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外來物種入侵問題十分嚴峻,我們所熟知的外來物種就有很多,像清道夫、福壽螺、非洲大蝸牛、鱷雀鱔、巴西龜等一些對生態環境影響嚴重的生物。但我們所了解的只是冰山一角,
根據水產、林業等部門綜合統計,目前全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物種,光是這個數字就令人擔憂,而更令人擔憂的是這個數字還在持續增長…
比如這種斑點魚,無聲無息,卻已幾乎在全國各地的自然水域悄然入侵.......
兩年前,我們就在後臺頻繁收到一些江浙滬地區釣魚愛好者的爆料,稱在周邊的江河水域裡,釣到一些奇怪的「羅非魚」。
它們的看外形很像羅非魚,但這種「羅非魚」身上的顏色較為豐富,頭胸部至腹部呈淡橙黃色,背部呈淡青灰色,反觀大家熟悉的羅非魚,身上只呈灰色和棕色,兩者差異較大。
江浙滬地區不少釣魚人都碰到過這種「怪魚」
其實,這是一種比羅非魚體型更小,但更兇猛的外來物種——太陽魚,也叫太陽鱸,是鱸形目下的一種小型雜食魚。
「這魚實在太多了,光一上午就釣了不下十條,之前沒有那麼多的,最近感覺衢江裡這個魚越來越多了這種魚了......」
一位浙江釣魚人周先生曾向我們爆料,當時他就擔心這種這種入侵物種蔓延開來——事實上確實如此,如今不僅是衢江裡有發現這種「太陽魚」,在江蘇雲龍湖、太湖、錢塘江等江河湖泊裡,都有太陽魚的蹤影沒......
太陽魚最早是在廣東、福建「登錄」,然而隨著其養殖產業在全國範圍內的迅速發展,如今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江河裡,都有太陽魚出沒的記錄。
比如被認為相對較為「地理隔絕」,不易遭受物種入侵的四川地區,都成了太陽魚入侵的「重災區」。
(一位四川的釣魚愛好者,釣起一條滿肚子魚籽的太陽魚,證明它們已能在我國自然水域裡繁衍生息)
西南的長壽湖、萬峰湖流域,太陽魚已形成穩定的野外種群——許多釣魚愛好者在這些地區垂釣時,往往釣起來的太陽魚,比本土的鯽魚、鯉魚等還多!
在安徽的大別山深處,一些小溪山澗裡,都有人發現大量太陽魚,並且分布密度極高——「一網下去十幾條,大大小小都有」當地網友驚嘆說,這種魚這兩年才出現,但繁殖的也太快了。
不得不令人感嘆,太陽魚的入侵是「無孔不入」——這也從側面反映其適應能力之強。
然而大別山中太陽魚大量增殖的另一面,是本土魚野生溪魚如馬口、溪石斑的大量消失......
太陽魚屬於溫水性小體型魚類,1~38攝氏度的水溫下都可生存,也正是因為這種習性,才可以在我國南方水域下過冬。
除了外觀相似,太陽魚的一些習性也很如羅非一樣「惡劣」,都是食雜性並且喜食小魚小蝦,還喜歡吃其它魚類的魚卵。
加上太陽魚繁殖能力超強,種群增長迅速,體型不大但吃起小魚和其它魚的魚卵和小魚可綽綽有餘,會對本地生態造成悄無聲息的傷害。
可以說一般有太陽魚的地方,過不了多久河流中其它本土魚種群就要大受影響......
其實,最初引進太陽魚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其食用價值較高、肉質鮮美脆嫩少刺,是上佳的食用魚。
也正因為如此,受許多食客的青睞,其養殖產業迅速發展,結果就是許多養殖太陽魚逃逸到自然水域中(比如洪水),當然,部分放生者缺乏生態保護意識的放生,也是太陽魚入侵的原因之一。
但誰也沒想到,這種魚如今已成了一種全面入侵的外來物種。
而從它們迅速蔓延、大量繁殖的態勢來看,這回可能吃貨們也要對它們束手無策了......
網友們,你們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