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發團隊解密中國造核電機器人:打造核輻射環境中的最強身軀

2020-12-01 中國新聞網

研發團隊解密中國造核電機器人:打造核輻射環境中的最強身軀

2017-06-19 20:22:41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劉湃

  中新社成都6月19日電(楊珺)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簡稱中科院光電所)與中廣核核電運營有限公司(簡稱CNOC)聯合研發的核電機器人團隊亮相,並開始在廣東大亞灣服役。19日,中科院特種光電智能化裝備研發團隊帶頭人馮常對該機器人團隊做了介紹。

  「在每小時一萬西弗單位的核輻射環境下,人可能幾秒鐘內就會死去,但核電機器人依然能夠進行探測與直播,將數據傳輸到後臺。」馮常表示,當核洩漏等極端事件發生時,機器人能否在高溫、高輻射下進行正常工作,成為緊急救援的關鍵。

  據了解,自2011年福島核洩漏事故後,世界各國都加強了對於強輻射環境下的機器人研究。目前德國EMSM系列、美國SASIN系列機器人都能夠在真實的高輻射環境應用,且可遠距離操控。

  「這次光電所投入使用的機器人主要優勢在無線傳輸系統及耐強輻射的攝像技術。」馮常表示,光電所研發的核電機器人攝像頭可在每小時一萬西弗單位的輻射劑量下工作,是目前世界上耐輻射鏡頭所能承受的最大劑量核輻射,且鏡頭材料全部由中國生產。

  此外,機器人在現場採集的視頻可實現高清數位化無線傳輸,傳輸像素為200萬至500萬,傳輸半徑達到4至5公裡。

  據介紹,近日亮相的核電機器人團隊有五個成員,包括陸地巡檢機器人、水下多功能智慧機器人、水下巡檢機器人、異物打撈機器人及小型水下觀測機器人。「它們將主要完成核事件發生後的現場偵查與異物處理。正常環境中,每18個月核電站會進行停堆大修,核電機器人也可以在核反應堆水池、乏燃料水池中進行異物處理。」馮常表示。

  據了解,由於核電機器人在進入核電站後易被「活化」為核汙染源,為防止再度汙染,進入核電站後基本都放在「控制室」至其壽命終止,「可謂終身服役」。

  馮常同時表示,目前核電機器人在耐輻射、耐高溫方面得到了較大提升,但在智能化、可靠性方面還需要提升。他認為,下一步核電機器人發展的思路將是平臺化、標準化與模塊化。「我們做好一個平臺,就像核電機器人的大腦,根據不同的場景將不同模塊與工具庫進行組裝,形成適應場景的功能。」馮常表示。(完)

相關焦點

  • 解密核電應急機器人:強核輻射環境下的「孤膽英雄」
    這些看似不難的舉動,在強烈的核輻射環境中,若要人親自來完成,就成了大難題。機器人責任重大,它們成為了深入「禁地」的「孤膽英雄」。比如在反應堆內部,反應堆水池裡是不允許有異物的。但是偶爾會掉落一些細小部件。曾經人們使用過長杆打撈,像魚竿,前面吊著攝像機鏡頭,伸進水裡四處撈,或者再吊個小重錘,外面包上一圈膠布,通過膠粘的方式打撈異物。
  • 這裡的機器人敢直面核輻射
    2002年,機器人技術及應用四川省高校重點實驗室成立,專注於競賽機器人研發;2012年底,特殊環境機器人技術四川省重點實驗室在原基礎上成立,在十餘年的發展中,經過不斷調整,實驗室辦公地點逐步分散。  從「省高校重點」到「省重點」,兩字之差背後是實驗室邁出的關鍵一步。
  • 這幾個機器人不怕核輻射
    科技日報成都6月19日電 (記者盛利)還記得福島核事故處置中,核輻射「摧毀」機器人的恐怖嗎?記者19日從中科院成都光電技術研究所獲悉,由陸地、水下等4臺應急機器人為一組的國內首套核電應急機器人已在該所研製成功,並於去年11月底交付大亞灣核電站。  超強核輻射環境是人類的禁區,對普通的工程機器人同樣如此。
  • 中國首個防化機器人問世 可在核輻射條件下工作
    趙傑攝在日本核危機中,除了那些勇敢的工人,奮戰在一線的還有機器人。前不久,日本向德國政府請求提供遠程遙控機器人,以應對危機。如今,一些國家正相繼派出「機械戰士」到災難現場,協助進行清理工作。機器人為什麼如此受重用?
  • 我國造出耐核輻射機器人 可在「生命禁區」偵查救援
    (原標題:我國造出耐核輻射機器人 可在「生命禁區」偵查救援)
  • 濱州醫學院聯手世界頂級康復機器人團隊 打造國內一流高端平臺
    會上,濱州醫學院康復工程研究院與深圳市邁步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據了解, 深圳市邁步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由海歸博士團隊和資深機器人行業從業者創立的醫療康復機器人科技公司,專注於打造智能康復體系,通過機器人、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提升康復醫療的效率和效果
  • 湖南千智機器人:深入「禁地」的「特種尖兵」
    「險境」中的防疫戰士2020年3月2日,湖南千智機器人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最新研發的防疫機器人(以下簡稱「湖南千智」)成了湘潭新流量網紅。一時間媒體爭相報導,照片、視頻在網絡中廣泛傳播。畫面中,兩臺防疫機器人在工作人員遙控下,對市中心醫院發熱門診進行全方位、無死角噴霧消毒。
  • 星際爭霸中自帶核輻射的單位,傷敵一千自損八百
    後來慢慢的,聯邦政府發現科學船其在實驗過程中產生的一些「副產品」能夠應用於戰場之上。比如他原本為醫療兵研發的納米機器人,如果數量夠多的話還可以來維修一些機械裝置,因此能夠實現在戰場上實時的「治療」坦克、禿鷲戰車、歌利亞機器人這些單位,省去了大量的SCV駕駛員。
  • 一次意外試驗後,上交大團隊研發出可反覆加密解密的隱形墨水
    一次意外試驗後,上交大團隊研發出可反覆加密解密的隱形墨水 澎湃新聞記者 周航 2017-11-02 11:52 來源:
  • DIY機器人:神通廣大的核輻射探測機器人設計方案,完整流程框圖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56921.htm一、項目概述1.1 引言近期日本地震及其引發核輻射的影響,人們對地震和核輻射的危機意識進一步增強
  • 中國「雲雀」首次實現機器人化高海拔環境科考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9月11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獲悉,由該所研製的「雲雀」自主飛行機器人近日在青藏高原開展高海拔冰川與湖泊智能化科考工作,實現了我國首次機器人化高海拔環境科考。
  • 前瞻機器人產業全球周報第82期:鍾南山團隊研發智能咽拭子機器人...
    :智慧機器人咽拭子採集質量不劣於人工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13日發布消息稱,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團隊與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劉浩團隊聯合開發智能咽拭子機器人。新松機器人智慧產業園項目啟動8月15日,新松機器人智慧產業園項目在空港經濟區新松機器人研發生產基地啟動,佔地面積62000平方米,建築面積43000平方米,由兩個生產車間和一棟綜合研發樓組成,用於開展工業機器人研發、創新、中試、生產製造及機器人集成應用。
  • 中國研製「雲雀」飛行機器人,實現首次機器人化高海拔環境科考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自主研製的「雲雀」自主飛行機器人在青藏高原開展高海拔冰川與湖泊智能化科考工作,實現了我國首次機器人化高海拔環境科考。為此,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支持下,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等國內技術團隊,圍繞高海拔極端環境下的機器人移動與作業技術開展聯合攻關。
  • 江蘇泰隆集團:集聚「最強大腦」打造產業「標杆」
    建成年產10萬套擺線包絡精密減速器柔性生產線,滿足國內機器人企業對於擺線包絡精密減速器的需求。同時,產業鏈將延伸至成套智能工業機器人及電動汽車的輪轂驅動裝置。  公司發揮上海交通大學在熱處理工藝的數值模擬、動態碳勢控制、全流程質量控制等方面的技術優勢,與上海交通大學院士團隊進行產學研合作,開展減速機齒輪材料與熱處理工藝的研究和開發。
  • 上海交大研製六足仿生機器人「六爪章魚」用於核電救災
    「六爪章魚」使命重大「六爪章魚」可不僅僅是外形引人注目,由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學院重裝所研製的這種救援機器人,具有意義重大的使命——在核電站等核輻射環境下進行緊急救災。它具備深入複雜危險環境的工作能力,可在化學汙染、水下和火災等環境下完成探測、搜索和救援等任務。
  • 中國研製「雲雀」飛行機器人 實現首次高海拔環境科考
    中新網瀋陽9月11日電 (王景巍)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簡稱:瀋陽自動化所)11日發布消息,由該所自主研製的「雲雀」自主飛行機器人在青藏高原開展高海拔冰川與湖泊智能化科考工作,實現了中國首次機器人化高海拔環境科考。
  • 俄媒:中國海洋館要推出「海豚仿生機器人」,保護環境的又一步?
    報導稱,紐西蘭智能生物遊樂(Animatronic Entertainment Portfolio,AEP)聯合創始人米蘭妮朗洛茨(Melanie Langlotz)和王理受邀前往中國打造海洋館。但他們建議,採用海豚仿生機器人,代替原本計劃裡向水池投放的海豚和鯨魚。
  • 中國科大研發柔性機器人手爪 可抓豆腐紙張玻璃杯
    中新社合肥12月11日電(記者 吳蘭) 同一操作環境下,抓起細嫩的豆腐、薄薄的紙張、易滑的玻璃杯……對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簡稱中國科大)自主研發的一款柔性機器人手爪來說,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據悉,量產後這款手爪成本預計在1000元人民幣以下。
  • 中科院與央視共尋「最強機器人」
    中科院科學傳播局與央視綜合頻道合作,共同推出《人機大戰》項目,搭建一個高水準的科普擂臺,邀請國際和國內的頂尖人工智慧向最強人類發起挑戰。目前已有來自中科院有關研究所、國內高校、硬科技創新聯盟、高科技創業公司等數十家人工智慧研發機構參與。
  • 「2018年度中國智慧機器人十大品牌總評榜」榮耀揭曉
    品牌排行網致力於推動中國消費方式品牌化,構建良好的消費環境。活動創辦以來反響熱烈,不僅吸引了國內近一半的品牌和經銷商的參與,同時也被新浪、網易、新華、中國、搜狐等70多家知名網媒高度關注,共享品牌盛宴。各大媒體的報導,為國內優秀品牌團聚人氣,提高品牌知名度、影響力提供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