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造出耐核輻射機器人 可在「生命禁區」偵查救援

2020-12-01 網易新聞

(原標題:我國造出耐核輻射機器人 可在「生命禁區」偵查救援)

據新華社成都6月21日電(記者 吳曉穎)高懸的機械手臂、圓圓的攝像鏡頭,大的狀如一輛坦克有100多公斤,小的形如幾隻捆綁在一起的炮彈僅有十多公斤……這組四個機器人看似其貌不揚,卻有著特殊的本領,它們能在人類生命禁區的超強輻射環境下偵查救援,猶如「特種部隊」,是我國自主研發的耐核輻射機器人。

由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與西南科技大學、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經過近兩年時間聯合研發的這組機器人,攻克了強輻射環境可靠通信、輻射防護加固等核用機器人關鍵技術,並於近日榮獲2016年度四川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高耐輻射技術是核心技術之一。普通機器人在高輻射環境中會「死機」:機器人的「四肢」材料會老化,「大腦」晶片控制中心被損毀、「眼睛」攝像機會黑屏。如2011年日本發生福島核洩漏事故後,進入洩漏區工作的機器人就因不耐輻射性而很快「癱瘓」。

這組核電應急機器人可以承受65 的高溫,其攜帶的相機等傳感器,可以在每小時1萬個西弗(Sv)的核輻射環境中工作,特別是水下高清耐輻射攝像系統採用了獨特輻射屏蔽技術,可在水平方向360度旋轉無盲區,在水下100米工作也依然穩定可靠。

(原標題:我國造出耐核輻射機器人 可在「生命禁區」偵查救援)

本文來源:中原網-鄭州日報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這幾個機器人不怕核輻射
    科技日報成都6月19日電 (記者盛利)還記得福島核事故處置中,核輻射「摧毀」機器人的恐怖嗎?記者19日從中科院成都光電技術研究所獲悉,由陸地、水下等4臺應急機器人為一組的國內首套核電應急機器人已在該所研製成功,並於去年11月底交付大亞灣核電站。  超強核輻射環境是人類的禁區,對普通的工程機器人同樣如此。
  • 解密核電應急機器人:強核輻射環境下的「孤膽英雄」
    不過水下異物打撈機器人就聰明多了,不僅耐輻射、防水和耐高溫,它進入水池後,通過自身視覺等傳感器,能迅速定位到異物,「眼神機敏」。隨後它會通過機械臂的爪手將異物夾取,並打撈出來,「手臂靈活」。若是打撈很小的異物,它還可以把機械爪手換成類似吸塵器的吸盤,輕鬆將異物吸出來。
  • 研發團隊解密中國造核電機器人:打造核輻射環境中的最強身軀
    19日,中科院特種光電智能化裝備研發團隊帶頭人馮常對該機器人團隊做了介紹。  「在每小時一萬西弗單位的核輻射環境下,人可能幾秒鐘內就會死去,但核電機器人依然能夠進行探測與直播,將數據傳輸到後臺。」馮常表示,當核洩漏等極端事件發生時,機器人能否在高溫、高輻射下進行正常工作,成為緊急救援的關鍵。
  • 救援機器人來了!
    中國機器人產業高速發展   自1954年世界上第一臺機器人誕生以來,世界工業發達國家已經建立起完善的工業機器人產業體系。我國機器人研發起步於20世紀70年代,產業發展可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2010年以後,我國機器人裝機容量逐年遞增,開始面向機器人全產業鏈發展。
  • DIY機器人:神通廣大的核輻射探測機器人設計方案,完整流程框圖
    ,為此本組設計並製作一個尋跡智慧機器人,根據一定要求完成從出發區到輻射探測區的避障、探測、救援任務,模擬危機發生時機器人救災情況。1.2 項目背景/選題動機鑑於近期日本地震及其引發核輻射的影響,本設計主要實現尋跡智能救援機器人探測核輻射及其實行救援任務,結合實際情況,模擬救援行動。二、需求分析2.1 功能要求根據一定要求完成從出發區到輻射探測區的避障、探測、救援任務。
  • 核輻射擴散至禁區外,居然又是人禍?
    但火舌卻入侵了充滿核輻射殘留的車諾比禁區,烏克蘭再次面臨著核輻射的威脅。「撤離區」也可以理解為「禁區」,是1986年車諾比災難後建立的。其實就是指在爆炸發生後,會被核輻射嚴重汙染的區域。這片區域不光包括車諾比市本身,還有周邊一系列村莊和城市。當年爆炸後,當局用各種鐵絲網和鐵刺,人為圍擋出來了一個半徑就有29公裡的禁區。在爆炸伊始,這片區域承受的輻射量足足相當於400枚美國向廣島投放的原子彈。
  • 這裡的機器人敢直面核輻射
    泡椒鳳爪經核輻射一照即可殺菌,大蒜用核輻射可防止發芽、延長保質期,天然寶石經核輻射後光芒更加璀璨……核輻射的巨大實用價值催生了一個產業。但核輻射又具有巨大的傷害力,利用核輻射就需要耐輻照的特殊機器人代勞。
  • 核輻射到底有什麼危害?
    核輻射的倖存者,不能洗頭的原因是為了保護身體。 核輻射後為啥不能立即洗頭 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什麼是核輻射。要了解核輻射就得先了解一下什麼是輻射?其實只要是溫度高於絕對零度(零下273.15度)的物質都會向外輻射能量。只不過有的輻射能量高,有的能量低。
  • 湖南千智機器人:深入「禁地」的「特種尖兵」
    電影《拆彈專家2》中,一個形如坦克的黑色機器人在拆彈專家遙控下,深入現場抓取炸彈,有效保護了工作人員的生命安全。這一組緊張而刺激的畫面給觀影者留下了深刻印象。這個黑色機器人並非道具,也不是孤品。在現實中,它和它的「兄弟」們早已進入人們的生活。它們有個統一的名字——特種機器人。
  • 中國的「百慕達」危險禁區,竟造出「跨海大橋」
    中國的「百慕達」危險禁區,竟造出「跨海大橋」 福建平潭海峽造出「跨海大橋」。
  • 地震救援機器人什麼時候能夠全面開工?
    在汶川地震中,雖然我國在進行了積極的救援,但是結果依然使我們目不忍視。可喜的是,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地震救援機器人已經小有成果,也許在將來,地震救援將會更加高效。加州伯克利大學的研究人員借鑑蟑螂靈活的外骨骼結構,製造出一款機器人雛形,更加適應狹窄崎嶇的地面環境。這個蟑螂機器人可以順利通過不到自己身高一半的狹窄空間,這也使得它擁有了鑽進廢墟瓦礫,搜尋地震倖存者生命跡象的潛能。
  • 車諾比30周年:我國核事故醫學救援體系一覽
    核洩漏造成的環境汙染和對人體的嚴重損傷已經有很多報導,而醫學救援是核應急救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內容。作為救死扶傷的醫務工作者,隨時有可能衝向一線。那麼我國的核事故醫學救援體系是怎樣的?健康界做了相關梳理。核事故醫學救援文件我國核事故醫學救援體系始建於2003年9月。
  • 2020年真是不平凡一年:車諾比突然爆發大火,核輻射爆漲16倍
    近期,車諾比禁區爆發大火,火勢非常兇猛,附近地區的輻射強度已經超過正常數值超標16倍。美國衛星發現,這一地區的大火導致帶著強輻射的煙塵都在快速向周邊地區快速蔓延,包括烏克蘭其他地區和俄羅斯。」蓋格計數器顯示的數值甚至是正常輻射量的數十倍,所以消防員只穿耐高溫的隔熱服是無法滿足防護條件的。現在已經有5架米8直升機正在參與救火,同時,防化部隊已經進入現場勘察。厚重的防化服,不僅可以避免核輻射,還可以抵抗大火的高溫,就是人員穿著很受罪,但是也比遭到致命核輻射侵襲要好多了。
  • 鮮為人知的蘇聯無人機,圖-143鴨翼布局自帶隱身,還能偵查核輻射
    這是因為圖-143簡潔的外表具備一定的隱身能力,作為以偵查為主的無人機,圖-143基本不需要外掛,也進一步增加了隱身性能。除了在戰場上的應用之外,這款圖143還可以搭載核輻射的檢測設備進行偵察。在1986年,車諾比核電站發生了嚴重的核洩漏事故,當時這款圖143就被用來偵察現場的核輻射,為救援行動提供了便利。
  • 中國最新型機器人偵查、打擊、救護瞬間完成,是機器人中的豪傑
    這裡設想一系配備於班級作戰單元的戰場機器人及無人機,其低成本和多功能性便於在基層部隊廣泛配備,偵查、打擊、救護瞬間完成,是機器人中的豪傑。一臺「蠍子」小型戰場機器人配備於一個編制班,可由專人使用軍用單兵平板電腦遙控控制,班中其他隊員則為戰鬥人員。該機器人可執行偵查、警戒、槍械及榴彈射擊、小型無人機及小型飛彈發射、探雷排雷、拖救傷員、戰場傳遞彈藥藥品等任務。
  • 中國首個防化機器人問世 可在核輻射條件下工作
    答案很簡單:在危機重重的環境下,人類有心無力,特種機器人卻可以不受太多影響。近日,東南大學儀器科學與工程學院和相關部門合作,研製出一臺核化偵察與應急處理遙操作機器人,可以在核輻射和有毒有害環境下協助人類救險。7年研製成功研製這樣一臺機器人,還得從2004年的一起事故說起。當時,一所高校實驗室被盜,放射源不見蹤跡,急壞了所有人。
  • 凌天消防排煙機器人,防爆等級超過IIBT6,大型火災救援利器
    技術背景2019年以來,隨著我國市場化經濟發展越來越快,地鐵開挖、開山隧道、大跨度商業建築等項目層出不窮,這些建築在幫助我國群眾提升出行和生活效率的同時,也同樣隱藏著極大的火災隱患。火災一旦發生,爆炸具有破壞力。
  • 從180米高空落下的「先遣部隊」,輕巧耐「摔」的變形機器人與無人機搭配救援!
    兩年前,Squishy Robotics公司的CEO Alice Egugino,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機械工程學院的教授,與美國航天局合作研究出一種可以利用遙控來移動的,用來探索其他星球表面的機器人。這項研究起源於Alice Agogino教授在閱讀國際紅十字會的報告時,發現救援人員傷亡情況十分嚴重,而有一部分的傷亡是由於對於災害現場的認識不足。
  • 機器人也會怕福島核輻射
    (東京電力公司)表示,他們之前派出去的偵察機器人因為輻射的關係,每次還沒有達到預定偵查位置就已經死機了。他們預計當時的地震和海嘯,使得核電站內高達600頓的有毒性物質洩露,而現在他們在偵查機器人能夠達到指定位置確認災害前,他們無法到現場去作業。
  • 核輻射創造了生命
    核輻射可能是行星上是否有生命的關鍵因素。Melissa Weiss核輻射可能是行星上是否有生命的關鍵因素。在核輻射的產生過程中,熱量會被釋放出來,而這對於一個巖石質的行星能否擁有板塊構造,能否擁有適量的火山活動,乃至是否擁有大氣層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