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們對於明清兩個朝代了解的橋梁,故宮可以說承載了明清加起來一共500多年的歷史。原本故宮是一直平靜在哪裡,直到有人將車子開進故宮,並且開始炫耀。這瞬間引發了軒然大波,故宮的平靜也就此打破。
當我們撥開故宮喧鬧的背後,能夠看到在故宮的許多角落,擺放著一口口巨大的水缸,他們也同歷史的見證者一樣,靜靜地佇立在那。這些水缸一直擺放在故宮裡,他們到底有什麼存在的意義?
故宮神秘的大水缸
對於故宮裡擺放的大水缸,許多年來,無數的專家學者都參與到其功能的討論當中。有一部分學者認為,故宮的水缸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改變故宮的風水而專門設立的。因為故宮的水缸擺放得錯落有致,很像是經過精密計算的陣法,擁有改變風水的能力。
不過,在經過人們更深層次的研究發現,故宮水缸改變風水的說法,並不能完全站住腳。因為故宮從選址開始,到建立完全,已經是充分地考慮了北京的地理位置和龍脈的分布,佔盡天時地利,所以根本不需要額外的增加負擔。
實際上,這些水缸的真正存在價值,就是為了滅火而準備的。
故宮的火災
從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故宮的火災問題就不斷發生,其中有幾次火災規模巨大,許多宮殿被燒毀。在《明史》中記載的火災就發生了四次,規模小的更是不計其數,尤其在萬曆二十萬年,三大殿都發生火災,可見火勢之大。
《明史》:「宮中地狹而屋多,且屋宇相連,所以火災頻發,且每每連燒。我聞南京宮中諸門皆磚砌,不用木。固知聖祖慮深。今所毀者,不須依舊式,未毀者量為規劃,務使道途疏豁,堂舍整簡,勿令相近。門俱如南京制,以免火災。」
因為故宮的面積很大,大部分建築是以木製為主,並且相互挨著比較近,一旦發生火災將會無法阻止,建築間互相燒毀。所以,在故宮內擺放的大水缸,都能盛滿三千多升的水,一旦有火災發生的時候,能夠第一時間用水救火,避免火勢過大。
不結冰的水缸?
如果我們現在去故宮看這些水缸,一定會發現缸底的水都結冰了,如果在冬季,這種情況會很尷尬。所以,從明朝開始,這些放置在故宮內的水缸,其實是一直不會結冰的。
為了不讓水缸在最容易引起火災的冬天不結冰,古代的建造者們通過奇思妙想,找到了一些解決的方案。首先,他們會在水缸上鋪上一層棉被,因為棉被能夠鎖住溫度,所以在氣溫不低的情況下,能夠防止水缸裡的水結冰。
不過,當氣溫持續降低時,這一層棉被也失去了作用,這時候就需要人口來派上用場了。他們會將水缸放在一塊石板上,通過對石板底部加熱的方式,實現水缸的持續加溫。這樣在冬季,就能保證水缸在長時間內,都不會凍結。
不過,為了保證這水缸不凍結,確實也消耗了不少的人力物力,可見當年皇宮的一年開銷,是有多麼恐怖。如果還是出現水缸凍結的情況,他們就只能依靠護城河的水,來保證火勢的控制。
小結
世界上確實不存在什麼不凍結的水缸,不過在人們的奇思妙想下,也是能夠通過人工手段進行幹預。火災帶來的悲慘事件太過頻繁,所以大家才會花更多的心思,用在如果滅火救災上。也因為有了水缸的存在,故宮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沒有發生過大規模的火災。
【參考文獻:《清史稿》、《明史》】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