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地球磁場的形成機制,目前還是地球物理學的難題之一;太陽系中的八大行星都有磁場,而太陽系中已知唯一存在磁場的衛星是木衛三,太陽本身也是存在磁場的。
地球磁場
早在戰國時期,古人就發明了司南,有記載「司南之杓,投之於地,其柢指南」,後來慢慢演化出更實用的指南針;其中的原理,就是利用了地球本身存在磁場,地磁南極在地理北極附近,地磁北極在地理南極附近。
實際上地球磁極與地理極點並不完全重合,而是存在磁偏角的,最早發現並記錄磁偏角的,是我國宋朝學者沈括,由於磁偏角非常小(小於6度),所以利用地球磁場原理製造的指南針,可以大致確定地理南北極方向。
形成機制
在地球物理學中,地球磁場的形成機制還是一個謎團,相關學者提出的解釋有十多種,比如電流學說、壓電效應說、霍爾效應說、電磁感應說等等。
最初人們認為地球內部就是一個永磁鐵,但是後來科學家發現磁性物質達到一定溫度(居裡點)後,其磁性就會消失,地球內部溫度高達5000攝氏度,所以地球內部不可能是一塊永磁鐵。
比較普遍的說法,是用磁的本質「電」來進行解釋,由於地心主要由鐵和鎳組成,在高溫高壓下,部分鐵和鎳的外層電子逃逸,形成自由電子和鐵鎳原子的離子體,在巨大壓力的作用下,電子向壓力低的地幔轉移,鐵鎳離子將聚集在地心處,然後根據電磁學理論,變化的電場產生磁場。
變化規律
地球磁場每天都在變化,目前磁北極正在以每年55公裡的速度移動,磁場強度在過去的四千年間降低了近一半;有科學研究表明,在過去的7600萬年間,地球曾出現過171次地磁倒轉,而上一次發生在78萬年前。
如果該模型正確,相信距離下一次地磁偏轉也不遠了,科學家也在密切監視著地球磁場的變化,最新的數據表明,地磁北極正在加速移動,比先前的理論預言模型快了很多,但是科學家還無法確定下一次地磁偏轉大概在什麼時候發生。
其他星球的磁場
在宇宙中,諸如恆星、白矮星、中子星、黑洞等等天體,基本都存在磁場,比如某些脈衝星,其極點的強度甚至超過地球的30萬億倍。
在太陽系中,八大行星均存在磁場,其中木星的磁場最強,強度大概是地球磁場的30倍;但是絕大部分衛星都沒有磁場,比如月球就沒有磁場,太陽風粒子能直達月球表面,所以在月球表面積累了許多氦-3,這是核聚變中的清潔燃料。
我的內容就到這裡,喜歡我們文章的讀者朋友,記得點擊關注我們——艾伯史密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