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喜歡聽郭德綱相聲的朋友,蒙古海軍這個段子一定不會陌生,作為郭德綱搭檔的于謙,有一個顯赫的身份,那就是蒙古國海軍司令的女婿。
這個段子之所以能成為笑料,緣於夾在中俄兩國之間的蒙古國,是一個典型的內陸國家,其邊境不僅沒有海岸線,更沒有出海口。境內除了高原就是沙漠,海軍在這裡根本無用武之地。
不過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八竿子打不到海的蒙古國,卻真的擁有一支海軍,這就是被人戲稱為「七武海」的蒙古海軍。
這就讓人奇怪了,與海毫無關聯的蒙古國,為什麼還要組建這麼一支七人海軍編隊呢,難道真只是為了面子?
一、歷史上的蒙古帝國海軍。
我們知道,成吉思汗和他的後代們建立的蒙古帝國,曾經是世界歷史上疆域最為廣闊的帝國。而蒙古國,卻是鼎盛時期的忽必烈的分支後裔。
其實早在13世紀時,蒙古帝國就擁有了強大的海軍。公元1280年,忽必烈就組建了戰艦3500艘,水軍十萬之眾的遠徵艦隊,東徵日本。結果由於遇上風暴,不得不無功而返。
1282年11月,5000名蒙古海軍從廣州出發,在越南南部佔城港登陸,成功攻破佔城。
1292年3月,2萬名蒙古海軍乘坐戰船1000餘艘,進攻爪哇。忽必烈汲取遠徵日本時的教訓,特意避開了颱風季節,還為軍隊準備了一年的糧食。2萬蒙古海軍順利登陸爪哇後,很快滅掉了不願臣服的葛朗王國。
造船狂人忽必烈在世時,一共建造了17900艔戰船,可見當時蒙古帝國的海軍實力之強大。而一直以蒙古帝國正統繼承者自居的蒙古國,又怎麼會甘心沒有海軍呢。而且,海陸空三軍健全,也是一個有著大國夢想國家的形象問題。
二、蒙古海軍的發展。
蒙古國雖然遠離大海,但其境內卻擁有3800條河流,3500個湖泊,而且還有著面積多達2620平方公裡的庫蘇古爾湖。
早在蘇聯時代,蒙古國的庫蘇古爾湖區,沿著西伯利亞方向,通往俄羅斯境內的水上航道就已經開通。主要向俄羅斯運輸蒙古出產的木材、畜產品、毛皮、煤和礦物,再從那兒換回俄羅斯境內的石油、工業品和民生用品。
1930年,為了確保庫蘇古爾湖上石油運輸的安全,依附於蘇聯的蒙古國,利用蘇聯贈予的一條小型船,改裝成軍用船艇,將其命名為「蘇赫巴託爾號」。配備了7名船員,來保護湖上運油船的安全,蒙古國海軍正式成立。
不過這艘艦船沒過幾年就報廢了,2001年時,蒙古又搞來了一艘俄羅斯淘汰的拖船,也叫它「蘇赫巴託爾號」。
如今,蘇赫巴託爾號已經進化到第三代。加上前兩艘不能挪窩的船,蒙古海軍擁有的艦船已達到三艘之多。海軍編制時至今日仍然還是7人,除了海軍上將巴特巴彥,還有1名少校、3名中尉和2名少尉。
三、蒙古海軍的私有化。
蘇聯解體後,庫蘇古爾湖區成了旅遊勝地。為了保護環境,石油運輸也被禁止了。蒙古海軍的僅有的護航使命,也得以終結。
失去蘇聯的援助之後,財政困難的蒙古國政府,無意承擔現有海軍船員的薪水,以及三艘破舊艦船的維護費用。但是為了維護海陸空三軍的體系完整,又不願撤銷海軍編制。
從1997年開始,蒙古國政府實行海軍私有化,將三艘艦船承包給七名海軍軍官,讓他們自力更生,自主經營。通過籌措軍費,來維持蒙古國海軍的存在。
由於背靠庫蘇古爾湖旅遊區,這些海軍軍官們通過幫助俄羅斯的商人運送貨物,或是將唯一能動的護航艦船,改造成觀光船,運載遊客在前往湖心島遊覽賺錢。還把兩艘快要鏽成一堆廢鐵的艦船,妝扮成海軍戰艦展覽館,供遊客們進行參觀。一年下來,收入還頗為豐厚。
近幾年來,很多商船看中了蒙古海軍的軍方名號,直接向蒙古國申請註冊地,以蒙古國海軍的名義進行國際航運,避免本國船隻工會的約束和檢查。每年僅註冊蒙古海軍所收取的費用,就高達20萬美元左右,這也算蒙古海軍為國家做出的貢獻吧。
(參考資料:《元帝國風雲家族》《蒙古國海軍:3條船、2門炮、總共才7人——中亞國家「袖珍」海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