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錯圖筆記》博物君(海裡的「美味」)

2020-11-28 i瞭i

作者博物君以科普的形式幫我們理清海錯圖筆記上的古代海洋生物,從古到今的演變,對一些古代的謬傳進行論證。親身考察帶我們了解海洋生物和保護海洋生物,並介紹了部分常見魚類的烹飪方法。附圖精美每一章節都有匯總性的筆記,有知識點,有學習點,是一本值得一看的拓展性讀物!



  • 一海和尚

「海和尚鱉身人首而足稍長」—《廣東新語》未有人親見則難圖,康熙二十八年(1689)福寧州海上網得一大鱉,出其首,則人首也。觀者驚怖,投之海。此即海和尚也。」



二珠蚌

古代「種珠術」:"取大蚌房及荔枝蚌房之最厚者,而球之,為半粒國珠狀,啟閉口活蚌嵌入之,仍養於活水,日久,其所嵌假珠吸粘蚌房,遍一載,胎肉磨貼,儼然如生"

【海水珠】把厚的貝青切成方塊,再磨成圓球狀的「珠核」(不是半圓,今天的技術進步了,可以種圓珠了),用機器把蚌殼擇開一道縫,把珠核塞進蚌肉再剪一小片其他蚌的外套膜貼在核上,然後扔進海裡養,一個海水最多只能種兩個珠,再多,貝就要難受得死掉了,所以海水珍珠的量很低,但好處在於種出來的珠非常圓,因為核是圓的嘛。

[思考]很多人以為海水珠的珠核是砂粒大的一點,然後一層層裹成個大珍珠,其實不是,珠核本身相當大,和珍珠差不多大,只需在球核著面裹上薄薄一層珍珠質就可以拿出來賣了,所以海水珠雖然圓整亮,但大部分成分是貝殼,只有表層是珍珠

【淡水珠】:種進去的不是貝亮球,而是」小宰一個珍珠貝,把它的外套膜切成米粒大小,再植入其中就行了,不用放珠核。這些小肉片沒有珠核那麼硌得慌,珍風容易接受,所以能多種些,一個淡水貝裡能放30個左石的小片,長出30顆左右的珍珠,小肉片形狀不規則,所以長出來的珍珠少正圓的,但由於沒核,所以整個珍珠全是珍珠質,比海水珠實在一些。

  • [大金牙]總之,海水珠有核,淡水珠無核


  • 三鱟hòu

無鱗稱魚,有殼非蟹

最早出現在4.5億年前。兩億年前至今幾乎沒有變。「如剖匏之半,縱紋三行,直六刺,兩泡兩點目也,左右各六,每邊又出長刺各六,皆活動,葉各五片,如蝦之有跗,藉以遊泳,尾堅銳,列刺作三稜。」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 四玳瑁

◆玳瑁是海龜中唯一以海綿為主食的,它食譜裡的很多海綿是有毒的,導致玳瑁本身也帶毒。

◆玳瑁的特點是嘴特別尖銳突岀,又稱「鷹嘴海龜」。

◆現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已經玳瑁評估為「極危」,中國也把玳瑁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 五大閘蟹

世界上有四種絨螯蟹:中華絨螯蟹(大閘蟹)、日本絨螯蟹、狹額絨螯蟹、臺灣絨螯蟹,它們都在中國有分布。

「大閘蟹不能和柿子同吃」是謠言,只要胃腸健康的人,選擇鮮活乾淨的蟹和熟透的柿子,同吃也沒事,但要適量。

作者特意用顯微鏡找到了大閘蟹的「法海臉」



  • 六帶魚

剛打撈上來的新鮮帶魚,整條魚光滑無瑕,就像鍍了一層銀。「帶魚是深海魚,出水就因水壓變化而死」是謠言。趁它夜晚上浮時垂釣,就可釣上活帶魚。但帶魚出水後不耐活,加上身體太長不好養,所以市面上不賣活帶魚。

帶魚平時成群結隊,大多數時候,它們都是直挺挺的,僅靠背鰭的波狀擺動前進。



  • 七人魚

人們總說:「人魚其實就是儒艮!」但似乎沒有像樣的證據。儒艮是海牛目的一種哺乳動物。據說它會把幼崽抱在懷裡,露出海面餵奶,頭上還頂著海草,看著像女人一樣。其實這也只是傳說,至今沒人拍到過,缺乏可信度。儒艮喝奶是在水下喝,母親的乳頭在腋下,小崽含住直接喝就行,不用媽媽抱著,也不用露出水面。

不過儒艮確實是中國的海獸裡最像人的了。它的鰭肢像人的胳膊,面部像微笑的胖子。《海錯圖》說,有人在廣東海面抓到過人魚,養在池中,「不能言,唯笑而已」。

儒艮生活在印度洋、西太平洋熱帶及亞熱帶的海域中,澳大利亞最多,有85000多頭。中國是它分布的北界,只在海南、廣西、廣東和臺灣有零星分布。那裡部分區域的海底長滿海草,正是儒艮的食物。

{「消失的微笑」}

20世紀50年代,儒艮還不算太罕見。1958年12月23日至1959年1月3日期間,海南島北部的澄邁縣共捕獲儒艮23頭。

廣西合浦也是儒艮出沒的熱點地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當地漁民視儒艮為神異,不敢捕捉。1958年以後,開始大肆圍捕。1958一1962年,竟捕獲了110頭之多。1975一1976年又捕獲28頭。每次發現記錄都是捕捉記錄,當時的人也不知怎麼了,看到儒良就一定要把它抓住,好像不抓就吃了虧一樣。

  • 1992年,人們終於醒悟過來,在合浦建立了儒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但是晚了。之後儒艮只以個位數出現。1996年和1997年,各有一頭儒艮被漁民非法炸死。1997年,3頭儒艮從鐵山港3號燈標向營盤方向遊去。2000年,沙尾村漁民發現3頭儒艮,有一頭擱淺被解救送回大海。2002年,沙田村漁民發現5頭儒艮在距船七八米處浮起。



八河豚

河豚屬於魨科,又名「四齒純科」,特點是上、下頜分別癒合成兩個喙狀齒板,每塊板都有一條中央縫,看上去像四顆牙。

◆河豚受驚時會吞下大量水或空氣,使身體膨大,讓天敵無從下口。

◆河豚毒素來自海洋中的有毒細菌。這些細菌被其他生物取食,再一級一級通過食物鏈進入河豚體內,富集在內臟、眼睛、皮膚中。

《與毒作戰》

中了河豚毒,你不會腐爛,連疼都不會疼,而是會感到麻木。嘴麻,手腳麻,靜不開眼,咽不下口水,呼吸都無力完成,最後在徹底的無力感中結束生命旦中毒,如何解毒?除了龍腦水、橄欖湯、蘆根汁這些虛頭巴腦的方子,聶璜還記了一句:「糞清尤妙」

糞清,就是把空罈子堵上口,塞進糞池子裡,一年半載後挖出來,裡面積攢的黑色汁液,或是用棉紙過濾糞便得到的清汁。說白了,就是屎湯子,在我看來,此方甚靈,它的作用不是解毒,而是催吐。誰喝了那玩意兒都要吐,這一吐,就等於洗胃了。現代醫學在救治河豚中毒患者時,第一件事也是催吐。對於這種奇毒,與其試圖「解」它,不如把它吐出來更實際。

清代《子不語》裡有個小故事,叫《誤嚐糞》,說六個人一起吃河豚,一人突然倒地,口吐白沫。其他五人嚇得「速購糞清」,各飲一杯。良久,倒地者甦醒,告訴大家:「小弟向有羊兒瘋之疾,不時舉發,非中河豚黴也。」於是「五人深悔無故而嚐糞,且嗽且嘔,狂笑不止」。這個故事到了《三俠五義》裡發展得更詳盡了。變成一位太師宴請賓客,有一人外出小解,回來後發現河豚肉被搶光了,急火攻心犯了癲病。眾人以為河豚有毒,速取糞清。有拍馬屁者"上前先拿了一碗,奉與太師」,剩下的人按照官級大小,依次飲用吃河豚到了這份兒上,還吃個什麼勁兒!

  • 要說最靈的一道方子,還得數《本草綱目》裡的這句:「河豚有大毒……厚生者宜遠之。」翻譯成白話就是:珍愛生命,遠離河豚 !!



九烏賊

烏鴉的賊

為什麼叫烏賊呢?《爾雅翼》《南越志》等古籍中有一種解釋烏賊會浮在水面裝死,吸引愛吃屍體的烏鴉來啄食。烏鴉剛一落,烏賊就會用「須子」抱住烏鴉,拖入水中食之。於是人們就稱這種動物為「偷烏鴉的賊」,簡稱烏賊。

這故事過於離譜,就連《爾雅翼》的作者都覺得「似無是理也」。其實再查查史料就會發現,是先有「烏賊」一名,後人再編了個愉襲烏鴉的故事附會上去的。既然如此,我們就要重新找尋「烏賊」一名的來歷了。

  • 其實「烏」字很好理解,烏賊會噴墨汁嘛。那「賊」字又從何而來呢?翻開中國的第一本字典—漢代的《說文解字》,你會發現烏賊是寫作「烏鯛」的。也就是說,這個動物最早是叫「烏」,後來由於古音裡「鯛」和「賊」同音,才慢慢被寫成了「烏賊」


十海馬

民間的富人,一般到六獸就可以了,如果再加獸,必須要有更高的等級才行。在清代官式建築中,垂脊或戧(qiàng)脊上會再設置一排小獸,稱為「走獸」。獸越多,建築的等級越高。

全中國走獸最多的建築,就是故宮太和殿。它的每條垂脊上有10 個走獸,第一個「仙人」和最後一個「垂獸」不算,其他獸是這樣排列的:一龍二鳳三獅子,四海馬五天馬六押魚七羧猊(suān ní ) 八獬豸(xiè zhì)九鬥牛十行什。

其中,海馬和天馬外形極似,都是駿馬的形狀。區別在於,天馬長著翅膀,海馬則身披火焰。

◆海馬全身被一圈圈骨質環包圍,胸鰭長在腦袋邊上,喜歡用尾巴纏在海藻上。

◆海馬在交配前,先雌雄成對纏綿,然後雌魚把卵產在雄魚的育兒袋裡,稚魚孵化後,雄魚就擠壓腹部把它們排出來

  • ◆海龍是海馬的「親戚」,身體細長,皮膚有方稜(也是骨質環)。海馬生活在海裡,但某些海龍可以進入淡水。中國南部些直接入海的小河裡,藏著橫帶海龍、無棘海龍、短海龍等好幾種海龍。




相關焦點

  • 揭秘清代奇書《海錯圖》:傳說中的人魚到底長啥樣?
    最近,熱門書《海錯圖筆記》青少版從生物學、博物學等角度,講述中國豐富的海洋及濱海生物、植物和風土人情,物種涉及魚類、海洋哺乳動物及濱海植物等40餘種。  那麼,奇書《海錯圖》記載的那些古怪海洋生物,其真實面貌是怎樣的?  一本多年前的紙上「海洋館」  雖然名字裡有個「錯」字,但《海錯圖》不是「挑錯」的書,而更像是一部清代的「科普書」。
  • 張辰亮:為神奇自然寫下簡單筆記
    上海、杭州、北京……被稱為「科學網紅」的張辰亮,帶著他的新書《海錯圖筆記  「博物君,這是什麼蛇?有毒嗎?」照片裡是盤作一團的褐色條狀物,評論裡一堆驚恐的吱哇亂叫。  ——博物君答:「繩子。」  一隻灰色大鳥在防盜窗上築巢,「博物君,這是什麼鳥?我該怎麼做?」  ——博物君答:「珠頸斑鳩,愛在人類窗臺上孵蛋。你什麼都不用做,趁它外出時把那半倒不倒的花盆扶正了就行,我看著難受。」
  • 科學網紅"博物君"張辰亮:為神奇自然寫下簡單筆記
    上海、杭州、北京……被稱為「科學網紅」的張辰亮,帶著他的新書《海錯圖筆記   「博物君,這是什麼蛇?有毒嗎?」照片裡是盤作一團的褐色條狀物,評論裡一堆驚恐的吱哇亂叫。   ——博物君答:「繩子。」   一隻灰色大鳥在防盜窗上築巢,「博物君,這是什麼鳥?我該怎麼做?」   ——博物君答:「珠頸斑鳩,愛在人類窗臺上孵蛋。你什麼都不用做,趁它外出時把那半倒不倒的花盆扶正了就行,我看著難受。」
  • 海錯圖表情來啦,有毒,慎入!
    《海錯圖》內容廣泛,涉及的物種有魚類、爬行類、鳥類,獸類等,其中以魚類為主,它精彩的繪畫配以生動的文字描述,讓人閱讀起來心曠神怡,輕鬆愉悅。《清宮海錯圖》是「故宮經典」系列叢書最新作品之一,它在大尺幅展現原作風貌的同時,還對原圖中的大量文字進行了點校,同時邀請了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的多位專家,對圖中所收生物進行了科學的物種鑑定。
  • 厄爾尼諾與南方濤動(ENSO)
    厄爾尼諾:(西班牙語:El Niño)El Niño在西班牙語裡是聖嬰的意思,因此它又稱聖嬰現象,是太平洋一種反常的自然現象。南方濤動(Southern Oscillation)是指發生在東南太平洋與印度洋及印尼地區之間的反相氣壓振動;即東南太平洋的氣壓偏高(低)時,印度洋及印尼地區的氣壓偏低(高)。厄爾尼諾和南方濤動(簡稱ENSO)其實是反常氣候分別在海洋和大氣中的表現。
  • 呼吸酶、呼吸作用及量子隧穿(讀書筆記)
    呼吸作用(糖+氧→二氧化碳+水+ATP)這一步需要呼吸酶參與。不是說要靠呼吸酶轉運二氧化碳,而是要靠呼吸酶生產二氧化碳。生物體內的有機物在細胞內經過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終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產物,並且釋放出能量的總過程,叫做呼吸作用(又叫生物氧化)。(1)呼吸作用是一種酶促氧化反應。雖名為氧化反應,不論有無氧氣參與,都可稱作呼吸作用(這是因為在化學上,有電子轉移的反應過程,皆可稱為氧化)。有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
  • 海豚就是海裡的豬? 網友:這個畫風有點難以接受
    作者  盛文強海豨(海豚),據清代畫家趙之謙《異魚圖》豚是豬的雅稱,在古人看來,陸地動物與海洋動物之間,有著奇異的對應同樣,海豚即海裡的豬,與陸地上的豬並無太大差別,只不過一種在陸地,一種在水裡。內地人見不到海豚,海上則囿於航海條件,只能遠觀,未見得真切,可見認識海洋動物之難。到明清兩代,海濱漁民多數已能認清海豚的真面貌,但他們作為底層勞動者,卻難以訴諸文字及圖像。而知識分子卻不在場,只憑藉些傳聞,再加上想像,即著文繪像,以致錯訛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