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大學利用電紡絲工藝研發超薄壓力傳感器

2020-12-06 RFID世界網

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超薄壓力傳感器,可以直接連接到皮膚。它可以測量手指與對象的交互方式,從而為醫學和技術應用生成有用的數據。該傳感器對使用者的靈敏度和握持物體的能力影響最小,並且耐摩擦乾擾。該小組還希望他們的傳感器可以用於數位化存檔工藝工人技能的新穎任務。

研究人員希望記錄與手和手指相關的運動和其他物理細節的原因有很多。我們的雙手是我們與物料和我們的直接環境進行直接交互和操縱的主要工具。通過記錄手執行各種任務的方式,它可以幫助運動和醫學等領域的研究人員以及神經工程學等等。但是捕獲這些數據並不容易。

東京大學Someya Group的講師Sunghoon Lee說:「我們的指尖非常敏感,實際上如此敏感,以至於只有幾分之一米厚的超薄塑料箔足以影響某人的感覺。」 「因此,用於手指的可穿戴傳感器必須非常薄。但這顯然使其非常脆弱,並且容易因摩擦或反覆的物理動作而損壞。為了克服這一問題,我們創建了一種特殊的功能材料,它既薄又多孔,稱為納米網格傳感器。」



Lee和他的團隊為傳感器製造了兩種層。這兩層都是通過稱為電紡絲的過程製成的,該過程類似於蜘蛛網的蜘蛛網。一種是聚氨酯絕緣網,纖維的厚度約為200納米至400納米,約為人發厚度的五十分之一。第二層是形成模板的線狀網絡,形成傳感器的功能電子組件。它是由金製成的,並使用聚乙烯醇的支撐架,該支撐架通常在隱形眼鏡中發現,製造後將其洗去,只留下其支撐的金痕跡。多層結合形成一個功能壓力和運動傳感器。

「我們在18個測試對象的幫助下,對傳感器進行了一系列嚴格的測試,」 Lee說。「他們證實,與沒有安裝傳感器的相同任務相比,傳感器是不易察覺的,並且既不會影響通過摩擦抓握物體的能力,也不會影響感知的靈敏度。這正是我們所希望的結果。」

這是世界上首次成功展示了對皮膚敏感度沒有影響的指尖安裝傳感器。而且,即使在用100千帕斯卡(大致相當於大氣壓)的力摩擦表面後,該傳感器也能保持其作為壓力傳感器的性能300倍而不會破裂。團隊希望看到的一種新穎的應用是對工匠甚至是高技能的外科醫生的工作進行數字存檔。如果可以記錄這些過程,則可以訓練機器如何以比以往更大的保真度執行任務。

1

相關焦點

  • 南方科大研發基於納米陶瓷纖維的耐高溫柔性壓力傳感器
    柔性壓力傳感器是柔性電子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為可穿戴設備提供生理監測,也能為軟機器人提供觸覺感知。柔性壓力傳感器不僅要求滿足可穿戴設備的日常應用需求,在某些情況下甚至需要應用在極為苛刻的工作環境中,例如高溫。但構造具有這樣功能的柔性傳感器件卻非常具有挑戰性。
  • 天津工業大學:聚乳酸/石墨烯電紡複合納米纖維的穿戴式傳感器
    有機壓電膜作為柔性和可穿戴壓力傳感器是製造電子皮膚的理想材料。本文,天津工業大學張興祥教授團隊在《Energy Technology》期刊發表名為「PolylLactic Acid/Graphene Electrospun Composite Nanofibers for Wearable Sensors」的論文,研究通過靜電紡絲製造聚乳酸(PLLA)/石墨烯複合納米纖維。
  • 彩虹新能源(00438)擬實施超薄高透光電玻璃產業化及工藝裝備研發項目
    來源:智通財經網智通財經APP訊,彩虹新能源(00438)發布公告,公司協同國內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緊跟市場對光伏發電玻璃產能和光伏產業技術不斷迭代的需求,擬實施「彩虹(合肥)光伏有限公司超薄高透光電玻璃產業化及工藝裝備研發項目」,在合肥光伏三期廠房內建設一座引出量為750噸╱日的太陽能光伏玻璃窰爐及配套生產線
  • 傳感器熱點:新型超薄傳感器,讓智能隱形眼鏡走向現實
    傳感新品 【新型超薄傳感器,讓智能隱形眼鏡走向現實】 研究人員使用新的製造工藝開發了多功能超薄傳感器,這為智能隱形眼鏡的生產鋪平道路。該傳感器由薩裡大學、哈佛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高校的研究團隊共同開發。
  • 文章薦讀 | 多流體電紡絲的發展及其生物應用
    靜電紡絲製備的納米纖維膜已被廣泛應用於組織工程、傷口敷料、生物傳感、生物醫用、功能性紡織品等領域。然而,傳統流體電紡只能製備均一結構納米纖維,限制電紡工藝的外延應用拓展,具有複雜結構和多功能的納米纖維正在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近日,上海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餘燈廣教授團隊和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的Gareth R.
  • 王中林院士《AFM》:可拉伸、耐洗、超薄摩擦納米發電機,實現高靈敏、自供電觸覺傳感器,助力電子皮膚的發展
    表皮電子器件是一類典型的可伸縮傳感器,需要具有類似於皮膚的柔軟性和質感等優異性能。摩擦電納米發電機(TENG)可以通過從周圍環境中收集機械能來驅動電子系統,具有自供電的傳感功能、環保和低成本低優點。現有的可拉伸TENG是由相對複雜工藝或結構製備的可拉伸電極構成,或者是將納米管、石墨烯等導電填料嵌入彈性體基底中。
  • 傳感器熱點:澳門大學成功研發新型微流控技術
    】  10月31日,歐菲光在互動平臺表示,今年6月份,由歐菲光中央研究院精密攝像頭技術分院獨立研發、設計、製作的業界首款超薄潛望式連續變焦模組完成首樣Demo演示,正式面世。  【澳門大學成功研發新型微流控技術】  澳門大學微電子研究院的團隊研發出一種於微晶片上加樣的新型技術,不但優化了晶片上配液的操作,還極大的提高了配液效率,將有望用於可攜式生化實驗分析設備的開發,實現科技成果轉化,助力大灣區科技創新建設
  • 西人馬產品總監謝巍博士:MEMS壓力傳感器在民用航空領域中的應用
    中高溫傳感器一直是MEMS壓力傳感器中難度較大的一個領域,迫於技術壓力,國內很少有企業成功研發並生產出中高溫壓力傳感器,民用航空領域一直使用國外進口產品,價格較為昂貴。西人馬是由民用航空傳感器產品起家,擁有滑油傳感器、加速度傳感器等先進的航空傳感器產品。
  • 【新刊導讀】上海理工大學餘燈廣教授Mate.Highlight:多流體電紡絲的發展及其生物應用
    靜電紡絲是一種有效的「自上而下」的納米纖維製造方法,由於其高效、通用、簡單、低成本的製造優勢,近幾十年來已成為世界材料科學技術領域最重要的學術活動之一。靜電紡絲製備的納米纖維膜已被廣泛應用於組織工程、傷口敷料、生物傳感、生物醫用、功能性紡織品等領域。然而,傳統流體電紡只能製備均一結構納米纖維,限制電紡工藝的外延應用拓展,具有複雜結構和多功能的納米纖維正在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
  • 新式微流體壓力傳感器可區別彎曲負載
    新加坡國立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超薄的軟性壓力傳感器
  • 我國首創「一步法紡絲」新工藝
    我國首創「一步法紡絲」新工藝,這種採用聚合熔體直接紡絲(簡稱「一步法紡絲」)產品,近日由常熟市長江化纖有限公司和中科院長春應化所聯合成功研發,並通過了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組織的專家鑑定。由於其既具有化學纖維的物理特性和天然纖維完全生物降解的綠色環保特性,又具有廣闊而縱深的下遊產業鏈,使之自21世紀初問世以來迅速成為國際紡織服裝業關注的熱點研發方向之一和國家的重大需求。
  • 青島大學龍雲澤教授:基於壓電納米發電機的仿生單電子皮膚單元
    最近,基於單電極的摩擦電傳感器TENG(STENG)將可以兩個電極減少到一個,其降低了電子皮膚的複雜性。但是,TENG基電子皮膚更適用於動態追蹤,卻無法提供有關溫度的信息。實際上,單電極傳感器依賴於電荷轉移,大多數納米發電機都可以實現。
  • 中外大學聯合研發多功能超薄隱形眼鏡傳感系統 檢測精度更靈敏
    配備了高靈敏度傳感器的智能隱形眼鏡將為一種非侵入性方法提供可能性,以連續檢測眼淚中的生物標誌物。它們還可以配備專用集成電路晶片,以進一步豐富其獲取、處理和傳輸生理特性的功能,管理疾病和健康風險,並最終促進健康和福祉。儘管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以前的演示仍然需要多步驟集成過程,檢測靈敏度和機械生物相容性有限。
  • PLA纖維熔融紡絲生產工藝探討
    熔融紡絲   PLA纖維具有同PET纖維相似的物理特性,不僅具有高結晶性,還具有相似的透明性。由於具有高結晶性和高取向性,PLA纖維具有高耐熱性和高強度,且無需特殊的設備和操作工藝,應用常規的加工工藝便可進行紡絲。
  • 史丹福大學鮑哲南院士《AFM》綜述:教你如何設計壓力傳感器的微結構
    近日,史丹福大學鮑哲南院士團隊針對壓力傳感器活性層的微結構設計進行了綜述。針對四種最常見的壓力傳感器,即電容傳感器、電阻傳感器、壓電傳感器和摩擦電傳感器,分別討論並比較了提升其靈敏度、感應範圍、響應時間、形變回復速率、和感應下限的微結構設計機理和加工方法。
  • 電子皮膚-對運動無幹擾的超親膚應變傳感器
    超舒適應變傳感器可以直接貼在人體皮膚上,用於可持續的人體活動監測。其在人機相互體系,運動監測,個人人體健康監測和治療學上都有著廣泛的應用。然而,在保證持續有效監測的前提下,如何避免皮膚傳感器對皮膚本身運動的限制則成了巨大的研究課題。
  • 三維電紡絲纖維支架誕生,促進皮膚再生
    在組織工程方面,研究人員開發出了基於靜電紡絲的多種納米纖維支架,促進皮膚再生癒合。然而現有的基於天然材料明膠或合成材料聚乳酸-羥基乙酸共聚物的皮膚組織工程支架,其物理和化學性質難以調控,使得細胞無法浸潤到三維支架內部用於組織再生,容易造成組織再生緩慢甚至壞死。因此,如何構建一種三維支架用於促進細胞侵潤和皮膚組織修復成為目前的熱點問題。
  • 史丹福大學鮑哲南院士《AFM》綜述:教你如何設計壓力傳感器的微結構
    當我們站在現在,展望將來的壓力傳感器發展路線時,我們最需要的是更成系統的設計理念,讓我們從「設計-製備-測試-再設計」的經驗主義走向「理論預測/設計-製備-測試」的理性設計路線。 近日,史丹福大學鮑哲南院士團隊針對壓力傳感器活性層的微結構設計進行了綜述。
  • 皮膚式指尖傳感器誕生,記錄匠人技藝成為可能|Science
    一種難以察覺的輕薄傳感器可記錄手指運動和觸覺。利用這種技術,科學家或能記錄下手工藝人或外科醫生的手部動作,來訓練機器完成任務。 來源 東京大學
  • 王中林院士《AFM》:可拉伸、耐洗、超薄摩擦納米發電機,實現高靈敏...
    表皮電子器件是一類典型的可伸縮傳感器,需要具有類似於皮膚的柔軟性和質感等優異性能。摩擦電納米發電機(TENG)可以通過從周圍環境中收集機械能來驅動電子系統,具有自供電的傳感功能、環保和低成本低優點。現有的可拉伸TENG是由相對複雜工藝或結構製備的可拉伸電極構成,或者是將納米管、石墨烯等導電填料嵌入彈性體基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