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權燈塔」翁山蘇姬走下神壇?為民主曾和兒子分離16年

2021-01-08 騰訊網

28年前,翁山蘇姬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彼時,被緬甸軍方軟禁的她只能讓兒子代替領獎。28年後,她站上被告席,替緬甸軍方辯護、脫罪。

綜合外媒報導,當地時間12月11日,海牙國際法庭對緬甸軍方針對羅興亞人的種族滅絕指控進行審理,緬甸領導人翁山蘇姬出席、為緬甸軍方辯護,她說相關指控的描述「不完整、具有誤導性質」,不能真實反映緬甸若開邦的局勢。

可早在28年前,她正式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彼時,她還被緬甸軍方囚禁,和軍方水火不容。

據了解,多個國際組織指控,自2017年來,緬甸軍方對境內的羅興亞人展開了一場種族滅絕行動,超過74萬羅興亞人逃亡孟加拉國。倖存者說,他們遭受了包括輪姦、屠殺、酷刑在內的多種殘酷暴行。

在長達近半小時的抗辯中,翁山蘇姬將羅興亞危機歸責於恐怖分子。她說,「種族滅絕意圖不能成為唯一的假設」,她說緬甸正在處理若開邦的武裝衝突,她將「清剿活動」定義為合法的反恐行動。

翁山蘇姬只承認在某些情況下,軍方使用了「不相稱的武力」,但她強調,緬甸政府有能力進行調查,如果軍人或平民侵犯了人權,政府會依法起訴。

可迄今為止,只有7名士兵因羅興亞危機受到起訴,他們曾在因丁(Inn Din)村殺害10名羅興亞人,被判處不到十年徒刑。

翁山蘇姬的此番抗辯引起國際社會的很多質疑,「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為何要證明迫害很正當?」

聯合國緬甸人權問題特別報告員李洋希(Yanghee Lee)在11日的聽證會前表示,翁山蘇姬自2015年上臺以來,她一直在「唱著另一首歌」。

李說:「我們必須認識到,緬甸有兩個翁山蘇姬,2015年大選前的和2015大選後的,而我們在海牙看到的是後者。」

翁山蘇姬究竟是誰?她對緬甸意味著什麼?她是如何一步步走上神壇又為何掉下神壇的呢?企鵝號「專業主義」帶你一一解析。

自幼喪父的第一女兒

翁山蘇姬,74歲,緬甸領導人,用「傳奇」概括她的一生不為過。

1945年6月,翁山蘇姬出生於緬甸仰光郊外的一個小村莊,當時,緬甸還是英國殖民地,而翁山蘇姬的父親「昂山將軍」正聯合她的小姨夫德欽丹東一起鬧獨立,試圖讓緬甸脫離英國控制。

也就是說,現在的緬甸軍隊創始人就是翁山蘇姬的爸爸,用現在的話來說,翁山蘇姬就是緬甸的「第一女兒」。

可1947年7月19日,2歲的翁山蘇姬永遠失去了她的父親。在執行委員會(英國為移交權力而成立的影子政府)的一次會議上,一群武裝人員衝了進去,「昂山將軍」遭暗殺。

但緬甸獨立政府還是成立了,她的母親坎奇也開始為新政府工作。

翁山蘇姬的童年在一家英語天主教學校度過,她很聰明,十幾歲就會緬甸語、英語、法語和日語四國語言。直到1960年,母親坎奇被任命為緬甸駐印度大使,翁山蘇姬也去了印度,在新德裡一家女子修道院學習。

再之後,翁山蘇姬前往英國牛津攻讀政治學,在那裡,她認識了未來的丈夫麥可-阿里斯。畢業後,她還去聯合國做了3年的財務預算工作。

這3年裡,翁山蘇姬和一個緬甸歌手租住在聯合國大樓附近的公寓裡,每天下班自己煮緬甸菜,空餘時間用來學習以及和遠在不丹的男友麥可寫信。

1972年,翁山蘇姬和麥可結婚,加入英國國籍,過起了相夫教子的生活。婚後的翁山蘇姬看似溫和無為,私下裡卻經常和流亡的緬甸民眾接觸,對緬甸的政治現狀頗有微詞。

這種平靜生活在1988年被打破,母親病危,翁山蘇姬獨自回國侍疾,「陰差陽錯」地走上了民主運動道路,也直接導致兩人婚姻後半段聚少離多的悲劇結果。

被關15年的「人權燈塔」

據了解,翁山蘇姬回國不久,被緬甸民眾視為軍事獨裁者的奈溫將軍就辭了職,國內爆發大規模民主抗議活動,軍政府出動武力鎮壓、數百人死亡,這也就是著名的「8888起義」。

翁山蘇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給緬甸政府寫公開信,要求「組建獨立的諮詢委員會,用來準備多黨選舉」。很快,翁山蘇姬組建了自己的政黨全國民主聯盟(NLD)。

當然,緬甸軍政府也成立了國家法律與秩序恢復委員會(SLORC),在該委員會的操作下,聚在一起討論政治的人不用審判就可以抓。

此舉並未嚇到翁山蘇姬,參加完母親的葬禮後,她開始全國演講,倡導民主。緬甸民眾看到了希望,「她和她的爸爸一模一樣」。

可好景不長,接下來的20年裡,翁山蘇姬斷斷續續被軟禁了15年之久。

第一次被軟禁是1989年7月20日至1995年7月10日,翁山蘇姬被軟禁在仰光的家中。期間,翁山蘇姬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贏得大選勝利,本可以恢復自由,但軍政府不承認大選結果。

同樣在這期間,翁山蘇姬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兒子代替她領獎、發表答謝詞:「在緬甸追求民主,是一國民作為世界大家庭中自由與平等的成員,過一種充實全面、富有意義生活的鬥志。它是人類努力永不停止的一部分,以此證明人的精神能夠超越他自然屬性的瑕疵。」

事後,翁山蘇姬用130萬美元的獎金成立基金會,用於緬甸人民的教育和健康。

1995年7月,翁山蘇姬第一次被釋放,緬甸政府答應讓她離開,但永遠不能回來,她拒絕了。

她說:「作為母親,我最大的犧牲就是放棄了我的孩子,但我知道,其他人比我放棄了更多,我永遠不會忘記,我的同事在監獄中遭受痛苦,他們的親人在監獄外被獨裁統治。」

那年聖誕節,翁山蘇姬和麥可見了回國後的第5面,也是最後一面。從那以後,緬甸政府開始限制麥可入境,就連1997年,麥可被查出癌症晚期,當時的聯合國秘書長安南、美國總統柯林頓等知名人士呼籲緬甸發放籤證,依舊遭到拒絕。

兩年後,麥可去世,再次被軟禁的翁山蘇姬和遠在英國的兩個孩子也斷了聯繫。

軟禁斷斷續續,累計約有15年,期間,翁山蘇姬獲得了美國、澳大利亞、日本等國家的支持,但緬甸拒絕釋放翁山蘇姬。

直到2010年年底,緬甸軍方才同意釋放,重獲自由後的她帶領「全國民主聯盟」在隨後的大選中取得勝利。

2015年大選時,全國民主聯盟更是取得了壓倒性勝利,但由於國籍原因,翁山蘇姬至今未成為緬甸總統,而是頂著「國務資政」一職,成為緬甸實際的最高掌權人。

在緬甸人的心中,翁山蘇姬是「人權燈塔」,她的事跡也在世界範圍內傳播。

走下神壇的民主女神

可沒過多久,事情就發生了顛覆性轉折,一向倡導民主、人權的她在面對羅興亞危機時,選擇了沉默,她沒有站出來替那些受害者鳴不平。

2017年9月,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馬拉拉公開指責翁山蘇姬袖手旁觀、不作為,還有30萬人聯名上書,要求撤銷她的諾貝爾和平獎。也正是她的「不作為」,英國最終撤銷了頒給她的「牛津自由獎」。

可以說,羅興亞危機給翁山蘇姬蒙上了一層紗,大家不懂她是領導的智慧還是徹底的認同。

直到2018年,路透社兩名記者,瓦隆和覺索烏因報導羅興亞問題被判7年監禁,罪名是非法持有官方秘密文件,這一裁決遭到了國際社會的強烈譴責。

判決下來後,多方要求翁山蘇姬赦免兩人,但翁山蘇姬依舊不作為,認為他們「違反國家保密法」,翁山蘇姬在國際上的形象也一落千丈。

此次,翁山蘇姬前往海牙法庭的決定也讓人費解,儘管這樣,緬甸國內大部分都很支持她,畢竟早在1982年,羅興亞人就被剝奪了緬甸公民權,在緬甸人眼中,羅興亞人和他們不是一個群體。

相關焦點

  • 失敗的諾貝爾:從翁山蘇姬到歐巴馬―那些有爭議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在他第一個總統任期剛開始的時候,歐巴馬就因「為加強國際外交和各國人民之間合作做出的非凡努力」獲獎。但許多批評人士、一些支持者甚至是歐巴馬本人都對這一選擇表示懷疑,因為他還沒有在世界和平事業中取得任何重大成果。「這是為了什麼呢?」他在自傳中回憶起得知自己獲獎時曾這樣問道。
  • 2020年,感受西方「民主」和「自由」以及人權神話的破滅
    2020年,我最大的感受是西方」民主「和「自由"以及人權神話的破滅。此前,我也曾對西方的「民主"制度抱有一些幻想,認為他們的民選制度,或許比我們的一黨制更具民主性。2020年10月1日天安門廣場上的人群但是,通過2020年的席捲全球的新冠疫情,通過2020年的美國總統選舉過程,讓我深刻地了解了所謂的歐美「民主"和」自由「並不是真正的民主和自由,其中有很多問題和弊病。
  • 歐洲頭條丨「民主燈塔」崩塌 美國危機遠未結束
    與此同時,大西洋彼岸的歐洲盟友也紛紛譴責這場暴亂,美國「民主燈塔」形象正變得黯淡無光。英國知名學者馬丁·雅克指出,國會事件反映出美國長期以來的分裂與衰落。美國政治亂象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次危機由來已久,且遠未結束。
  • 翁山蘇姬大選中再度「完勝」:個人光環下存有「後遺症」隱患
    一些緬甸內外人士在選前曾預估認為,民盟在2020年大選中或「艱難取勝」,議席或比上次大選少,選後可能被迫組建多黨聯合政府,原因是翁山蘇姬領導的民盟政府過去五年在經濟、民族和解領域的政績並不「亮眼」。而目前的新冠疫情失控,有可能使得民盟支持者甚多的仰光、曼德勒等大城市投票率低。但這樣的選前預測,顯然低估了翁山蘇姬的個人魅力和政治影響力。
  • "世界人權日"中國與世界人權體系銜接充分和緊密
    安平是北京市一家國企的中層幹部,這是他5年來第一次給自己放假。以往,無論是周末還是長假,他大部分是在加班中度過,以顯示自己的模範帶頭作用。「我以我的付出為社會創造了財富,理應享有一段徹底屬於自己的時間和空間。」他說。像安平這樣理直氣壯地申請並要求休假的做法,正在得到越來越多中國人的認同。安平說,這種現象在他的同事和朋友中非常普遍,在他們眼中,休假也是人權的一項內容。
  • 十年轉型路,75歲的翁山蘇姬將把緬甸領向何方?
    當地時間2020年11月8日,緬甸仰光,本屆緬甸大選迎來了最後一個投票日,民眾在投票站外排起長隊等待參與投票。 本文圖片均來自人民視覺選前多數分析人士就預測,緬甸國務資政翁山蘇姬領導的執政黨全國民主聯盟(民盟)的勝利基本上是「板上釘釘」。但此次民盟的勝選速度之快、贏下議席之多卻在不少人的意料之外。
  • (受權發布)2018年美國的人權紀錄和2018年美國侵犯人權事記
    美國政府2018年4月開始實施「零容忍」政策,導致至少2000名移民兒童被迫與家人分離。邊境執法人員虐待、性侵未成年移民案件數量驚人增長。  ——悍然退出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大西洋月刊》網站的報導文章分析認為,美國此舉最陰險的意圖是為了防止自身受到侵犯人權的指控。
  • 「人權衛士」實為人權災難製造者
    透視當今世界鑿鑿在冊的嚴重人道主義災難,能夠看到美國人權紀錄上的諸多劣跡,那是美方動輒發動戰爭、幹涉他國內政行徑帶來的惡果。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近日發表《2019年美國侵犯人權報告》,再一次用無可辯駁的事實昭告世界,美國不僅國內人權問題纏身,而且肆意踐踏他國人權,更以人權之名行霸權之實,製造了大量人權災難。美方窮兵黷武,是持續動蕩和嚴重人道主義災難的製造者。
  • 「人權衛士」實為人權災難製造者(鐘聲)
    透視當今世界鑿鑿在冊的嚴重人道主義災難,能夠看到美國人權紀錄上的諸多劣跡,那是美方動輒發動戰爭、幹涉他國內政行徑帶來的惡果。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近日發表《2019年美國侵犯人權報告》,再一次用無可辯駁的事實昭告世界,美國不僅國內人權問題纏身,而且肆意踐踏他國人權,更以人權之名行霸權之實,製造了大量人權災難。美方窮兵黷武,是持續動蕩和嚴重人道主義災難的製造者。
  • 世界人權日,「臺灣人權已死」
    ,為紀念1948年12月10日聯合國大會通過《世界人權宣言》而設立的紀念日。」的陳菊一起出席致詞,還由她們為「人權會」LOGO舉行啟用儀式。這些人中,不少人當年都曾和民進黨的前輩們,一起走上街頭爭取民主自由的人權、為臺灣的民主運動開疆闢土,甚至曾經為民進黨走上了權力的高峰而歡欣鼓舞。
  • 世界人權日,「臺灣人權已死」!
    12月10日是世界人權日,為紀念1948年12月10日聯合國大會通過《世界人權宣言》而設立的紀念日。圖為蔡英文與陳菊為「人權委員會」揭牌。臺監察機構的「人權委員會」也在12月10日舉辦「人權阿普貴(Upgrade)」的活動,不僅有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和臺監察機構負責人兼「人權會主委」的陳菊一起出席致詞,還由她們為「人權會」LOGO舉行啟用儀式。然而,頗為諷刺的是,開播超過26年的臺灣中天新聞臺因臺灣「通訊傳播委員會」不準換照,臺北高等行政法院駁回假處分申請,將於12日零時停播,形同被民進黨當局暴力關掉了。
  • 一份終將走下神壇的職業,一份永不沒落的職業
    何為穩定?何為掙錢?很多父母,甚至很多大學生看重的是面子和穩定,所以公務員成為了他們的不二選擇,不少學者也在呼籲:讓公務員的社會價值回歸本質,別再讓更多無辜的年輕人再去追捧。讓公務員不要被捧的這麼高,有人預測:「未來10年,公務員將逐漸成為一份普通的工作。
  • 澳人權問題專家:澳大利亞無權就人權問題指責中國
    參考消息網12月19日報導12月15日,澳大利亞政治評論家、人權問題專家克雷格·巴恩斯(Greg Barns)在香港《南華早報》發表《澳大利亞無權就人權問題指責中國》的文章。巴恩斯曾是澳大利亞權利組織負責人。文章指出,澳大利亞將自己描繪成「人性燈塔」是徹頭徹尾的虛偽行徑。為佐證觀點,文章列出三方面事實:一、澳大利亞政府在近海設置拘留場所。
  • 國際時評 | 論美國「燈塔」的倒掉
    新華社北京1月12日電(記者吳黎明)聽說,自詡為西方民主標杆的美國「燈塔」倒掉了。聽說而已,我沒有親見,但前幾日全世界都通過視頻直播看到「燈塔」的象徵——國會山「淪陷」的驚悚畫面:支持川普的「勤王軍」攻陷國會山,議員們紛紛避逃,多人傷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