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治療或將實現「無創」 全新技術已進入臨床階段

2020-11-30 東方網

圖片說明:上海交通大學展區展示的該校陳亞珠教授團隊的超聲無創治療設備(模型)

專題:第18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

  東方網記者劉軼琳11月3日報導:在超導核磁共振的引導下將超聲波能量從體外以「無創」的方式精確匯聚於腫瘤等病灶部位,利用超聲產生的高溫「燒死」腫瘤組織。整個治療過程中,不需要開刀,醫生直接通過實時的磁共振圖像,就可以精確觀測到瘤體的溫度變化過程和毀損情況,引導手術進程,從而達到精準治療的目的。

  未來,腫瘤治療也許可以告別手術進入「無創」時代,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講席教授陳亞珠近20年的時間都在努力的一件事情,她帶領團隊研發出的新一代超聲治療技術和系列產品在本屆工博會上一經亮相,就引得目光無數。這項「可視化」的超聲治療技術,可有效地提高了超聲治療的安全性和療效,將給廣大腫瘤患者帶來福音。

  除了診斷,超聲還能精準滅瘤?

  超聲技術在醫學上有廣泛的應用,將特定頻率和能量的超聲波以「無創」的方式傳導至人體內部,利用其熱效應、機械效應、空化效應等生物效應,可以完成對腫瘤、神經系統等多種疾病的治療。聚焦超聲治療技術就是基於這些物理現象而發展出的一種新型治療手段。

  不同於常規手術,聚焦超聲治療技術不需要切開皮膚,超聲能量就可以從體外穿過完整的皮膚和軟組織達到靶區。利用類似透鏡的原理將穿過人體組織的超聲能量聚焦在腫瘤內,聚焦後的高超聲能量會使該處組織溫度快速升高至65℃以上,使得蛋白質變性,從而殺死腫瘤細胞,但是對超聲穿透的其他組織不會造成損傷。由於超聲沒有電離輻射,不會像放療和化療一樣對病人身體產生嚴重的副作用。這種治療技術,極大減輕了病人治療過程中的痛苦和治療後可能的併發症,利於術後恢復,提高療效。因此該技術被譽為「綠色」、「無創」的治療技術。

  然而超聲治療技術的發展存在諸多難題,以上海交通大學陳亞珠院士領銜的科研團隊,經過多年的不斷的探索和自主創新,提出了具有國際前沿水平的新一代的利用超導核磁共振引導的相控聚焦超聲治療融合技術。這項新型多陣元相控聚焦超聲技術是基於相控陣雷達的原理通過對超聲激勵信號進行優化,其核心技術可靈活、精準的調整超聲聚焦位置,實現焦點的快速移動和轉換,從而能根據治療區域的實際情況修正病人個體差異帶來的影響,完成快速、適形、多模式的治療。

  不單是對超聲能量控制精準靈活,這項技術還可以通過關閉部分超聲陣元,使高能量聲束迴避肋骨和重要器官,防止產生損傷。面對顱骨等骨骼對超聲的幹擾,通過電子相位調控補償方法,校正顱骨對超聲聲束傳播產生的影響,解決超聲經顱傳播後散焦的難題。這樣,超聲技術就不僅可以應用與腫瘤,還可以瞄準威脅人類的另一大疾病領域,用於神經系統疾病、血腦屏障打開和腦膠質瘤等疾病的無創治療,這就可以免除病人在傳統治療中需要承受的開顱之苦。帕金森、阿爾茨海默、腦血栓等疾病也都有望通過這項技術得到新的治療方法。

  超聲治療全程「可視」

  有了先進的治療手段,還需要讓這樣的手段看得見、打得準、誤傷小。手術過程的實時監控與「可視化」就顯得尤為重要。超導核磁共振技術與相控聚焦超聲技術的融合創新成為關注焦點。

  據團隊成員沈國峰研究員介紹,超導磁共振技術能夠無損的探測到包括溫度信息在內的人體組織內部的多種信息參數,利用這些技術特點可以實現對術前治療靶區的精確立體定位、術中靶區溫度的精確實時監控和術後療效的實時評估。解決超導核磁共振和相聚聚焦超聲這兩項技術的融合問題,就實現了醫生對整個治療過程的「可視化」控制與精準治療與評估。然而在一套治療設備中融合這兩項高端技術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兩者同時工作時會產生巨大的電磁信號幹擾,影響磁共振的成像精度。團隊經過多年的研究工作,提出了一整套電磁屏蔽技術方案,很好地解決了強磁強電的電磁兼容性等難題,在國內率先實現了這一融合創新,打造了以精確定位、實時精準測溫和閉環能量控制的「可視化」診治一體化技術,大大提升了超聲治療的安全性與療效。

  「要想讓中國的醫療儀器產業發展必須走醫工交叉的路,必須將醫療領域的訴求和工程領域的新技術發展充分結合起來,這項工作不僅惠及患者也能推動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成果轉化是一個十分艱辛的歷程,但我們永不放棄。將面向患者與市場的新技術充分產業化也是必須的,是創新型國家的未來。」陳院士深有感觸地說,她與團隊在醫工交叉的路上探索多年,新技術的成果轉化是與技術創新同步進行的。

  目前,技術團隊已經成功研製出超導核磁共振引導的相控聚焦超聲乳腺腫瘤、子宮肌瘤以及晚期轉移骨腫瘤疼痛緩解的治療設備樣機,並正在多家醫院開展臨床研究,有望在2017年完成臨床工作並申請CFDA。該設備是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中國「智」造高端醫療設備。不僅如此,團隊還在加緊研製用於治療特發性震顫、癲癇、腦腫瘤、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肝癌的系列「無創」超聲治療產品。

相關焦點

  • 石墨烯應用新突破 有望實現高效低副作用的無創腫瘤治療
    ,實驗證明,其可有效抑制腫瘤生長並延長荷瘤小鼠存活時間,未來有望應用於無創治療腫瘤的聯合策略。 此次成果刊登於《AdvancedTherapeutics》(《先進醫療》)第3期的《基於石墨烯柔性器件的非侵入式特殊遠紅外腫瘤治療新方法》,為臨床治療惡性腫瘤帶來了全新思路和研究突破。 癌症治療一直是世界性的醫學難題,在人體複雜的環境中對抗癌細胞,仍然存在很多未知領域。
  • ...隨著無創醫學科學的發展,一家中國企業找到了進入醫療器械領域...
    來自牛津大學臨床試驗小組的報告表明,中國海扶超聲無創治療已獲成功,實現了超聲從診斷到應用於外科治療的突破。 多年來,大型醫療器械,從核磁共振儀到CT機,其核心專利始終為國外大公司所掌控。2005年,中國衛生部以此為基礎,頒布了《高強度聚焦超聲腫瘤治療系統臨床應用指南》。國際醫療器械巨頭西門子公司不得不放棄了對該項技術的自主研發,選擇與海扶公司合作,海扶則獲得了西門子在醫療器械領域全球市場的合作。
  • 精準醫療概念紅利進入第一階段收尾期 上市公司併購將高發
    本期基因濤略梳理了目前A股上市公司涉及精準醫療概念的30多家公司,發現參股或併購是上市公司布局精準醫療的主要方式,切入方向涉及精準醫療產業鏈上的諸多環節,且因精準醫療行業本身仍處於發展初期,並不能短期內給上市公司帶來利潤,經過兩年熱度期,精準醫療的故事紅利已近第一階段的尾聲,未來兩三年,精準醫療領域將進入併購高發期。
  • 官方發布基因檢測及腫瘤個體化治療技術指南,精準醫療概念股有望受益
    (試行)》和《腫瘤個體化治療檢測技術指南(試行)》。公開資料顯示,《藥物代謝酶和藥物作用靶點基因檢測技術指南(試行)》旨在為臨床檢驗實驗室進行藥物代謝酶和藥物靶點基因檢測的質量保證提供全過程動態指導,從而實現個體化用藥,提高藥物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防止嚴重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
  • 更精準 幾無副作用 我市首臺無創腫瘤放射治療系統速鋒刀投入使用
    、時間更短、幾乎無副作用我市首臺無創腫瘤放射治療系統(速鋒刀)投入使用8月1日,記者從重慶市腫瘤醫院獲悉,我市首臺無創腫瘤放療系統(EDGE系統,速鋒刀)在該院正式開機,該設備具有精準、高效、快速、無創的治療特點,將使我市腫瘤放射治療領域步入更高的臺階。
  • 載藥囊泡治療腫瘤技術臨床轉化在《Nature》刊發 新技術近日落地江蘇
    交匯點訊 惡性程度高、治療預後差的膽管癌,是目前消化系統腫瘤研究領域的熱點和難點,不過這一治療領域近期有了突破性進展——天津醫科大學南開臨床學院王西墨團隊聯合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的研究成果在國際頂級學期刊《Nature》上發表。這一新技術已啟動在江蘇市場落地工作,記者就此話題採訪了江蘇省腫瘤醫院相關專家。
  • 2018基因技術商業價值實現報告:10年催熟了NIPT,腫瘤檢測與微生物...
    3.1 行業商業化評估體系 3.2 臨床級基因應用:技術為王,百花齊放    3.2.1 NIPT:幸運的門票,10年實現商業化成熟    3.2.2 腫瘤檢測與治療:空間巨大,政策持續    3.2.3微生物測序:基礎研究和監管仍在完善,但最大的挑戰是時間
  • 高通量測序的十年:從科研進入臨床
    2014年,也就是高通量測序技術發展的第十年,illumina公司的Hiseq X平臺已經實現了1000美金一個人類基因組測序的目標。雖然這個價格的實現,需要在保證未來數年充足機時的情況下才能完成,但也比十年前的30億美金降低了300萬倍。
  • 世界首創高通量甲基化無創檢測新技術,可用於癌症早篩及...
    昨日,張鵾教授團隊在《Nature Genetics》 上發布最新力作,世界首創高通量甲基化無創檢測新技術,未來可以用於癌症無創早篩與溯源。利用癌症標記物和組織特異性CpG甲基化模式的雙重信號來檢測和定位癌症基於癌症患者體內的ctDNA,可進行癌症的早期檢測,但這些方法卻不能追溯到腫瘤發生的位置。
  • 盛齊安載藥囊泡治療腫瘤技術臨床轉化成果獲《Nature》子刊刊發
    盛齊安認為,本次論文發表,是公司前期臨床轉化成果的體現,將有利於提升「載藥囊泡治療腫瘤技術」的學術影響力,也有助推進「載藥囊泡治療腫瘤技術」的臨床轉化進展,為腫瘤患者提供一種全新可行的治療方法。「癌王」的剋星一組統計數據顯示,在美國,膽管癌每年新發病例約1萬人左右,亞洲區域膽管癌患者更多,發病率約為十萬分之三。
  • Nature:機器學習再立功,斯坦福大牛團隊實現無創早期肺癌篩查
    根據 Nature 雜誌今天發表的一項研究,史丹福大學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機器學習方法,能夠實現早期肺癌患者的鑑別篩查。這一方法基於檢測血樣中的腫瘤源性 DNA(即液體活檢),也就意味著對肺癌高危人群的篩查,做到了早期且無創。傳統的肺癌篩查,一般推薦高危群體做 CT 掃描,這種模式已被證明能減少肺癌相關死亡。
  • 華山醫院放射治療中心正式啟用 上海虹橋地區再添腫瘤精準治療利器
    今天,匯聚了華山醫院多個國內頂尖學科團隊、配備了世界領先放療設備瓦裡安TrueBeam直線加速器的華山醫院放射治療中心在虹橋院區正式啟用,將為腫瘤患者,尤其是疑難腫瘤患者提供精準、優質的醫療服務。華山醫院院長毛穎教授介紹,至此,醫院在虹橋院區已完成對包括神經腫瘤在內的各種常見腫瘤診治的全流程覆蓋,在充分發揮華山學科優勢的同時,為上海及長三角地區的患者提供極大的就醫便利。
  • 2018或將開啟中國腫瘤免疫治療新元年,NGS功不可沒!
    NGS作為一項重大的技術突破,從2010年前後開始腫瘤治療的臨床轉化,由此誕生了我們熟知的Foundation Medicine等公司,其最初的應用也主要是用於特定基因突變的檢測,輔助靶向藥物的臨床選擇。
  • 免疫細胞治療 臨床有效率已超50%
    截至2015年底,深圳已成功引進「孔雀團隊」和廣東省創新科研團隊83個,其中「孔雀團隊」64個,確認的「孔雀計劃」海外高層次人才1364名。今年第一批孔雀團隊引進方案將新引進14個團隊。在已引進的團隊中,已有19個實現產業化,實現銷售收入累計超過25億元,上繳稅收超過1億元,政府的股權投資也初見成效。
  • 上海大學附屬孟超腫瘤醫院,將實現癌症精準治療
    作為國內首家以免疫治療為特色的腫瘤醫院,上海大學附屬孟超腫瘤醫院將在癌症個性化精準治療上探索更多的創新模式和創新技術。未來,細胞治療在癌症上的突破,可能就將在這裡從夢想變為現實。為了尋求最前沿的治療技術和個性化的精準治療,這些年國內一些癌症患者遠赴海外尋求治療,不惜花費高額的費用。癌症精準治療不僅可以提高治療效果,也更加關注患者的身心需求。現在,上海大學附屬孟超腫瘤醫院正在將最新的細胞免疫治療技術和個性化精準治療帶到中國患者身邊。以細胞免疫治療為特色的腫瘤精準治療將如何從理論變為現實?上海大學附屬孟超腫瘤醫院的探索將給出答案。
  • 專訪泛生子CEO王思振:腫瘤NGS行業將迎來進階發展
    「我們當下處於這個行業的第一階段,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我們將在國內逐步看到市場格局的形成和頭部企業的出現,與此同時,行業的體量也會加速提升,行業的第二階段即將來臨。」泛生子登陸資本市場的時間點,恰好是腫瘤 NGS 行業開啟第二階段的前夕。在王思振看來,這將成為泛生子的一個巨大的優勢與機遇。
  • 中國科學家首創膽管癌治療技術臨床轉化成果獲《Nature》子刊刊發...
    》上發表主題為「載藥囊泡治療腫瘤技術」應用於膽管癌治療領域的臨床轉化的論文。「載藥囊泡治療腫瘤技術對膽管癌的治療是我國科學家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全新的治療方法,它通過生物化療和激活免疫的方式,用一種更加天然也就是更安全的方式,對癌細胞進行殺傷。」王西墨介紹,臨床試驗結果證明這是目前已公開的膽管癌治療方案中,除手術外療效最好的新型腫瘤治療技術之一,其成果實現了膽管腔內非手術治療零的突破。
  • ...螢光成像定量檢測多個腫瘤標誌物-螢光,成像,腫瘤,切片,張凡...
    原標題:腫瘤精準診斷新方法有望試行螢光成像定量檢測多個腫瘤標誌物  復旦大學昨天發布一項最新科研重大突破成果,並引起了國際關注。該校化學系教授張凡團隊經實驗發現,近紅外螢光壽命成像技術可運用於活體多重檢測當中,有望成為一種全新的腫瘤精準診斷方法。  目前,對組織進行切片仍為臨床醫學中診斷腫瘤的主要方法。
  • 中科院上海光機所雙光子光動力療法治療深度腫瘤獲進展—新聞...
  • ...新一代NTRK抑制劑即將進入臨床 有望改善NTRK基因融合突變治療...
    綠葉製藥集團(02186.HK)宣布,其發現合成的、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全新1類NTRK小分子抑制劑——LPM4870108片(LY01018)的臨床試驗申請,已獲得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的正式受理,即將進入臨床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