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測顯示印度洋地震致海床變形但不影響船隻航行
中新社香港二月二十六日電 新加坡消息:英國地質學家認為,去年十二月印度洋大地震造成海底變形但對海上交通不會造成妨礙。 英國海軍深海水道探測船發現,引發印度洋海嘯的蘇門答臘附近海域的地震,令海床多處形成海底山脊、山丘和峽谷,不過,這些海床最多只是被堆高十至十二米,不是某些科學家之前所聲稱的高達四十八米,因此不會妨礙航道上船隻的航行。
-
汶川地震爆發,山崩地裂房屋倒塌無數,為何眾多佛像毫髮無損?
汶川地震爆發,山崩地裂房屋倒塌無數,為何眾多佛像毫髮無損?汶川大地震可以說是建國以來,中國經歷的最為嚴重的一次自然災害了,那一場地震,可以說是將整個汶川都化為了一片廢墟。這次地震中,無數的高樓大廈在片刻中倒塌,造成了許多無法彌補的損失。
-
給世界的警告:印度洋海嘯與汶川地震
此次地震的地震波已確認共環繞了地球6圈 [1] 。地震波及大半個中國及亞洲多個國家和地區,北至遼寧,東至上海,南至香港、澳門、泰國、越南,西至巴基斯坦均有震感。周四出刊的英國《自然》周刊,科學家分析地震儀低頻率資料發現,地震規模實際為9.3。由於芮氏規模規模是以對數計算,9.3的規模為9.0的2.5倍。本次地震成為史上第二強震,僅次於1960年智利的9.5大地震。此外,中國科技大學地震學家倪四道領導的團隊,也偵測發現,南亞大地震持續達500秒,智利大地震則只有340秒。
-
英國地震專家警告稱印度洋一年內可能再遭強震
由於缺乏海嘯預警系統,去年12月26日發生的印度洋大地震和海嘯無情地奪去了30萬人的生命,令人至今心痛不已。此後,世界各國的科學家都加強了對印度洋海底的觀測與研究。英國地震學家17日警告,最新研究結果表明,去年發生大地震的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的地殼斷層壓力正在增加,這很有可能再次發生大地震,並引發另一場致命的海嘯。
-
繪製海底地圖:衛星數據顯示海床以下1英裡處有未知山脈
我們已繪出南中國海底山脈的深度,包括禮樂灘和巴拉望。 衛星可以透過幾英裡厚的沉澱物來揭示海底的特徵。 這也為大洲的形成提供了新的線索,據說這比20年前的版本精確了兩倍。 據《科學》期刊的描述,該地圖,顯示了山脈,或者說「海山」,沿著海床延伸了約1千米。
-
山崩地裂之後,再造美麗青川(圖)
中新網5月12日電(記者 吳翔) 四川廣元市青川縣是「5.12」大地震中的受災極重縣,而該縣關莊鎮紅光鄉東河口村更是災情最重的地方。11日,記者一行來到這裡,參觀了由廢墟改建的「5.12」地震遺址公園。
-
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
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一般簡稱印度洋海嘯或南亞海嘯)發生於2004年12月26日UTC時間0時58分55秒(雅加達,曼谷當地時間為UTC+7)。震中位於印尼蘇門答臘以北的海底。當地地震局測量為芮氏地震規模6.8,香港、中國大陸及美國量度到的強度則為芮氏規模8.5至8.7。
-
澳科學家稱印度洋地震海嘯後地球一直振動不停
新華網坎培拉1月9日電(記者米立公)澳大利亞科學家9日說,引發印度洋海嘯災難的地震已經過去兩周,但是地球仍然像「被敲過的鐘一樣振動不停」。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科學家赫布·麥奎因說,一般大地震引發的地球振動也就持續幾天,但他的儀器一直能測量到這次地震引發的地球振動,目前振動沒有停止的跡象,而且有可能還要持續幾個星期。
-
印度洋6.2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遇到地震或海嘯該怎麼辦
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08月18日00時32分在西南印度洋海嶺(南緯34.9度,東經54.1度)發生6.2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延伸閱讀:12·26印度洋地震12·26印度洋地震發生於2004年12月26日8時58分55秒,地震規模為芮氏規模9.3級,震源位於3°19′N 95°51.24′E,蘇門答臘島西160千米,水下30公裡深處。這裡是」太平洋地震帶」的地震頻發區域。地震本身(排除海嘯)傳遍到孟加拉、印度、馬來西亞、緬甸、新加坡和泰國。
-
全球約五分之一海床已完成測繪
許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我們人類現在對地球海床地形的了解程度,其實還沒有月球表面高。不過兩者之間的差距正在逐漸縮小,根據海床 2030 計劃最新公布的數據來看,目前全球海床已知地形的比例已經上升到了 19%。在 2017 年計劃剛啟動時這項數據僅有 6%,而之所以能實現這樣的躍升,合作方大洋地勢圖(GEBCO)在 2019 年提供的約 1,450 萬平方公裡深度數據可謂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
印度洋地震暗示印澳板塊斷裂
圖片來源:Keith Koper, University of Utah Seismograph Stations發生在4月11日的兩次震撼印度洋的大地震可能預示著地球表面形成了新的板塊邊界。根據發表在9月27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上的3篇論文,分裂印度—澳大利亞板塊的地質應力很可能導致了8.6級和8.2級的大地震,並且在之後的6天裡沿著斷層釋放了無數的餘震。
-
科學家在印度洋深海發現恐龍時期遠古微大陸
聲納探測到的印度洋深海微大陸 【搜狐科學消息】 據國外媒體報導,日前,科學家宣稱,在印度洋深海區域發現恐龍時代沉沒的遠古大型陸地。 這兩個大陸分段,叫做微大陸塊,是印度洋板塊、南極洲板塊和澳洲板塊從岡瓦那古陸分離時形成的殘留部分。最新發現的沉沒微大陸塊面積相當於美國西佛吉尼亞州,之前曾被測繪師認為是巴達維亞海峰,但當時除了獲悉所在位置之外,並未掌握其他任何特徵,所在區域位於澳大利亞佩斯市以西1600公里海域。
-
印尼東部海域發生6.2級地震 震源距海床15公裡
新華網雅加達4月20日電(記者周檬)印度尼西亞東部東努沙登加拉省海域20日凌晨發生6.2級地震,目前尚無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報告,相關部門也未發布海嘯預警。 據印尼氣象、氣候和地球物理局網站公布的消息,地震發生於當地時間1時51分(北京時間1時51分),震中位於東經121.59度,南緯12.15度,東努沙登加拉省羅地島西南229公裡處海域,震源深度距離海床15公裡。該機構未發布海嘯預警。 另據美國地質勘探局消息,此次地震震級為5.8級,震源深度9.1公裡。
-
日本地震致地殼變動值再刷新 海床移動約為30米
截至當地時間19日18時,3月11日發生的日本大地震及其引發的海嘯已確認造成14001人死亡、13660人失蹤。 據新華社電 日本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宮城縣牡鹿半島以外約175公裡的海床在大地震後向東南方向移動了約30米。
-
印度洋板塊活躍應起重視 地震火山或存因果關係
印尼強震、海嘯、火山肆虐「三連災」顯示該地區有不少能量需要釋放 印度洋板塊活躍應引起我國重視 晨報記者 葛志浩 地震、海嘯、火山噴發……從10月25日起,印度尼西亞遭受了一連串自然災害的襲擊,先是蘇門答臘島西部海域發生芮氏7.2
-
印度洋大地震還沒完?(圖)
事實上,自去年「12·26」蘇門答臘大地震以來,印尼一直地震不斷,3月28日更是蘇門答臘島以西海域再次發生芮氏8.7級的地震。而此前兩個星期,英國科學家已經預計,那裡會發生芮氏7.5級以上的地震。 面對科學家的警告,人們再不敢掉以輕心。
-
印度洋區域地震海嘯數值預報系統的建立
摘要:建立了印度洋區域地震海嘯數值預報系統,主要包括海嘯源計算模塊、海嘯傳播計算模塊和預警分析模塊。藉助GPU並行加速技術和GMT繪圖軟體,系統能夠在1 min內產出海嘯傳播時間和最大波幅圖以及印度洋岸段危險警示圖,還可以針對重點城市和港口做定點預報。篩選了2004年以來發生在印度洋區域的4次震級Mw8.0以上地震海嘯事件對預報系統的性能進行測試。
-
強烈地震導致印度洋部分島嶼位置和地形發生改變
據新華社消息 地質科學家最近發現,發生在印度洋的強烈地震除了使地球軸心略有傾斜外,印度洋上部分島嶼的位置和地形也發生了改變。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地質專家麥圭爾教授對《自然》雜誌記者說:「在幾分鐘之內,地殼發生了移動。就(印尼)蘇門答臘島來說,它已發生了移動。」
-
印度洋地震引發海底部分地貌發生永久性變化
新華網布魯塞爾1月19日電 阿姆斯特丹消息:荷蘭代爾夫特科技大學研究人員19日說,研究發現,上月引起印度洋海嘯的海底地震使距離震中1500公裡範圍內的海底地貌發生了永久性變化。 恩斯特·施拉姆教授說,代爾夫特科技大學自1994年起就開始研究印度洋地區的地殼活動,數據主要從由荷蘭和當地研究人員安放在那裡的全球定位系統獲得。 施拉姆說:「這個測量系統和人們在汽車上使用的全球定位系統十分相似,但是精確度很高,可以精確到1毫米。」 據悉,代爾夫特科技大學將於今年4月在維也納召開的會議上公布上述研究結果。
-
海洋測繪「海床2030項目」
2016年,日本基金會宣布展開大洋地勢圖海床2030計劃(GEBCO Seabed 2030 Project )時,全球只有6%的海床被以現代標準測量。但是,地球上仍然有很大片未測量和繪製的海床,項目總監傑米·麥克麥可·菲利普斯(Jamie McMichael-Phillips)說,「今天我們處於19%的水平。這意味著我們還有81%的海洋尚待測量和繪製。這是未來十年我們要掌握的地方,面積是火星的兩倍左右。」黑色部分是尚未進行現代化測量的部分為什麼要製作更好的海底地圖,首先它們對於導航以及鋪設水下電纜和管道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