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導讀】上海理工大學餘燈廣教授Mate.Highlight:多流體電紡絲的發展及其生物應用

2021-01-19 科研動態

近期有讀者反映不能每天準時收到我們的推送,原因在於微信公眾號平臺改變了推送方式。為了避免類似情況,請為「科研動態」設置星標(具體操作見文末動圖),文章點一下「在看」,保持互動熱度,就能及時收到每期推送啦。

靜電紡絲是一種有效的「自上而下」的納米纖維製造方法,由於其高效、通用、簡單、低成本的製造優勢,近幾十年來已成為世界材料科學技術領域最重要的學術活動之一。靜電紡絲製備的納米纖維膜已被廣泛應用於組織工程、傷口敷料、生物傳感、生物醫用、功能性紡織品等領域。然而,傳統流體電紡只能製備均一結構納米纖維,限制電紡工藝的外延應用拓展,具有複雜結構和多功能的納米纖維正在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近日,上海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餘燈廣教授團隊和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的Gareth R. Williams教授,以王夢龍博士為第一作者,在《Materials Highlights》期刊(eISSN:2666-4933)首卷首期發表了題為「The Development and Bio-applications of Multifluid Electrospinning」的論文,該文綜述了同軸電紡、並列電紡和三軸電紡等多流體靜電紡絲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並對多流體電紡絲製備的複雜納米結構進行了深刻討論。多流體靜電紡絲技術能夠為納米纖維內的成分、組成和成分的空間分布的調控提供機會,從而賦予電紡納米產品更優異的功能性能。

靜電紡絲基本裝置由高壓電源、輸液泵、噴絲針頭和收集裝置四部分組成,如圖1。聚合物溶液在輸液泵作用下在針頭末端形成液滴,一旦噴絲針頭被施加電壓,帶電液滴將在表面張力、電荷排斥力和外部電場力的共同作用下發生變形,懸垂的液滴由初始的球面逐漸演變為錐面,稱為「泰勒錐」。當外加電壓持續加載,超越某一臨界值時,電場力和電荷斥力將克服液滴表面張力,使得聚合物溶液在泰勒錐尖處被加速,從而形成噴射射流。當帶電的射流進入電場後,直線射流由於Rayleigh Taylor不穩定性,出現快速鞭打和擺動。同時,溶劑迅速揮發,最終在接收裝置上留下固化的納米級纖維。

同軸/三軸靜電紡絲可用於製造芯殼纖維或中空纖維。芯鞘結構是自然界最廣泛的、最基本的多室納米結構,基於該結構衍生出各種各樣的多級複雜納米結構。

目前,文獻中報導的用於製備Janus納米纖維的紡絲裝置有兩種,一種是由並排排列的圓管組成,如圖3B;另一種是小圓管內切一個較大的圓管組合而成,如圖3A。Janus電紡能夠利用多種不同性能的材料組成單根纖維,以實現兩種或三種相互獨立的功能,如螢光和磁性、吸光性和親水性,它們共同存在,卻又不相互影響。Janus電紡與複雜結構噴絲裝置結合可以產生多種可能性。

多流體靜電紡絲技術,由於其 「單步」製造複雜納米結構的優勢,已被應用於各種生物領域,包括藥物釋放、組織工程、生物傳感器、傷口敷料、醫療學和功能紡織品等,並表現出良好的應用效果。

M.L. Wang, D.G. Yu, X.Y. Li, G.R. Wailliams, "The Development and Bio applications of Multifluid Electrospinning", Mater. Highlight., 2020, 1(1), DOI: 10.2991/mathi.k.200521.001.


餘燈廣,上海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員,博導,《Materials Highlights》期刊主編,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英國皇家學會合作交流項目、上海市自然科學基金、上海市教委科研創新重點項目、中國博士後基金第二批特別資助項目、中國博士後基金面上項目,以及與都柏林和香港等地高校合作項目10餘項。發表各類論文230餘篇,其中SCI收錄150餘篇,1%ESI高被引收錄25篇,0.1%熱點論文5篇,H-index目前為45。


Gareth R. Williams,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藥劑學研究部主任,副教授。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課程的研究生導師,EPSRC CDT高級治療和納米藥物領域聯合主任,以及EPSRC&SFI CDT轉化製藥技術領域的聯合主任。2017年入選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會士。


Gareth帶領的研究組,主要聚焦藥物輸送和疫苗配製等一系列課題。對於使用通過電流體動力學方法製備的聚合物基納米材料(顆粒和纖維)來提高疫苗、靶向藥物的遞送和治療學的功效尤其感興趣。Gareth在如WIREs Nanomedicine and Nanobiotechnology等多個期刊中擔任編委,也是Chem. Mater., Nanoscale, Small, Angew. Chem. 等期刊多年的審稿人。


王夢龍,上海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生在讀。目前在導師餘燈廣教授的指導下開展新型電流體動力學技術及其應用研究。



Materials Highlights (ISSN: 2666-4933)是一本嚴格同行評審的國際開放獲取期刊,由上海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員餘燈光教授和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Gareth R. Williams教授擔任共同主編,來自五個國家的16位領域學術專家擔任編委,其中來自中國的編委涵蓋了浙江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北京工業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東華大學、南京林業大學、鄭州大學、深圳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和青島大學的研究團隊。

本刊旨在為材料科學和工程廣泛領域的最新研究報告、綜述、評論和展望等提供一個更為快速開放的交流平臺,重點在於揭示製備功能材料的新思路,以及材料性能(組成/結構/形狀)和功能(生物醫學、能源和環境應用)之間的關係。所有出版的文章,作者保留版權,讀者永久免費下載、閱讀。本刊目前不收取任何文章處理費用。歡迎各位專家關注和投稿!

關注我們並回復001004,即可直接領取科研資料,絕對乾貨(例如科論文寫作教程origin使用教程科研PPT模版和實用教程),回復文獻神器,獲取文獻下載神器,隨時隨地下載文獻!更多科研資訊、乾貨分享歡迎關注。

本文部分內容來源網絡,僅用於學術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繫小編刪除。分享科研動態(微信ID:likesci)

相關焦點

  • 文章薦讀 | 多流體電紡絲的發展及其生物應用
    靜電紡絲製備的納米纖維膜已被廣泛應用於組織工程、傷口敷料、生物傳感、生物醫用、功能性紡織品等領域。然而,傳統流體電紡只能製備均一結構納米纖維,限制電紡工藝的外延應用拓展,具有複雜結構和多功能的納米纖維正在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近日,上海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餘燈廣教授團隊和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的Gareth R.
  • 靜電紡絲產業發展現狀與上海未來發展方向
    編者按靜電紡絲技術是一種亞微米、納米級纖維的製備技術,它擴展了纖維的功能性。本文介紹靜電紡絲技術發展現狀,對上海提出建議。靜電紡絲技術作為一種亞微米、納米級纖維的製備技術,擴展了纖維的功能性,有原材料來源廣泛、纖維結構可調性好、製備技術擴展性強、多元技術結合性強等優點。近些年來該技術研究較多,技術發展迅速,在環境治理、個體防護、生物製藥、清潔能源和國防軍工等領域已達到應用前期水平,部分實現了產業化應用。
  • 北航趙勇教授、王女副教授課題組:靜電紡絲製備多級結構微/納米複合纖維及其應用
    近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趙勇教授、王女副教授課題組就靜電紡絲製備多級結構微/納米複合纖維,及其在自清潔、油水分離、乳液分離、有機液體分離、定向集水、液體單向透過和智能相應材料等多種領域的應用作了深入研究,並取得進展。
  • 靜電紡絲的世界越來越精彩!
    公司技術上依託於清華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國內院校並與國內多家醫院和科研單位建 立了戰略合作關係,並在取得了生物材料、環境友好材料為主的多項科學技術成果。初頁:解決了哪些痛點?主要用戶是誰?市場情況及發展趨勢如何?
  • Matter| 靜電紡絲的下一步發展是什麼?
    目前,電紡材料已經在生物醫學、能源環境、太空探索、食品、水和農業等領域得到了實際應用,其中不乏許多早已在市場上銷售的商業產品,如智能面罩、細胞培養皿、FERENA過濾裝置、Re-BOSSIS合成骨以及害蟲控制等。那麼,對於已經得到廣泛研究與應用的靜電紡絲技術,其未來的發展機遇在哪?圖1.
  • 盤點生物降解性高分子靜電紡絲材料在生物醫用領域的應用
    其中,生物可降解材料最引人注目。目前在生物醫學領域應用佔絕對優勢的是生物降解性高分子,通過靜電紡絲製備成納米纖維,可用於組織工程支架材料、新型藥物釋放載體以及納米模板材料等領域。、生物相容性、可吸收性,抗熱性高,是研究和應用最廣泛的生物降解材料。
  • 生物質合成纖維環保加工技術及其應用
    本期沙龍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蔣士成、姚穆,同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任傑、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朱美芳、總後勤部軍需裝備研究所教授級高工施楣梧領銜,另有來自另外清華大學、浙江理工大學等10所高校的20餘位高校代表,以及寧波天安生物材料有限公司、凱賽生物產業有限公司、中石化上海石化股份有限公司10餘位企業代表應邀參加此次學術沙龍。
  • 2020上海國際腦機接口行業發展應用大會
    為促進腦機接口行業發展,2020年上海國際腦機接口行業發展應用大會將於10月25-26在上海召開。本次大會以「腦機的深度應用與發展」為主題,將圍繞腦機接口產業急需解決的問題和未來發展方向,從「政、產、學、研、商」各方面對行業進行深度解析。 2.
  • 2016微納流體技術與生物晶片發展論壇在滬隆重開幕!
    2016年12月1日,由生物谷主辦的2016微納流體技術與生物晶片發展論壇在上海通茂大酒店隆重開幕。此次會議邀請到多位行業內領先的企業和專家、學者,共同探討全球生物晶片的發展態勢、分享國內外的最新研究與技術、聚焦生物晶片在藥物研發和醫療診斷兩大領域的創新應用和產業成果。這將為行業內的專家和與會代表提供相互學習,討論以及合作交流的契機與平臺。生物晶片技術是多學科交叉的前沿技術,目前已應用於分子生物學、疾病的預防、診斷和治療、新藥開發、司法鑑定和食品衛生監督等諸多領域。
  • 高起點新刊Bioactive Materials學術論壇:生物活性材料前沿
    2020年8月6日上午,我們誠摯地邀請您一起討論生物活性材料前沿科學問題,並歡迎您對期刊發展提出寶貴意見。>楊健報告題目:基於檸檬酸化學及生物學的生物材料設計和應用★專家簡介:美國賓州州立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教授及哈克再生工程講席教授;Bioactive Materials主編★研究領域:基於檸檬酸的生物材料的研究及其在再生醫學中的應用。
  • 中科院陳學思教授Prog. Polym. Sci:電紡聚合物生物材料
    近日,中科院陳學思教授等人在《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上發表題目為「Electrospun polymer biomaterials」的綜述,該綜述主要介紹了電紡絲聚合物生物材料的最新進展,包括不同的結構、表徵、應用和發展前景。圖1 可用於生物醫用的電紡纖維。
  • 水力機械專家匯聚大連理工大學研討發展戰略
    央廣網大連9月26日消息(記者田彤 賈鐵生)9月25日,水力機械學科發展戰略研討會暨第十屆全國水力機械及其系統學術會議在大連落幕。
  • 上海理工大學六項成果榮獲2019年度上海市科學技術獎
    央廣網上海5月19日消息(記者唐奇雲)今天(19日)上午,2019年度上海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上海展覽中心中央大廳召開。上海理工大學共有六項科技成果獲得「2019年度上海市科學技術獎」,其中該校作為牽頭單位的項目獲得一等獎2項、二等獎3項,該校教師參與的項目獲得二等獎1項,獲獎等級取得學校歷史最好成績。
  • 探討靜電紡絲技術的研究進展
    [導讀]摘要:靜電紡絲工藝是目前能夠直接、連續製備聚合物納米纖維的方法,具有工藝簡單、操作方便、製造速度快等優點   佛山輕子精密測控技術有限公司 528225   摘要:靜電紡絲工藝是目前能夠直接、連續製備聚合物納米纖維的方法,具有工藝簡單、操作方便、製造速度快等優點,在醫學和環保等領域有廣泛應用。
  • 織物複合電極在柔性電化學儲能器件中的機遇與挑戰
    文章背景柔性、高能量密度電化學儲能器件對驅動可攜式、可穿戴電子至關重要。然而,商業化的鋰離子電池和超級電容器多採用疊層的電極結構,並使用剛性的金屬箔作為集流體,這嚴重地影響了器件的柔韌性。除此之外,織物基電化學儲能器件也展現出優良的透氣性、透水性、以及穿著舒適性。因而,其在柔性、可穿戴電子領域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成果簡介鑑於此,香港理工大學鄭子劍教授團隊針對近期織物複合電極在柔性電化學儲能器件中的應用與發展進行了綜述和展望。
  • 我校創新超臨界流體技術 推動綠色化過程發展
    近日,第十二屆全國超臨界流體技術學術及應用研討會暨第五屆海峽兩岸超臨界流體技術研討會在大連仲夏花園酒店召開。
  • 葉建山:電化學傳感器發展步入「春天」——訪華南理工大學葉建山教授
    多年來,華南理工大學葉建山教授一直從事納米電化學、傳感器及生物傳感器和電化學分析儀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2001年至2006年間任職於新加坡國立大學,回國後任華南理工大學化學科學學院教授的同時
  • ACS新刊推介: 2019-2020
    今天我們將對這7本新刊分別進行介紹。ACS Applied Bio Materials僅在線出版,創刊於2018年7月,12期/年。旨在為讀者及作者提供生物相關功能材料的設計及其應用的最具突破性的原創性研究,是將材料、工程、生物學及化學知識融合於重要的生物應用的前沿期刊。
  • 上海大學劉浩:電紡絲氮摻雜碳纖維用於電催化
    靜電紡絲技術因其易於操作、環保以及適宜進行大規模生產而在電催化領域引起了廣泛的關注。電紡氮摻雜碳纖維具有尺寸均勻、缺陷可控、排列有序和可批量生產等優點,這有利於在電催化中的實際應用。氮摻雜可以激活相鄰的碳原子。
  • 2016微納流體技術與生物晶片發展論壇在滬圓滿閉幕
    2016年12月2日,由生物谷主辦的2016微納流體技術與生物晶片發展論壇在上海通茂大酒店成功閉幕。微流控晶片技術被譽為「改變未來的七種技術之一」,隨著微流控晶片技術的不斷發展,它很可能成為「未來舉足輕重的產業」,影響人們的醫療和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