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大城市,留下或者離開,都不必太過解讀人生

2020-12-03 菩提天天談

1.加班是文化,要不遵守遊戲規則,要麼選擇出局

經濟學家薛兆豐老師曾經說過一句話「讓你996的不是老闆,而是其它願意996的人」。網絡上曾經也有過一個詞叫「加班型窮人」。大概的意思就是薪水越高,加班越多。加班越多,薪水越高。如此周而復始,惡性循環。

不管是996,還是不分白天黑夜的加班工作形態,這都已經成為了職場一種標準的SOP模式.有一些人是被迫接受996,還是有一些人是習慣了996.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但無法掩蓋的一個事實就是,有些人的確是痛並快樂著。痛,是要承受加班帶給自己身體的一些病痛。快樂,是因為加班後獲得的報酬非常可觀。因為,在一些一線城市,這種加班已經成為了一種不言而喻的城市文化。不管是在燈火通明的寫字樓裡,還是密集的工業區,永遠都不缺乏一個熟悉的背影,那就是在用生命和汗水創造價值的加班人。

拼命工作的背後,只是為了證明自己用心努力過

職場有句話叫,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正是因為這句話,無數懷揣夢想的年輕人,拼了命的往死了幹,因為這樣才有可能在自己心儀的城市中闖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哪怕是收穫的面積只有幾平米或者十幾平米,在寸土寸金的一線城市,這也是對自己辛苦打拼最好的心靈慰藉。

為什麼大家都擠破腦袋地想往大城市跑,因為大城市環境好,工資高。但是,卻有人忘了它的淘汰率也非常高。現在只要一說到大城市,大家習慣性想到的就是北上廣深,作為國內的一線城市,無論是社會地位,經濟價值排名都非常耀眼。否則,每年也不會有如此多的畢業生蜂擁而至地奔向這幾個城市。因為,那裡是造夢,圓夢的伊甸園。

2.沒有歸屬感,任何形式的標籤都只是自我滿足

作為一名資深的漂客,親眼見證了一些人從躊躇滿志到最後黯然離場的真實場景。原因很簡單,因為身體年齡已經無法滿足越來越高壓的工作。所以,離開是必然的結局。或許有人會說,不是也有一些年齡大的人還在繼續咬牙堅持麼?為什麼他們可以,而有些人卻要選擇退縮呢?難道在一線城市打拼,最後只是勇敢者的遊戲麼?答案真不是這樣。有小部分人的確是為了實現夢想,但還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因為無法面對家鄉的親朋好友。所以,就算再難,也是打腫臉充胖子。畢竟,在外空手而歸併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為了顏面,有些人只好打碎了牙往肚裡吞。當初不少人是乘興而至,但最後卻是敗興而歸,甚至是落荒而逃。最終,讓自己成為了一個逃避現實,害怕現實的人。

自打大學畢業後,身邊有一部分同學去了廣州,深圳。為了生活,大多數剛畢業的大學生都會選擇先就業,後擇業的生活方式。所以,專業不對口成為常態。時間長了,有些人習慣了新的就業環境,掌握了新的職業技能,所以順利完成轉型。還有一部分人,有幸做回自己的專業,但同時也會出現一些專業技能和實際工作相差太大的情況,最後不得已繼續轉行。縱觀很多大學畢業的同學,最後從事了本專業的人幾乎是寥寥無幾。儘管原因各不相同,但也驗證了一個道理,在現實面前,生存才是硬道理。至於夢想,如果有機會實現最好。沒有機會,就在回憶裡緬懷一下當初的理想。畢竟,活著比夢想更加重要。在現實和夢想的面前,現實總會更實際一點,也更符合人性!

說實話,深圳的確很好,它的好是因為這個由外來人口組成的城市給了更多人實現自我,超越自我的平臺。在深圳一些路邊的標語,有句話叫「來了都是深圳人」。走在深圳的路上,有時也會在心底驕傲地說上一句,自己也成為了一名深圳人。但是,這只是一種自我意淫求滿足的方式,有了深圳人的名頭,沒有深圳人的魂,太多的人,沒有活出深圳人的精彩。所以,深圳人終究只不過是一些人的夢。因為,買不起房,拿著幾千上萬的工資,依然還是只能過一種剛好滿足穿衣吃飯形式上的深圳生活。生活成本太高,導致根本沒有辦法徹底地融入這個城市。就算有些人一個月一兩萬的工資,但是高額的房價,物價以及不菲的其它消費,還是會讓很多人對於深圳的生活望而生畏。做深圳人,說得很容易,但要成為真正的深圳人並不容易。因為,買不起房子的深圳人太多。在一個城市中縱然打拼得再辛苦,再累,如果沒有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窩,終究還是會很悲催。

3.收入再高,也不只過是少數人的金字塔

深圳薪水高,象企鵝帝國,狼性華為等企業,他們員工的收入的確非常高。但是這樣的企業,在深圳有幾家,就是放在全國,也沒有多少?大多數人都是拿著幾千的工資,但是幹的工作卻是高強度,高負荷。高投入,並沒有所謂的高回報。普通人永遠佔據了這個社會的大多數,並且普通人的價值卻是在一味地被壓榨。在大多數老闆看來,你的資歷,能力就只能拿幾千的工資。而且,他們還在不斷加大員工的工作時間,工作量。這種不公平的現象,一直都在呈井噴式的增長。為什麼這種現象越來越多,理由就是中國永遠都不缺人。

永遠都不要懷疑人才數量,因為它每天都在爆發和生長

只要仔細觀察,我們可以發現一個現象,大城市裡永遠都不缺乏人才。而且,人才越多,大家最後能夠吃到嘴裡的肉就會越少。甚至,有些人才最後可能連喝一口湯都會成為奢望。大城市裡普通人一直都在不斷增加。我們可以翻看相關的一些數據,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人離開了深圳。雖然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是普通人,但至少可以說明一點,深圳的吸引力越來越低。企業因為成本等原因搬遷,商戶的轉型,關門歇業造成的普離開,都掩蓋不了這個高速發展的城市其實已經出現了痛點。淘汰普通人,留下所謂的高端人才。當然,這可能也是這個城市未來必然發展的方向。產業轉型,城市發展,人才是關鍵。同時,這也反應出了大城市的一些通病。人口湧入,如果沒有成熟配套的資源,那麼就會從一定製度上影響到城市的發展,造成風險與機遇的失衡。

4.離開只是為了找尋更適合自己生存的地方

選擇離開大城市,未必就是承認自己的失敗。很多人都沒有取得成功,這也不是個案。僧多肉少,能夠脫穎而出的人實在是寥寥無幾。換一種姿勢,也不見得就是壞事。大城市,大發展,同時也附帶著要承受高壓力,高風險。在深圳,大部分人賺到的錢都留給了深圳。不過這也正好符合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常規邏輯。少部分人能夠留一點錢,那也是節衣縮食,活生生地把自己逼成了一個吝嗇摳門的人。錢帶不走,可能這也很多人最終想要離開深圳的真正原因。

追逐夢想沒有錯,想要實現自己的目標也沒有錯。如果有一天,當你選擇從大城市悄然離場的時候,請不要後悔曾經的付出。在成長的路上,總會有一些值得回憶和珍惜的部分。每個人的人生,收穫金錢是一種價值體現。但用心拼搏過,不辜負自己的人生,也是生命有意義的存在。

相關焦點

  • 四本黑暗流爽文: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人類在廢墟中夾縫生存!
    大家好,歡迎朋友們來到小杜姐愛生活的小說世界,本期小杜姐愛生活推薦給大家的是四本黑暗流爽文,看看哪一本才是你的菜: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人類在廢墟中夾縫生存!想要閱讀更多的精彩內容,朋友們可點擊下方小說進行閱讀。1.
  • 每日竇摘|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在這部書裡,達爾文提出了「進化論」的核心思想——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在19世紀,由於宗教和文化的影響,歐洲人都認為世間萬物都是由上帝創造的,而且所有生物的樣子從造物之初一直到現在,都是從來沒變過的。比如說,他們認為現在的麻雀和一萬年前的麻雀是一樣的,現在的鯊魚和一萬年前的鯊魚也是一樣的,它們都是由上帝創造出來的。
  • 《狼道》智慧之五十八: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在狼的生存中,它懂得去認真觀察和尋找目標和獵物,去適應周圍的環境,在狼的生存中也存在著這種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危機意識。狼在那個優勝劣汰的動物界中,從不守株待兔,它會主動出擊,所以,它們才能在狼族中生存,在自然界中生存。
  • 一組照片記錄了殘酷的大自然,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一組照片記錄了殘酷的大自然,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最近很流行一句話:「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的確,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但是相比那些生活在自然環境中的動物們,我們還是太幸運了!
  • 讀達爾文的《大自然的選擇》: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說到達爾文,大家一定想到的是他的那句名言「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除此之外,想必大家應該和我一樣,從在初中生物課本上學過之後,對這個概念再沒什麼了解了。今天有幸讀了達爾文的《大自然的選擇》,以為可以有非常全面的理解或者認識或者收穫!
  •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會成為新能源車企目前的生存狀況嗎?
    新能源汽車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這兩年也迎來了快速的發展,同時也催生了很多的新能源汽車企業,隨著補貼2019年補貼政策的落實,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對新能源車企或將會從百家爭鳴轉為優勝劣汰的時代。2019年的新能源汽車政策的出臺,對新能源汽車技術,續航裡程,電池能量密度等都提出了相應的要求,對於有技術的車企來說,可以憑藉車企自身的技術和自身的實力去應對,同時自身的技術和實力能夠符合2019年度新能源汽車政策的補貼要求,在車輛生產和研發上面來說的話,就能夠節省大量的資金,對於沒有自身技術實力的車企來講,或者是說續航裡程沒有達到最基本的是要求的車企業,那麼其實壓力還是非常大的。
  •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狼圖騰》這部影視將蒙古族人與狼群微妙的共生關係刻畫得很傳神,以漢人知青視角介入也豐富了解讀渠道,獨白直接參與敘事功能。同時它又是一部草原文革錄,以場部主任為代表的左翼政內壓制,以阿爸為代表的右翼,在原生態面前大搖幹預主義的虎皮旗,而對此不做評判的處理饒有意味。
  •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近年來國產車取得了非常不錯的發展,無論是長城還是吉利,它們在完善自身的情況下進而又推出了領克、WEY這樣的國產豪華品牌,進一步完善我國的汽車領域。不過我國汽車發展史相對於國外來說是比較晚的,一個剛剛破殼而出的雛鳥想要翱翔藍天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所以WEY和領克也只不過是比長城和吉利旗下稍高一點的品牌罷了。
  • 《進化漢化版》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通過令人難以置信的玩法和平衡機制,在一個美麗且不斷變化的生態系統中適者生存,成長,並進化。進化的玩法不像A牌那麼複雜,卡組也不像爐石那樣繁多,可誰又能說,繁複的,才是好牌呢,要知道,《昆特牌》的玩法,說白了,可就是簡簡單單的比大小,進化的玩法有些類似,突出的是大自然的規律,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 陳昌文: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我們必須按照規律辦事!
    窮人難以翻身,他的人生基本都是負面反饋,連個子都很難長高,因為他家窮,營養不好,更別說智力發育了。 而過了這個臨界點的富人,他們就能正向反饋。方方面面過得越來越好,包括戀愛,賺錢。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在人生中,體現的是非常殘酷的,並非輕描淡寫。
  • 誰都知道競爭殘酷,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積極競爭才能贏
    誰都知道競爭殘酷在有些人的字典裡,沒有「競爭」二字,失敗者從來不參與競爭。他們的處事原則是與世無爭,另外他們也認為自己沒有競爭的能力,在心底把自己歸為弱者一類。其實,誰都不是天生的強者,任何人的競爭意識都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後天的奮鬥中逐漸形成的。通過學習,誰都能有膽有識,敢於競爭。人生所有美好的東西都是通過競爭獲得的。
  • 大自然的法則就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美國總統赫伯特·胡佛是衣阿華一名鐵匠的兒子,後來又成了孤兒;3M的董事長瑪斯·華森,年輕時曾擔任過簿記,每星期只賺兩元錢;名製片家阿朵夫·祖可曾是一名皮貨商的助手,每星期也只有兩元錢的薪水。  這些著名的成功人士,均不認為貧窮是他們的障礙。他們把所有精力都用在工作上面,因此根本沒有時間去自憐。  羅伯·路易·史蒂文森一生多病,卻不願讓疾病影響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 他是個鴉片鬼,卻提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教出個民國總統,卻
    相信大家對於「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並不陌生,在讀書的時候我們寫議論文經常要拿來做論據的,而且也經常被大家當做常座右銘,用來警示自己!用了那麼多年,你知道這句話是誰提出來的嗎?更準確的說,這句話是誰翻譯過來的嗎?
  • 想要快速融入職場,就要懂得「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道理
    這個社會就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狀態,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在不斷的適應社會,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們更好地生存下去!職場上這條定律運用的更為徹底,畢竟大部分的人都是需要工作的,所以競爭的壓力我們可想而知。
  •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你真的了解嗎?
    近年來我參加過一些國內科普圖書的評審,常常感慨翻譯的好作品不少,然而真正原創的好書卻並不多見。鑑於此,我十分欣喜地看到,苗德歲先生這樣既熟悉相關專業,又學貫中西、文理兼通的學者,來為我們解讀和普及通常說來比較「難啃」的傳世經典。這本書雖然名為少兒彩繪版,然而,對於一般成年讀者而言,同樣不失其閱讀的價值。
  • 他是個鴉片鬼,卻提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教出個民國總統
    相信大家對於「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並不陌生,在讀書的時候我們寫議論文經常要拿來做論據的,而且也經常被大家當做常座右銘,用來警示自己!用了那麼多年,你知道這句話是誰提出來的嗎?更準確的說,這句話是誰翻譯過來的嗎?這個人的名字說出來估計都知道,但是卻不知道這句話是這個人說的!
  • 11月下旬,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幾個星座氣勢磅礴,實力不俗
    我們聽說過「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個詞。 這個世界似乎由強者和弱者組成,強者可以支配生活,弱者只是被生活支配。 怎麼樣才能成為堅強的人,沒有答案,怎麼樣才能成為堅強的人,也沒有定義。 真正的強者總是能讓人害怕,但讓人害怕的地方不僅是實力,有時也可能是氣場。
  • 強者生存,還是弱者生存?物競天擇,天由誰擇?
    王建平:每日一文:《物競天擇,天由誰擇?》嚴復譯著《天演論》出版,是當年中國思想界的重大事件,造成巨大的影響,此後,"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成為人們的普遍認識,《天演論》著力表達了達爾文進化論思想,人們至今沒發現其核心理念的重大錯誤。
  • 達爾文遊戲,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2020年1月已經正式到來,此前已經預告的1月新番正在陸陸續續的登陸各大網站,1月4日由買番鬼才a站買入的新番《達爾文遊戲》正式上線,這部動漫上線之前很多人都說很看好這部番,包括小編我自己也是一樣。那麼咱們今天就談談昨天正式放送的一部新番。
  •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優勝劣汰
    並且無法與外界取得聯繫,再加上之前的隕石墜落的報導,眾人以為外面的世界都毀滅了,他們是最後倖存的人類了。目的離開海島的真正目的眾人沒有了出去的目的,而馬進在遇難之前得到了自己買的彩票中了六千萬的消息,馬進在自己過去的日子裡一直都是社會的最底層,而這次他得到了一筆巨款,這可能是馬進唯一一次翻身的機會,可是卻被困在了島上,彩票的兌換日期是開獎公布之後九十天,馬進不願意放棄這次翻身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