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式指尖傳感器誕生,記錄匠人技藝成為可能|Science

2020-12-02 騰訊網

一種難以察覺的輕薄傳感器可記錄手指運動和觸覺。利用這種技術,科學家或能記錄下手工藝人或外科醫生的手部動作,來訓練機器完成任務。

來源 東京大學

翻譯 阿金

審校 戚譯引

研究人員研發出一種超薄壓力傳感器,能夠直接附著到皮膚上。該傳感器可測量手指與物體的互作方式,產生有助於醫學和技術應用的有效數據。而且對使用者的手指靈敏度、以及抓取物體能力的影響程度微乎其微,同時還耐摩擦。團隊希望自己的傳感器能夠用於一個新穎的任務——通過數碼方式記錄手藝人的技藝。

出於多種原因,研究人員想要記錄與雙手和手指的動作以及其他物理細節。我們的雙手是最原始的工具,能夠直接接觸並操控材料,與當下環境互動。通過記錄下雙手執行各種任務的方式,能夠幫助運動、醫學、神經工程及其他領域的研究人員。

但是捕捉這些數據並不容易。「我們的指尖極端敏感,敏感到哪怕只有幾百萬分之一米厚的超薄塑料薄片都能影響人的感覺。」東京大學 Someya 團隊的講師 Sunghoon Lee 說,「所以用於手指的可穿戴傳感器必須極其輕薄。但這顯然會讓傳感器非常脆弱,容易因摩擦或重複的物理動作而受損。為了克服這一問題,我們創造出一種特殊的功能性材料,輕薄又多孔,稱作納米網狀傳感器(nanomesh sensor)。」

Lee 和團隊製備出適用於傳感器的兩類層狀材料,都通過電子紡織(electro spinning)製成,類似於蜘蛛織網的過程。第一層材料是聚氨酯絕緣纖維網,厚度為 200 至 400 納米,只有人類頭髮絲厚度的五百分之一。第二層材料是模板狀絲網,構成了傳感器的功能性電子組件。它由金製成,使用聚乙烯醇框架支撐(聚乙烯醇常常用於隱形眼鏡),材料製備後能被洗去,只留下其所支撐的金材料痕跡。多層材料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可用的壓力和運動傳感器。

「在 18 位測試對象的幫助下,我們對傳感器展開了一系列嚴格測試。」Lee 說,「他們確認,與不戴傳感器執行任務相比,戴著傳感器的時候完全感覺不到它的存在,也不影響藉助摩擦力抓取物品的能力,不會影響手指的敏銳感知。這樣的結果正是我們所希望的。」

這是世界上首次成功展示不會影響皮膚敏感度的指尖傳感器。而且在用 100 千帕斯卡(相當於一個大氣壓)的力量摩擦表面 300 次之後,傳感器仍然能維持其作為壓力傳感器的性能,且沒有受損。團隊希望能夠看到該器件的一個新穎應用形式:通過數碼手段記錄藝術家或者高水平外科醫生的精湛技藝。如果能夠記錄下這些過程,就能夠以之前從未達到的高保真度訓練機器執行任務。

論文信息

【論文標題】Nanomesh pressure sensor for monitoring finger manipulation without sensory interference

【論文作者】Sunghoon Lee,Sae Franklin,Faezeh Arab Hassani, et al.

【發表時間】2020.11.20

【發表期刊】Science

【論文連結】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0/6519/966.full

【論文編號】10.1126/science.abc9735

【論文摘要】Monitoring of finger manipulation without disturbing the inherent functionalities is critical to understand the sense of natural touch. However, worn or attached sensors affect the natural feeling of the skin. We developed nanomesh pressure sensors that can monitor finger pressure without detectable effects on human sensation. The effect of the sensor on human sensation was quantitatively investigated, and the sensor-applied finger exhibits comparable grip forces with those of the bare finger, even though the attachment of a 2-micrometer-thick polymeric film results in a 14% increase in the grip force after adjusting for friction. Simultaneously, the sensor exhibits an extreme mechanical durability against cyclic shearing and friction greater than hundreds of kilopascals.

點個「在看」,分享給更多的小夥伴

相關焦點

  • 皮膚式指尖傳感器誕生,記錄匠人技藝成為可能
    研究人員研發出一種超薄壓力傳感器,能夠直接附著到皮膚上。該傳感器可測量手指與物體的互作方式,產生有助於醫學和技術應用的有效數據。而且對使用者的手指靈敏度、以及抓取物體能力的影響程度微乎其微,同時還耐摩擦。團隊希望自己的傳感器能夠用於一個新穎的任務——通過數碼方式記錄手藝人的技藝。出於多種原因,研究人員想要記錄與雙手和手指的動作以及其他物理細節。
  • 「指尖上的非遺」揚州搓背:名師帶徒技藝傳承後繼有人
    「指尖上的非遺」揚州搓背:名師帶徒技藝傳承後繼有人 2021-01-15 16:12:02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蘇亦瑜 責任編輯:蘇亦瑜
  • 《了不起的匠人3》強勢回歸優酷 火星人華晨宇助力傳統文化傳承
    1月9日,由優酷、知了青年、五洲傳播中心聯合出品的《了不起的匠人3》在京舉辦發布會。現場宣布,新一季《了不起的匠人》將以全新視角對「了匠」IP進行全方位的內容再升級。在風格上,《了不起的匠人3》將延續年輕化調性,除了與「了匠」系列深度合作並廣受好評的知性女神林志玲再度回歸,音樂先鋒華晨宇將演唱主題曲。《了不起的匠人》第三季將於1月18日正式在優酷首播,即將引發新一輪對傳統文化的熱議。
  • 中國科學家設計超薄指尖傳感器,可用於外科微創手術
    而負責給指尖傳導信號的矽膠薄膜,只有 18 微米厚。實現 「盲人摸字」 的原理很簡單,用發光二極體作為傳感器,感知紙面反光的強度,將信號傳遞給一個微型控制器。當觸碰到黑色的區域,設備就會自動開啟,將異樣的觸覺傳遞給指尖。人通過觸覺反饋,就能識別出圖案。這個設備的名字叫做 feel-through DEA(下稱 FT-DEA),「盲人摸字」的試驗,只是對其功能的一個驗證。
  • 《了不起的匠人》第三季重磅回歸 導演獨家解密拍攝幕後
    第三季又將有哪些獨具特色的「匠人」現身?人民網記者專訪到了此片導演黎振亞。 師出有名 講述「一代宗師」背後的故事 古人云,「天地君親師」,本季《了不起的匠人》將繼續聚焦東方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挖掘另一個獨特視角——「師徒關係」。師徒,作為在中國社會中最核心的非血緣倫理關係,背後折射出屬於東方的為人處世之道。
  • 技藝在指尖舞動 ——第四屆「雪蓮杯」羊絨服飾及手編作品創意邀請...
    技藝在指尖舞動 ——第四屆「雪蓮杯」羊絨服飾及手編作品創意邀請賽徵稿如火如荼進行中 2020-07-27 16:09:32 來源:全球紡織網 由中國服裝協會
  • 首個真正做到無需指尖採血的血糖檢測儀!「手機一掃測血糖」成為...
    「手機一掃測血糖」成為現實?糖尿病輔理善瞬感第二代產品和輔理善瞬感寶手機APP在進博會上的中國首秀引發關注!這個最先進的血糖檢測儀——突破性創新科技輔理善瞬感掃描式葡萄糖監測系統,是首個真正做到不需要指尖採血的血糖檢測儀。
  • 吳俊霖:想成為一個好廚師,首先就要學習做一個匠人
    想成為一個好廚師,首先就要學習做一個匠人「想成為一個好廚師,首先就要學習做一個匠人。千萬不要因為別的事情,把手藝荒廢了。」對於吳俊霖來說,廚藝是一個廚師立身的根本。現在,吳俊霖在世貿君瀾大酒店裡主要負責管理,但是他仍舊時刻在磨練自己的技術。今年12月6日,他要拜杭幫菜大師胡宗英為師,「廚師這個行當很講究師門的。要有一個好師傅。
  • 傳承300多年的修復技藝讓古鐘錶再次「活」起來
    參與此次修復的北京故宮博物院古鐘錶修復室研究館員王津說,文物鐘錶的修復一直遵循著「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故宮鐘錶修復技藝已延續了300多年。參與此次修復的北京故宮博物院古鐘錶修復室研究館員王津工作照。
  • 蒙古族繩結技藝文化扶貧:讓非遺「食人間煙火」
    11月11日至15日,第十七屆內蒙古服裝服飾藝術節在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舉辦,這場聚焦蒙古族文化的盛會給於雲飛的科爾沁繩結技藝再一次提供展示平臺。科爾沁繩結技藝是蒙古族科爾沁部的傳統民間技藝,起源於蒙古族農牧民的生產生活,見於日常生活中的遷徙運輸、家居服飾等。
  • 故宮鐘錶匠師亓昊楠獲評「年度匠人精神青年榜樣」
    資料圖: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代鐘錶修復技藝的第三代傳承人王津師傅(右)和徒弟亓昊楠(左)在辦公室內。新華社記者 呂帥 攝 圖片來源:新華網北京晨報訊(記者 陳琳)一部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讓故宮文物修復師成為「網紅」。
  • 守著數億礦山金飯碗卻不賺錢匠人公司為了誰?
    來源:江瀚視野在中國古代,「筆墨紙硯」號稱是中國文房四寶的傳奇,在當年無數文人學子為了一方好硯臺而痴迷不已,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我們逐漸告別了斧鑿石刻的時代,也告別了以毛筆揮毫照汗青的歲月,硯臺逐漸從大眾的生活中消失,成為了小眾的收藏品、工藝品,然而在中國不少名硯的產地,卻還是有人堅守著礦山不賺錢甘心做現代匠人,這樣的被人戲稱「守著金飯碗討飯」的公司到底為了誰
  • 匠人集結,在拈花灣造物、讓生活與自然連接
    宅sir最近看了個紀錄片,吳曉波頻道的《這個國家的新匠人》,裡面講到了新匠人這麼一類人群,他們秉承著我國自古的匠人精神,只專注於做好一件產品,比如小小的一包茶葉、一個收音機、一輛自行車...他們是創業者,也是造物者。
  • 智慧型手機裡有哪些傳感器?這些傳感器都記錄了你的哪些信息?
    打開APP 智慧型手機裡有哪些傳感器?這些傳感器都記錄了你的哪些信息?越來越多的傳感器集成到手機中後,用戶對這些傳感器所記錄的信息卻一知半解。現在,我們將深入了解這些傳感器,看看它們都能記錄些什麼。
  • 高清組圖:雕花剪紙傳承指尖技藝
    清代以後,孝感剪紙技藝由使用剪刀剪制發展為用小刀刻鏤。其工藝手法主要包括「剪」和「雕」兩種方式,作品纖巧秀美,線面結合,虛實相生,疏密得當,主題明確,構圖精緻,線條簡練,刀法流利,破功嚴謹,律動性強,給人以質樸純真、健康活潑的感覺,具有很強的觀賞性和裝飾性。
  • Nature:使用柔性集成傳感器識別人體運動與情緒狀態
    這種簡單,靈活的傳感器不僅可以實時監控皮膚溫度的變化,而且還可以從人體大部分部位提取大部分脈搏波,包括靜脈波。設計了包含三個此類柔性傳感器的脈衝診斷手套,以模擬中藥中使用的脈衝診斷方法。還設計了可穿戴設備,其中將四個柔性傳感器固定到不同的身體部位(頸部,胸部,腋窩,和指尖)以同時監測體溫,頸動脈搏動,指尖動脈搏動和呼吸頻率。
  • 浙江玉環民間匠人趕製鰲龍魚燈:「遊」濃濃年味
    浙江玉環民間匠人趕製鰲龍魚燈:「遊」濃濃年味 2020年01月01日 15:54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台州1月1日電
  • 2020年11月20日Science期刊精華
    doi:10.1126/science.abb5390在果蠅和線蟲身上可以常規地進行遺傳篩選。在人類中,存在著豐富的關於遺傳病和疾病相關突變後果的知識,但對人類進行系統性分析是不可能的。實驗室的研究還表明,母體IgE可以與人類胎兒肥大細胞結合,表明它們可能以類似的方式穿過人類的胎盤。
  • 東京大學利用電紡絲工藝研發超薄壓力傳感器
    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超薄壓力傳感器,可以直接連接到皮膚。它可以測量手指與對象的交互方式,從而為醫學和技術應用生成有用的數據。該傳感器對使用者的靈敏度和握持物體的能力影響最小,並且耐摩擦乾擾。該小組還希望他們的傳感器可以用於數位化存檔工藝工人技能的新穎任務。研究人員希望記錄與手和手指相關的運動和其他物理細節的原因有很多。
  • 編織夢想 傳承竹編技藝
    本期讓我們追隨竹編藝人、竹編匠人、竹編大師的腳步,走進竹編世界,欣賞竹編作品,體驗竹編人生,感受竹編精神。讓竹編技藝得以傳承是張德明的畢生追求。        四川青神是竹編藝術之鄉,其竹編藝術不僅歷史悠久,而且技藝精湛。近年來更是湧現出一大批竹編工藝大師,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青神竹編的傳承人、今年66歲的張德明便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