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設計超薄指尖傳感器,可用於外科微創手術

2020-10-17 DeepTech深科技

視頻中的人,蒙著眼睛,只需要用手指觸摸,就可以辨別出紙上的字母。實現這個能力,用的是一個重量僅為 1.3 克的設備。而負責給指尖傳導信號的矽膠薄膜,只有 18 微米厚。這個厚度,薄於一張普通 A4 紙厚度(104 微米)的五分之一,也遠遠小於人體表皮的厚度(數十到上千微米)

這是中國科學家冀曉斌領銜開發出的新型設備,只用 1.3 克的重量,能夠產生 1 到 500Hz 的震動信號,給手指傳遞不同的觸感。實現 「盲人摸字」 的原理很簡單,用發光二極體作為傳感器,感知紙面反光的強度,將信號傳遞給一個微型控制器。當觸碰到黑色的區域,設備就會自動開啟,將異樣的觸覺傳遞給指尖。人通過觸覺反饋,就能識別出圖案。

這個設備的名字叫做 feel-through DEA(下稱 FT-DEA),「盲人摸字」的試驗,只是對其功能的一個驗證。更重要的是,這種輕巧的觸覺傳感器,提供了一種新型的人機互動界面,具有高靈敏度和寬信號頻域,如果跟不同的 VR 或 AR 設備結合,就可以開發出更逼真的虛擬實境或增強現實體驗。

冀曉斌介紹,」feel-through」表明了這款新型穿戴裝置的優勢。由於其輕薄的特性,18 微米的薄膜既能夠傳遞給手指額外的觸覺信號,同時又保持了人手指日常的感覺和活動功能。「戴上這個裝置,繼續敲鍵盤,喝咖啡,或者是觸摸其它物品,都不會受影響。」

冀曉斌於 2013 年和 2015 年先後在法國獲得學士與碩士學位,2019 年在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獲得微系統與微電子博士學位,回國後,成為河北工業大學校聘教授,屬於該校李鐵軍教授團隊成員,研究方向是小型智能軟體機器人系統與可穿戴設備。

他告訴 DeepTech,自己原本在 EPFL 做博士後,12 月回國,正好趕上疫情,就辭去了在瑞士的工作,決定在國內高校任職。在幾個選項中,他被河北工業大學所提供的資源和平臺所打動,最終選擇了這裡,目前他正在籌備自己的實驗室。

圖 | a. 指尖上的 Feel-through DEA 觸覺設備;b. 佩戴 FT-DEA 彈鋼琴(來源:論文)

超薄觸覺反饋裝置,實現新的人機界面

一提到 VR 和 AR 設備,標誌性的設備就是頭戴眼鏡,它能夠呈現出栩栩如生的畫面和聲音。但這只是虛擬體驗的一部分,更困難的是提供虛擬觸覺。

目前,實現與虛擬對象的互動,需要使用手持的電機設備,它們不僅笨重,也只能傳導非常粗糙的觸感,使用的時候,需要以特定的姿勢持握,對人的動作限制也很大。也就是說,現有的手持設備,會阻止人手原有的力學感受功能,穿戴上以後,手指日常的功能就會受到影響。

圖 | Valve Index VR 設備

要實現科幻電影裡身臨其境的 VR 和 AR,必須要有更輕便的觸覺傳感裝置。冀曉斌和同事們的工作,就是在這一思路下誕生的。

能夠做出如此輕便的設備,關鍵的技術在於以極低的電壓輸出高功率密度,從而將人類能夠識別的信號送達到指尖。雖然矽膠薄膜只有 18 微米厚,但是在輸出信號為 580Hz 時,功率密度能夠大於 10⁶W/m³。

低驅動電壓,使得 FT-DEA 的控制與供能設備可以做得足夠小,來實現無線工作,這滿足了穿戴設備的需求。

低電壓的技術,是冀曉斌在博士課題中實現的突破。他在 EPFL 做博士期間,師從軟體傳感器實驗室(EPFL—LMTS)主任 Herbert Shea 教授,完成了 「低電壓高速率介電型彈性體驅動器」 的課題。高驅動電壓是 20 多年來困擾 DEA 領域的一個基本問題。

所謂 DEA,是介電型彈性體驅動器的簡稱。冀曉斌介紹,這是一種電驅動的人工肌肉,可以將電能轉化為機械能。

冀曉斌的博士課題成功地將 DEA 驅動電壓降低了一個數量級,並且研發出了前所未有的高性能、低電壓 DEA。

冀曉斌也針對開發的低電壓、高性能 DEA 設計了新型應用,之前設計的軟體機器昆蟲,發表於機器人頂尖期刊 Science Robotics;此次的 FT-DEA 則是可穿戴的觸覺反饋裝置,於 2020 年 10 月發表於材料學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上。兩篇論文,冀曉斌都是一作。

圖 | 冀曉斌(來源:受訪者)

DEA 所使用的矽膠薄膜本身不導電,它雙面塗上電極後相當於一個電容器,當充滿電之後,兩電極間產生的靜電力在厚度方向壓縮矽膠薄膜,從而讓薄膜面積增大產生形變。這一過程把電能轉化成了機械能。使用不同頻率的控制電信號,可以控制驅動器的運行速率。

冀曉斌形容,「通俗地講,DEA 就是一個軟體平行板電容器。」使用聚二甲矽氧烷(PDMS)這一材料當作介電層的性能優勢是相關 DEA 的反應速率快,能夠達到毫秒級別。由於 PDMS 這種材料的粘彈性很小,相比於其它的介電材料(比如 VHB)其力學性質對DEA 運行速度的影響要小的多。

在指尖實現不同類型的信號傳導

手指尖端有豐富的感受神經,而以彈性矽膠為材料的 DEA 能夠適應手指的形狀並且貼合皮膚。FT-DEA 在通電工作時完全靜音,因此非常適合作為穿戴於指尖的觸覺反饋器。

FT-EDA 戴在手指上,在不通電的時候,矽膠薄膜處於預拉伸的狀態,會給指尖皮膚一個輕微的壓力。當通電之後,靜電力產生作用,DEA 激活,就會釋放預先施加的壓力,從而使皮膚產生正方向(縱向)的位移。當使用從 1 到 500Hz 不同的驅動頻率,薄膜會產生對應不同的位移和拉伸,從而產生不同的觸覺反饋信號。

圖 | d. DEA 通過拉伸皮膚來給穿戴者產生觸覺反饋信號 e. 電壓開關狀態下皮膚以及 FT-DEA 側視圖。(來源:

那人類是否能夠準確識別出不同的信號類型呢?

研究尋找了 11 個不同性別、年齡的使用者,通過兩個測試來收集他們的反饋。第一個測試,研究人員用不同頻率的信號進行測試,讓使用者評判是否能夠感知到信號,並按照感覺強度從 0(沒感覺)到 4(感覺很強)給出打分。最終的結果顯示,除了關機時的感覺為零,_幾乎_其它的頻率都可以被感知到,而在 5 到 200 Hz 的區間,感知程度都保持在 2 以上。

在第二個測試中,使用者被隨機給予 6 種不同的信號類型:10Hz、200Hz、在 10Hz 與 200Hz 間切換、由關閉升為 200Hz、由 200Hz 降為關閉、關閉。通過 10 分鐘的簡單學習後,使用者被隨機給予不同的信號刺激,並進行辨別,結果顯示了 73% 到 97% 的辨別正確率。

這兩個試驗證明,僅僅通過目前指尖單點的裝置,已經能夠成功傳導多種觸覺信號。

圖 | a. 使用者對於不同頻率信號的反饋強度平均值統計 b. 使用者對 6 種不同信號的識別混淆矩陣,對角線顯示為正確率(來源:論文)

冀曉斌表示,這僅僅是一個初步驗證,證明 FT-DEA 準確表達觸覺信號的可行性,研究中已經展示了 10 個 DEA 在手指上形成的一個陣列結構,未來將突破單點的信號模式,使用 DEA 陣列來模擬局部的手部感覺,或者反饋更為完整的運動路徑。

圖 | 10 個 DEA 組成的陣列,覆蓋在手指上。(來源:論文)

專訪一作冀曉斌

DeepTech:請問 FT-DEA 的結構是怎樣的?

冀曉斌:這是一個多層的結構,兩層電極中間夾一個介電彈性體矽膠層,是一個基本的單元。一共有 3 個單元堆疊起來,總計共有 7 層,其中有 4 層電極,3 層矽膠層。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增大它的輸出力,單矽膠層厚度是 6 微米。在這項工作中,我們堆疊了三層,手指尖端的感受很靈敏,如果將來應用於身體其它部位,比如背部,有對輸出力的強度有更高的要求,可以通過堆疊更多的厚度來增加輸出力,從而使其它部位也能夠感受到反饋信號。

DeepTech:FT-DEA 的特色是能夠在低電壓的驅動下,以非常薄的材料實現其性能,這建立在你博士課題的技術突破上,實現低電壓驅動的難點在哪裡?

冀曉斌:降低 DEA 驅動電壓大致有兩種方法,第一,增加介電層的介電常數。第二,降低介電層的薄膜厚度。我們選取的是第二種途徑。

當薄膜厚度降低後,對薄膜的質量要求很高。如果薄膜質量不高,比如厚度不均勻,相關 DEA 性能會受限制。

更加具有挑戰性的是,降低介電層厚度後,對 DEA 的電極要求苛刻。既需要有很好的導電性能來保證 DEA 快速充放電,又必須具備很好的力學性能來降低對整個薄膜結構的僵化。我們開發了基於 Langmuir 原理的先進納米製造工藝來二維組裝 DEA 的可拉升電極。研發出了分子厚度的可拉伸電極來滿足這些苛刻要求。

DeepTech:在蒙眼識字的試驗中,增加了一個發光二極體,它的作用是什麼?

冀曉斌:這個實驗中我們做了一個集成的無線控制系統,整體裝置只有 1.3 克,這也是可穿戴設備的要求,不能很重,不會影響正常生活。發光二極體的作用是識別顏色,它能夠探測顏色,將收集到的信號傳導給微控制器,從而決定 FT-DEA 是否開啟。當探測到黑色的時候,微控制器就會反饋出 450 伏 200 赫茲的頻控制信號,而在白色的時候是關閉的。使用者通過手指的感受就可以讀取黑色的字母。

DeepTech:目前只進行了一個識字試驗,FT-DEA 還有哪些應用的潛力?

冀曉斌:VR 裡,可以應用它去觸碰一些虛擬的物體。研究中展示了一個戴在手指上的矩陣,假設它可以覆蓋整隻手,就可以實現感知一些虛擬的圖像,或者當手做出一個類似抓握這樣的動作時,也可以給予相對應的反饋信號。

當然我們目前只是模擬了表皮上的觸覺,如果未來的 VR 要實現讓人感受到一個不存在的事物,比如拿住一支筆,需要完整的信息,包括關節的姿態,還有皮膚的觸覺,一個理想的手套是能夠完成所有的任務的。這也是將來要突破的工作。

另外在一些需要精細操作的地方,比如一些外科手術、精細組裝等,人體本身的精度是有限的,在精細操作的時候容易產生誤差,而電子設備能夠實現更高的精準度。

比如一些外科微創手術,能夠通過它來告知操作者精度的範圍,幫助人手實現更好的操作。這能夠實現人和機器之間更密切的交互,機器通過觸覺反饋給人類信號,比如將一層這樣活性的薄膜戴在手上時,就增強了人機互動的維度,同時具有便利性。

相關焦點

  • 「高血壓外科醫生」蔣紹博:有些高血壓,微創手術可治癒
    但這個人們多自以為耳熟能詳的病名背後,卻隱藏著有些患者可以通過微創手術治癒的真相。一次手術後的「意外」發現,顛覆了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東院泌尿微創一科主任蔣紹博對於高血壓的認識。他在國內創新性提出「高血壓外科」的概念,並通過大量的臨床實踐證實了外科治療高血壓的效果。
  • 十張圖了解2020年中國微創外科手術器械及配件(MISIA)市場現狀...
    與創傷較大的傳統開放手術相比,微創外科手術創傷較小,相應的痛感更低,疤痕更小,併發症更少,感染風險更小,住院時間和恢復時間更短。由於具有這些優點,越來越多的醫生和患者青睞微創外科手術。中國每百萬人口接受微創外科手術的數量及微創外科手術的滲透率分別從2015年的4248臺及28.5%增至2019年的8514臺及38.1%。然而,相較美國,中國的微創外科手術滲透率仍然很低。
  • 皮膚式指尖傳感器誕生,記錄匠人技藝成為可能
    研究人員研發出一種超薄壓力傳感器,能夠直接附著到皮膚上。該傳感器可測量手指與物體的互作方式,產生有助於醫學和技術應用的有效數據。而且對使用者的手指靈敏度、以及抓取物體能力的影響程度微乎其微,同時還耐摩擦。團隊希望自己的傳感器能夠用於一個新穎的任務——通過數碼方式記錄手藝人的技藝。出於多種原因,研究人員想要記錄與雙手和手指的動作以及其他物理細節。
  • 皮膚式指尖傳感器誕生,記錄匠人技藝成為可能|Science
    一種難以察覺的輕薄傳感器可記錄手指運動和觸覺。利用這種技術,科學家或能記錄下手工藝人或外科醫生的手部動作,來訓練機器完成任務。該傳感器可測量手指與物體的互作方式,產生有助於醫學和技術應用的有效數據。而且對使用者的手指靈敏度、以及抓取物體能力的影響程度微乎其微,同時還耐摩擦。團隊希望自己的傳感器能夠用於一個新穎的任務——通過數碼方式記錄手藝人的技藝。 出於多種原因,研究人員想要記錄與雙手和手指的動作以及其他物理細節。我們的雙手是最原始的工具,能夠直接接觸並操控材料,與當下環境互動。
  • 每周AI應用方案精選:微創外科手術機器人;外骨骼裝置
    方案1:微創外科手術機器人——Da Vinci解決方案簡介:達文西機器人的機械臂可完全模仿人手腕動作,專利的運動模式保證了醫生手部動作與機械臂運動的一致,並濾除了手部的抖動,從而提高了穩定性和精確度;它在狹窄解剖區域可 360 度運動,活動範圍大
  • 東京大學利用電紡絲工藝研發超薄壓力傳感器
    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超薄壓力傳感器,可以直接連接到皮膚。它可以測量手指與對象的交互方式,從而為醫學和技術應用生成有用的數據。該傳感器對使用者的靈敏度和握持物體的能力影響最小,並且耐摩擦乾擾。該小組還希望他們的傳感器可以用於數位化存檔工藝工人技能的新穎任務。研究人員希望記錄與手和手指相關的運動和其他物理細節的原因有很多。
  • 繼達文西手術之後美國FDA又批准了intuitive Surgical周圍肺微創活檢機器人
    Intuitive Surgical已獲得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批准使用其離子腔內系統進行周圍肺微創活檢。
  • 胸腺瘤,也可以微創手術啦!
    胸腺瘤,也可以微創手術啦!近日,我院胸外科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丁建勇教授指導下成功施行胸腺腫瘤劍突下微創手術。夏宏偉主任團隊組織開展術前討論,麻醉科評估圍手術期風險,最後與麻醉科協商後決定改用無插管技術,行喉罩結合全身麻醉,王阿姨的手術很快被排上日程。手術當日,在麻醉醫師的嚴密監護下,丁教授採用劍突下微創手術成功切除胸腺腫瘤,術中順利,術後安返胸外科病房,3天後,王阿姨康復出院。術後病理提示:B2型胸腺瘤,I期,不用放化療,通過手術達到治癒目的,只需定期隨訪。
  • 光纖機械臂打造0.2微米微創手術刀:液壓驅動,磁場控制位置
    大數據文摘出品來源:Science Robotics編譯:張大筆茹、楚陽、牛婉揚微創外科手術越來越多地用於靶向小病變,並且對微型醫療工具的需求不斷增長。靶向微創手術逐步興起,隨之而來的,是對各種高端微創手術刀的需求。
  • 胸腺腫瘤微創切除手術的基本原則與質量控制
    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誌, 2019, 26(1): 29-34. doi: 10.7507/1007-4848.201811015摘要微創胸腺手術目前主要用於早期胸腺腫瘤的治療。近年來,微創胸腺手術在國內外獲得迅速推廣。
  • 達文西機器人提升外科手術精確度
    昨日,「達文西微創手術研討會」在北京和睦家醫院召開,會上,世界臨床機器人外科協會(CRSA)創始主席、著名專家Pier C.Giulianotti朱聯安教授,針對全球機器人微創手術前沿理念、技術及術式,當場為一名45歲的女性胰腺癌患者,使用達文西微創手術機器人,完成了一臺複雜的胰頭腫瘤切除手術。
  • 微型機器人:由雷射驅動,未來可用於顯微外科手術
    這些「外科醫生」也就是微納機器人。受自然界微生物自由運動啟發,人類通過電場、磁場、光場等手段可以有效地驅動這些微納機器人。微納機器人在無創手術、靶向藥物運輸和生物傳感檢測等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可重構的微型機器人,由電磁場遠程控制,可在人體內運動,進行給藥或者手術。
  • 2018北京國際胸外科論壇在京召開 肺癌微創手術治療黑科技「雷射刀...
    論壇上的手術演示環節,張毅教授在使用雷射刀為肺癌患者進行微創手術治療。宣武醫院供圖  新京報快訊(記者王卡拉)7月28日,2018北京國際胸外科論壇暨第三屆中意胸外科微創論壇、2018北京胸外科微創技術新進展學習班在京開幕。大會通過國內外胸外科、腫瘤內科等領域的專家演講、手術演示、手術培訓等方式,探討胸外科熱點與難點問題。這其中,新引入國內的肺癌微創手術新技術——2微米銩雷射技術(俗稱「雷射刀」)頗為「吸睛」。
  • 外科微型手術機器人,還有多少種可能
    外科微型手術機器人,還有多少種可能 2020-08-28 11: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微創手術--供體腎新來源
    核心提示:因各種不可回逆的腎臟疾病而導致慢性腎功能衰竭者,都可考慮作腎移植。但如有慢性肝炎或肝功能不正常者,有消化性潰瘍、腎炎活動期、有尿路感染及伴有下尿路梗阻者,均不宜作腎移植或需在治療後再作移植。   NEW YORK--位於巴爾的摩的馬裡蘭州醫學中心,最近四年來,採用腹腔鏡外科手術法獲取捐腎者的腎臟最行腎移植,減少了手術痛苦,縮短了的住院時間,幫助了更多的病人獲得移植腎。   Stephen Bartlert博士在周五舉行的全美外科協會會議上,公布了他們在這一方面的進展。
  • 指尖上的三維螢光顯微鏡無透鏡超薄超輕
    打開APP 指尖上的三維螢光顯微鏡無透鏡超薄超輕 鄧佳佳 發表於 2018-03-20 10:52:25 其厚度比信用卡更薄,小到足以放在指尖上。它可以生成高幀頻、解析度達微米級的三維螢光圖像,可應用於內窺鏡、大面積成像儀、柔性顯微鏡等方面。 顯微鏡,通常是由一個或幾個透鏡的組合構成的一種光學儀器,主要用於放大人的肉眼無法觀察的微小物體,使之對於肉眼可見。這一發明標誌著人類進入了微觀的原子時代。 在生物學中,傳統的螢光顯微鏡是一種必不可少的工具。
  • 香港大學利用阿基米德螺旋設計溫度傳感器 實現人體器官精確測溫
    用於健康監測的柔性電子器件一直是醫療器械發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微米厚度的超薄器件在測量生理信號方面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和良好的性能,與傳統的剛性襯底電子器件相比,靈活的設備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受試者的機械失配、刺激和不適。此外,通過顯著降低接觸阻抗,器件的共形性也可以獲得更好的信噪比(SNR)。
  • 早期肺癌不要慌 微創手術除病灶
    近日,63歲的患者餘先生因檢查發現右肺上葉結節,入上虞人民醫院心胸外科接受治療。術前胸部CT增強提示,患者右肺上葉見小結節高密度影,呈分葉狀,周緣見毛刺,大小約15*9mm,結節較四個月前CT對比有增實。
  • ...可在患兒嬌嫩器官上飛針走線,江城小兒外科邁入機器人微創時代
    專家名片姓名:段栩飛職務:武漢兒童醫院副院長、普外科主任醫師;湖北省醫學會小兒外科分會委員、腹腔鏡外科分會委員等。擅長:有較豐富的診治小兒消化道畸形、膽總管囊腫、先天性巨結腸、急腹症等的臨床經驗。擅長小兒微創腹腔鏡技術,並有獨到的見解,能嫻熟地利用腹腔鏡診治各類小兒普外科疾病。
  • 腹腔鏡微創手術PK「開大刀」
    武警河南總隊醫院泌尿外科副主任何文強說,出現血尿時,無論痛還是不痛,都要引起警惕。正常人的尿液沒有紅細胞,只有在劇烈運動、長期站立或勞累後,把尿液放到顯微鏡視野下查看,才會發現幾個紅細胞,而人的肉眼,根本看不出尿裡有血。當紅細胞在尿液中超過一定量時,尿液的顏色才會變成紅色,這就是血尿。血尿不是病,只是症狀,引起血尿的原因很多,包括惡性腫瘤,也包括結石等良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