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媒:研究人員研發新型納米機器人 可通過注射進入人體

2021-01-07 新華社新媒體

新華社北京3月12日新媒體專電 西媒稱,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和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最新的納米技術,在幾個星期內創造出了一支數以百萬計納米機器人組成的大軍。

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3月10日報導稱,幾位科研人員在本周于波士頓舉行的美國物理學會會議上展示了他們這一科研成果。

報導介紹,這一設計基於一種納米製造技術,利用該技術能夠在幾周內將長約10釐米的矽晶片變成數百萬個機器人。每個納米機器人長約70微米(約為人類頭髮的厚度),機器人的身體由超薄的矩形骨架構成。

機器人頂部覆蓋有薄薄的矽層,研究人員在其中安裝了機器人的「大腦」等「組織器官」:電子控制元件和微型太陽能電池。它們的腿由鉑和鈦的雙層結構或石墨烯製成,寬度僅相當於100個原子。

「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記得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發生了很多不可思議的事情,」研究人員在一份聲明中說,「現在我們正在創造一些這類東西。我們不僅能看到,事實上還可以控制它們」。

報導稱,這些納米機器人具有幾項令人難以置信的功能。它們能在沒有任何電線的情況下接收能量,可以行走並且能夠在惡劣的環境條件下生存。此外,它們足夠微小,可以通過皮下注射進入人體。

這麼小的機器人怎麼能做到這一切呢?訣竅在於,研究人員向機器人的太陽能電池上發射雷射,為其供電,隨後鉑會膨脹而鈦保持剛性,導致腿部收縮。太陽能電池引起前腿和後腿的交替收縮或放鬆,機器人因此產生行走的步態。

報導指出,這些研究人員已經在努力創造能力更強大的納米機器人,它們將配有傳感器、計時器和控制系統。

目前,這一研究的主要障礙是找到新的能量來源,因為任何比指甲厚的織物都會導致無法通過雷射控制機器人。研究人員打算研究如何通過磁場和超聲波驅動這些機器人,使它們能夠在人體內部工作,例如按需輸送藥物。

相關焦點

  • 科研人員研製出可被注射進人體的納米機器人
    參考消息網3月14日報導 西媒稱,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和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最新的納米技術,在幾個星期內創造出了由數以百萬計納米機器人組成的一支大軍。據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3月10日報導,這一設計基於一種納米製造技術,利用該技術能夠在幾周內將長約10釐米的矽晶片變成數百萬個機器人。
  • 西媒:研究發現新冠病毒進入人體新路徑
    西媒稱,兩項獨立研究發現了一條迄今為止不為人知的新路徑,有望為新冠肺炎藥物研發開闢一扇新大門。據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10月21日報導,研究人員發現,病毒的刺突蛋白能識別並與人體細胞表面的神經纖毛蛋白-1(NRP-1)結合。
  • 西媒:科學家研發出合成納米抗體 可阻止新冠病毒感染人體
    西媒稱,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以羊駝和駱駝體內存在的納米抗體為基礎研發出一種合成納米抗體,可通過其阻止新冠病毒感染人類細胞的功能來對抗新冠。這種從駱駝科動物體內研發出的合成納米抗體可以通過阻斷兩種蛋白質的相互作用來發揮功效,而新冠病毒正是通過這種互相作用來感染人體細胞的。
  • 研究發現新冠病毒進入人體新路徑
    新華社北京10月24日新媒體專電 西媒稱,兩項獨立研究發現了一條迄今為止不為人知的新路徑,有望為新冠肺炎藥物研發開闢一扇新大門。據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10月21日報導,研究人員發現,病毒的刺突蛋白能識別並與人體細胞表面的神經纖毛蛋白-1(NRP-1)結合。
  • 日研發出可通過血腦障壁的納米機器人
    日本研究團隊近日成功運用胺基酸開發出一種納米機器人(nanomachine),能夠順利通過腦中血腦障壁(BBB)的屏障將藥物送入腦內,預計未來將能用在治療阿茲海默症等腦部疾病
  • Nature:可行走、可注射入人體的四腳機器人「大軍」問世
    本文介紹最新一期《自然》雜誌發布了由康奈爾大學研究人員創造的首個含半導體元件的行走微型四腳機器人,該機器人尺寸小於 0.1mm,可通過雷射控制其腿部行走。研究人員以不同光伏閃爍雷射脈衝來控制這些機器人移動,每一個脈衝可以給一隻腿充電,通過在光電板前後切換雷射來控制機器人行走。它們在低電壓(200 毫伏)和低功率(10 毫微瓦)條件下就可移動。雖然體形微小但十分結實,在未來,這些微型機器人或許可以穿梭在人體組織和血液中,執行外科醫生的操作,縫合血管,探測人類大腦等。
  • 遊動微納機器人的醫療開發,搭建基於納米機器人的免疫系統
    有研究對最近 30 年以來的藥物遞送方式進行了統計,結果顯示,遞送約 12 個小時後,最高的遞送效率還不到 1%。因此,新型主動藥物遞送方式既必要又重要。1966 年的電影《奇幻旅程》,講述了醫療工作者被縮小到微納米尺寸,然後再被注射到一位科學家體內,直接遊到病患區進行治療的故事。
  • 可行走、可注射入人體、尺寸0.1mm的四腳機器人「大軍」問世
    8 月 26 日,最新一期《自然》雜誌發布了由康奈爾大學研究人員創造的首個含半導體元件的行走微型四腳機器人,該機器人尺寸小於 0.1mm(約為人頭髮寬度),可通過雷射控制其腿部行走。研究人員以不同光伏閃爍雷射脈衝來控制這些機器人移動,每一個脈衝可以給一隻腿充電,通過在光電板前後切換雷射來控制機器人行走。它們在低電壓(200 毫伏)和低功率(10 毫微瓦)條件下就可移動。雖然體形微小但十分結實,在未來,這些微型機器人或許可以穿梭在人體組織和血液中,執行外科醫生的操作,縫合血管,探測人類大腦等。
  • 可行走、可注射入人體、尺寸小於0.1mm的四腳機器人問世
    研究人員以不同光伏閃爍雷射脈衝來控制這些機器人移動,每一個脈衝可以給一隻腿充電,通過在光電板前後切換雷射來控制機器人行走。它們在低電壓(200 毫伏)和低功率(10 毫微瓦)條件下就可移動。雖然體形微小但十分結實,在未來,這些微型機器人或許可以穿梭在人體組織和血液中,執行外科醫生的操作,縫合血管,探測人類大腦等。
  • 可在人體內消化,能夾蘋果,瑞士洛桑聯邦理工研發的這款機器人厲害了
    該機器人驅動器由明膠甘油複合材料構成,研究人員稱,這是一款可以「食用」的機器人。明膠沒有固定的結構和相對分子量,可溶於熱水,可以在人體內進行消化,這意味著我們離「可食用」的機器人技術又進了一步。 我們知道,當一個機器人縮小到微型之後,機器人的動力來源是一個亟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一個很關鍵的挑戰。目前,不少科學家們會通過磁場給機器人提供能量使其在人體內遊走,比如 MIT 研發的能幫助修復體內損傷可摺疊機器人,麥吉爾大學研發能精確鎖定並殺死癌細胞的納米機器人等等。
  • 中美專家攜手研發新型智能納米藥物 可精準打擊腦腫瘤
    新型抗腦腫瘤智能納米藥物,「繞開」血-腦腫瘤屏障,到達以往藥物無法到達的目的地。示意圖中新網上海6月5電(孫國根陳靜)腦腫瘤部位存在多重生理屏障,這些屏障如同城牆一般,阻擋著外來藥物進入腦腫瘤組織。記者5日獲悉,復旦大學藥學院陸偉躍教授研究團隊與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張良方教授研究團隊合作,經3年艱辛努力,研發出一種新型抗腦腫瘤的智能納米藥物。陸偉躍告訴記者,智能納米藥物可在血循環中長期保持穩定,「繞開」血-腦腫瘤屏障,到達以往藥物無法到達的目的地,即腫瘤組織,將更多的藥物導入到腦腫瘤並在腫瘤細胞中釋放,對腦腫瘤實施精準打擊。
  • 可行走、可注射入人體、尺寸小於0.1mm的四腳機器人「大軍」問世
    8 月 26 日,最新一期《自然》雜誌發布了由康奈爾大學研究人員創造的首個含半導體元件的行走微型四腳機器人,該機器人尺寸小於 0.1mm(約為人頭髮寬度),可通過雷射控制其腿部行走。研究人員以不同光伏閃爍雷射脈衝來控制這些機器人移動,每一個脈衝可以給一隻腿充電,通過在光電板前後切換雷射來控制機器人行走。它們在低電壓(200 毫伏)和低功率(10 毫微瓦)條件下就可移動。雖然體形微小但十分結實,在未來,這些微型機器人或許可以穿梭在人體組織和血液中,執行外科醫生的操作,縫合血管,探測人類大腦等。
  • 中美科技博弈:美國已可實時控制納米機器人,中國差之毫厘
    在美國科幻大片《驚異大奇航》中,科學家把變小的人和飛船注射進人體,讓這些縮小的「參觀者」直接觀看到人體各個器官的組織和運行情況。然而在現實中,科學家根據分子病理學的原理已經研製出各種各樣的可以進入人體的納米機器人,有望用於維護人體健康。
  • 利用蛋白質生物標記:MIT新型納米粒子可通過呼吸發現疾病
    最近,麻省理工學院研發了一種新型納米顆粒,它將揮發性分子沉積在與各種疾病相關的蛋白質上以此來作為合成生物標記,然後在呼氣時顯示肺炎和其他肺部疾病的跡象。這項研究實際上是建立在生物工程師Sangeeta N. Bhatia實驗室的科學家們之前的工作基礎上。今年早些時候,Sangeeta N. Bhatia展示了一種可以揭示肺癌生物標記的尿液測試。
  • 納米機器人發展前景令人鼓舞,未來值得期待
    其實這些「探險者」就是納米機器人;它們直接觀看到人體各個器官的組織和運行情況。納米機器人技術在當時只是一種科學幻想,但如今已出現在現實世界。前不久,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與香港科技大學以及湘潭大學合作,研發出一種基於聚集發光元件的納米仿生機器人系統,用於血腦屏障穿越及腦膠質瘤靶向診療。
  • 西媒:科學家研發出可調節人工晶狀體 可矯正老花眼
    參考消息網9月19日報導西媒稱,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眼的晶狀體會硬化,導致變焦能力降低,這種情況被稱為「老花眼」。矯正老花眼的最終解決方案是用能夠模仿晶狀體功能的鏡片取代晶狀體。據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9月17日報導,西班牙國家研究委員會的科學家在研究員蘇珊娜·馬科斯的領導下研發出一種可調節人工晶狀體,它可以在看遠處和近處的物體時改變形狀以便聚焦。這項成果的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美國《光學》雜誌上。
  • 3D列印「納米級」醫療裝置,小到可注射進人體
    3D列印的納米級凝膠裝置在人體中作用演示:可以作為人造突觸或接頭(綠色),連接神經元(棕色)與電極(黃3D列印技術日趨成熟可是,列印小到納米級的裝置就太不容易了!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的3D凝膠列印技術,可以列印凝膠結構和其它柔軟材料。這種技術有望製造納米級的醫療裝置,這類裝置可以放進人體,比如藥物釋放系統,彈性薄電極等。
  • 納米機器人或成未來醫學界主角?
    不久前,頂級刊物《科學·機器人學》(Science Robotics)上刊登了關於醫用納米機器人的突破性發現:藉助光聲斷層成像技術,實時控制納米機器人,讓其準確抵達人體某個部位(如腫瘤深處)進行藥物遞送或微創手術,完成人類幾乎不可能達到的療效。
  • 居住在人體內的機器人
    ■ 李銳最近,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神奇的納米機器人;該機器人可在磁性「鑷子」的操控下,在活體癌細胞中精準活動,未來有望用於癌症診斷和治療。例如,2016年7月,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的科學家研製出可將藥物投遞到特定位置或者進行精準操作的納米機器人;2017年8月,英國杜倫大學、美國萊斯大學和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的科學家研製出一種能通過光激活的方式,在數分鐘內鑽入癌細胞並將其殺死的納米機器人;2018年3月,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科學家研製出一種納米機器人,能由超聲波推進在血液中遊走,清除病菌及其產生的毒素,將來有望成為安全有效的解毒手段
  • 頂刊Science子刊,納米機器人研發成功!沒想到科技如此迅猛
    普通人看來這可能只是一種不起眼的小突破,然而在真正的科學家眼裡,卻蘊含著納米機器人的一次巨大進步。要知道,以前納米機器人在人體內可控自主運動,一直是一個難題。納米機器人太小了,只有人類頭髮絲的幾十分之一,進入人體體內很難定位;如果進入血管,被血液等一裹挾和衝擊,往往失去控制,乃至無影無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