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分析光學相控陣LiDAR

2020-11-23 電子發燒友

詳細分析光學相控陣LiDAR

胡薇 發表於 2018-11-05 17:21:59

由於全固態LiDAR內部沒有任何宏觀或微觀上的運動部件,耐久性和可靠性的優勢不言而喻,且順應了自動駕駛對LiDAR固態化、小型化和低成本化的趨勢,因此成為車用雷射雷達的趨勢。下面就按照不同的固態雷射雷達技術做簡單介紹。首先要介紹的是光學相控陣LiDAR。

1.光學相控陣LiDAR

雷射雷達從機械轉動向聚束成形的進化趨勢與雷達完全相同:軍事上廣泛應用的相控陣雷達一般擁有上千個發射天線單元,通過調節波束合成的方式,可以改變雷達掃描的方向而不需要機械部件運轉,靈活性很高,適合應對高機動目標,還可發射窄波束作為電子戰天線。

對於雷射雷達,為了完全取消機械結構,考慮通過調節發射陣列中每個發射單元的相位差來改變雷射的出射角度,採用相控陣原理實現固態雷射雷達。

那麼什麼是相控陣原理呢?生活中最常見的幹涉例子是水波,兩處振動產生的水波相互疊加,有的方向兩列波互相增強,有的方向正好抵消,將這個原理放大,採用多個光源組成陣列,通過控制各光源發射的時間差,就能合成角度靈活,且精密可控的主光束,這就是相控陣的原理。

在光學相控陣(OPA,Optical Phased Array)LiDAR中,相控陣發射器由若干發射接收單元組成陣列,通過改變加載在不同單元的電壓,進而改變不同單元發射光波特性(如光強、相位),實現對每個單元光波的獨立控制,通過調節從每個相控單元輻射出的光波之間的相位關係,在設定方向上產生互相加強的幹涉從而實現高強度光束,而其它方向上從各個單元射出的光波彼此相消,因此,輻射強度接近於零。組成相控陣的各相控單元在程序的控制下,可使一束或多束高強度光束的指向按設計的程序實現隨機空域掃描。

光學相控陣是怎樣通過控制發射陣列中每個發射單元的相位差來改變雷射的出射角度呢?

我們可以通過一個簡單的比喻來認識光學相控陣是如何工作的(如下圖 所示):

假設有10個人在左側排成一列並排向前走,把他們的連線作為他們整體運動的陣列面,垂直於連線向右的方向為前進方向。

•如果10個人走路的速度都一樣時,則陣列面將平行向前移動,其前進方向不會發生改變,如下圖 (a)所示;

•如果最上方的人走得最慢,其他人的速度從上至下依次逐步增加,最下方的人走得最快,則陣列面不再是平行移動,當經過一段時間後,最下方的人走得路程最遠,最上方的人走得路程最短,其陣列面的前進方向將向上方發生明顯的角度改變,如下圖(b)所示;

•如果最上方的人走得最快,其他人的速度從上至下依次逐步減少,最下方的人走得最慢,則經過一段時間後,陣列面的前進方向將向下方發生明顯的角度改變,如下圖(c)所示。

光學相控陣的工作原理與上面的比喻類似,它的每一個單元都可以對所通過的光(人)的速度進行控制。當一束光被分成許多個小單元(人),每小單元的光束(人)都通過一個光學相控陣單元,並被相控陣單元對其速度進行嚴格控制。當每個小單元的光束以同樣的時間通過光學相控陣後,其速度恢復到進入光學相控陣前的速度,但由於每個小單元的光束所走過的光程(路程)不一樣,通過光學相控陣後合成的波陣面(上面比喻中的陣列面)將發生明顯變化,從而使得光束的指向發生偏轉,這就是光學相控陣的基本工作原理。

上面舉的是一維掃描的例子,如果我們把光學相控陣做成向二維陣列(比如下面介紹的Quanergy的方案),我們就可以實現二維的掃描。光學相控陣一般都是通過電信號對其相位進行嚴格的控制實現光束指向掃描,因此也可以稱為電子掃描技術。

在2016年美國CES展上,Quanergy展出的「固態」SolidState雷射雷達,是光學相控陣雷射雷達,其滿足了雷射雷達小型化的大趨勢,整個尺寸只有90mm x60mm x60mm。用到的核心的技術有光學相控陣列Optical Phased Array、光學集成電路Photonic IC、遠場輻射方向圖Far FieldRadiation Pattern。這款產品完全沒有機械固件,可以稱得上的純固態雷射雷達了。下圖是Quanergy公開的Solid State LiDAR S3光學相控陣掃描雷達工作原理示意圖。可以看出S3採用的是光學相控陣技術實現雷射掃描,其原理與相控陣雷達一樣,通過調節發射陣列中每個發射單元的相位差來改變雷射的出射角度。

考慮到Quanergy公司的CEO兼聯合創始人Louay Eldada的技術背景和Quanergy對外發布的S3工作原理,如上圖所示,Quanergy應該是採用了光通信中成熟的平面光波導技術製作光學相控陣掃描器件。為了獲得良好的相干合成效果,要求波導結構的尺寸非常微小,僅有幾百納米量級,可以承受通過的雷射功率有限。這與水管越小,可容納的水流量越小一個道理。如果採用脈衝測距體制,將導致信噪比不足,探測距離有限,必須採用其他手段來彌補,譬如多脈衝、脈衝編碼或連續波調製等來提高信噪比。

另外,我們常說雷射雷達的抗幹擾能力強,那是因為傳統機械掃描的雷射雷達接收視場特別小,外界的直接照射幹擾信號很難對準並進入雷射雷達的接收視場。而且,雷射雷達能接收到的背景光噪聲功率是與接收視場成正比的,視場越大,背景光噪聲功率越高。Quanergy的光學相控陣掃描僅能對發射雷射束指向進行控制,不能實現接收光路進行同步掃描,這就要求S3雷射雷達必須採用一個大視場的接收光學系統來接收雷射的回波信號。如果掃描角度範圍為±60º,那麼接收視場的角度也必須達到±60º,這會造成信噪比的下降,而且容易受到其他同類系統發射的雷射信號和太陽直射的幹擾。

綜合來說,與傳統機械掃描技術相比,光學相控陣掃描技術有三大優勢:

•掃描速度快:光學相控陣的掃描速度取決於所用材料的電子學特性和器件的結構,一般都可以達到MHz量級以上。

•掃描精度或指向精度高:光學相控陣的掃描精度取決於控制電信號的精度(一般為電壓信號),可以做到μrad(千分之一度)量級以上。

•可控性好:光學相控陣的光束指向完全由電信號控制,在允許的角度範圍內可以做到任意指向,可以在感興趣的目標區域進行高密度的掃描,在其他區域進行稀疏掃描,這對於自動駕駛環境感知非常有用。

但光學相控陣掃描技術也有它的缺點:

• 易形成旁瓣,影響光束作用距離和角解析度:光束經過光學相控陣器件後的光束合成實際是光波的相互幹涉形成的,幹涉效果易形成如下圖所示的旁瓣,使得雷射能量被分散。

•加工難度高,製造工藝難度較大。光學相控陣要求陣列單元尺寸必須不大於半個波長,一般目前雷射雷達的工作波長均在1微米左右,這就意味著陣列單元的尺寸必須不大於500納米。而且陣列數越多,陣列單元的尺寸越小,能量約往主瓣集中,這就對加工精度要求更高。

•此外,材料的研究和選擇也是非常關鍵的因素,到目前為止,鈮酸鋰晶體、PLZT壓電陶瓷、液晶和AlGaAs基波導光學相控已得到開發。未來,器件方面,進一步減小相控陣單元尺寸,提高衍射效率,減小器件尺寸;更為根本的材料研究方面,開發工作在中波紅外、長波紅外、紫外波段的液晶材料,以及繼續尋求具有大雙折射、響應速度快、熱穩定性高、耐強雷射的高性能電光材料,同時發展對中長波和紫外波段具有較好透過率的電光材料,以擴展光學相控陣器件的應用領域。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中科院在矽基光學相控陣LiDAR上取得新研究進展
    ICC訊 矽基光學相控陣(OPA)雷射雷達具有集成度高,掃描速度快,成本低等優勢,是固態雷射雷達的重要發展方向,近幾年不斷獲得突破性進展。但是,矽基OPA發射晶片的光損耗一直是個問題,尤其是矽波導在高雷射輸入功率時,非線性吸收較強,如雙光子吸收,自由載流子吸收等。
  • Quanergy 3D Lidar:安全社交的新守護者
    延伸閱讀——光學相控陣OPA是啥? 講一下什麼叫做相控陣? 相控陣即相位補償(或延時補償)基陣,它既可用以接收,也可用以發射。 光學相控陣(OPA)的概念來源於傳統的微波相控陣,但比微波相控陣有著明顯的優勢,由於光學相控陣是以工作在光波段的雷射作為信息載體,因而不受傳統無線電波的幹擾,而且雷射的波束窄,不易被偵察,具備良好的保密性。另外,相比於大體積的電學相控陣,光學相控陣可以集成在一塊晶片上,尺寸小、質量輕、靈活性好、功耗低。
  • 洛微科技自主研發的純固態LiDAR矽光子相控陣晶片獲獎
    洛微科技(LuminWave)自主研發的純固態LiDAR矽光子相控陣晶片榮獲「2020年度最具潛力IC設計企業」獎。洛微科技(LuminWave)自主研發的純固態LiDAR矽光子相控陣晶片LW-OPA-600A榮獲「2020年度最具潛力IC設計企業」獎。 據了解,洛微科技自研的LW-OPA-600A晶片是基於CMOS矽光子相控陣技術的純固態LiDAR晶片,可以為LiDAR產品提供高達600線的雷射掃描能力和高質量遠場光束,不同型號可工作在近紅外至短波紅外(900-1550nm)等不同波段。
  • 江蘇毫米波相控陣晶片入選「2020中國光學領域十大社會影響力事件」
    交匯點訊 近日,由《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與科學網聯合發起的2020中國光學領域十大社會影響力事件評選結果公布,我省紫金山實驗室自主研發的商用毫米波相控陣晶片上榜。
  • 帶你詳細深入了解薩德系統中威脅最大的相控陣雷達的工作原理
    帶你詳細深入了解薩德系統中威脅最大的相控陣雷達的工作原理 工程師2 發表於 2018-05-18 10:37:00 薩德反導系統,也叫THAAD,即末端高空防禦飛彈
  • 蘋果LiDAR測距系統|lidar|雷射脈衝|蘋果|接收器|光學系統
    根據蘋果官方的介紹,iPadOS採用全新深度架構,可以和雷射雷達探測到的深度點、兩個攝像頭和運動傳感器捕捉的數據相結合,並通過A12Z仿生晶片的計算機視覺算法來進一步優化,以更詳細地理解場景。早在17年6月29日,蘋果就申請了一項名為「用於遙感接收器的光學系統」的發明專利(申請號:201780033611.8),申請人為蘋果公司,這項專利就詳細介紹了一種LiDAR系統。根據目前公開的專利資料,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項LiDAR系統專利吧。
  • 相控陣雷達天線諧波輻射發射測試技術研究
    後文第一部分基於MIL-STD-461G-2015與GJB151B-2013標準,比較了CE106 天線埠傳導發射與RE103 天線諧波輻射發射的區別,給出了遠場條件,並首次詳細推導了相控陣雷達天線輻射發射的有效輻射功率公式,第二部分以某型相控陣雷達為例,提出了一種相控陣雷達天線諧波輻射發射改進型現場測試方法,第三部分對實測的相控陣雷達天線的諧波輻射發射量指標
  • 雷射雷達LIDAR的工作原理及特點應用分析
    打開APP 雷射雷達LIDAR的工作原理及特點應用分析 發表於 2019-08-26 11:03:00 今天讓我們詳細聊聊雷射雷達LIDAR是怎麼回事。 什麼是雷射雷達LIDAR 雷射雷達LiDAR的全稱為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雷射探測和測距,又稱光學雷達。
  • 相控陣天線方向圖:線性陣列波束特性和陣列因子
    簡介雖然數字相控陣在商業以及航空航天和防務應用中不斷增長,但許多設計工程師對相控陣天線並不算了解。相控陣天線設計並非新生事物,經過數十年的發展,這一理論已經相當成熟,但是,大多數文獻僅適合精通電磁數學的天線工程師。
  • 韓國首次公開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 並畫下一個好大的餅
    當地時間7月13日,韓國正式把為KF-X隱身戰鬥機配套的有源相控陣(AESA)雷達試製品曝光。圖為這套有機載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的試製品,多個T/R模塊呈菱形布置在陣面上。這套機載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的試製品,由韓國國防部旗下國防科學研究所主導研發,韓華系統公司研究所具體實施,當天在該所還進行了電波輸送試演。
  • 相控陣天線方向圖——第1部分:線性陣列波束特性和陣列因子
    相控陣天線設計並非新生事物,經過數十年的發展,這一理論已經相當成熟,但是,大多數文獻僅適合精通電磁數學的天線工程師。隨著相控陣開始包含更多混合信號和數字內容,許多工程師可以從更直觀的相控陣天線方向圖說明中獲益。事實證明,相控陣天線行為與混合信號和數字工程師每天處理的離散時間採樣系統之間有許多相似之處。
  • 詳細的量子點技術分析
    報告提供的內容 本報告提供詳細的量子點技術分析,考慮了各種量子點成分,如鎘(Cd)基、銦(In)基以及新興的有機和無機鈣鈦礦、PbS、CuInS2、InGaN、量子棒等。此外,報告還提供了量子點與現有磷光體技術的詳細基準測試。我們的分析基於數據驅動,反映了最新的商業和學術成果。對於每種材料,我們酌情評估其性能、主要挑戰、生產工藝及改進方向/策略。
  • 幾張動圖就可以說明白相控陣雷達原理
    傳統的雷達,我們可以把它的天線看成是一個「獨立的整體」,比如上圖所示,就是使用獨立天線結構的傳統雷達;而對於相控陣雷達來說,它所謂的天線其實是由一個個小小的電子天線單元共同組成的,這些小小的天線單元成陣列排放組合,所以我們平時說的相控陣雷達它的全稱其實也叫做「相位控制電子天線陣列雷達」。
  • 有源相控陣雷達的優勢,有哪些重要參數?
    我們知道有源相控陣雷達比無源相控陣雷達的性能要高几個數量級,同時提高了可靠性並降低了採購成本。有源相控陣天線的核心是發射/接收(T/R)模塊,每個輻射單元的T/R模塊在發射信號時進行功率放大,在接收信號時進行低噪聲放大,並進行波束控制的移相控制。
  • 知識課堂2| 全聚焦法改善相控陣超聲成像!
    全聚焦方式(TFM)的出現標誌著相控陣超聲檢測(PAUT)技術又向前邁出了重要的一步。例如:相控陣超聲檢測(PAUT)中的扇形掃描是由一系列以不同角度採集到的A掃描(波幅對應時間)堆棧而成。在扇形掃描的定義中,單個A掃描的作用相當於幀。相控陣超聲檢測(PAUT)策略就是以儘可能快的方式處理這些幀,並實時顯示和刷新總體圖像。常規相控陣超聲檢測(PAUT)和全聚焦方式(TFM)之間的基本差別在於信號採集和幀處理的策略不同。
  • 薩德系統中威脅最大的其實是相控陣雷達,詳解其工作原理及構成
    3rjednc作為一枚通信汪,我更關注的是那個用來探測和跟蹤目標的雷達系統,就是被稱為薩德系統的眼睛的AN/TPY-2相控陣雷達。也有人認為真正對中國最大的威脅是這個相控陣雷達。3rjednc所謂相控陣雷達,採用的正是相控陣天線技術,也是今天4.5G Massive MIMO作為民用之一採用的技術,同時未來5G相控陣基站將成為主流。
  • 相控陣天線方向圖——第3部分:旁瓣和錐削
    在簡要介紹錐削之後,我們會詳細說明與天線增益相關的幾個要點。這在FFT中很常見,相控陣中的錐削選項則是直接模擬了FFT中加權。遺憾的是,加權也是存在缺點的,它雖然實現了減少旁瓣但需要以加寬主瓣為代價。圖2顯示了一些加權函數示例。波形與天線類比從時間到頻率的轉換是很平常的,大多數電氣工程師自然會明白。但是,對於剛接觸相控陣的工程師來說,如何使用天線方向圖類比在一開始並不明確。
  • 機載雷達發展簡史: 從蝙蝠說起 到 機載相控陣
    那時的轟炸機在戰爭中已經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為了發現入侵的轟炸機,最初只能利用光學(如探照燈)或聲學的手段,顯然,這種方法提供的預警時間太短,不能滿足防空需要。為了緩解巨大的防空壓力,英國人可謂絞盡腦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