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冰汽車」可續航五萬公裡的想像與現實

2020-12-01 易車網

2017年5月18日註定成為中國乃至世界能源史上裡程碑的一天,中國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的可燃冰試採取得了成功,中國也因此成為了全球第一個實現在海域可燃冰開採中獲得連續穩定產氣的國家。而曾被人設想的「燃冰汽國車」也似乎不再遙遠。

 文丨AutoR智駕 吳鵬飛

目前中國已穩定產氣八天,「穩定產氣」四個字將世界上首次實現在深海海底分解「可燃冰」開採天然氣的日本甩在了身後。

 

2013年日本曾嘗試進行過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的試開採工作,雖然成功出氣,但6天後由於泥沙堵住了鑽井通道,試採被迫停止。路透社稱,日本本月8日成功在日本中部沿海地區的可燃冰中提取出天然氣,不過仍未實現連續開採。

 

可燃冰,顧名思義:可以燃燒的「冰塊」,與我們印象裡的冰塊不同,這是一種把甲烷包裹在冰狀晶格下的固體結晶物質,學名天然氣水合物,化學式CH4·8H2O,俗稱固體瓦斯,常見為白色、淡黃色、琥珀色又或暗褐色。 

從化學式可以看出,可燃冰主要成分就是CH4和H2O,也就是甲烷和水。燃燒方程式CH4·8 H2O+ 2 O2== CO2+10 H2O,燃盡後最後產物為水和二氧化碳,相比於煤、石油,可燃冰是實至名歸的清潔能源。

 

可燃冰的形成並不複雜,首先需要低溫,0—10℃是最佳的生成環境;再者便是最低30個大氣壓的壓強以確保水合物不會分解,且氣壓越高越穩定;水和有機物提供C、H、O基本元素,簡而言之即為有機物沉澱「發酵」和水在低溫高壓的環境下生成可燃冰。

 

所以500-4000米水深的海洋是可燃冰生成和儲存的理想環境,97%的可燃冰都分布在海洋,剩餘的3%在極地、凍土、內陸湖泊等。

 

目前,科學探測發現,可燃冰儲量巨大,所含有機碳資源總量相當於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氣總量的兩倍以上,按照目前人類能源消費量,可供人類使用一千年以上,所以可燃冰也是公認的21世紀最理想的替代能源。

而我國是可燃冰資源儲量最多的國家之一,可燃冰資源主要分布在南海海域和青藏高原凍土帶,通過先後15年的調查和評級,南海海域預計有740多億噸油當量的可燃冰,青藏地區又發現了350億噸油當量的可燃冰,未來探明的可燃冰可能還很多。

保守估計,我國可燃冰的總資源約是常規天然氣、頁巖氣等資源量總和的兩倍,按當前的消耗水平,可滿足我國近200年的能源需求。

 

1m3可燃冰可分解出164m3的甲烷氣體和0.8 m3的水,甲烷的熱值為3.6×107 J/m3,也就是說一立方的可燃冰所能產生的熱能為164m3×3.6×107 J/m3=5.9×109J,能量密度極高。

 

那麼,有很多人會想了,可燃冰能量密度這麼高,做汽車燃料如何?畢竟天然氣汽車早已不是什麼新生事物。

 

央視在昨天的報導中曾舉例:「一輛使用天然氣為燃料的汽車,一次加100升天然氣能跑300公裡的話,那麼加入相同體積的可燃冰,這輛車就能跑5萬公裡。」

 

數據喜人,不過真的是這樣嗎?

 

央視記者似乎想的過於美好了,混淆了兩者的狀態,前者能跑300公裡的「100L天然氣」應該為高壓液態天然氣,而1立方米可燃冰分解得到的「164立方米天然氣」為氣態,有物理化學常識的朋友應該能夠理解,兩者是無法直接用164倍換算的。

 

100升可燃冰所能得到的氣態天然氣為16400升,在不知道溫度、氣壓的情況下,不能精確地算出液態之後的體積。

 

央視的換算顯然是不嚴謹的,但等體積的可燃冰所能得到的液態天然氣肯定要大,所以300公裡肯定綽綽有餘,但不可能達到五萬公裡如此之多。

 

我們來對比一下,普通燃油車的郵箱體積一般為60L,以百公裡6個油的油耗來估算的話,一臺經濟型的燃油車加滿油理想狀態下最多可行駛一千公裡。新能源車裡,特斯拉最新的100D車型滿電續航為632公裡,而其他電動車品牌車型的續航均在200-400左右。

 

續航裡程雖無法和傳統燃料車匹敵,但相比於電動汽車,天然氣汽車還是有一戰之力的。日後可燃冰燃料的加入,對於汽油車威脅巨大。從環保的角度而言,可燃冰比前兩者清潔的多,燃油燃燒排放所帶來的汙染不必多說,而作為煤電大國的中國,電動汽車的「環保」理由一直受到懷疑。

 

有專家預計,未來二十年「燃冰汽車」才能進入尋常百姓家,預計可能在2020年前後才能夠突破天然氣水合物的開發技術,實現能夠適應工業化開發規模的工藝、技術和設備完善,2030年左右才能實現其的商業開發,而可燃冰的應用也遠遠不止汽車那麼簡單,但凡消耗能源的產業,可燃冰都有用武之地。

不過隨著中國在這一技術上的重大突破,可燃冰實現提前商業化的時間表有望提前。

 

對於「燃冰汽車」最重要的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在低溫、高壓的環境下低成本安全地儲存、運輸、使用。

那麼有沒有可能直接讓可燃冰以固態燃料的方式驅動汽車行駛呢?

目前來看理論上是可行的。

讓可燃冰保持固態主要需要兩個基本條件:溫度和壓力。

首先,低溫,可燃冰在0—10℃時生成,超過20℃便會分解,海底溫度一般保持在2—4℃左右;其次,高壓。可燃冰在0℃時,只需30個大氣壓即可生成,而以海洋的深度,30個大氣壓很容易保證,並且氣壓越大,水合物就越不容易分解。

所以如果可以在車上安裝一個可以保障低溫高壓的存儲器,燃冰汽車是可以成為現實的。

 

目前,可燃冰的開採目前的難題在於如何降低技術成本和環保成本,《天然氣地球科學》編輯部主任、研究員鄭軍衛說:「在海底,有水有巖石,一些淤泥中有可燃冰,一些巖石層中也儲存有可燃冰。一旦鑽孔密封不好,大量海水灌入,可能造成更大範圍內的失穩、出砂,大量的溫室氣體逸出,甚至引發海底滑坡和更大的災害。」

 

所以,可燃冰開採的關鍵技術還是鑽井技術,如果能保證有序、平穩、連續地出天然氣,就是大的突破。

 

開採可燃冰的方法有很多種,此次我國開採可燃冰利用的是減壓法,與日本的設施還有所不同,日本是在船上進行,而我國使用的是浮動的平臺,利用我國自主研發的一套水、沙、氣分離核心技術最終將天然氣取出。

 

減壓法是指通過鑽探方法或其他途徑降低水合物層下面的游離氣體聚集層位的平衡壓力,當壓力達到水合物分解壓力時,界面附近的天然氣水合物轉化為氣體和水。降低壓力能達到水合物分解的目的。

 

不論是何種方法,一旦開採不當,可燃冰極易氣化,從而加劇全球變暖,雖然可燃冰的概念股今天已經一路飄紅,但距離真正的商業化開採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燃冰汽車」到來也相對漫長,可燃冰技術一旦穩定,天然氣汽車沒準將再次迎來春天,相關能源產業同樣面臨革命。

近來來油價一直在低位徘徊,與頁巖氣等新能源的發現與開採技術有重大關係,同樣頁巖氣技術可採資源量為1874026億立方米與目前全球常規天然氣可採儲量為1870347億立方米相當。對於中國而言,頁巖氣資源中國也是世界第一,雖然開採面臨水資源的短缺問題,但從廣義上來看,無論是世界還是中國本身能源危機或許根本就不存在。對於在特定時間、特定地區出現的能源危機其實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能源分配危機。

那麼無論在中國還是美國一度高頻宣傳的更清潔、更環保、可替代石油的電動車如果在這諸多新能源中獲取優勢呢?

在2015年世界油價進入低位以來,馬斯克曾多次表示,特斯拉的銷售受到了影響。

而一旦儲量可供人類使用一千年的可燃冰進入市場,電動車的優勢是否會蕩然無存呢?

前途汽車董事長陸群的話也許可以做為這個疑問的一個回答,在今年的上海車展他曾向智駕君說:「電動車是高階的、高維度的產品。」

他說:「當人們的認知從一些最直白的認知向更高階轉化的時候一定是進步。人類社會中的交通工具一直在進化,從最早的純人力到利用槓桿機械來節省人工。再到蒸汽機內燃機的出現,開啟了工業革命,加速社會發展進程。從傳統的汽油車轉向靠燃料電池作為動力的電動車,就是社會發展的體現。」

「但不是因為蒸汽是取之不盡的就永遠用蒸汽機,也不會是因為汽油石油不匱乏,人類就永遠用石油,一定是有比它更好的能源在力的轉化中獲得更廣泛的使用。在新能源車上,汽車行業內部沒有人質疑這件事,電動化已成為趨勢。未來電動車成為主流是一個必然。」

陸群認為電動車相比燃油車是更高階的產品,也就是利用效率更高的產品。

不過說起中國在可燃冰開採技術上取得的巨大突破,讓智駕君聯想起今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第一次將鼓勵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改為鼓勵推動」清潔能源「汽車的發展。

這其間也許是考慮到可燃冰可能帶來的對我國汽車產業的影響。

當然這種影響是正向的。

科技視角、極客精神

《AutoR智駕》為新汽車而生

微信號:zhinengqiche

關注汽車的智駕時代上智駕網(//www.autor.com.cn)

合作or新聞線索提供,聯繫郵箱:editor@autor.com.cn

相關焦點

  • 2019年想買電動汽車的參考一下,續航超過322公裡的8款電動汽車
    【新車迷網 電動汽車資訊】美國汽車媒體列出2019年續航超過200英裡的8款電動汽車,200英裡換算成公裡約為321.8公裡(1英裡約1.6公裡)。除了售價之外,電動汽車最關鍵的參數是充滿電後能行駛多少公裡。
  • 新型電池突破快充瓶頸 汽車充電15分鐘續航300公裡
    (原標題:新型電池突破快充瓶頸 電動汽車充電15分鐘可續航300公裡)
  • 豐田第二代氫燃料汽車今年上市 5kg氫氣可續航650公裡
    近日,e汽車從相關媒體了解到,今年10月-11月,豐田第二代Mirai氫燃料汽車將在日本正式發布。該款車型在2019年東京車展發布後,一直備受各界關注,因為,相較第一代車型而言,第二代Mirai不僅外形更加亮眼,其續航性能也有了飛躍,僅靠車內攜帶的5kg氫氣,就可完成650公裡續航!
  • 法拉第未來電動汽車亮相 續航裡程最高可達700公裡
    法拉第未來電動汽車亮相 續航裡程最高可達700公裡網易科技訊 1月4日消息,樂視-法拉第未來今日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辦的CES展上正式發布首款量產汽車FF91,樂視創始人賈躍亭在現場稱其為「全新車型」。
  • 航空動力增程超跑亮相武漢 可續航約2000公裡
    航空動力增程超跑亮相武漢擁有飛機的「心臟」 可續航約2000公裡本報訊(記者張全錄 通訊員王遙遙)將航空發動機應用於汽車上,會是怎樣的效果?這不是異想天開,目前,中國一家公司已經研發出了驗證車。
  • 2021年,國產純電動汽車續航有望突破1000公裡!電池突破
    電池將迎來新突破  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汽車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2021年,國產純電動汽車續航有望突破1000公裡!電池將迎來新突破!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加氫三分鐘續航700公裡,氫燃料電池汽車才是未來?
    其中,氫內燃機汽車是通過氫氣直接在發動機的氣缸裡燃燒,化學能轉化為機械能以驅動汽車行駛,和傳統內燃機原理相似;而氫燃料電池汽車則是通過氫氣供入燃料電池經過催化劑(鉑)催化產生電能,電能再供給電動機以驅動汽車行駛,屬於典型的電動汽車。而目前氫能源汽車的主流發展方面正是氫燃料電池汽車。
  • 高能:中科院正在研發可單次續航500公裡的鋰電池
    2013年7月,中科院啟動「納米先導專項」,針對在新能源動力汽車、綠色印刷、能源、健康等領域的國家重大需求和行業迫切需要解決的關鍵技術問題, 經過5年協同努力攻關,中國科學院最終實現規模化生產和產業應用,在動力鋰電池、綠色印刷、納米催化、健康診療及飲用水處理等產業領域形成了一系列納米核心技術創新。
  • 新能源汽車的「續航」商機
    而且,日常行駛中絕大多數車主用不到的這種「續航能力」,也將增加自己車輛在「電池包」和「發動機」方面的購買成本。所以,《規劃》中弱化了對新能源汽車續航裡程的要求,強化了快速的補能。四、新能源車的續航方式 目前,主流新能源汽車的續航(補能)方式有很多種技術路線:1、外接電源自充電續航    適用於所有品牌純電動車,快充、滿充都有,從30分鐘到數小時不等。
  • 有人把特斯拉改裝成氫動力 續航可達到1千公裡
    通過應用公司自主的「Hesla項目」組件,Model S續航裡程可以達到1000公裡(620英裡) ,是低配Model S續航裡程的兩倍。特斯拉+氫燃料= HESLA目前,特斯拉Model S電動汽車是市場上最知名的電動汽車之一。
  • ...續航裡程可增至1000公裡 印度初創公司藉助石墨烯推金屬空氣電池
    蓋世汽車訊 據外媒報導,由於現代(Hyundai)、奧迪(Audi)和奔馳(Mercedes)等許多領先的汽車製造商正向電動汽車(EV)轉型,預計2019年電動汽車產量將大漲。
  • 如果電動車續航裡程超過1000公裡,會不會成為汽車發展史的轉折點
    如果電動車續航裡程超過1000公裡,會不會成為汽車發展史的轉折點?特斯拉老闆馬克斯聲稱,特斯拉正研發1000公裡續航的電動車,如果真能研發成功,可能逐漸就要革燃油汽車的命了。電動車續航1000公裡應該是個旅程碑,可以聯想一下,一般家用車,一個月也就是開個2000公裡,半個月充一次電即可。即使跑長途,1000公裡也基本是夠了的,而且隨著技術的發展,1500公裡,2000公裡都是可能實現的。真的到了2000公裡,燃油車可以退出歷史舞臺了。
  • 電動汽車冬季續航「魔咒」:續航裡程腰斬充電換電排隊兩小時
    但消費者的追捧也難解冬季續航裡程的「焦慮」。記者採訪了多位特斯拉的車主表示,特斯拉也存在掉電較為厲害的情況。一位王姓車主告訴記者,「冬天啟動汽車時,續航裡程經常只顯示出平常的50%。」而另一位趙姓車主表示,「停在室外一個晚上就能掉30公裡的續航。」
  • 科學家:土星環有外星飛船 最長達五萬公裡
    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科學家諾爾曼伯格倫(Norman Bergrun)根據長期觀測研究,近期披露稱,土星環上存在大量外星飛船,最長達五萬公裡。 伯格倫經過分析和研究,看到這些外星飛船的長度超過上萬公裡,小的為1.3萬公裡長、1000公裡寬,大的約達到5萬公裡長、寬約4000公裡。 伯格倫在《土星環製造者》中闡述,那些外星飛船(即星環製造者)有組成特徵。
  • 電動汽車冬季續航「魔咒」:續航裡程腰斬 充電換電排隊兩小時
    但消費者的追捧也難解冬季續航裡程的「焦慮」。記者採訪了多位特斯拉的車主表示,特斯拉也存在掉電較為厲害的情況。一位王姓車主告訴記者,「冬天啟動汽車時,續航裡程經常只顯示出平常的50%。」而另一位趙姓車主表示,「停在室外一個晚上就能掉30公裡的續航。」
  • 蔚來汽車固態電池新車型量產 最高續航能力達1000公裡
    蔚來汽車固態電池新車型量產 最高續航能力達1000公裡 BT財經 發表於 2021-01-12 13:26:01 過去一年,在特斯拉股價如火箭般躥升的帶動下,國內造車新勢力領頭羊蔚來股價也暴漲十幾倍,市值逼近千億美金
  • 比克推出新款動力電池可續航500公裡
    5月16日,比克電池推出了已實現量產的18650-3.0Ah電芯,能量密度達到近250Wh/kg,可支持純電動乘用車500公裡的續航裡程。比克電池技術人員表示,若每日通勤往返距離為35公裡,駕駛搭載這款電池的電動汽車,理想狀況下每月僅需充電兩次。該電芯的負極材料採用了矽碳合晶,正極材料採用了高鎳正極材料。
  • 華為研究新能源汽車,充電十分鐘能續航1000公裡?車主:放心買了
    華為研究新能源汽車,充電十分鐘能續航1000公裡?車主:放心買了,並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威馬新能源汽車已經有上市了,而且銷量也非常的優秀,據說兩個月回馬城電動汽車已經銷售200萬輛,品牌不是太有名氣,銷售業績卻非常的靜音,肯定是有什麼特殊原因的這輛新能源,車子的綜合質量絕對經得起推敲,新能源汽車之所以普及率這麼低,主要還是因為電池的耐用性,華為也深以為然。
  • 德國公司創下Model 3續航新紀錄:一次充滿電後跑了1001公裡
    德國公司創下Model 3續航新紀錄:一次充滿電後跑了1001公裡創下Model 3續航新紀錄的是德國汽車租賃公司nextmove,他們使用的一輛Model在試驗場進行測試,雖然沒有其他車輛、行人及交通燈等的幹擾,也有利於測試的安全長時間進行,但其缺點就是與實際中的道路環境有很大的區別,也是在有限的道路重複行駛,並不適用於現實複雜多變的路況。
  • 國產氫能汽車來了!不燒油不充電,加氫幾分鐘續航超1000公裡
    作為汽車行業也是積極響應號召積極推進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不過目前市面上的大部分新能源汽車都是以電動車為主,也存在一些問題。經過不懈的努力,咱們國人也是終於迎來了「氫能燃料」的新能源汽車——格羅夫!相比於以電力為能源的新能源汽車,這款氫能新能源汽車到底有哪些優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