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4月26日,車諾比核電站4號機組反應堆爆炸,大量強放射性物質洩漏,釀成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嚴重的核洩漏事故。這是首例被國際核事件分級表評為第七級事件的特大事故。
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島縣的福島第一核電站發生核洩漏事故,這是第二例被評為第七級事件的特大事故。
核洩漏造成的環境汙染和對人體的嚴重損傷已經有很多報導,而醫學救援是核應急救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內容。作為救死扶傷的醫務工作者,隨時有可能衝向一線。那麼我國的核事故醫學救援體系是怎樣的?健康界做了相關梳理。
核事故醫學救援文件
我國核事故醫學救援體系始建於2003年9月。當年發展改革委、衛生部編制發布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救治體系建設規劃》,首次提出要「建立完善職業中毒醫療救治和核輻射應急救治基地,承擔職業中毒、化學中毒、核輻射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集中定點收治任務」。指出「在有核電站、核設施、大型核輻射裝置的重點省份建設核輻射應急救治基地,上述基地以依託實力較強的綜合醫院建立相應病區為主。」 同年衛生部發布了《衛生部核事故與輻射事故應急預案》(衛法監發〔2003〕53號)。
經過十餘年的建設,我核事故醫學救援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管理體系。2009年衛生部對《衛生部核事故與輻射事故應急預案》進行了修訂,明確了我國各級醫療機構在核事故應急醫療救援中的職責。
核事故醫學救援機構建設
國家核事故和輻射事故衛生應急組織體系
如圖所示,我國核事故醫學救援體系分為四個層面:衛生部核事故醫學應急中心、國家級核和輻射損傷救治基地、相關醫療機構和放射衛生機構。
衛生部核事故醫學應急中心
醫學救援的最高指導機構是衛生部核事故醫學應急中心(以下簡稱應急中心)。應急中心設在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輻射防護與核安全醫學所。中心下設臨床部、監測評價部和技術後援部。
第一臨床部設在中國醫學科學院放射醫學研究所和血液病醫院,第二臨床部設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和人民醫院,第三臨床部設在解放軍307醫院。監測評價部設在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輻射防護與核安全醫學所,技術後援部設在軍事醫學科學院。
核和輻射損傷救治基地
2005年我國啟動核輻射損傷救治基地建設,目前衛生部核事故醫學應急中心下轄17個核輻射損傷救治基地。。
國家級核和輻射損傷救治基地的主要任務是:承擔全國核事故和輻射事故醫療救治支援任務,開展人員所受輻射照射劑量的監測和健康影響評價,以及特別重大核事故和輻射事故衛生應急的現場指導;開展輻射損傷救治技術培訓和技術指導。如中國醫學科學院放射醫學研究所2007年成立"國家級核事故醫學應急救治基地(天津基地)"。
省級核和輻射損傷救治基地的主要任務是:承擔轄區內核事故和輻射事故輻射損傷人員的救治和醫學隨訪,以及人員所受輻射照射劑量的監測和健康影響評價;協助周邊省份開展核事故和輻射事故輻射損傷人員的救治和醫學隨訪,以及人員所受輻射照射劑量的監測和健康影響評價;負責核事故和輻射事故損傷人員的現場醫學處理。
相關醫療機構和放射衛生機構
相關醫療機構包括放射病、血液病、腫瘤或燒傷專科的專科醫院或綜合醫院以及職業病防治院、急救中心等,承擔轄區內的核事故和輻射事故醫療救治任務,負責事故傷病員的救治、轉運和現場醫學處理等任務。已建立核和輻射損傷救治基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由基地負責醫療救治任務。
放射衛生機構包括承擔放射衛生工作的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職業病防治機構和衛生監督機構等,承擔轄區內的核事故和輻射事故衛生應急放射防護和輻射劑量估算任務。
救援體系新進展
2015年,第三軍醫大學、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蘇州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原核工業總醫院)等機構成為 "國家核應急醫學救援技術支持中心"及"國家核應急醫學救援分隊"。
在我國核應急準備與響應能力體系中,國家核應急醫學救援技術支持中心主要承擔國家核應急準備與響應中涉及醫學研究與技術支持的任務,包括輻射損傷救治、公眾輻射防護、應急心理救援、健康風險評估等相關技術儲備和科學研究。
國家核應急醫學救援分隊重點承擔快速就近支援核應急現場醫學救援任務,指導並協助一線救援力量開展現場醫學救治、傷員轉運、個人受照劑量監(檢)測、受照人員心理評估與幹預等,並根據需要承擔跨區支援任務。
(本文綜編自中國疾控中心官網、科學網、原衛生部官網、醫科院放射醫學研究所官網、蘇州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官網等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