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公裡的文物保護路需要走多久

2020-12-06 環球網

如今的李家窯遺址只剩一個標誌石碑。

從三門峽市規劃和城管執法局到李家窯遺址只有不到3公裡的距離,從三門峽市國土資源局和湖濱區國土資源局到李家窯遺址,也不足3公裡,而該集貿市場未批先建近3年來,相關部門無一過問

□ 文/圖 本報記者 馬維博

近日,記者接到河南省三門峽市群眾舉報,稱該市李家窯遺址上,蓋起了3層樓房和9個鋼架結構大棚。

「我們有手續,還是國家文物局批下來的。」4月20日,《法制日報》記者在走訪原三門峽李家窯遺址(現已建成大型集貿市場)時,得到來自市場所有方的回答。

據了解,李家窯遺址位於虢國墓地東南兩公裡,為周代虢國都城。1963年9月被河南省政府列為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1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三門峽市文物工作隊,對李家窯遺址進行了大規模的科學考古發掘,在地下發現了城垣、城壕、建築遺址等。

姑且不論文物部門批示是否能替代規劃和土地手續,單憑位於市場西北方的3個由鋼筋混凝土樁支撐起的大棚,就讓記者對於所謂批文的真偽有所懷疑。由於未能找到施工方,記者對於地樁深入地下的程度範圍無從了解。除了已建成的3個鋼筋混凝土地樁的鋼架構大棚外,記者還發現9個已打好的鋼筋混凝土地樁卻被故意掩埋,不走近根本無法發現。

記者隨即到三門峽市文物局,在這裡看到國家文物局於2015年4月1日以《關於李家窯遺址綜合環境整治方案的批覆》為題的「文物保函〔2015〕995號」函,這是一份給河南省文物局的復函,該函第二條明示:「在對李家窯遺址保護範圍內現有環境進行整治的基礎上,可搭建必要的臨時性農貿市場大棚,以滿足周邊居民日常生活需要。臨時性農貿市場大棚建設不得在李家窯遺址保護範圍內動土,應採取墊高建築基礎的搭建方式。同時,應進一步優化臨時性農貿市場大棚的建築色彩,注意與遺址周邊環境相協調。」

然而,記者在遺址走訪時看到,在李家窯保護區內施工的卻是開挖地基的永久性建築,且鋼筋混凝土地樁深入地下,這與國家文物局的批覆明顯不符。

對此,文物局辦公室一位石姓主任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文物局對李家窯保護區內的建築方式和風格並不知情,還需進一步調查。但根據國家文物局已有批文,他認為集貿市場是合規建築。對於在文物古蹟上起建築,文物部門人員是否應該在現場監督指導,且一旦違反相關法律法規是否應報文化綜合執法部門等問題,石主任並未作答。

據群眾反映,集貿市場項目自2013年就已動工,不知是何原因停工近兩年,在2015年6月又開始動工。

國家文物局專家郭氈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古蹟和文物的保護工作是文化傳承的重要環節,當地相關部門應主動承擔起責任,對破壞文物行為進行依法處理。

記者到三門峽市規劃和城管執法局了解集貿市場規劃情況,該局規劃編制科科長李海龍對記者到來十分牴觸,對於記者提問一概以不知情作答。在得知記者已在三門峽市委宣傳部備案並由該部辦公室引薦而來後,李海龍說這事不歸規劃編制科管,讓記者到工程科去問。

在該局工程科,記者見到一位郭姓科長。她告知記者,所有需要審批的項目都由行政服務中心的規劃審批窗口辦理,讓記者去那裡了解情況。

記者隨即趕到三門峽行政服務中心的審批大廳。對於記者的詢問,規劃審批窗口的工作人員非常意外,他告訴記者,窗口只接收辦理審批申請手續,審批程序和結果都是由局裡具體經手的。

該工作人員表示,李家窯那個集貿市場他知道,並透露這個項目沒有任何規劃手續,且一旦出了事肯定小不了。當記者繼續追問時,他卻不願多說。

下轉第五版

上接第一版

到底李家窯遺址上建起集貿市場有否規劃?相關部門諱莫如深互相推諉的態度讓記者愈加迷惑。究竟集貿市場所有方有多大的依仗,才使得他們罔顧法律法規,敢於未批先建集貿市場,並對無規劃部門任何審批手續一事毫不在乎呢?

4月21日早上,記者來到三門峽市國土資源局。在該局地籍科和土地使用科,記者了解到,集貿市場項目並未獲取土地使用證,對於該市場未批先建和現已投入使用的情況他們均表示不知情,讓記者向負責土地執法的了解情況。

地籍科上官科長表示,李家窯遺址土地性質存在爭議,歸屬於崖底街道師家渠村,為六、七、八組村集體土地,而此集體土地的使用歸湖濱區國土局管轄。

在湖濱區國土資源局土地使用股,對於記者詢問李家窯遺址土地性質,該股工作人員稱早在2011年此地塊已報徵,同年審批文件顯示其土地性質已變為國有土地。對於國有土地未批先建情況應如何處罰等問題,該股工作人員表示這不歸他們管,要去市局詳細詢問。

至此,記者經過兩天的走訪,得知李家窯遺址上的集貿市場除國家文物局的一紙批文外,再無任何使用手續。該集貿市場未批先建近3年來,相關部門無一過問。

值得一提的是,地圖顯示,從三門峽市規劃和城管執法局到李家窯遺址只有不到3公裡的距離,從三門峽市國土資源局和湖濱區國土資源局到李家窯遺址,也不足3公裡。

李家窯遺址命運將如何,本報將持續關注。

相關焦點

  • 這3公裡還要走多久
    那時,總感覺二舅住的地方山很高、路很遠,父親騎摩託車很久才能到,一到雨季,摩託車經常深陷泥濘,許多時候都是二舅、父親和母親一起把摩託車推到公路上。一晃,30年過去了,二舅住的地方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路還是那條路,山還是那座山,不過已不再那麼跌宕高遠,水泥路已經通到家門口,我騎電動車40分鐘就能從市中心到二舅那裡。
  • 「草原神鷹」,織就文物保護天羅地網
    可以說,伴隨著多項重要考古發現,邊疆地區正成為文物考古界新的富礦。但與此同時,我國邊疆地區有大批文物、古墓、古遺址分布在偏遠的地區,由於這裡交通、信息、人力受限,文物保護工作具有很大難度,「文物犯罪分子有從中原向邊疆地區轉移的趨勢。」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永志告訴記者。該如何應對? 從2013年起,包頭開全國先河,在邊境地區推廣警民共建文物保護「草原神鷹」工程。
  • 一光年相當多少公裡?如果人類步行一光年,需要多久能完成
    對於人類來說,米和公裡已經足夠用來衡量地球上任何兩個地方之間的距離,畢竟地球的體積有限。但如果想要對宇宙中兩顆星球的距離進行衡量,用米和公裡顯然很不方便,否則兩顆跨星系的行星之間的距離需要一串長長的數字來描述。因此天文學家很早就提出了光年這個概念,將其用于衡量天文距離,方便科學家們的研究。
  • 一光年相當多少公裡?如果人類步行一光年,需要多久能完成?
    很多計量單位遵循國際標準,這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國際上的學術研究和交流,其中在計量距離方面,大家最熟悉的應該就是米、公裡等單位。對於人類來說,米和公裡已經足夠用來衡量地球上任何兩個地方之間的距離,畢竟地球的體積有限。
  • 羅布泊裡修文物,不「復」樓蘭終不還
    前些年,一部膾炙人口的央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帶領觀眾們跨越紅牆黃瓦,走進了一群文物修復工作者鮮為人知的世界,也讓公眾對文物保護有了更為深入的認識。今天,小編則要帶大家穿越被稱作「死亡之海」的羅布泊,走近另一群奮戰在茫茫無人區的文物修復師,感受他們的別樣日常。
  • 回眸「十三五」|寶雞:累計投資3.4億元 用於重點文物保護、考古...
    寶雞資訊網訊(記者 汪妍)記者近日從寶雞市文物局獲悉,「十三五」期間,寶雞累計投資3.4億元,用於重點文物保護、考古發掘、展覽展示等。全市累計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7個,免費開放博物館11個,在16個國家(地區)和國內20多個城市舉辦文物展覽,連續實現34個館藏文物安全年。
  • 唐陵石刻保護調查:石刻文物保存現狀堪憂
    原標題:唐陵石刻保護調查:石刻文物保存現狀堪憂   唐代石刻是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重要寶庫之一。而唐獻陵的石虎、石犀,昭陵的六駿,順陵的走獅、天鹿,乾陵的蹲獅、翼馬等,又是唐代石刻作品中被視作中國古典雕刻的典範,是中國陵墓石刻的一個高峰。作為「三百裡唐代石刻露天博物館」,唐十八陵石刻有著極高的歷史和考古價值。
  • 《十二生肖》:文物是國家的一部分,保護文物人人有責
    這部影片一開始雖然是以偷取文物,把文物從拍賣會賣掉開始的,而且整部片子也貫滿了打架的鏡頭,但是這部影片也存在了滿滿的溫暖。是一部積極進取,宣揚文物是國家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保護文物人人都有責任。看完影片讓我感覺到了熱血沸騰,愛護國家文物我們每一個公民都有的責任。
  • 文博安防:文物博物館及文物保護單位安防工程現場勘察指南
    這也是對文物保護的一種正確態度。勘察要有充分的準備1、看看你的裝備我見過什麼裝備都不帶去現場的,要不是有手機,估計就白跑一趟。這很明顯把工程勘察當成了景點旅遊。你為什麼做不好文博工程?這裡就是差別。很多文物保護單位被開發為著名旅遊景點,因此借這個之名去免費參觀太正常了,心態不正確。
  • 死亡之海的守護者:樓蘭文物保護站裡4個人3條狗
    他們的駐地在樓蘭城外約30公裡的「樓蘭文物保護站」。比一個北京市還要大的這片荒原裡,還有的生命就只是陪伴他們的3條狗。據悉,樓蘭古城頻遭盜墓賊侵擾,當地的文物保護遭遇了很大的困境。而作為最基層的管理方,樓蘭古城所在的若羌縣全縣人口僅有3萬多人,縣文物局只有12個編制,該局下屬的樓蘭保護站更是只有4名站員。曾有專家來到若羌縣後感慨:我們拿什麼保護你,樓蘭?2010年12月,在如此艱難的條件下,若羌縣文物局、公安部門接到樓蘭保護站工作人員的報警後,在樓蘭古城附近抓獲了4名盜墓賊,之後這4人被判刑。
  • 追跡攻略|陝西寶雞市27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覽
    2001年06月25日,慈善寺石窟作為隋、唐時期文物,被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楊珣碑碑身為一整塊高3.18米,寬2.19米的大理石雕鑿而成,為同時期石碑中絕無僅有。歷經1200多年的風雨,楊珣碑依舊巍然屹立而紋絲未動,1957年楊珣碑被陝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當時為了保護此碑,曾準備將楊珣碑搬遷到西安碑林作為鎮館之寶,終因碑體龐大和限於當時的設備不足而未能成行。2006年楊珣碑被核定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人類現在最快的飛行器到達6光年的超級地球需要多久
    新發現的這顆行星質量大約有地球3.2倍,公轉一圈為223個地球日,是一顆宜居帶行星。有人就躍躍欲試了,不斷的問飛到那裡要多久,很想去旅遊一番的樣子。下面時空通訊就來與大家一起分析一下到那裡去的可行性。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得弄清什麼是光年。光年是距離單位,是光走一年的時間。
  • 南寧街頭的3處德國老建築,如今都成了文物
    在南寧街頭有3處德國老建築,至今仍然健在。它們承載了不少老南寧人的美好記憶,並且成為了保護文物。1969年曾進行過一次全面的除鏽油漆保養,現保存良好,在1994年被列為南寧市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為了兼顧凌鐵大橋建設和文物保護,南寧市相關部門早就研究決定,只對這座擁有80年歷史的水塔做整體平移5米,讓其繼續留在原址旁邊。
  • 中國研製首個「文物出土現場保護移動實驗室」
    考古機器人直徑10釐米,高39釐米,可根據需要像「變形金剛」一樣組裝成直筒式和履帶式。「內部溫度為17.5攝氏度、相對溼度82.3%。」當最終的數據傳回,研究人員難掩激動心情,這是我國有史以來,首次探明封閉墓葬文物埋藏環境的溫溼度參數。機器人攜帶的攝像頭還發現了墓葬內存在壁畫等珍貴文物。這樣的智能化預先探測在我國之前的考古工作中從未有過。
  • 守護紅土地的歷史根脈——關於江西軍地合力做好革命文物保護的...
    2019年3月,江西省印發《江西省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實施方案》,提出大力實施江西黨史文物保護展示工程、革命文物集中連片保護利用工程、革命文物主題保護展示工程、革命文物陳列展覽精品工程、革命文物宣傳傳播工程、革命文物平安工程等革命文物保護6大工程,並明確到2022年,全面摸清革命文物資源狀況。
  • 火星距離地球2億公裡,太空人到火星需要多久?
    相比登陸月球,登陸火星需要跨越2.25億公裡,近距離參觀火星需要漫長的旅途。火星是距離地球第二近的行星(金星距離最近),理論上來說,火星距離地球的最近距離為5460萬公裡,但是這在歷史上從未發生過。火星距離地球最近的記錄是5600萬公裡,發生在2003年,這是6萬年以來,火星最接近地球的時候。火星和地球的平均距離,大約是2.25億公裡。
  • 火星距離地球2億公裡,太空人到火星需要多久?
    相比登陸月球,登陸火星需要跨越2.25億公裡,近距離參觀火星需要漫長的旅途。火星是距離地球第二近的行星(金星距離最近),理論上來說,火星距離地球的最近距離為5460萬公裡,但是這在歷史上從未發生過。火星距離地球最近的記錄是5600萬公裡,發生在2003年,這是6萬年以來,火星最接近地球的時候。火星和地球的平均距離,大約是2.25億公裡。
  • 納米材料用於壁畫保護:我靠科學修文物—新聞—科學網
    隨著時間流逝,白灰層容易失效,從而導致壁畫表層受損,因此需要有效保護。」 目前壁畫保護材料主要分為有機和無機材料兩大類,但是有機保護材料與壁畫本體兼容性差,長時間使用容易老化、變脆變黃,導致機械性下降。同時,由於形成的膜不透氣,壁畫最終會膨脹、粉化,從而對壁畫造成不可修復的致命傷害。 而類似於氫氧化鈣的無機保護材料,具有兼容性好、耐老化的優點。
  • 光速和「米」的糾葛,光年又是什麼,人步行一光年要走多久?
    光年是星際空間最常用的距離尺度單位,但許多人一直鬧不明白光年到底是個啥玩意,甚至有人提出一個人步行一光年要走多久。下面我們就再來通俗地來討論一下這個問題。光年與光速的關係。現在我們來算算一個人走一光年要走多久。實際上一個人一天能走多長距離,要看是什麼人,怎麼走,走多久。這裡面就有老弱婦幼的問題,老人或小孩,身體好與不好,男人和女人,每天走多少時間,決定一天能走多少路,不同的人,不同的走法,區別是很大的。
  • 海南三亞遊覽落筆洞,探秘海南古人類遺址,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我來到三亞落筆洞,越過鐵門欄杆,沿著林木中崎嶇的山路,蜿蜒前進千餘米,陡峭的山峰聳立在前方,拐角處豎立著石制石碑,上分行寫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落筆洞遺蹟。沿著山坡繼續前進,三角形的開口部出現在眼前,開口部的石壁上爬滿了樹枝和藤本,開口部的地面上復蓋著落葉和枯草,進入開口部看,洞頂是煙燻的黑色,洞裡留下很多鐘乳石,石壁兩側有很多,落筆洞位於三亞市荔枝溝鎮境內,距三亞市區約15公裡, 洞穴位於印嶺罕見的獨秀小峰,是天然石灰巖的溶洞, 開口部高約12米,寬9米,深18米,洞頂逐漸上升約22米,洞內面積為14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