瘧疾,是人類歷史上最早有文字記錄的疾病之一,眾多古老文明對它均有所記載。世界上很多名人都得過瘧疾:古希臘亞歷山大大帝、義大利詩人但丁、清朝康熙皇帝、美國總統華盛頓……可是,你知道嗎?人類對瘧疾的認知歷程相當漫長且坎坷。
瘧疾認知歷程
古代人把瘧疾的症狀歸因於超自然的影響:是由邪惡的靈魂、憤怒的神靈或巫師的魔法引起的。
公元前800年,印度醫神Dhanvantari發現,蚊子叮咬會引起發熱、寒顫等症狀。
公元前400年,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是第一個瘧疾學家,他發現瘧疾所引起的發熱症狀是有周期性的,並將其分類為:每日熱、間日熱和三日熱,還發現發熱總是發生在一年中的特定時期並和病人的住所相關。
漢代張仲景(150-215)在《金匱要略》中,描述了瘧疾周期性發冷發熱的症狀;
公元160-200年,古希臘醫生Claudius Galenus認識到發熱多出現在夏季,而且感染者會出現黃疸,但他認為瘧疾是由人體四種體液的失衡引起的,而且他的影響長達1500多年。
明代李時珍(1518-1593)在《本草綱目》中記載了多個治療瘧疾的方子。只是,有些方法實在讓人難以接受,諸如使用豬糞、猴骨、獸骨,甚至人骨來治療瘧疾。
1696年,Morton首次詳細描述了瘧疾的臨床症狀及其用金雞納霜的治療。
直到1880年,法國軍醫Laveran在一名惡性瘧病人血液中發現了該病的病原體瘧原蟲。
1897年英國醫生Ross展示了蚊子唾液腺中的子孢子,並通過受感染的蚊子將瘧疾傳播給鳥類,真正開啟了人類預防瘧疾的時代。
同是1898年,義大利醫生Grassi等通過觀察惡性瘧原蟲、間日瘧原蟲和三日瘧原蟲在按蚊體內的發育周期,證實只有按蚊能傳播人體瘧原蟲。
諾貝爾瘧疾研究獎
英國醫生Ross展示了瘧原蟲如何進入生物體,從而奠定了瘧疾研究和防治的基礎,並於1902年獲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1907年,法國軍醫Laveran獲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以表彰他在瘧疾病原學方面所做的貢獻。
奧地利醫學家Julius Wagner-Jauregg發明了通過感染瘧疾而治療麻痺性痴呆, 1927年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瑞士化學家Paul Hermann Müller,他發現雙對氯苯醛三氯乙烷(DDT)具有強大的滅蚊效果,於1948年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發現了青蒿素,大大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2015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人類與瘧疾的抗爭,已經持續了幾千年。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人類不但發現了瘧疾的病原體瘧原蟲,還推出了一個又一個治療瘧疾的藥物,從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瘧疾蔓延。然而,全球每年數億的新發病例、數十萬的死亡病例及耐藥性的產生,使在全世界消除瘧疾仍然任重道遠。
End
供稿 | 寄防所
編輯 | 王建坡
統籌 | 劉佔峰
【來源:河南疾控】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