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年前,翁山蘇姬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彼時,被緬甸軍方軟禁的她只能讓兒子代替領獎。28年後,她站上被告席,替緬甸軍方辯護、脫罪。
綜合外媒報導,當地時間12月11日,海牙國際法庭對緬甸軍方針對羅興亞人的種族滅絕指控進行審理,緬甸領導人翁山蘇姬出席、為緬甸軍方辯護,她說相關指控的描述「不完整、具有誤導性質」,不能真實反映緬甸若開邦的局勢。
可早在28年前,她正式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彼時,她還被緬甸軍方囚禁,和軍方水火不容。
據了解,多個國際組織指控,自2017年來,緬甸軍方對境內的羅興亞人展開了一場種族滅絕行動,超過74萬羅興亞人逃亡孟加拉國。倖存者說,他們遭受了包括輪姦、屠殺、酷刑在內的多種殘酷暴行。
在長達近半小時的抗辯中,翁山蘇姬將羅興亞危機歸責於恐怖分子。她說,「種族滅絕意圖不能成為唯一的假設」,她說緬甸正在處理若開邦的武裝衝突,她將「清剿活動」定義為合法的反恐行動。
翁山蘇姬只承認在某些情況下,軍方使用了「不相稱的武力」,但她強調,緬甸政府有能力進行調查,如果軍人或平民侵犯了人權,政府會依法起訴。
可迄今為止,只有7名士兵因羅興亞危機受到起訴,他們曾在因丁(Inn Din)村殺害10名羅興亞人,被判處不到十年徒刑。
翁山蘇姬的此番抗辯引起國際社會的很多質疑,「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為何要證明迫害很正當?」
聯合國緬甸人權問題特別報告員李洋希(Yanghee Lee)在11日的聽證會前表示,翁山蘇姬自2015年上臺以來,她一直在「唱著另一首歌」。
李說:「我們必須認識到,緬甸有兩個翁山蘇姬,2015年大選前的和2015大選後的,而我們在海牙看到的是後者。」
翁山蘇姬究竟是誰?她對緬甸意味著什麼?她是如何一步步走上神壇又為何掉下神壇的呢?企鵝號「專業主義」帶你一一解析。
自幼喪父的第一女兒
翁山蘇姬,74歲,緬甸領導人,用「傳奇」概括她的一生不為過。
1945年6月,翁山蘇姬出生於緬甸仰光郊外的一個小村莊,當時,緬甸還是英國殖民地,而翁山蘇姬的父親「昂山將軍」正聯合她的小姨夫德欽丹東一起鬧獨立,試圖讓緬甸脫離英國控制。
也就是說,現在的緬甸軍隊創始人就是翁山蘇姬的爸爸,用現在的話來說,翁山蘇姬就是緬甸的「第一女兒」。
可1947年7月19日,2歲的翁山蘇姬永遠失去了她的父親。在執行委員會(英國為移交權力而成立的影子政府)的一次會議上,一群武裝人員衝了進去,「昂山將軍」遭暗殺。
但緬甸獨立政府還是成立了,她的母親坎奇也開始為新政府工作。
翁山蘇姬的童年在一家英語天主教學校度過,她很聰明,十幾歲就會緬甸語、英語、法語和日語四國語言。直到1960年,母親坎奇被任命為緬甸駐印度大使,翁山蘇姬也去了印度,在新德裡一家女子修道院學習。
再之後,翁山蘇姬前往英國牛津攻讀政治學,在那裡,她認識了未來的丈夫麥可-阿里斯。畢業後,她還去聯合國做了3年的財務預算工作。
這3年裡,翁山蘇姬和一個緬甸歌手租住在聯合國大樓附近的公寓裡,每天下班自己煮緬甸菜,空餘時間用來學習以及和遠在不丹的男友麥可寫信。
1972年,翁山蘇姬和麥可結婚,加入英國國籍,過起了相夫教子的生活。婚後的翁山蘇姬看似溫和無為,私下裡卻經常和流亡的緬甸民眾接觸,對緬甸的政治現狀頗有微詞。
這種平靜生活在1988年被打破,母親病危,翁山蘇姬獨自回國侍疾,「陰差陽錯」地走上了民主運動道路,也直接導致兩人婚姻後半段聚少離多的悲劇結果。
被關15年的「人權燈塔」
據了解,翁山蘇姬回國不久,被緬甸民眾視為軍事獨裁者的奈溫將軍就辭了職,國內爆發大規模民主抗議活動,軍政府出動武力鎮壓、數百人死亡,這也就是著名的「8888起義」。
翁山蘇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給緬甸政府寫公開信,要求「組建獨立的諮詢委員會,用來準備多黨選舉」。很快,翁山蘇姬組建了自己的政黨全國民主聯盟(NLD)。
當然,緬甸軍政府也成立了國家法律與秩序恢復委員會(SLORC),在該委員會的操作下,聚在一起討論政治的人不用審判就可以抓。
此舉並未嚇到翁山蘇姬,參加完母親的葬禮後,她開始全國演講,倡導民主。緬甸民眾看到了希望,「她和她的爸爸一模一樣」。
可好景不長,接下來的20年裡,翁山蘇姬斷斷續續被軟禁了15年之久。
第一次被軟禁是1989年7月20日至1995年7月10日,翁山蘇姬被軟禁在仰光的家中。期間,翁山蘇姬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贏得大選勝利,本可以恢復自由,但軍政府不承認大選結果。
同樣在這期間,翁山蘇姬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兒子代替她領獎、發表答謝詞:「在緬甸追求民主,是一國民作為世界大家庭中自由與平等的成員,過一種充實全面、富有意義生活的鬥志。它是人類努力永不停止的一部分,以此證明人的精神能夠超越他自然屬性的瑕疵。」
事後,翁山蘇姬用130萬美元的獎金成立基金會,用於緬甸人民的教育和健康。
1995年7月,翁山蘇姬第一次被釋放,緬甸政府答應讓她離開,但永遠不能回來,她拒絕了。
她說:「作為母親,我最大的犧牲就是放棄了我的孩子,但我知道,其他人比我放棄了更多,我永遠不會忘記,我的同事在監獄中遭受痛苦,他們的親人在監獄外被獨裁統治。」
那年聖誕節,翁山蘇姬和麥可見了回國後的第5面,也是最後一面。從那以後,緬甸政府開始限制麥可入境,就連1997年,麥可被查出癌症晚期,當時的聯合國秘書長安南、美國總統柯林頓等知名人士呼籲緬甸發放籤證,依舊遭到拒絕。
兩年後,麥可去世,再次被軟禁的翁山蘇姬和遠在英國的兩個孩子也斷了聯繫。
軟禁斷斷續續,累計約有15年,期間,翁山蘇姬獲得了美國、澳大利亞、日本等國家的支持,但緬甸拒絕釋放翁山蘇姬。
直到2010年年底,緬甸軍方才同意釋放,重獲自由後的她帶領「全國民主聯盟」在隨後的大選中取得勝利。
2015年大選時,全國民主聯盟更是取得了壓倒性勝利,但由於國籍原因,翁山蘇姬至今未成為緬甸總統,而是頂著「國務資政」一職,成為緬甸實際的最高掌權人。
在緬甸人的心中,翁山蘇姬是「人權燈塔」,她的事跡也在世界範圍內傳播。
走下神壇的民主女神
可沒過多久,事情就發生了顛覆性轉折,一向倡導民主、人權的她在面對羅興亞危機時,選擇了沉默,她沒有站出來替那些受害者鳴不平。
2017年9月,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馬拉拉公開指責翁山蘇姬袖手旁觀、不作為,還有30萬人聯名上書,要求撤銷她的諾貝爾和平獎。也正是她的「不作為」,英國最終撤銷了頒給她的「牛津自由獎」。
可以說,羅興亞危機給翁山蘇姬蒙上了一層紗,大家不懂她是領導的智慧還是徹底的認同。
直到2018年,路透社兩名記者,瓦隆和覺索烏因報導羅興亞問題被判7年監禁,罪名是非法持有官方秘密文件,這一裁決遭到了國際社會的強烈譴責。
判決下來後,多方要求翁山蘇姬赦免兩人,但翁山蘇姬依舊不作為,認為他們「違反國家保密法」,翁山蘇姬在國際上的形象也一落千丈。
此次,翁山蘇姬前往海牙法庭的決定也讓人費解,儘管這樣,緬甸國內大部分都很支持她,畢竟早在1982年,羅興亞人就被剝奪了緬甸公民權,在緬甸人眼中,羅興亞人和他們不是一個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