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物複合電極在柔性電化學儲能器件中的機遇與挑戰

2020-12-05 學研天地

文章背景

柔性、高能量密度電化學儲能器件對驅動可攜式、可穿戴電子至關重要。然而,商業化的鋰離子電池和超級電容器多採用疊層的電極結構,並使用剛性的金屬箔作為集流體,這嚴重地影響了器件的柔韌性。與這類傳統電極相比,將電極材料塗覆在織物基底製備織物複合電極可以極大程度上提高電化學儲能器件的柔性與電化學性能。究其原因,織物兼具良好的柔韌性輕重量大比表面積材料和結構多樣性廉價等特性。除此之外,織物基電化學儲能器件也展現出優良的透氣性透水性、以及穿著舒適性。因而,其在柔性、可穿戴電子領域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成果簡介

鑑於此,香港理工大學鄭子劍教授團隊針對近期織物複合電極在柔性電化學儲能器件中的應用與發展進行了綜述和展望。作者從電極結構、製備方法、機械性能、以及電化學性能等方面將織物複合電極與傳統電極進行比較,同時概述了織物基電化學儲能器件的結構及其在柔性、可穿戴電子系統中的集成方法。最後,作者闡明了織物複合電極當前面臨的技術挑戰,並指明了織物基電化學儲能器件未來研究與發展方向。該綜述以Textile composite electrodes for flexible batteries and supercapacitor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為題發表在國際材料頂級期刊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上,同時入選Wiley-VCH資料庫「Hot Topic: Batteries and Supercapacitors」,「Hot Topic: Flexible Electronics」兩項熱點主題論文。單位名稱香港理工大學,高源博士為第一作者,鄭子劍教授為通訊作者。

圖文導讀

一. 織物複合電極與傳統電極的對比

在製備方法與電極結構上,傳統電極通常採用「卷到卷「的製備方法將電極材料塗覆在金屬箔集流體上。由於該方法難以實現厚電極的製備,商業化的電化學儲能器件(鋰離子電池,超級電容器)經常採用疊層的電極結構以獲得足夠高的面容量。相比而言,織物複合電極可以通過諸如電極漿料蘸塗、原位生長、以及紡紗等多重手段製備。織物的多孔結構、大比表面積使其相較金屬箔易於承載更多的電極材料。因此,單層的織物複合電極足以獲得媲美甚至高於疊層電極的面容量 (圖1a–f)。

圖1.織物複合電極與傳統金屬箔電極的結構 (a, c)、製備方法 (b, d, e, f)、機械性能 (g, h)、以及電化學性能 (i, j) 的對比。

(來源: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在機械性能上,由於金屬箔的較低屈服強度,以及電極材料與集流體之間較差的界面粘附力,傳統電極在歷經多次彎折後會導致集流體斷裂、電極材料脫落等問題。相較而言,織物複合電極具有優良的彎曲穩定性,這是因為織物基底比金屬箔有著更低的楊氏模量。柔軟的織物基底可以通過調節中性平面的位置從而有效地緩解因彎曲電極而產生的應力。與此同時,通過調控織物的孔徑,電極材料可以牢固的錨定在織物基底上(圖1g和h)。

在電化學性能上,織物複合電極相較傳統電極表現出更高的倍率性能以及更好的循環穩定性。一方面,織物基底的多孔結構為電解質離子提供了快速運輸通道;另一方面,電極材料與織物集流體較大的電學接觸面積不僅可以降低電極的局部電流密度,同時促進了電子的移動(圖1i和j)。

二、織物基電化學儲能器件的結構及其在柔性、可穿戴電子中的集成方法

織物基電化學儲能器件結構包括:軟包袋裝電池、纖維狀電池。前者擁有更為成熟的製備方法與流程;後者則具有更好的柔性、透氣性、透水性、以及穿著舒適性(圖2a–d)。

將不同結構的織物基電化學儲能器件集成到柔性、可穿戴電子系統(智能織物)中可分為如下三種方法:i)外部擴展式軟包袋裝電池;ii)內部嵌入式纖維狀電池;iii)紗線電極直接集成法 (圖2e–j)。

圖2.織物基電化學儲能器件的結構及其在柔性、可穿戴電子(智能織物)中的集成方法。

(來源: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三、 織物複合電極面臨的挑戰以及未來發展方向

儘管織物複合電極兼具優異的柔性、倍率性、以及循環穩定性,但其商用仍面臨諸多技術挑戰。其一,與金屬箔相比,織物集流體的電導率通常較低,這無疑會增加織物複合電極的歐姆損耗。其二,部分織物複合電極的機械強度較差,這極大程度上限制了織物基電化學儲能器件的規模化製備及其在柔性、可穿戴電子系統中的集成(例如紗線狀電極較難利用傳統紡織技術大規模集成到智能織物中)。其三,織物基底中未被填充的孔洞不可避免地增加了複合電極中非活性部分佔比,降低了電極材料的振實密度,進而導致織物基電化學儲能器件的低能量密度。綜上所述,如何提高織物複合電極的電導率、機械強度、以及進一步提高織物基電化學儲能器件的能量密度將會是未來的研究與發展方向。

文獻連結:

Yuan Gao, Chuan Xie, and Zijian Zheng*, 「Textile composite electrodes for flexible batteries and supercapacitor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Adv. Energy Mater., 2020, 2002838, DOI: 10.1002/aenm.202002838

團隊介紹

本文第一作者:高源

高源博士: 華中科技大學本科、香港科技大學博士、香港理工大學博士後。研究領域包括柔性電化學儲能器件(電容器、鋰電池、鋁電池)及其在柔性、可穿戴電子中的應用。

本文通訊作者:鄭子劍教授

鄭子劍教授:清華大學本科、英國劍橋大學博士、美國西北大學博士後。現任香港理工大學紡織及服裝學系教授,2018年當選香港青年科學院創始院士。長期致力於表、界面科學,納米製備,以及柔性可穿戴電子領域的相關研究。先後斬獲日內瓦國際技術發明獎銀獎(2015年)、金獎(2019年)。以第一作者、通訊作者在Science, Nat. Comm., Adv. Mater., Angew. Chem. Int. Ed., Adv. Energy Mater., Adv. Funct. Mater., Mater. Today, Chem. Soc. Rev., Chem. Rev., 等諸多國際頂級科學刊物上發表論文超過100篇,申請國際及國內專利共18項。

相關工作

1. Yuan Gao, Qianyi Guo, Qiang Zhang, Yi Cui, and Zijian Zheng*, 「Fibrous Materials for Flexible Li-S Battery」, Adv. Energy Mater. 2020, 2002580. DOI: 10.1002/aenm.202002580

2. Jian Chang, Qiyao Huang, and Zijian Zheng*, 「A Figure of Merit for Flexible Battery」, Joule 2020, 4, 1346–1349.

3. Qiyao Huang, Dongrui Wang, Hong Hu, Jian Shang, Jian Chang, Chuan Xie, Yu Yang, Xavier Lepró, Ray H. Baughman, and Zijian Zheng*, 「Additive Functionalization and Embroidery for Manufacturing Wearable and Washable Textile Supercapacitors」, Adv. Funct. Mater. 2020, 30, 1910541.

4. Chunlei Jiang, Lei Xiang, Shijie Miao, Lei Shi, Donghao Xie, Jiaxiao Yan, Zijian Zheng*, Xiaoming Zhang, and Yongbing Tang*, 「Flexible Interface Design for Stress Regulation of a Silicon Anode toward Highly Stable Dual-Ion Batteries」, Adv. Mater. 2020, 32, 1908470.

5. Yujing Zhu, Mei Yang, Qiyao Huang, Dongrui Wang, Ranbo Yu*, Jiangyan Wang, Zijian Zheng*, and Dan Wang*, 「V2O5 Textile Cathodes with High Capacity and Stability for Flexible Lithium-Ion Batteries」, Adv. Mater. 2020, 32, 1906205.

6. Jian Shang, Qiyao Huang, Lei Wang, Yu Yang, Peng Li, and Zijian Zheng*, 「Soft Hybrid Scaffold (SHS) Strategy for Realization of Ultrahigh Energy Density of Wearable Aqueous Supercapacitors」, Adv. Mater. 2019, 32, 1907088.

7. Jian Chang, Jian Shang, Yongming Sun, Luis K. Ono, Dongrui Wang, Zhijun Ma, Qiyao Huang, Dongdong Chen, Guoqiang Liu, Yi Cui, Yabing Qi, and Zijian Zheng*, 「Flexible and stable high-energy lithium-sulfur full batteries with only 100% oversized lithium」, Nat. Comm. 2018, 9, 4480.

8. Yu Yang, Qiyao Huang, Liyong Niu, Dongrui Wang, Casey Yan, Yiyi She, and Zijian Zheng*, 「Waterproof, Ultrahigh Areal-Capacitance, Wearable Supercapacitor Fabrics」, Adv. Mater. 2017, 29, 1606679.

9. Qiyao Huang, Dongrui Wang, and Zijian Zheng*, 「Textile-Based Electr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Devices」, Adv. Energy Mater. 2016, 6, 1600783.

10. Libin Liu, You Yu, Casey Yan, Kan Li, and Zijian Zheng*, 「Wearable energy-dense and power-dense supercapacitor yarns enabled by scalable graphene–metallic textile composite electrodes」, Nat. Comm. 2015, 6, 7260.

相關焦點

  • 柔性電致變色器件中的納米電極材料
    對於電致變色器件,理想的電極材料不僅需要高導電率,而且需要極好的透光性和抗化學以及電化學腐蝕的能力。電致變色器件中常用的電極材料是ITO薄膜。但是,其導電性不足夠獲得很高的響應速度,尤其是在大面積器件中。並且其2D平面結構嚴重的限制了電致變色材料和電極之間的接觸面積,會顯著地限制電致變色器件中的電化學反應速度。另外,它的脆性也阻礙了其在柔性和可拉伸電子中的應用。
  • 柔性、可彎曲化將是未來電子設備的發展潮流
    而對於柔性電子器件來說,其要求的電池不僅要具有相當的容量,同時還要具有配套的柔性,甚至是具有可拉伸、扭曲以及其它複合用途等更多豐富功能。這就要求我們更要對柔性儲能器件進行研究,而如果通俗的說,就是我們需要開發柔性的電化學儲能器件,即「可以彎的電池」,甚至是「不只是可以彎還可以做更多事情的電池」。比如像以下幾幅圖中所示的可彎曲薄膜型電池,以及可打結電纜型電池。
  • 閻興斌課題組:Water-in-salt電解液在電化學儲能器件中的應用
    背景介紹電化學儲能裝置發展迅速,但目前商用的非水器件儘管可以展現出足夠寬的電化學窗口(ESW),但其易燃性和毒性等限制了其進一步發展。而水系電解液儘管沒有這方面的擔憂,但由於水的分解窗口(1.23)導致傳統的稀水系電解液的ESW又不能滿足絕大部分電極材料進行電化學儲能的需求。因此WISE應運而生,它在水系體系的基礎上,大大拓寬了電解液的電壓窗口,進而拓展了水系器件的電極材料的選擇範圍,有效地提升了器件的能量密度,並在SEI存在的情況下優化了器件的循環穩定性。
  • 南大:熱納米壓印製備為解決電化學儲能電極厚度受限提供新方案
    近日,南京大學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唐少春教授課題組與葛海雄教授課題組合作,通過電極結構優化設計,利用熱納米壓印製備技術結合微電流電沉積,成功獲得高容量、高倍率和長循環壽命的新型陣列結構電極,為解決電化學儲能領域電極厚度受限的難題提供了一種新思路和解決方案。
  • 為解決電化學儲能電極厚度受限提供新方案:熱納米壓印...
    細胞成像再添新技術:鞠熀先教授提出細胞膜蛋白成像的電致化學發光方法近日,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唐少春教授課題組與葛海雄教授課題組合作,通過電極結構優化設計,利用熱納米壓印製備技術結合微電流電沉積,成功獲得高容量、高倍率和長循環壽命的新型陣列結構電極,為解決電化學儲能領域電極厚度受限的難題提供了一種新思路和解決方案。
  • 青島大學在柔性儲能器件電極材料研究領域取得重大進展
    近期,青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研究生王超(導師:趙修松教授、王憲芬副教授)在柔性儲能器件電極材料研究方向取得重大進展,其關於「Hollow Rutile Cuboid Arrays Grown on Carbon Fiber Cloth as a Flexible Electrode for Sodium-Ion Batteries
  • 可攜式儲能它最行 走近石墨烯柔性超級電容器
    超級電容器是一種新型的儲能器件,具有高容量、高功率密度、高充放電速度等優點。與傳統超級電容器相比,柔性超級電容器具有以下優點:選用性能穩定的電極材料,提高了安全性;超薄的電極材料和精簡的組裝過程,大大縮減了體積,使整個器件更小型、輕質;電極材料和電解質材料用量少,降低了生產成本,且安全環保。
  • 【材料】中山大學童葉翔教授及其合作者在陽光碟機動的可穿戴儲能器件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為此,人們開發出了許多可以收集能量的柔性器件或織物,用以收集光、風、人體運動等環境能量並轉化為電能。近日,中山大學化學學院童葉翔教授、崔國峰副教授和暨南大學物理系麥文杰教授合作開發出了一種可以收集並儲存太陽能的陽光碟機動的可穿戴儲能器件,研究成果以「Stretchable Ni@NiCoP textile for wearable energy storage clothes」為題發表於國際重要學術刊物Nano Energy(DOI
  • 我國科學家製備高性能柔性儲能器件
    同軸非對稱纖維型器件具有體積小、便攜、工作窗口大等優勢,被認為在未來柔性可穿戴及微型的電子器件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Zn摻雜進入CuO晶格提高了CuO的導電性,改進了MnO2納米片在電化學反應過程中與導電基底之間有效的電子傳輸。
  • Nature Energy:金屬所石墨烯基電化學電容器儲能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點開上方小程序,進一步點「推廣」即可充值導讀近日,中科院金屬研究所與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及香港大學合作,在《自然-能源》(Nature Energy) 在線發表題為「可調層間距、高效孔利用石墨烯薄膜的電化學電容儲能研究
  • 中科院蘇州納米所等在高性能柔性儲能器件研究中取得進展
    同軸非對稱纖維型器件具有體積小、便攜、工作窗口大等優勢,被認為在未來柔性可穿戴及微型的電子器件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然而目前,同軸非對稱纖維器件仍存在能量密度低、電極材料及結構設計的局限性等問題,這限制了其進一步應用。二氧化錳具有高的理論容量、低成本、低毒性和環境友好等特性,被認為是優異的電化學活性材料。
  • 單室無膜微生物燃料電池在柔性可穿戴器件應用研究
    【引言】基於纖維織物的柔性可穿戴電子器件可以對人體進行實時健康檢測。這不僅需要將電源、傳感器等電子元件高度集成在空間狹小的區域內,還需要在劇烈的機械變形條件下保持器件有較高的輸出功率,並始終保持器件與皮膚的良好接觸以及較高的人體舒適度。
  • 高效柔性儲能器件規模化製備技術問世
    本報訊(記者鄭金武)中科院電工研究所研究員王凱團隊在高性能柔性儲能器件製備技術方面取得新進展,開發出一種高比能柔性固態鋰離子電容器的規模化製備技術。此項研究工作由該研究團隊聯合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大連清潔能源國家重點實驗室、中科院化學研究所、武漢理工大學等機構共同完成。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先進材料》。隨著可穿戴智能設備在運動、醫療健康等領域的廣泛應用,發展與之相適應的柔性可彎曲電化學儲能器件成為一項重要需求。
  • 微流體靜電紡絲法製備硼-碳異質納米片纖維織物電極
    微流體靜電紡絲法製備硼-碳異質納米片纖維織物電極近年來,隨著科學的發展與技術的不斷變革,智能可穿戴設備成為研究熱點之一。為滿足可穿戴電子產品的供電需求,新能源存儲技術在高端智能化可穿戴設備行業的應用備受關注。
  • 碳纖維在柔性超級電容器中的研究進展
    隨著可攜式和可穿戴智能電子產品的快速發展,其對儲能器件的要求越來越高,傳統的超級電容器難以滿足其需求,柔性超級電容器因其具有輕便、可彎折以及良好的循環穩定性,成為新一代有巨大潛力的儲能器件。本文介紹了超級電容器以碳纖維在柔性超級電容器的研究進展,總結了柔性超級電容器存在的問題並提出了展望。
  • 新加坡國立大學:柔性準固態水系鋅基電池電極材料設計及研究進展
    最後討論了柔性準固態水系鋅基電池領域中一些未解決的問題和未來潛在的研究機遇。研究背景近年來,隨著科技的進步和人工智慧技術的不斷發展,柔性和可穿戴電子設備以其高柔性、輕薄、便攜、可植入、可穿戴等諸多優點成為未來電子產品的重要發展方向。
  • 東華大學廖耀祖團隊:共軛微孔聚合物纖維狀柔性可穿戴儲能器件
    隨著人們對可穿戴智能電子產品需求量的不斷增加,柔性可穿戴式器件以其輕質、柔韌、靈活和高效等特點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與塊狀和薄膜器件相比,纖維狀儲能器件因其獨特的一維結構而表現出優異的柔軟性、可編織性、變形適應性和透氣導溼的特點,是最具潛能的儲能器件之一。然而,目前所製備的導電纖維材料通常難以滿足能量密度、功率密度以及機械性能兼具的要求,是該領域挑戰性研究課題之一。
  • 新式織物電極可取代ITO大幅簡化柔性OLED製造
    瑞士電子與微技術中心(CSEM)的研究人員與精密織物業者Sefar連手設計了一種新穎的織物電極,這種柔性且透明的織物電極能以低成本、卷對卷(R2R)製程進行生產。
  • 張會剛:電化學儲能材料與原理
    以電化學儲能技術為例,在傳統化學化工專業培養計劃中,學生的電化學基礎是在物理化學課程中建立,缺乏對固體和半導體的認識;與材料和固體相關的專業培養計劃中,電池技術所需的溶液化學和界面化學基礎不足。圖片來源:Pixabay南京大學於21世紀初,在材料系的基礎上成立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下設新能源材料與器件專業。
  • 納技術 理化所高性能銀納米線離子液體凝膠複合柔性透明電極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仿生智能界面科學實驗室在高性能銀納米線離子液體凝膠複合柔性透明電極研究取得重要進展。柔性透明電極在電子與光電子產業的發展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製備眾多電子與光電子元器件不可缺少的光電功能材料。目前,柔性透明電極主要是在透明有機聚合物基底上,採用溶膠-凝膠、化學氣相沉積、真空蒸發沉積、濺射沉積、脈衝雷射沉積等方法引入氧化銦錫(ITO)導電薄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