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匯點訊 惡性程度高、治療預後差的膽管癌,是目前消化系統腫瘤研究領域的熱點和難點,不過這一治療領域近期有了突破性進展——天津醫科大學南開臨床學院王西墨團隊聯合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的研究成果在國際頂級學期刊《Nature》上發表。這一新技術已啟動在江蘇市場落地工作,記者就此話題採訪了江蘇省腫瘤醫院相關專家。
江蘇省疾控中心公布的最新「癌情」顯示:目前江蘇省癌症的年發病數約25萬人,男性和女性的惡性腫瘤年齡發病率在35歲前較低,從35歲開始隨年齡增長快速升高,於80—84歲年齡組達發病高峰。江蘇省腫瘤醫院副院長張勤介紹,目前江蘇腫瘤的5年生存率約為40%,「健康江蘇2030」提出,要把腫瘤患者5年生存率提高15%。實現這一目標,不僅要提高治療水平,也要把腫瘤科普宣傳、早診早治和腫瘤的康復管理統籌起來,實現腫瘤防治康一體化。
另一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是世界上膽管癌發病率最高的國家之一,據《2018中國癌症報告》統計,我國消化道腫瘤佔全部癌症發病率的43.3%。膽管癌在消化道腫瘤佔比約3%,屬於罕見病的一種,按此測算,每年膽管癌發病人數約4萬人。其發病率相對不高,但惡性程度僅次於胰腺癌,對患者影響嚴重,臨床界粗略估算,整體5年存活率小於10%。其病死率和手術復發率比例超過50%-70%,被視為另一個「癌王」。
專家介紹說,在生物學表現上,膽管位於膽汁引流和肝功能正常運轉的關鍵位置,因為解剖位置特殊和膽管癌腫瘤組織的「外殼」堅硬,膽管癌尤其是肝門部膽管癌患者對放化療均不敏感,一旦失去根治性手術機會,患者基本面臨「無藥可醫」的局面,且生存質量很差。
張勤副院長表示,中國科學家首創的載藥囊泡治療腫瘤技術的一項臨床轉化成果:其對膽管癌治療表現出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被視為全球膽管癌治療領域的全新突破,這意味著,在全球範圍內,針對失去手術機會的大多數膽管癌患者的治療,中國科學家實現了「零」的突破,有望走在世界前列。
文章第一作者、南開醫院張暉主任也指出,現有專家共識推薦的首選治療方案為手術切除,但因膽管癌患者前期症狀表現不明顯,當出現梗阻性黃疸明顯症狀就診時,膽管癌大都進展到中晚期階段,此時僅有20%不到的患者有根治性手術的機會。而膽管癌尤其是肝門部膽管癌手術難度大、危險性高,對醫生技術水平要求極高,並非所有醫院都可開展。目前針對中晚期膽管癌的膽管腔內治療,只能通過放置導管或支架解決膽道梗阻,並沒有針對腫瘤本身的治療。
中國科學家創新研發出的載藥囊泡治療腫瘤技術,已開展了為期5年的臨床轉化。載藥囊泡治療腫瘤技術是一項基於細胞外囊泡來源的、具有天然特性的創新性腫瘤治療技術,它將來源於腫瘤細胞的囊泡,與微量的化療藥物結合後,將化療藥物富集於囊泡內,並激活免疫反應,用於惡性腫瘤的治療。這是一項集生物化療和免疫治療為一體的新型抗腫瘤技術,也是當前全球範圍內熱門的將細胞外囊泡用於腫瘤治療方案中,臨床轉化進展最迅速且具獨創性的技術之一。
另據了解,膽管癌只是載藥囊泡治療腫瘤技術的適應症之一,據介紹,該技術的產品管線已涵蓋惡性胸腔積液、惡性腹水、肺癌、食管癌等實體瘤及其併發症。其對腫瘤細胞殺傷的作用機制研究和臨床轉化成果,已獲國際20餘篇國際頂級學術期刊刊登。該技術臨床轉化進展迅速,目前已作為一項成熟的技術,在江蘇、湖北、河北、安徽、湖南等7省市獲批上市。
交匯點記者 仲崇山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