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製備高性能柔性儲能器件

2020-12-02 中國科學院科技產業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員邸江濤等與喬治亞理工學院教授Ching-ping Wong合作,設計並製備出鋅摻雜氧化銅納米線(Zn-CuO)三維陣列結構,為電化學活性物質MnO2提供導電支架,獲得高負載的MnO2納米片材料。將生長在銅線表面的Zn-CuO@MnO2材料用於同軸非對稱纖維型超級電容器正極材料,獲得了高的比容量及寬的工作電壓窗口。

同軸非對稱纖維型器件具有體積小、便攜、工作窗口大等優勢,被認為在未來柔性可穿戴及微型的電子器件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然而目前同軸非對稱纖維器件仍存在能量密度低、電極材料及結構設計的局限性等問題,這限制了其進一步應用。

圖1.(A-F)同軸非對稱超級電容器製備示意圖。(G)同軸非對稱超級電容器截面示意圖

二氧化錳具有高的理論容量、低成本、低毒性和環境友好等特性,被認為是優異的電化學活性材料。然而,二氧化錳材料低的導電性和易於團聚的問題導致了其有限的比容量和功率密度。

為解決上述問題,蘇州納米所研究員李清文團隊與Ching-ping Wong團隊合作,設計並製備出Zn-CuO@MnO2納米線陣列電極;使用Zn0.11CuO@MnO2作為核電極(正極)、生長在碳納米管薄膜上的VN納米線陣列作為負極,包覆在核電極表面組裝同軸非對稱超級電容器。

Zn-CuO納米線通過一步法原位生長在銅線表面,為MnO2提供導電支架和沉積基底。Zn摻雜進入CuO晶格提高了CuO的導電性,改進了MnO2納米片在電化學反應過程中與導電基底之間有效的電子傳輸。

圖2.(A-B)CuO,CuO@MnO2,Zn0.11CuO and Zn0.11CuO@MnO2電極電化學充放電曲線及比容量與壓降圖。(C)MnO2負載量與沉積時間的關係。(D-E)Zn0.11CuO@MnO2電極在不同MnO2負載量時面積和質量比容量的關係。(F)Zn0.11CuO@MnO2電極循環穩定性

與其他導電支架相比,Zn-CuO納米線為複合電極貢獻了部分容量。通過摻雜不同含量的Zn,獲得了導電性和比容量較佳的Zn0.11CuO納米線材料。其能夠負載MnO2的質量達12.4 mg/cm2,使電極獲得了高的面積比容量(4.26 F/cm2)。

該同軸非對稱器件的工作電壓能夠達到1.8 V,比容量為296.6 mF/cm2,能量密度為133.5 mWh/cm2(功率密度為0.9 mW/cm2)。與其他同軸非對稱超級電容器相比,該研究製備的器件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明顯優於其他同類器件。為進一步驗證其在可穿戴柔性器件領域的應用,研究人員考察了同軸非對稱超級電容器在不同彎曲條件下的電化學穩定性。

圖3.(A)同軸非對稱超級電容器在不同彎曲狀態下的光學圖片。(B)在1-3彎曲狀態下,同軸非對稱超級電容器的充放電曲線。(C)在90度彎曲狀態下,器件的充放電循環測試。(D)同軸非對稱超級電容器在可攜式可穿戴領域展示出潛在的應用前景

結果顯示,在不同彎曲條件下,器件充放電曲線無明顯變化,這說明其在外力形變狀態下,具有較好的電化學穩定性及循環穩定性。這種同軸非對稱超級電容器能夠點亮一個2 V的LED小燈泡並能維持60 s。該研究成果的發表為纖維型儲能器件在柔性可穿戴領域的發展提供了進一步的可能性。

相關研究成果以Atomic Modulation 3D Conductive Frameworks Boosts Performance of MnO2 for Coaxial Fiber-Shaped Supercapacitors為題,發表在Nano-Micro Letters上。蘇州納米所助理研究員、博士王曉娜為論文第一作者,邸江濤、李清文、Ching-ping Wong為論文的通訊作者。

來源: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

相關焦點

  • 高效柔性儲能器件規模化製備技術問世
    本報訊(記者鄭金武)中科院電工研究所研究員王凱團隊在高性能柔性儲能器件製備技術方面取得新進展,開發出一種高比能柔性固態鋰離子電容器的規模化製備技術。隨著可穿戴智能設備在運動、醫療健康等領域的廣泛應用,發展與之相適應的柔性可彎曲電化學儲能器件成為一項重要需求。但柔性儲能器件一般採用化學/物理沉積、組裝、微鈉加工等特殊工藝製備,限制了材料的選擇和使用,導致柔性器件的比能量和力學柔性兩者難以兼得。
  • 我國科學家研發出柔性相變儲能材料膜
    >,並將其與柔性石墨烯膜相結合應用於可穿戴熱管理器件。該相變材料膜機械柔性好、形狀可裁剪及摺疊、冷熱循環壽命長,相變過程中材料始終保持固態,可實現大尺寸製備,並為開發高性能柔性相變儲能材料及熱管理器件提供新的方法與思路。
  • 我國科學家製備出高比能柔性固態鋰離子電容器製備技術
    隨著可穿戴智能設備在運動和醫療健康等領域的應用,發展與之相適應的柔性可彎曲電化學儲能器件成為重要需求。然而,柔性儲能器件一般採用化學/物理沉積、組裝、微鈉加工等特殊工藝製備,材料的選擇和使用受限制,導致難以兼得柔性器件的比能量和力學柔性
  • 東華大學廖耀祖團隊:共軛微孔聚合物纖維狀柔性可穿戴儲能器件
    隨著人們對可穿戴智能電子產品需求量的不斷增加,柔性可穿戴式器件以其輕質、柔韌、靈活和高效等特點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與塊狀和薄膜器件相比,纖維狀儲能器件因其獨特的一維結構而表現出優異的柔軟性、可編織性、變形適應性和透氣導溼的特點,是最具潛能的儲能器件之一。然而,目前所製備的導電纖維材料通常難以滿足能量密度、功率密度以及機械性能兼具的要求,是該領域挑戰性研究課題之一。
  • 織物複合電極在柔性電化學儲能器件中的機遇與挑戰
    除此之外,織物基電化學儲能器件也展現出優良的透氣性、透水性、以及穿著舒適性。因而,其在柔性、可穿戴電子領域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成果簡介鑑於此,香港理工大學鄭子劍教授團隊針對近期織物複合電極在柔性電化學儲能器件中的應用與發展進行了綜述和展望。
  • 我國科學家將相變儲能材料膜用於可穿戴熱管理器件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史全團隊與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吳忠帥團隊合作,開發了一種柔性相變儲能材料膜,並將其與柔性石墨烯膜相結合應用於可穿戴熱管理器件。傳統相變儲能材料一般利用其固液相變行為進行儲能與控溫,然而,固相材料剛性大、不具備柔性;液相材料在相變過程中會發生洩漏,無法應用於柔性可穿戴器件熱管理。
  • 中科院蘇州納米所等在高性能柔性儲能器件研究中取得進展
    同軸非對稱纖維型器件具有體積小、便攜、工作窗口大等優勢,被認為在未來柔性可穿戴及微型的電子器件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然而目前,同軸非對稱纖維器件仍存在能量密度低、電極材料及結構設計的局限性等問題,這限制了其進一步應用。二氧化錳具有高的理論容量、低成本、低毒性和環境友好等特性,被認為是優異的電化學活性材料。
  • 青島大學在柔性儲能器件電極材料研究領域取得重大進展
    近期,青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研究生王超(導師:趙修松教授、王憲芬副教授)在柔性儲能器件電極材料研究方向取得重大進展,其關於「Hollow Rutile Cuboid Arrays Grown on Carbon Fiber Cloth as a Flexible Electrode for Sodium-Ion Batteries
  • 大連化物所史全/吳忠帥合作《ESM》:柔性相變儲能材料膜
    ,並將其與柔性石墨烯膜相結合應用於可穿戴熱管理器件。該相變材料膜機械柔性好、形狀可裁剪及摺疊、冷熱循環壽命長,相變過程中材料始終保持固態,可實現大尺寸製備,並為開發高性能柔性相變儲能材料及熱管理器件提供新的方法與思路。相變儲能材料能夠在恆定溫度下吸收和釋放大量潛熱,可作為一種高效熱能儲存與溫度控制介質應用於電子器件熱管理領域。
  • 科學家將相變儲能材料膜用於可穿戴熱管理器件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史全團隊與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吳忠帥團隊合作,開發了一種柔性相變儲能材料膜,並將其與柔性石墨烯膜相結合應用於可穿戴熱管理器件。相變儲能材料能夠在恆定溫度下吸收和釋放大量潛熱,可作為一種高效熱能儲存與溫度控制介質廣泛應用於電子器件熱管理領域。
  • 我科學家研獲高性能柔性有機太陽能電池
    這一成果使得高效柔性有機太陽能電池距離實現產業化更近一步。11月4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電子》刊發了他們在這項研究中獲得的突破性進展。      柔性電子器件,特別是基於有機材料的光電器件,是未來電子器件發展的一大趨勢,具有巨大的應用前景。「其中,獲得高性能的柔性透明電極是實現高效柔性有機光電器件的前提,也是目前該領域的核心難題。
  •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聚吡咯塗布紙——透氣、柔性及高性能超級電容器電極材料
    當今,能源危機和環境問題日趨嚴重,迫使人類越來越重視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和利用。
  • 石墨烯與導電離子凝膠的潤溼誘導製備高性能柔性透明電極
    1成果簡介 石墨烯因其優越的機械,電學和光學性能,作為商業化銦錫氧化物的替代品,為柔性光電器件提供導電Transparent Electrodes」的論文,研究採用潤溼誘導的可縮放溶液可加工方法來製造具有導電離子凝膠(ionogel)和聚(3,4-乙撐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鹽)(PEDOT:PSS),即石墨烯/ionogel@PEDOT:PSS(G/ionogel@PEDOT:PSS),用於高性能柔性透明電極
  • 我國科學家研製新型高功率儲能電極材料
    超越上述兩類儲能器件的儲能極限,發展兼具高能量密度和高功率密度儲能器件的新型電極材料,是化學儲能領域極具挑戰的難題。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先進材料與新能源應用研究團隊在高比電容少層介孔碳電極材料的宏量製備方法、極速儲放能的高比容量黑色二氧化鈦電極材料、超高倍率電容式儲能的納孔氧化鈮基單晶等方面取得系列進展,支撐了融合「電容+電池」儲能優點的高能量和高功率儲能器件性能實現突破。
  • 將相變儲能材料膜用於可穿戴熱管理器件
    在人體彎曲動作中,柔性器件仍保持穩定的熱管理性能。本報訊(記者劉萬生通訊員寇豔)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史全團隊與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吳忠帥團隊合作,開發了一種柔性相變儲能材料膜,並將其與柔性石墨烯膜相結合應用於可穿戴熱管理器件。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能源存儲材料》上。
  • 南大:熱納米壓印製備為解決電化學儲能電極厚度受限提供新方案
    Nano, 2020)隨著柔性電子器件的快速發展,柔性超級電容器在柔性顯示、可攜式儲能、可穿戴電子設備等方面具有巨大的應用潛能,受到國內外產業界和學術界的高度重視。開發高性能的柔性電極以及非對稱全固態器件是提升超級電容器能量密度和拓展其應用的關鍵。贗電容電極材料的儲能基於電極/電解液界面附近可逆的法拉第氧化還原反應,表現出遠高於雙電層碳材料的電容。電解液通常在材料中的擴散深度僅為20 nm,剩餘材料體積被認為是「死體積」不參與電化學儲能。通過提高離子擴散速率、有效體積和電子輸運效率,贗電容超級電容器有望將能量密度提高到與二次電池相當的水平。
  • 科學網—將相變儲能材料膜用於可穿戴熱管理器件
    將相變儲能材料膜用於可穿戴熱管理器件 本報訊(記者劉萬生 通訊員寇豔)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史全團隊與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吳忠帥團隊合作,開發了一種柔性相變儲能材料膜,並將其與柔性石墨烯膜相結合應用於可穿戴熱管理器件。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能源存儲材料》上。
  • 科研進展 | 二維半導體材料製備工藝新突破,加速柔性電子器件應用
    然而,現階段以器件應用為背景的單層二硫化鉬研究仍然存在以下兩個關鍵的科學問題:(1)材料製備,如何獲得高質量大尺度的二硫化鉬晶圓;(2) 器件工藝,如何實現高密度、高性能、大面積均一的器件加工。這是新型半導體材料從實驗室走向市場要經歷的共性問題,如能解決其高質量規模化製備和集成器件性能調控的關鍵科學障礙,必將有力推動二維半導體材料的應用發展進程,給柔性電子產業注入新的發展動力。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張廣宇副主任帶領的二維材料團隊,在過去十多年一直致力於高質量二維材料的外延、能帶調控、複雜結構疊層、功能電子器件和光電器件的研究。
  • 科學家利用聚吡咯-銅金屬海綿製備能量轉換和存儲一體化器件
    柔性電子器件作為一種可彎曲、可形變的新型電子器件,日益受到廣泛關注。近年來的科學研究也推動了柔性電子器件在信息、能源、醫療等領域的飛速發展,但現有的柔性電子器件依然存在質量大、形變不易恢復等不足之處。因此,製備機械穩定性高、質量小的柔性電子器件迫在眉睫。海綿是一種形變可逆的多孔材料,其已被廣泛應用在儲能、傳感器、光催化等領域。
  • 南開大學團隊研獲高性能柔性有機太陽能電池
    文章介紹,陳永勝團隊製備了同時具有高導電、高透光且低表面粗糙度的銀納米線柔性透明電極,將其用於構築柔性有機太陽能電池,與使用商業氧化銦錫(ITO)玻璃電極的器件性能相當,光電轉化效率可達16.5%,刷新了文獻報導的柔性有機/高分子太陽能電池光電轉化效率的最高記錄。這一成果使得高效柔性有機太陽能電池距離實現產業化更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