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成都6月19日電(楊珺)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簡稱中科院光電所)與中廣核核電運營有限公司(簡稱CNOC)聯合研發的核電機器人團隊亮相,並開始在廣東大亞灣服役。19日,中科院特種光電智能化裝備研發團隊帶頭人馮常對該機器人團隊做了介紹。
「在每小時一萬西弗單位的核輻射環境下,人可能幾秒鐘內就會死去,但核電機器人依然能夠進行探測與直播,將數據傳輸到後臺。」馮常表示,當核洩漏等極端事件發生時,機器人能否在高溫、高輻射下進行正常工作,成為緊急救援的關鍵。
據了解,自2011年福島核洩漏事故後,世界各國都加強了對於強輻射環境下的機器人研究。目前德國EMSM系列、美國SASIN系列機器人都能夠在真實的高輻射環境應用,且可遠距離操控。
「這次光電所投入使用的機器人主要優勢在無線傳輸系統及耐強輻射的攝像技術。」馮常表示,光電所研發的核電機器人攝像頭可在每小時一萬西弗單位的輻射劑量下工作,是目前世界上耐輻射鏡頭所能承受的最大劑量核輻射,且鏡頭材料全部由中國生產。
此外,機器人在現場採集的視頻可實現高清數位化無線傳輸,傳輸像素為200萬至500萬,傳輸半徑達到4至5公裡。
據介紹,近日亮相的核電機器人團隊有五個成員,包括陸地巡檢機器人、水下多功能智慧機器人、水下巡檢機器人、異物打撈機器人及小型水下觀測機器人。「它們將主要完成核事件發生後的現場偵查與異物處理。正常環境中,每18個月核電站會進行停堆大修,核電機器人也可以在核反應堆水池、乏燃料水池中進行異物處理。」馮常表示。
據了解,由於核電機器人在進入核電站後易被「活化」為核汙染源,為防止再度汙染,進入核電站後基本都放在「控制室」至其壽命終止,「可謂終身服役」。
馮常同時表示,目前核電機器人在耐輻射、耐高溫方面得到了較大提升,但在智能化、可靠性方面還需要提升。他認為,下一步核電機器人發展的思路將是平臺化、標準化與模塊化。「我們做好一個平臺,就像核電機器人的大腦,根據不同的場景將不同模塊與工具庫進行組裝,形成適應場景的功能。」馮常表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