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個防化機器人問世 可在核輻射條件下工作

2020-12-01 中國網

圖為防化機器人的機械手能抓起民用放射源,放進鉛盒。

趙傑攝

在日本核危機中,除了那些勇敢的工人,奮戰在一線的還有機器人。前不久,日本向德國政府請求提供遠程遙控機器人,以應對危機。如今,一些國家正相繼派出「機械戰士」到災難現場,協助進行清理工作。

機器人為什麼如此受重用?答案很簡單:在危機重重的環境下,人類有心無力,特種機器人卻可以不受太多影響。近日,東南大學儀器科學與工程學院和相關部門合作,研製出一臺核化偵察與應急處理遙操作機器人,可以在核輻射和有毒有害環境下協助人類救險。

7年研製成功

研製這樣一臺機器人,還得從2004年的一起事故說起。當時,一所高校實驗室被盜,放射源不見蹤跡,急壞了所有人。於是,相關部門和東南大學儀器科學與工程學院機器人傳感與控制技術研究所開始合作,計劃研製一臺核化偵察與應急處理遙操作機器人。

從2004年開始,東南大學儀器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機器人傳感與控制技術研究所所長宋愛國和他的團隊總共研製出五代機器人。最新的第五代機器人是今年年初才完成的。

日前,記者見到了這個神秘的核化偵察遙操作機器人,它重30公斤、長85釐米,渾身漆黑。據介紹,這個機器人主要用於人員無法到達、情況不明或高危作業區域,執行核輻射和化學、生物汙染的測量、取樣以及現場緊急情況處理等任務。

據了解,這個機器人成本不菲,一臺裸機的成本就要40萬元人民幣,再加上機械手,總價預計50萬元左右。「因為是特種機器人,機器人身上的很多部件都很特殊,僅機器人身上的一套數字傳輸系統和圖像無線傳輸系統就價值18萬元。」宋愛國告訴記者,要給機器人供給足夠的能量,就得配上更好的電池。為此,他跑遍了全國,才找到一款能量和體積比最優的電池,「這塊電池不僅輕巧,而且能量供給很足,價值差不多兩萬元。」宋愛國說。

核輻射毒氣洩漏都不怕

核化機器人的攝像頭是抗輻射的,可以連續使用5個小時也不損壞,穿的合金鋁盔甲密封性也很好。在機器內部,有一個小小的核探測儀,只要在事故現場轉一圈,周圍核輻射的情況都能靈敏地測量出來,還能畫出一幅輻射分布圖,並從中找到輻射強度最大的地方,那可能就是輻射源或是輻射的洩漏點。

找到這個最強點後,如果碰上的是民用放射源,機械手會把它抓起來,放進一個厚厚的鉛盒裡。如果是發生洩漏的核電站,核化機器人的任務就是找到洩漏點,並且把這些情況傳給後方。如果碰上閥門沒擰緊的情況,它也可以擰緊閥門。另外,在遇上有毒氣體或液體洩漏、地震等災難事件時,核化機器人也照樣能協助搶險。

日本核危機發生後,日本向德國政府請求提供遠程遙控機器人。德國的遠程遙控機器人大約半米高,身長約一米半,體重約600公斤,功率自然也大得多。不過,要說到靈活性和機動性,德國的遠程遙控機器人就遠不如這種核化機器人。在事故現場,如果碰上狹窄的樓梯,它連彎兒都轉不過來,而核化機器人卻能穿梭自如。

將研製水下防化機器人

「正常情況下,在5公裡範圍內可以對機器人進行遠程操控,遇到複雜的障礙物,也能達到1公裡以上。」宋愛國說,只要將控制系統的天線加大即可,遙控範圍將會擴大到20至30公裡。

專家們認為,核化機器人的誕生填補了國內同類技術的空白。

下一步,他還想研製一臺水下防化偵察遙操控機器人,現在已經在設計初步方案。宋愛國解釋,設計這樣一款機器人將面臨很多新問題。首先要全面防水,深水作業對材料的硬度、強度要求更高。和陸地上的機器人不同,水下機器人既要能在水底爬行,又要能在水中懸停,在結構上要進行全面改進。同時,在水中的通訊也是個問題,因為原有的傳輸系統無法使用。(據《現代快報》報導)

相關焦點

  • 我國造出耐核輻射機器人 可在「生命禁區」偵查救援
    (原標題:我國造出耐核輻射機器人 可在「生命禁區」偵查救援)
  • 這裡的機器人敢直面核輻射
    泡椒鳳爪經核輻射一照即可殺菌,大蒜用核輻射可防止發芽、延長保質期,天然寶石經核輻射後光芒更加璀璨……核輻射的巨大實用價值催生了一個產業。但核輻射又具有巨大的傷害力,利用核輻射就需要耐輻照的特殊機器人代勞。
  • 世界首個分子機器人問世,中國製造冷原子鐘,美國研製無需充電微型...
    世界首個分子機器人問世 ,能夠幫助建造其他分子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科學家們已經打造出世界上首個分子機器人,具備執行建造其他分子的能力。這種機器人是由150個碳原子、氫原子、氧原子和氮原子組成,只有百萬分之一毫米,能夠通過指令使用機器手臂建造分子貨物。
  • 解密核電應急機器人:強核輻射環境下的「孤膽英雄」
    小型水下異物打撈機器人要知道,在核電站裡,一個反應堆一小時的發電量約100萬度,價值40萬人民幣,一天就是一千萬左右。核電站每18個月一次的「體檢」,通常需要20天到30天。通過機器人代替人進行某些特種作業,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同時也能更好的保護人免遭輻射。
  • 研發團隊解密中國造核電機器人:打造核輻射環境中的最強身軀
    研發團隊解密中國造核電機器人:打造核輻射環境中的最強身軀 201719日,中科院特種光電智能化裝備研發團隊帶頭人馮常對該機器人團隊做了介紹。  「在每小時一萬西弗單位的核輻射環境下,人可能幾秒鐘內就會死去,但核電機器人依然能夠進行探測與直播,將數據傳輸到後臺。」馮常表示,當核洩漏等極端事件發生時,機器人能否在高溫、高輻射下進行正常工作,成為緊急救援的關鍵。
  • 這幾個機器人不怕核輻射
    科技日報成都6月19日電 (記者盛利)還記得福島核事故處置中,核輻射「摧毀」機器人的恐怖嗎?記者19日從中科院成都光電技術研究所獲悉,由陸地、水下等4臺應急機器人為一組的國內首套核電應急機器人已在該所研製成功,並於去年11月底交付大亞灣核電站。  超強核輻射環境是人類的禁區,對普通的工程機器人同樣如此。
  • 機器人在核輻射環境下工作
    第一顆原子彈的工作幾乎要依賴遙控機器人。他們沒有其他的工作方式與放射性物質接觸。他們用純機械耦合的遙控機器人。操作員將站在一邊的含鉛厚玻璃窗口,而機器人操縱材料在另一邊。電纜和管道提供了耦合。不久,這些系統精心設計的計數器平衡和非常低的摩擦表面。機械耦合提供了自然的力反饋。
  • AI提前9年預測老年痴呆;世界首個分子機器人問世 | 一周潮科技
    機器人方面,世界首個分子機器人問世,能夠幫助建造其他分子,是比較突出的事件。新型支付方面,英國迎來第一家刷手支付的超市,通過靜脈識別技術完成付費,我們在刷臉支付外又多了一個新選擇。機器人世界首個分子機器人問世,能夠幫助建造其他分子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科學家們打造出世界上首個分子機器人,具備執行建造其它分子等基本任務的能力。這種微型機器人只有百萬分之一毫米,它們能夠通過指令使用機器手臂建造分子貨物。這種機器人是由150個碳原子、氫原子、氧原子和氮原子組成的,每個個體都能夠操控單個分子。
  • 最小耐高溫等離子體電晶體問世
    原標題:最小耐高溫等離子體電晶體問世   >   美國猶他大學的研究人員研製了迄今為止最小的等離子體電晶體,其可承受核反應堆的高溫和離子輻射環境條件,有助於研製在戰場上收集醫用X射線的智慧型手機、實時監測空氣品質的設備、無需笨重的鏡頭和X射線光束整形裝置的X射線光刻技術。
  • 核輻射的危害 你知道嗎?
    帽簷的橡膠面罩可保證與所佩戴的防毒全面罩密封貼合,從而做到全身密閉,有效防範核氣溶膠、傳染性介質和有害化學品等生化物質的汙染和侵害。 · 在同時應對X、β、γ射線等核輻射危害時,可在防沾染服外適配核輻射應急防護背心、佩戴核輻射防護手套,對頭部、甲狀腺、脊柱、胸腹、性腺等主要器官和手部進行有效的屏蔽防護。
  • 世界首個模擬發電細胞「電器官」問世 靈感源於電鰻
    世界首個模擬發電細胞「電器官」問世 靈感源於電鰻 原標題:   圖片來自網絡  科技日報北京12月13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雜誌12日發布了一項工程學最新進展:歐洲科學家報告了首個模擬發電細胞的「電器官」。這是一種利用生物相容性材料製成的柔性超級電源,靈感源於電鰻,符合軟體機器人的需求,並將在移植物、可穿戴設備上發揮巨大潛力。
  • DIY機器人:神通廣大的核輻射探測機器人設計方案,完整流程框圖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56921.htm一、項目概述1.1 引言近期日本地震及其引發核輻射的影響,人們對地震和核輻射的危機意識進一步增強
  • Nature:可行走、可注射入人體的四腳機器人「大軍」問世
    本文介紹最新一期《自然》雜誌發布了由康奈爾大學研究人員創造的首個含半導體元件的行走微型四腳機器人,該機器人尺寸小於 0.1mm,可通過雷射控制其腿部行走。這種微型機器人大約有 5 微米厚(1 微米是一米的百萬分之一)、40 微米寬、40 到 70 微米長,可由標準光刻工藝製造而成,並能夠進行大規模生產,一個 4 英寸的矽片可同時製造約 100 萬個這種機器人。
  • 可行走、可注射入人體、尺寸小於0.1mm的四腳機器人問世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文丨學術頭條8 月 26 日,最新一期《自然》雜誌發布了由康奈爾大學研究人員創造的首個含半導體元件的行走微型四腳機器人,該機器人這種微型機器人大約有 5 微米厚(1 微米是一米的百萬分之一)、40 微米寬、40 到 70 微米長,可由標準光刻工藝製造而成,並能夠進行大規模生產,一個 4 英寸的矽片可同時製造約 100 萬個這種機器人。
  • 中國首個共享單車樂園問世 面向全球徵集藝術作品
    中國首個共享單車樂園將問世,並面向全球徵集藝術作品。主辦方提供中新網北京9月12日電(記者 閆曉虹) 「平衡世界-共享單車煥生季」2019 ECO-ART全球生態藝術大展12日在中央美術學院啟動,將在國內打造首個共享單車主題田野樂園,面向國內外50家頂尖藝術院校徵集以共享單車為主題的藝術煥生作品將在樂園中展示。
  • 中國首個智慧機器人網絡協作大腦「河圖」發布
    原標題:中國首個智慧機器人網絡協作大腦「河圖」發布   記者19日獲悉,中國人工智慧「獨角獸」曠視科技推出機器人戰略,重磅發布首個智慧機器人網絡協作大腦——河圖(Hetu),未來5年將連接超10億個機器人以期創造更大價值。
  • 可行走、可注射入人體、尺寸0.1mm的四腳機器人「大軍」問世
    8 月 26 日,最新一期《自然》雜誌發布了由康奈爾大學研究人員創造的首個含半導體元件的行走微型四腳機器人,該機器人尺寸小於 0.1mm(約為人頭髮寬度),可通過雷射控制其腿部行走。這種微型機器人大約有 5 微米厚(1 微米是一米的百萬分之一)、40 微米寬、40 到 70 微米長,可由標準光刻工藝製造而成,並能夠進行大規模生產,一個 4 英寸的矽片可同時製造約 100 萬個這種機器人。
  • 北京14個重點區部署處突醫療車 可防毒防化防爆(圖)
    □裝備處突專車防毒防化防爆  由市紅十字會投入3000餘萬元購置的20輛新型醫療專用車專用於突發事件現場的人道救援救治。每輛車造價150萬,其中車輛本身需花費八九十萬元,剩餘費用用於車輛改裝、各類物品的購置。  這些紅白主色的999處突維穩醫療車相較於普通急救車更具有越野性能,並標有明顯英文標識,可方便外國傷病員辨認。
  • 國內首臺RV減速器擺線輪成形砂輪磨齒機樣機在洛問世
    我市機器人產業又有一項重大技術突破!記者近日從洛陽國艦齒輪傳動有限公司(下稱「國艦齒輪」)了解到,由該公司與河南科技大學聯合研製生產的國內首臺RV減速器擺線輪成形砂輪磨齒機樣機已問世。該產品主要用於RV減速器擺線輪的生產製造,使國內RV減速器擺線輪製造能力進一步提升,對實現RV減速器國產化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 Nature:可注射入人體、尺寸小於0.1mm的四腳機器人「大軍」問世!!
    8 月 26 日,最新一期《自然》雜誌發布了由康奈爾大學研究人員創造的首個含半導體元件的行走微型四腳機器人,該機器人尺寸小於 0.1mm(約為人頭髮寬度),可通過雷射控制其腿部行走。這種微型機器人大約有 5 微米厚(1 微米是一米的百萬分之一)、40 微米寬、40 到 70 微米長,可由標準光刻工藝製造而成,並能夠進行大規模生產,一個 4 英寸的矽片可同時製造約 100 萬個這種機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