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缺陷的雙金屬蛋黃-殼CoFe-PBA用於OER電催化劑

2020-12-02 邃瞳科學雲


本公號文獻全部由作者自解讀,歡迎投稿!


第一作者:馮永強(陝西科技大學)

通訊作者:曹麗雲(陝西科技大學),何朝政(西安工業大學)

通訊單位:陝西科技大學,西安工業大學

DOI: 10.1039/D0TA09892B


全文速覽

合理設計和構築具有高活性、耐久性用於析氧反應(OER)的非貴金屬電催化劑引起了人們極大的興趣,但挑戰仍然存在。在這項工作中,作者採用還原誘導溶解-重結晶(RIDR)方法,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存在下,通過異丙醇(IPA)溶劑熱法製備富缺陷的蛋黃-殼普魯士藍類似物(YS-PBA)。實驗結果表明,在IPA-PVP還原電位誘導Co3[FeⅢ(CN)6]2向Co2FeⅡ(CN)6的晶體相變過程中形成了富缺陷的YS-PBA。新合成的YS-PBA在 10 mA cm-2的電流密度下鹼性介質中,具有293 mV的低過電勢和長期耐久性(120小時),表現出優異的OER電催化性能,實驗和密度泛函理論(DFT)的結果均表明,YS-PBA中形成的缺陷對改善OER活性具有顯著的積極作用。


背景介紹

電解水是一種高效、可持續的制氫方法。然而,其陽極析氧反應(OER)緩慢的動力學和較大的過電位(η)阻礙了全解水過程。雖然貴金屬銥(Ir)和釕(Ru)基電催化劑表現出優異的電催化OER活性,但儲量低和成本高限制了它們的廣泛應用。如今,在過渡金屬氧化物(TMO)、金屬氫氧化物、金屬碳化物、金屬氮化物、金屬磷化物、金屬硫族化合物等非貴金屬電催化劑的研究已經取得了很大進展。然而,催化劑內部的催化性能原因仍然不明確。通常催化劑活性提升的原因被歸結於其粒徑小、比表面積大、層次結構獨特、協同效應等。但納米材料中普遍存在的缺陷往往被忽視。最近缺陷在調整電子結構和工程界面相互作用中的關鍵作用引起了廣泛的興趣,包括OER、氧還原反應(ORR)、二氧化碳還原反應(CO2RR)、超級電容器等。


從結構上講,配位聚合物(CP)易於在結晶過程中產生原子臺階,拐角,邊緣和位錯等固有缺陷。具體而言,對於PBA的合成,晶體生長經歷了非傳統的結晶過程,從而導致晶體中邊緣,懸鍵,非晶相等的暴露,它們都是高活性的催化位點。因此,通過缺陷工程提高催化劑的缺陷密度是提升催化活性的可行策略。


圖文解析

流程圖1是合成YS-PBA的工藝示意圖。

Scheme 1. Schematic illustration of synthetic process of YS-PBA.


圖1是YS-PBA的形貌表徵圖,可以清楚的看到其呈蛋黃-殼立方體結構,表面粗糙略微凹陷。在核(圖1d)和殼(圖1e)中可以觀察到用黃色虛線標出的原子空位、邊緣和無定形區域等晶體缺陷,這些缺陷是重結晶過程中Co/Fe原子錯連引起的。此外,圖中的元素映射圖譜說明了YS-PBA中Co,Fe,C,N和O的均勻分布。

Fig.1 Morphology characterization of YS-PBA. (a) SEM, (b) TEM,(c) SAED, (d,e) HRTEM, and (f) elemental mapping of YS-PBA. (d)and (e) correspond to the area marked by square and circle in(b), respectively, inset images show the related FFT patterns and the dashed lines indicate the crystal defects. Inset of (f) display the elemental line-scanning along the dashed line.


圖2 (a)是YS-PBA和SC-PBA的XRD圖,SC-PBA對應的晶體結構是Co3[FeⅢ(CN)6]2·10H2O (JCPDS card 46-0907),YS-PBA的晶體結構是Co2FeⅡ(CN)6 (JCPDS card 75-0039) 。 (b) 穆斯堡爾譜,(c) XPS,(d) FTIR也均表明Co3[FeⅢ(CN)6]2到Co2FeⅡ(CN)6的晶相轉變 。

Fig.2 Structure identification of YS-PBA. (a) XRD patterns, (b)Mössbauer spectra, (c) XPS and (d) FTIR spectra of YS-PBA and SC-PBA. Inset of (a) show the optical images of (Ⅰ ) SC-PBA and (Ⅱ ) YS-PBA solution, and the dashed lines are guide for the eyes.


圖3 (a)可以看出,溶劑熱反應 8 h 後, SC-PBA 內部中心部分釋放出[FeⅢ(CN)6]3-,外殼向內輕微收縮,形成凹形的空心立方體。圖3 (c) XRD圖譜在這時候顯示出Co3[FeⅢ(CN)6]2和 Co2FeⅡ (CN)6的混合相。隨著內部結構溶解,釋放出的[FeⅢ(CN)6]3-被溶液中的IPA-PVP還原為[FeⅡ(CN)6]4-,然後與 Co2+離子重新配位聚合,形成更多的Co2FeⅡ(CN)6(Ksp=1.8×10-15)。進一步反應24 h後,整個粒子全部變為Co2FeⅡ(CN)6,形成蛋黃-殼結構。圖3(b)是該反應的演變過程示意圖。

Fig.3 Morphology and phase transformation of YS-PBA. (a) Time-dependent TEM images and (c) XRD patterns of YS-PBA at 0, 8, 16 and 24 h. (b) Schematic illustration for the morphology evolution of YS-PBA.


圖4是使用標準的三電極體系,在1 M KOH水溶液中進行OER測試,相比於SC-PBA與貴金屬IrO2,YS-PBA表現出較小的過電位和塔菲爾斜率,並且在10mA cm-2電流密度下可以持續工作120 h以上。

Fig.4 OER performance of YS-PBA. (a) LSV curves and (b) comparison of η10 (red column) and Tafel slope (blue column) for SC-PBA, YS-PBA and IrO2. (c) LSV curves before and after 5000 CV cycles of YS-PBA. (d) Current-time curve of YS-PBA. (e) Comparison of η10 for YS-PBA and other previously-reported OER electrocatalysts.


圖5展示了YS-PBA中不同區域的原子臺階、非晶區、位錯等晶體缺陷,這些在晶相轉變過程中原位產生的缺陷具有較高的催化活性,是YS-PBA析氧反應活性提升的重要因素。

Fig.5 Defect identification in YS-PBA. (a,b) HRTEM of YS-PBA showing the atomic edges and amorphous domains and (c,d) HRTEM of YS-PBA showing the crystal dislocations, scale bar: 2nm. (e) Illustration for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defects in YS-PBA.


進一步,通過密度泛函理論計算了Co原子缺陷對對水分子的吸附能和電子態密度分布,結果表明Co原子缺陷有利於水分子的吸附,與實驗結果一致。

Fig.6 The optimized structure of H2O adsorbed on the PBA surface (a) and PBA-Co surface (b). Calculated charge density for structures of H2O adsorbed on the PBA surface (c) and PBA-Co surface (d), the yellow and cyan represent the electron accumulation and depletion, respectively. The iso-surface is set to be 0.003 e/bohr3.


總結與展望

作者對SC-PBA通過簡單的水熱反應,採用還原誘導溶解-重結晶(RIDR)策略製備了一種新型的富缺陷蛋黃-殼CoFe-PBA,作者通過結構表徵、性能測試及密度泛函理論(DFT),得出YS-PBA是由IPA-PVP還原電勢誘導引起從Co3[FeⅢ(CN)6]2到Co2FeⅡ(CN)6的相變以及各種晶體缺陷的出現而形成的。YS-PBA中存在的缺陷在增強YS-PBA的OER活性中起著關鍵作用。目前的工作為能源轉換和存儲領域高效電催化劑的設計和構建提供一個新的思路。


作者介紹

馮永強,工學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陝西省「青年千人」計劃入選者,陝西省青年科技新星,中國化工學會精細化工專業委員會青年委員。主要研究方向:富勒烯碳納米材料、納米光電催化材料的應用研究。近年來在J. Am. Chem. Soc., J. Mater. Chem. A, Chem. Eng. J., Chem. Commun., Nanoscale, Dalton Trans.等國際知名期刊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參與撰寫《Comprehensive Supramolecular Chemistry (II)》英文專著一部。申請國家發明專利15項,授權2項。作為項目負責人主持的項目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面上),甘肅省自然科學基金,陝西省自然科學基金,陝西省教育廳重點項目及專項項目,北京分子科學國家研究中心開放課題,教育部輕化工助劑化學與技術重點實驗室開放課題,陝西科技大學科研啟動項目等,同時參與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中科院重大研究計劃等多項科研項目。2010年本科畢業於四川大學,2015年6月獲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材料學博士學位。同年7月進入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從事科研工作。2016年9月以「青年拔尖」人才加入陝西科技大學材料學院材料化學系, 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日本高知大學水熱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從事博士後研究。


曹麗雲,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陝西科技大學「材料物理與化學」方向學術帶頭人。陝西省電源學會能源分會常務理事,陝西省矽酸鹽學會理事。主要從事功能薄膜及塗層材料、納米能源材料、無機複合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項)、陝西省自然科學基金以及陝西省教育廳產業化重點項目等多項項目的研究,參與「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基金、教育部博士點基金、陝西省重點科技創新團隊基金、陝西省國際合作重點基金、陝西省科技統籌重大項目等二十餘項縱向及十餘項橫向項目研究。發表論文共計126篇,授權國家發明專利59項。獲得中國輕工聯合會科學技術發明一等獎2項,教育部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陝西省科學技術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陝西省高校科學技術一等獎2項。


何朝政,西安工業大學教授,陝西省「青年千人」計劃入選者。主要從事電池、氣敏材料、催化反應的理論模擬計算以及團簇、二維材料的理論設計。現已在著名國際刊物J. Catal., J. Mater. Chem. A, J. Mater. Chem. C, Carbon, J. Phys. Chem. C等國際著名雜誌發表SCI論文70餘篇。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擔任Chin. Chem. Lett. (中國化學快報) 青年編委。


相關焦點

  • JACS:從原子團簇到單原子催化劑,雙金屬催化劑協同促進CO2RR
    該工作對雙金屬Pd-Au電催化劑的活性位點進行了研究。用一定劑量的Pd修飾Au納米粒子,製備了一系列Pd@Au電催化劑,得到了不同尺寸Pd團簇的雙金屬表面。研究發現,隨著Pd含量的變化,Pd@Au電催化CO2還原為CO的活性呈現出非線性變化的規律,這歸因於Pd團簇尺寸和吸附能的變化。
  • ...雙功能電催化劑、自組裝金屬聚合物、層狀雙氫氧化物納米片
    而在其他過渡金屬對應物(例如M-B/N-C,M = Mn,Fe,Co,Ni和Cu)中未發現這種排斥作用。因此,所獲得的催化劑在鹼性和酸性介質中均表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ORR活性以及出色的長期穩定性。這項工作提出了進一步設計電催化劑的新概念。
  • 南師大李亞飛:雙金屬位點催化劑,電還原 CO₂ 趁「勢」起飛
    但是目前常用的基於過渡金屬構築的 CO2 電化學還原催化劑和反應體系仍然面臨著催化效率低、過電勢高、選擇性低等一系列科學問題。另外,過渡金屬尤其是貴金屬的高昂價格也限制了這些催化劑的大規模使用和商業化。
  • 「原位合成」製備雙金屬碳化物基自支撐、柔性催化劑用於析氫反應
    目前,HER最先進電催化劑仍是基於Pt,但是由於Pt高昂成本和有限的儲量,電解水的商業應用受到了限制。因此開發具有高活性的非貴金屬HER電催化劑對未來的能源需求具有重要的意義。研究出發點過渡金屬碳化物(TMC),尤其是碳化鉬(MoxC),憑藉其類似貴金屬的電子構型,高電子電導率和適中的H吸附能力而成為目前研究熱點。
  • AEnM:石墨炔:新興電催化劑載體用於能量轉換
    電催化技術因其操作簡單,經濟高效以及投入成本低等優點被認為是一個理想的技術。電催化劑是電催化技術的核心,開發高性能以及高穩定性的電催化劑是當前所面臨的巨大的挑戰。目前已經有一些電催化劑如貴金屬、金屬氧化、過渡金屬硫化物以及層狀雙氫氧化物已經被開發用於電催化領域,但是他們有一些缺點如導電性能差、易團聚等。將這些電催化劑負載在碳材料上將有效改善這些缺點,從而提高電催化的性能。
  • 【催化】解析層狀雙金屬氫氧化物(LDHs):催化劑、載體和前驅體
    所以,研究者們一直在積極探索低成本、高活性的催化劑來取代這 些貴金屬催化劑。在過去的一段時間內,自然界含量豐富的過渡金屬氧化物、過渡金屬羥基氧化物以及過渡金屬氫氧化物作為電解水析氧反應的催化劑被廣泛研究。而層狀雙金屬氫氧化物因其組成和結構易於調變等優勢被視為取代貴金屬最理想的催化劑。
  • 中科大曾傑Angew:Li-IrSe2電催化劑用於全pH高效全解水
    目前,Pt金屬和Ir/Ru氧化物分別是HER和OER的基準電催化劑。然而,基準電催化劑在電解槽中的實際應用遭遇了工作條件不匹配的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相同電解質中開發用於HER和OER的雙功能電催化劑是關鍵。 過去十年見證了全解水雙功能催化劑的蓬勃發展,包括過渡金屬氧化物、二硫化物和磷化物。
  • AEM綜述:2D催化劑用於光/電催化人工氮還原制氨
    2D催化劑,包括光催化劑(TiO2、鉍基材料、層狀雙氫氧化物(LDHs)、氮化碳、Fe@Graphene、MoS2等),電催化劑(金屬、石墨烯、碳、氮化硼(BN)、碳化硼(B4C)、黑磷(BP)、硼、過渡金屬氧化物/硫化物/氮化物/磷化物)因其獨特的物理、化學和電學性質而成為N2RR的候選催化劑。
  • Commun.非貴金屬氮化物基電催化劑高效海水電解
    【文章簡介】有鑑於此,華中師範大學餘穎教授聯合休斯頓大學任志峰教授和Shuo Chen教授報導了一種由NiFeN納米粒子組成的三維核-殼金屬氮化物催化劑,適用於鹼性海水電解析氧,並結合NiMoN納米棒催化劑進行高效的析氫反應。
  • Wiley能源催化領域最新進展 | 單原子催化劑、雙殼層Ni-Fe LDH增強...
    「屋簷」式單原子催化劑實現高效ORR單原子催化劑是近年來催化領域的研究熱點,然而以往的研究多集中於提高金屬負載量以增強催化性能。通過改變催化劑的形貌以促進其層間傳質,增加活性位點的利用率,也被認為是一種有效方法。
  • 科研人員通過雙單原子亞納米反應器實現高效電化學固氮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微納米反應器與反應工程學研究組研究員劉健團隊,與天津大學教授梁驥團隊、澳大利亞斯威本科技大學教授孫成華團隊合作,通過亞納米空間限域策略,開發Fe-Cu雙單原子亞納米反應器,用於電催化N2還原反應,實現NH3高效率合成,為電催化固氮提供新思路。
  • 單原子催化劑、雙原子鐵催化劑、FeN4位點、中空層狀雙氫氧化物...
    探索用於分解水的高活性、廉價雙功能電催化劑被認為是發展氫能技術的先決條件之一。在此,復旦大學葉明新/沈劍鋒團隊提出了一種有效的同時刻蝕-摻雜沉降平衡(EDSE)策略,以設計和製備中空Rh-摻雜的CoFe-層狀雙氫氧化物,用於全解水。
  • 具有明確活性的金屬多相催化劑用於CO2電催化還原
    分子電催化CO2還原反應(CO2RR)是其中一種很有前途的方法,因為它可以支持可再生能源的產出。優化CO2RR系統需要找到高效的催化劑,以及電解系統。現在有一些方法來幫助了解電催化過程,如與太陽能或熱能的耦合,最近,清華大學王訓課題組的一篇綜述工作發表在先進能源材料上,討論了具有明確活性金屬位點的催化劑。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等通過雙單原子亞納米反應器實現高效電化學固氮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微納米反應器與反應工程學研究組研究員劉健團隊,與天津大學教授梁驥團隊、澳大利亞斯威本科技大學教授孫成華團隊合作,通過亞納米空間限域策略,開發Fe-Cu雙單原子亞納米反應器,用於電催化N2還原反應,實現NH3高效率合成,為電催化固氮提供新思路。
  • 原位製備納米片陣列雙功能電催化劑用於共電解制氫與甲酸
    為了避免OER過高且不必要的過電位,選用更容易氧化的分子在陽極發生電化學氧化反應以取代OER,從而實現節能產H2。在易氧化的分子中,甲醇作為最簡單的醇,成本低,產量大。甲醇氧化最常用的催化劑是pt基貴金屬催化劑,且氧化產物往往是CO2,不僅產生溫室效應還需要再與H2分離。
  • 蘇大高立軍 : 鈷誘導層狀鎳鐵雙金屬氫氧化物電子結構的優化及電...
    近日,蘇州大學能源學院、能源與材料創新研究院高立軍教授課題組與南洋理工大學Jong-Min Lee教授課題組合作,報導了一種鈷摻雜的層狀鎳鐵雙金屬氫氧化物(NiFeCo-LDH)納米片/碳纖維(CF)的複合催化劑,具有理想的電催化析氧(OER)性能
  • 金屬有機框架電催化劑的結構改造策略
    該反應對清潔能源技術的發展具有關鍵性意義,包括水電解器、再生燃料電池和可充電金屬-空氣電池。迄今為止,這種反應在許多材料中發生的程度是有限的,這限制了某些類型的能源技術的轉換效率。因此,材料科學家們一直在試圖找出可作為電催化劑的替代材料,包括金屬、金屬氧化物和氫氧化物,以加快這一反應。
  • 胡良兵等人《Science》子刊:巧妙地克服了雙金屬合金不混溶性!
    因此,需要一種通用的合成方法來製備大量具有相同結構的均勻合金雙金屬納米顆粒,以減少雙金屬催化劑中的多相性。然而,許多雙金屬體系並不以均勻合金的形式存在,由於它們的正混合熱,它們在相圖上顯示出很大的混相間隙。例如,通過傳統的方法,如共還原、同時熱分解、種子介導生長和電流置換,雙金屬結構通常局限於其熱力學有利的結構,而合成往往會產生核-殼或其他異質結構。
  • 科學家開發出負載型雙金屬納米催化劑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健團隊與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研究員王光輝、江河清團隊合作,開發了一種通用型的納米反應器新技術合成Pd基雙金屬催化劑。該技術將液相中的種晶生長法成功運用到固相中——通過化學配位作用將Pd納米簇種晶和第二元金屬前驅體均勻地引入到固相載體中,在還原過程中實現雙金屬的固相種晶生長,最終獲得雙金屬納米粒子尺寸及組成可控、負載均勻的雙金屬催化劑。研究成果發表於《今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