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藥囊泡治療腫瘤技術臨床轉化在《Nature》刊發 新技術近日落地江蘇

2020-12-05 騰訊網

交匯點訊 惡性程度高、治療預後差的膽管癌,是目前消化系統腫瘤研究領域的熱點和難點,不過這一治療領域近期有了突破性進展——天津醫科大學南開臨床學院王西墨團隊聯合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的研究成果在國際頂級學期刊《Nature》上發表。這一新技術已啟動在江蘇市場落地工作,記者就此話題採訪了江蘇省腫瘤醫院相關專家。

江蘇省疾控中心公布的最新「癌情」顯示:目前江蘇省癌症的年發病數約25萬人,男性和女性的惡性腫瘤年齡發病率在35歲前較低,從35歲開始隨年齡增長快速升高,於80—84歲年齡組達發病高峰。江蘇省腫瘤醫院副院長張勤介紹,目前江蘇腫瘤的5年生存率約為40%,「健康江蘇2030」提出,要把腫瘤患者5年生存率提高15%。實現這一目標,不僅要提高治療水平,也要把腫瘤科普宣傳、早診早治和腫瘤的康復管理統籌起來,實現腫瘤防治康一體化。

另一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是世界上膽管癌發病率最高的國家之一,據《2018中國癌症報告》統計,我國消化道腫瘤佔全部癌症發病率的43.3%。膽管癌在消化道腫瘤佔比約3%,屬於罕見病的一種,按此測算,每年膽管癌發病人數約4萬人。其發病率相對不高,但惡性程度僅次於胰腺癌,對患者影響嚴重,臨床界粗略估算,整體5年存活率小於10%。其病死率和手術復發率比例超過50%-70%,被視為另一個「癌王」。

專家介紹說,在生物學表現上,膽管位於膽汁引流和肝功能正常運轉的關鍵位置,因為解剖位置特殊和膽管癌腫瘤組織的「外殼」堅硬,膽管癌尤其是肝門部膽管癌患者對放化療均不敏感,一旦失去根治性手術機會,患者基本面臨「無藥可醫」的局面,且生存質量很差。

張勤副院長表示,中國科學家首創的載藥囊泡治療腫瘤技術的一項臨床轉化成果:其對膽管癌治療表現出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被視為全球膽管癌治療領域的全新突破,這意味著,在全球範圍內,針對失去手術機會的大多數膽管癌患者的治療,中國科學家實現了「零」的突破,有望走在世界前列。

文章第一作者、南開醫院張暉主任也指出,現有專家共識推薦的首選治療方案為手術切除,但因膽管癌患者前期症狀表現不明顯,當出現梗阻性黃疸明顯症狀就診時,膽管癌大都進展到中晚期階段,此時僅有20%不到的患者有根治性手術的機會。而膽管癌尤其是肝門部膽管癌手術難度大、危險性高,對醫生技術水平要求極高,並非所有醫院都可開展。目前針對中晚期膽管癌的膽管腔內治療,只能通過放置導管或支架解決膽道梗阻,並沒有針對腫瘤本身的治療。

中國科學家創新研發出的載藥囊泡治療腫瘤技術,已開展了為期5年的臨床轉化。載藥囊泡治療腫瘤技術是一項基於細胞外囊泡來源的、具有天然特性的創新性腫瘤治療技術,它將來源於腫瘤細胞的囊泡,與微量的化療藥物結合後,將化療藥物富集於囊泡內,並激活免疫反應,用於惡性腫瘤的治療。這是一項集生物化療和免疫治療為一體的新型抗腫瘤技術,也是當前全球範圍內熱門的將細胞外囊泡用於腫瘤治療方案中,臨床轉化進展最迅速且具獨創性的技術之一。

另據了解,膽管癌只是載藥囊泡治療腫瘤技術的適應症之一,據介紹,該技術的產品管線已涵蓋惡性胸腔積液、惡性腹水、肺癌、食管癌等實體瘤及其併發症。其對腫瘤細胞殺傷的作用機制研究和臨床轉化成果,已獲國際20餘篇國際頂級學術期刊刊登。該技術臨床轉化進展迅速,目前已作為一項成熟的技術,在江蘇、湖北、河北、安徽、湖南等7省市獲批上市。

交匯點記者 仲崇山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盛齊安載藥囊泡治療腫瘤技術臨床轉化成果獲《Nature》子刊刊發
    盛齊安表示,文章展示了公司核心技術「載藥囊泡治療腫瘤技術」在膽管癌治療領域的研究成果。據了解,盛齊安於2015年至2018年與天津市南開醫院合作開展膽管癌臨床研究,由王西墨院長作為主要研究者,以20例晚期膽管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研究數據證實,「載藥囊泡治療腫瘤技術」在膽管癌治療方面安全性表現良好,且能夠有效緩解患者臨床症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 中國科學家首創膽管癌治療技術臨床轉化成果獲《Nature》子刊刊發...
    》上發表主題為「載藥囊泡治療腫瘤技術」應用於膽管癌治療領域的臨床轉化的論文。「載藥囊泡治療腫瘤技術對膽管癌的治療是我國科學家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全新的治療方法,它通過生物化療和激活免疫的方式,用一種更加天然也就是更安全的方式,對癌細胞進行殺傷。」王西墨介紹,臨床試驗結果證明這是目前已公開的膽管癌治療方案中,除手術外療效最好的新型腫瘤治療技術之一,其成果實現了膽管腔內非手術治療零的突破。
  • 安徽多家醫院正在開展臨床研究及轉化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日前," 載藥囊泡治療腫瘤技術 " 登上了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雜誌。值得關注的是,這項由中國科學家首創的腫瘤治療技術於2019年6月正式在皖應用。目前,該技術針對各類適應症的臨床研究和轉化工作,正陸續在安徽省多家醫院展開。
  • 細胞外囊泡成疾病治療新熱點,能否開啟抗癌新紀元?
    100-1000納米之間的細胞外囊泡應用於腫瘤治療,在全國範圍內開展臨床轉化,並驗證技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實現了本土源頭創新。據悉,該技術是利用靶向的精準效應結合化療短期內殺死腫瘤細胞以獲得迅速緩解;同時生物免疫治療激活特異性抗腫瘤免疫,產生持久的腫瘤監視以防止腫瘤復發,是一種全新的解決方案。至於具體的臨床應用,在實體瘤方面,載藥囊泡已被應用於有著「癌王」之稱的膽管癌治療。
  • 細胞外囊泡成疾病治療新熱點!廣東已有多家醫院在做臨床試驗
    記者從近日在廣州召開的2020年腫瘤學大會獲悉,除了常規的疾病治療方法、藥物和手段的研究外,一項被稱為細胞外囊泡(下稱EVS)的學科,正在引起多位科學家關注。據悉,作為當下全球研究的熱點,EVS在海外已有研究文章超過6000篇的數量,與此同時,各類資本也已布局這一領域。值得關注的是,中國在這一領域處於領跑地位。
  • 每7分鐘就有人得癌症,腫瘤治療市場這三條賽道蘊含多少機會|創業藥...
    如此高的增速數字背後,蘊藏著腫瘤治療的巨大市場機會,也讓中國腫瘤醫療和醫藥市場進入高速增長期,而腫瘤藥、醫療服務以及新技術治療的市場空間也引得國內外企業競相追逐。國內抗腫瘤藥物市場競爭格外激烈,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的新型抗腫瘤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2019年版),抗腫瘤藥物種類已發展到七大類160多個品種。參與企業主要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羅氏、諾華、阿斯利康等跨國生物製藥巨頭,第二類是恆瑞、齊魯等傳統大型製藥企業,第三類是創新藥新銳企業,如百濟、信達、君實等。抗腫瘤藥物生產企業主要分布在江蘇、浙江、廣東、山東、上海等地。
  • 省腫瘤醫院防控新冠肺炎文章在英文《臨床應用物理雜誌》刊發
    近日,英文SCI(美國《科學引文索引》)期刊《臨床應用物理雜誌》發表了河南省腫瘤醫院放療科關於新冠肺炎防控的文章。 該院放療科主任葛紅,物理師李定傑、劉如,技師魏勝濤根據國家疫情防控相關文件和規範,結合科室應對措施,總結了疫情時期放療工作注意事項和經驗,特別是放療物理和機房放療技術部分。
  • 單細胞技術走向臨床,宸安生物完成7000萬元B輪融資
    BV百度風投表示:「宸安生物是新一代組學技術的優秀探路者,在國內率先研發落地了國際領先水平的單細胞高通量蛋白檢測平臺,並面向臨床需求開發和儲備了豐富的應用產品,為腫瘤領域精準醫學發展提供創新解決方案。BV持續看好精準組學技術在臨床落地的未來潛力,對公司進行了再次追加投資,並將繼續在該賽道的投資力度。」
  • 免疫治療:臨床腫瘤治療的新型策略——訪北京協和醫學院免疫學系副...
    編者按:7月11-12日,2020中國免疫學會臨床免疫分會年會線上會議召開。為期2天的會議,大咖眾多、精彩紛呈、乾貨滿滿,在線參會人數高達1.5萬人次。北京協和醫學院免疫學系副主任黃波教授在會上作了重要報告,近日記者就免疫治療在臨床腫瘤治療中的進展對黃波教授進行了專訪。
  • 錢其軍:精準醫療方興未艾 CAR-T技術需攻關突破
    朱曉穎 攝中新網南京3月20日電 (記者 朱曉穎)上海細胞治療研究院院長、上海細胞治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錢其軍20日在南京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精準醫療方興未艾,目前用於腫瘤治療的新興CAR-T技術處於爆發期的「前夜」,仍需要攻關突破、數據積累。當日,「白澤計劃」走進江蘇暨江蘇細胞治療集團籌備啟動儀式在南京舉行。
  • 宸安生物CEO:臨床成功率提升三倍,質譜流式技術撬開百億腫瘤免疫...
    而質譜流式技術作為備受矚目的高通量單細胞技術,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已於2018年將其納入腫瘤免疫療法臨床試驗指南,現如今,全球前十的藥企均已開始使用質譜流式進行伴隨診斷評價和創新療法開發。 近日,擁有「全球唯二」的質譜流式技術平臺的宸安生物完成了7000萬元B輪融資,藍鯨財經邀請到宸安生物創始人及CEO王宇翀分享其經驗。
  • 腫瘤治療或將實現「無創」 全新技術已進入臨床階段
    ,利用超聲產生的高溫「燒死」腫瘤組織。  未來,腫瘤治療也許可以告別手術進入「無創」時代,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講席教授陳亞珠近20年的時間都在努力的一件事情,她帶領團隊研發出的新一代超聲治療技術和系列產品在本屆工博會上一經亮相,就引得目光無數。這項「可視化」的超聲治療技術,可有效地提高了超聲治療的安全性和療效,將給廣大腫瘤患者帶來福音。
  • 泛半導體產業基地項目籤約落地江蘇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
    打開APP 泛半導體產業基地項目籤約落地江蘇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 徐州經濟技術開發 發表於 2021-01-08 10:40:05
  • 免疫療法提升腫瘤特異性臨床落地?
    近日在2016美國泌尿腫瘤學會年會上,Heat Biologics公司公布了基於熱休克蛋白(HSP)的免疫治療新藥vesigenurtacel-L(又名HS-410)的2期臨床初步結果。在非肌層浸潤膀胱癌患者中,HS-410顯示出了令人鼓舞的抗腫瘤活性,可以誘導機體產生強烈的腫瘤抗原特異性免疫反應。
  • NGS技術落地病理科,加速分子診斷臨床應用發展
    基於分子分型的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精準治療手段使腫瘤患者生存期及生活質量得到顯著提高。在這一趨勢下,以新一代測序(NGS)技術為代表的靶向精準檢測方法逐漸從科研實驗室走向臨床病理科的實際應用中。 2019中國病理年會期間,在羅氏診斷主辦的「NGS助力分子病理臨床研究專題研討會」上,我國多位分子病理領域知名專家學者共同探討了NGS在分子病理診斷中的應用前沿進展。
  • 【新技術】3D腫瘤顯微鏡可對腫瘤組織進行三維角度分析,簡化腫瘤...
    導言:傳統的腫瘤診斷是玻片成像技術,容易耗損病例組織,也不能全方面檢查病理組織,且處理周期長。為了改善這種狀況,維也納工業大學和慕尼黑工業大學一起開發了一項新技術:不僅可以查看腫瘤周圍組織健康程度、切割乾淨程度以及判斷後續是否需要手術或放療。目前臨床中病理檢查主要使用玻片成像技術(WSI),該技術可以掃描整個玻璃安裝的H&E染色切片。
  • 利用高通量單細胞測序技術 中山醫院破解肝癌術後復發臨床難題
    12月24日,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樊嘉院士團隊與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合作,在《細胞》(Cell)雜誌上刊發了一項肝癌早期復發相關的重磅研究成果,研究團隊採用單細胞全長轉錄組測序技術,首次從單細胞水平揭示了早期復發肝癌的特徵性免疫圖譜和免疫逃逸新機制,為進一步提升肝癌免疫治療的療效提供重要指導
  • 袁鵬飛:將基因編輯技術落地轉化
    博雅輯因首席技術官袁鵬飛表示,將基因編輯技術用落地轉化,有望在治療遺傳疾病、癌症等多種疾病中得到有效應用。  博雅輯因主要精力集中於基因編輯技術轉化和應用。他表示,「希望能夠把基因編輯技術這一目前比較前沿的技術,轉化落地成為創新療法,來為患者提供潛在的解決方案和更多的選擇。」當下,應用基因編輯技術來進行轉化的項目和產品還處於早期階段,主要集中於一些簡單的修復缺陷等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