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日,由生物谷主辦的2016微納流體技術與生物晶片發展論壇在上海通茂大酒店隆重開幕。此次會議邀請到多位行業內領先的企業和專家、學者,共同探討全球生物晶片的發展態勢、分享國內外的最新研究與技術、聚焦生物晶片在藥物研發和醫療診斷兩大領域的創新應用和產業成果。這將為行業內的專家和與會代表提供相互學習,討論以及合作交流的契機與平臺。
生物晶片技術是多學科交叉的前沿技術,目前已應用於分子生物學、疾病的預防、診斷和治療、新藥開發、司法鑑定和食品衛生監督等諸多領域。生物晶片被視為後基因時代用於進行高通量、大片段基因測序以及絕對定量PCR分析的重要工具。隨著基因組學、蛋白組學的深入研究,生物晶片技術在藥物研究與開發領域也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已逐漸滲入到藥物研發過程中的各個步驟。隨著微機電系統(MEMS)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在生物晶片製造領域的深入應用,有望實現體外細胞水平的精準操作和類器官及複雜人體組織的仿生模擬。受益於藥物研發和醫學診斷市場的增長,以及精準醫療的不斷發展,全球生物晶片市場總值在不斷上升,根據Grand View Research最新研報預測,2024年全球生物晶片市場總值將上升至258億美元。
林炳承是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大連理工大學教授,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已發表學術論文350餘篇; 撰寫,出版《微納流控晶片實驗室》(科學出版社,2013)等中文著作7部,主編,出版《Microfluidics: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pringer,2011),《Lab on Chip: Focus on China》 (RSC 2010) , 《Miniaturization in Asia Paciffic》(Wiley, 2008-2011)等英文著作、年刊和專輯6部(期);持有微流控晶片等領域專利70餘項。本次會議林炳承教授為大家介紹的主題是《微流控晶片:精準醫學和精準藥學的重要科學技術平臺》,林教授著重介紹了微流控晶片的三大核心應用,以及自己的科研團隊在單細胞分析、器官晶片、腫瘤晶片方向的研究。
呂有勇教授為北京大學腫瘤醫院二級教授,北京市腫瘤防治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北京大學(醫學部)優秀人才獎勵計劃教授,美國中華醫學會傑出教授獎獲得者(1994),全國百名青年醫學科技新星稱號(1993),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992)。主要從事腫瘤基因組、蛋白質組和腫瘤生物學研究,胃腸腫瘤分子分型與個體化治療的高技術研究;承擔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國家973和863重大項目等課題。重點推動我國重大疾病分子分型和個體化診療及腫瘤基因組研究。在國內外核心期刊發表論文和述評200餘篇。本次會議呂有勇教授為大家介紹《基因組數據智能分析與腫瘤防治新理念和新技術的發展》。
許丹科教授為南京大學生命分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分析化學學科主任,南京大學分析科學研究所副所長。曾獲國家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一項,三等獎一項,軍隊科技進步三等獎二項。已發表相關論文100餘篇,參加編著國內外相關著作8本,獲國家專利10餘項。目前主要研究領域為生物分子的識別與分析,包括生物微陣列晶片、微流控晶片技術及生物識別分子的篩選等。許丹科教授為大家介紹的主題是《微流控陣列晶片適配體篩選與檢測新技術》,許教授強調單純做微流控晶片意義不大,我們應著眼於如何做好一體化、在線、實時監測微系統。
張磊,香港中文大學婦產科學博士,深圳市海外高層次人才,現任亞能生物技術(深圳)有限公司醫學總監兼BD總監,在國際、國內高水平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10餘篇。張磊博士為大家介紹的主題是《基因晶片與高通量測序比較》,主要介紹基因晶片的發展歷程,以及將基因晶片實驗和高通量基因測序實驗進行對比,充分說明兩種技術的互補優勢,及其在精準醫療等領域的價值。
屆時,林炳承教授與許丹科教授、劉宏教授、趙遠錦教授、張磊博士還將帶來一個小型研討會,與大家共同探討關於微流控晶片的核心焦點問題,以及該領域的科研瓶頸,敬請期待。
本次會議為期兩天,後續將由王戰會博士、聶富強博士、趙遠錦教授等專家為大家帶來關於微流控晶片的前沿關鍵技術、微流控晶片在DNA測序及疾病檢測等領域的應用的精彩報告。(生物谷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