一切取決於實驗時間。有些生物研究,需要幾周甚至幾個月時間,是不可能用這些設備完成的,但是如果我們想要研究一個探測器天線的打開過程,那就可以把這個過程分割成不同的兩秒間隔來進行。這樣就可以查看在這個過程的不同時間段發生的事情,並以合理的價格做些初步的試驗。但是,有些試驗需要更多時間暴露在微重力環境中,那麼就有兩種選擇,或用探空火箭,它可以提供幾分鐘的微重力環境,或者設計一個實驗,把它帶到國際空間站進行。

高塔以及飛機拋物線飛行的問題是會出現顛簸,導致剩餘加速度現象,這可能是因為機械震動或大氣摩擦造成的。相反,探空火箭可以實現高達20分鐘的高質量的微重力環境:在100公裡的高度,大氣密度是地面周圍的千萬分之一,因此,因為摩擦產生的剩餘加速度為零。不過不是所有東西都能搬上探空火箭,它的最大承重範圍是在1800公裡高處承重950公斤。

失重影響細胞生長

文章稱,當涉及生物實驗例如了解失重情況下癌症的發展以及植物生長狀況時,情況有所變化。這時候,探空火箭提供的20分鐘失重環境也不夠用。通常這類研究需要幾天或者幾個月才能完成,為此實驗必須在國際空間站進行,航天員使用一個叫做微重力科學手套箱的小箱子,它可以提供研究液體、危險物質或者燃燒過程的安全環境,航天員需使用特殊手套從外部對樣品進行操作。

國際空間站的微重力還可以用來進行其他試驗,例如尋找製造光伏電池的新方式,或者製造更薄的各種材料薄膜。

微重力環境還會對腫瘤細胞的變化和生長產生影響,毫無疑問,微重力研究將推動未來的生物醫藥開發。(編譯/王露)

相關焦點

  • 微重力科學和空間生命科學
    在地球上研究物質運動的規律,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地球引力的問題,特別是當物質出現上下方向的運動時。例如,熱的空氣比冷的空氣輕,它就必然向上飄;火焰的火苗總是向上而不是向下的。此外,地球上演化出現生命的現象,也不能排除地球引力的影響。
  • 前沿 | 微重力科學和空間生命科學
    載人空間實驗室、空間站與微重力返回式衛星不同的是,載人任務中的微重力和生命科學實驗增加了人的因素,可以大大提高微重力和生命科學實驗的效率,並應對隨機的實驗現象,因此可以做更高級和更複雜的實驗,但是其成本也大大地提高。因此,為載人空間實驗室和空間站論證適合的、科學目標重大的實驗任務,是微重力和生命科學團隊面對的重要挑戰。
  • SJ-10返回式衛星科學實驗:微重力科學及生命科學
    2016年4月6日,專門用於微重力物理科學和空間生命科學實驗的中國第24顆返回式衛星「實踐十號」(SJ-10)發射成功。12天後,衛星的返回艙與留軌艙分離,並在內蒙古四子王旗成功回收;衛星留軌艙繼續在軌開展了一周的燃燒和流體物理實驗。SJ-10號衛星的任務是通過衛星在近地軌道運行提供的長時間微重力環境開展微重力科學實驗研究。
  • 深層地下發現億萬年前微生物顛覆生命起源論
    深層地下發現億萬年前微生物顛覆生命起源論然而,科學家經過對地球地下深層環境研究後表示,地球生命很可能起源於地下深處,而不是地球表面。這一理論或將顛覆此前生物學家們對生命起源的猜測。  研究人員發現微生物在地下5公裡處存活並繁殖,從而提供了地球生命35億年前起源的重要線索。更引人注目的是這些地下隔絕的生命體建立了一個遺傳基因相似性群體,儘管與大陸表面生物相分離。
  • 一種原始的海洋生物,使科學家重新思考動物的開端
    而生物學家對其不同尋常的的神經系統興趣斐然,並開始由此重新思考動物的起源。當惠特尼海洋實驗室的神經科學家列昂尼德·莫羅茲首次開始研究櫛水母時,他感到十分困惑。一般來說,原始的海洋生物具有神經細胞,負責控制觸鬚的伸展和纖毛的閃光。但是那些神經元難以被觀測到,常見的細胞染料對它們根本不起作用。經過多年的研究,他逐漸理出了頭緒。
  • 生命的計算機:不一樣的角度思考生命
    生命是什麼?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說,是精子與卵子的結合(當然也有其他的方式來孕育生命,比如無性繁殖)。70多年前,著名的物理學家薛丁格展開了對生命的思考,他的思想震撼了當時整個物理和生物學界。在他看來,生命和世間萬物一樣,都遵循著宇宙運行的規律,只不過有生命的物體可以汲取環境中的秩序來維繫自己的生存。薛丁格的對生命的思考,跨越到了物理學的維度。
  • 研究揭示微重力導致被送往太空的果蠅出現心臟缺陷
    自從太空人和太空人在太空時代開始時,第一次試探性地跨出我們星球的密集大氣層防護罩以來,人們就知道,微重力環境對人類的健康來說,本質上是有害的。在太空中呆了很長時間的太空人在返回地球後報告了一系列令人擔憂的健康問題,包括骨密度的顯著下降,肌肉萎縮,以及內臟和血液流動的微妙變化。這並不是說人們不能在太空中生存。
  • 什麼是「微重力」?
    2016年4月6日凌晨,中國微重力衛星「實踐十號」發射升空,據說其目的是利用太空中的微重力環境進行科學研究。那麼,這裡說的「微重力」是什麼呢? 小編答 科學上講的「微重力」,其實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失重」。在微重力環境下,有效重力水平極低,僅為地球表面重力的百萬分之一。嚴格地講,有效重力要達到這個數值才算是微重力。
  • 西媒:蝴蝶翅膀結構可為最新防偽技術提供靈感
    參考消息網8月24日報導 西媒稱,防偽技術的最新靈感來自於賦予蝴蝶翅膀醒目色彩的微小片狀結構。這些獨特的微觀結構是保護信用卡、鑰匙、文件甚至藝術品的關鍵。據埃菲社8月20日報導,貝爾格勒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了這些微小片狀結構的秘密。
  • 將人類精子送上太空,「上天造人」真的可以實現嗎?
    人們想要移民外星球,必須考慮一個問題:在太空環境下人類是否可以正常孕育生命?據美媒《連線》報導,西班牙的一個科研團隊正在研究微重力對人類生殖的影響。他們將若干冷凍的人類精子放置在一個盒子裡帶上飛機,飛機升空後迅速俯衝,然後反覆執行這一操作。過程中,機艙內形成微重力環境,模擬出了太空中的失重感。
  • 《地球編年史》丨人類因無知而自大,因無知而狂妄
    這套書確實引起了軒然大波,有人真的當真了,有人將其列入科幻,有人為了這本書把三觀盡毀。年復一年,一震驚世人的證據被不斷地發現,它們挑戰著早已建立的地球生命起源論,並用這些證據向我們證明,一個更為先進的地外文明曾在我們的星球上居住過。帶有革命意義的《地球編年史》叢書的第一部,它提供的不可反駁的證據,強烈地證明了那顆「謎之行星」—一尼此魯的存在。
  • 微重力衛星升天:說說大家對微重力的幾大誤解
    出品:科普中國製作:寒木釣萌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2016年4月6日凌晨,中國微重力衛星「實踐十號」成功升空,其目的是利用太空中的微重力環境進行科學研究。這個微重力又是怎麼回事?還有,在微重力環境下,有哪些神奇的效應?微重力環境下的大不同太空環境與地面截然不同,很多地面上的經驗決不能輕易照搬到太空,否則將可能帶來災難。而人類要進軍太空,就要深入研究太空微重力環境下各種與眾不同的現象,並掌握其規律以便在生命科學、材料科學等方面獲得新突破。
  • 西媒:研究人員研發新型納米機器人 可通過注射進入人體
    新華社北京3月12日新媒體專電 西媒稱,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和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最新的納米技術,在幾個星期內創造出了一支數以百萬計納米機器人組成的大軍。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3月10日報導稱,幾位科研人員在本周于波士頓舉行的美國物理學會會議上展示了他們這一科研成果。
  • 美媒:人類喪失四肢再生能力或與特定基因有關
    美國《大眾科學》月刊網站10月24日報導稱,我們可能終於搞清楚人類為什麼不能像蠑螈和蟾蜍那樣重新長出四肢了。為什麼蠑螈和蟾蜍能重新長出四肢,而我們就不能呢?一項新的基因研究或許可以解答這個進化問題。報導稱,通過操控非洲有爪青蛙的蝌蚪的基因,一組研究人員發現,四肢再生能力——許多變溫動物都具備的一種特徵——取決於動物是否攜帶一種特定基因。
  • 西媒:研究發現X染色體或讓女性更長壽
    參考消息網12月19日報導西媒稱,根據17日發表的一項研究,一條X染色體可能是女性更加長壽的「秘訣」,因為它包含了許多與大腦相關的基因,這對人類生存極為重要。據埃菲社12月17日報導,這份由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提交的研究報告指出,女性擁有的第二條X染色體可能是女性更加長壽以及具備其他一些生理優勢的原因所在。該研究稱,男性的Y染色體包含的與大腦相關的基因較少,因此對生存的重要性沒那麼大。
  • 西媒:在有氧氣之前,地球上生物是如何呼吸的?
    西媒稱,研究人員認為,他們已經找到了答案:砷。據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9月28日報導,在地球上第一次產生氧氣之前,地球上的生命早已發展擴散。實際上,迄今發現最早的生命有機體化石遺蹟可追溯到37.6億年前,但許多人認為生命應該起源於更早的時代,至少在40億或41億年前。然而,氧氣在我們的星球上出現要晚一些。大約27億年前,發生了永久改變一切的章節:大氧化事件。
  • 西媒:在有氧氣之前,地球上生物是如何呼吸的?
    西媒稱,研究人員認為,他們已經找到了答案:砷。據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9月28日報導,在地球上第一次產生氧氣之前,地球上的生命早已發展擴散。實際上,迄今發現最早的生命有機體化石遺蹟可追溯到37.6億年前,但許多人認為生命應該起源於更早的時代,至少在40億或41億年前。然而,氧氣在我們的星球上出現要晚一些。
  • 宇宙能量守恆如同生態系統,人類輪迴是否存在需重新思考
    世間究竟有無輪迴說到輪迴,我們很容易就想到古代的傳說,並且很容易就把輪迴和封建迷信思想放在一起;但今天,我們需要換個思路重新思考下輪迴,它是否只是組成宇宙生態系統的部分循環的環節呢?世界究竟有沒有輪迴,輪迴存在的理由,如果地球脫離了輪迴這一機制會出現什麼情況?
  • 「實踐十號」微重力下的新科研
    中科院供圖「實踐十號」是專門用於微重力科學和空間生命科學空間實驗的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衛星於2016年4月6日在酒泉衛星中心發射成功,整星在約250千米高度的近地圓軌道運行12天後,衛星返回艙與留軌艙分離,當日返回艙攜帶11項材料、生物載荷安全返回地面,樣品完好,留軌艙在軌運行繼續開展8項流體、燃燒微重力科學實驗,留軌艙於4月25日停止在軌實驗任務。
  • 西媒:阿根廷發現最古老茄科植物化石 距今5200萬年
    參考消息網1月8日報導 西媒稱,在阿根廷出土的最古老的墨西哥酸漿化石距今已有約5200萬年的歷史,專家們由此重新思考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茄科植物的演進史。據埃菲社1月5日報導,除了墨西哥酸漿,人們常吃的番茄、土豆和辣椒都屬於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