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大地震還沒完?(圖)

2020-12-06 搜狐網
 

免費最經典的幽默小段子 掌握第一手軍事情報

搜狐新聞,告訴你正在發生什麼。 點擊進入>>>

尼亞斯島上,一名婦女從被地震毀壞的房屋廢墟旁走過

  N黃恆

  印尼科學家3月30日警告說,印尼蘇門答臘島附近區域還有可能發生高達芮氏9.0級的地震,並再次引發巨大海嘯。

  事實上,自去年「12·26」蘇門答臘大地震以來,印尼一直地震不斷,3月28日更是蘇門答臘島以西海域再次發生芮氏8.7級的地震。而此前兩個星期,英國科學家已經預計,那裡會發生芮氏7.5級以上的地震。

  面對科學家的警告,人們再不敢掉以輕心。

  地震喜歡「扎堆」

  印尼官方安塔拉通訊社30日援引印尼科學院地震學家穆爾蒂·馬託約的話說,「每一次地震都會增加附近區域的地震壓力……由於最近頻繁大地震,蘇門答臘以西還有可能發生大地震。」而位於尼亞斯島東南方向的明打威群島發生大地震的風險最高。

  斯特拉斯堡地質物理研究所的地震學家穆斯塔法·梅格拉奧在接受法新社採訪時說,最近蘇門答臘的兩次大地震是該區域「連串」地震的開始。

  北愛爾蘭大學的地震學家約翰·麥克洛斯基兩周前就已預言說:「我們結論很明確,蘇門答臘地區真的存在危險……我們都聽說過『閃電不會在同一個地方出現兩次』的說法,但地震會。地震學上最顯然的觀察結果之一就是,地震總是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扎堆』出現。」

  還是能量耗盡?

  但美國西北大學科學家的最新研究報告可能少許減輕人們的憂慮。

  3月31日出版的英國《自然》月刊刊載了美國科學家塞特·斯特恩和埃米利·奧卡爾的報告。他們宣稱,通過短波測震儀測量,去年12月26日那場大地震的震級並非美國地質勘探局測量的芮氏9.0級,而是芮氏9.3級。由於芮氏規模是個對數,因此芮氏9.3級和芮氏9.0級的差別是2.5倍。

  如果這一說法被證實,那麼去年蘇門答臘地震就是史上測到的第2強烈地震,人類測到最強烈地震是1960年的智利大地震,震級為芮氏9.5級。

  斯特恩和奧卡爾還指出,上次地震的斷裂帶長1200公裡,寬200公裡,深11米,當時斷裂雖然延伸得很快,卻分裂得很慢。這樣就為形成海嘯創造了條件。

  一些專家認為,震級增強和斷裂帶增大,這些數字的增加對印尼和附近區域可能是好消息,因為從理論上說,一次地震釋放的能量越多,那麼下次沿這個斷裂帶再發生同樣悲劇的危險就越小,也許需要再「積攢」數百年。

  下一次在南面?

  但是,斯特恩和奧卡爾這篇寫於28日蘇門答臘地震之前的論文也預言說,「一場可能引起大海嘯的大地震」依然在去年大地震震中以南構成威脅。這一說法已被28日的地震證實。

  目前,大部分科學家認為,28日地震是去年蘇門答臘地震的餘震,是上次斷裂帶的南部又一次斷裂。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溝上惠認為,大地震後斷裂帶多處發生咬合,斷裂的部分經過一段時間以後,在咬合時又會出現新的斷裂,從而引起餘震。因此,大地震之後的數年時間內,附近斷層都處於不安定的狀態。

  去年蘇門答臘大地震後先後發生了7.5級和7.0級餘震,震區斷層呈現向北破裂的趨勢。而這次蘇門答臘地震後發生了五六級的餘震,當地的斷層有向南破裂之勢。

  由此可見,今後這一地區,特別是上次斷裂帶南部還存在發生較強餘震的可能性,許多地震學家都把目光對準了桑達海溝南部。

  620多人證實死亡又發6.3級餘震

  聯合國救援機構3月31日說,已有620多人被證實在印尼蘇門答臘島附近海域28日發生的強烈地震中死亡。

  另據報導,印度尼西亞北部蘇門答臘島附近30日再次發生地震,強度按照美國地質勘探局的測定應為芮氏6.3級。目前當地還沒有發出餘震是否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報告。這次餘震沒有觸發海嘯警報。

  中國向印轉交50萬美元救災捐款

  中國新任駐印度尼西亞大使蘭立俊3月31日拜會印尼副總統兼國家減災及難民統籌署主席優素福·卡拉,代表中國政府向印尼政府轉交了50萬美元的現匯,用於援助印尼蘇門答臘島西部地震災區的救災工作。

  另據報導,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劉建超3月31日就中國援建印尼地震海嘯預警臺網事答記者問時說,此網建成後將提高印尼的地震監測能力。

  劉建超說,中印雙方已籤署了合建臺網協議。根據協議,該項目總值人民幣2700萬元。地震數據全部通過衛星實現實時傳輸,中方負責培訓和3年保修,雙方將就該項目和有關合作定期舉行協調人會晤。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公布印度洋地震海床圖片 已山崩地裂(圖)
    相關專題:印度洋海嘯席捲亞洲數國   近日英國科學家公布了去年年底印度洋大地震發生後,受板塊構造衝撞而發生變化的震中地區海床的首批圖片。這是人類歷史上大規模地震爆發後,海床首次被迅速觀察得到的結果。圖片顯示,受地震影響,印度洋海底山脊已倒塌,並形成數公裡寬的山崩地段。
  • 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
    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一般簡稱印度洋海嘯或南亞海嘯)發生於2004年12月26日UTC時間0時58分55秒(雅加達,曼谷當地時間為UTC+7)。震中位於印尼蘇門答臘以北的海底。當地地震局測量為芮氏地震規模6.8,香港、中國大陸及美國量度到的強度則為芮氏規模8.5至8.7。
  • 歷史上的今天 印度洋大地震並引發南亞海嘯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大地震並引發南亞海嘯這次地震發生的範圍主要位於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的交界處,消亡邊界。 地處安達曼海。震中位於印尼蘇門答臘以北的海底。當地地震局測量為芮氏地震規模6.8,香港、中國大陸及美國量度到的強度則為芮氏規模8.5至8.7。其後香港天文臺和美國全國地震情報中心分別修正強度為8.9和9.0,矩震級為9.0。最後確定為矩震級達到9.3。
  • 英國地震專家警告稱印度洋一年內可能再遭強震
    由於缺乏海嘯預警系統,去年12月26日發生的印度洋大地震和海嘯無情地奪去了30萬人的生命,令人至今心痛不已。此後,世界各國的科學家都加強了對印度洋海底的觀測與研究。英國地震學家17日警告,最新研究結果表明,去年發生大地震的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的地殼斷層壓力正在增加,這很有可能再次發生大地震,並引發另一場致命的海嘯。
  • 印度洋區域地震海嘯數值預報系統的建立
    摘要:建立了印度洋區域地震海嘯數值預報系統,主要包括海嘯源計算模塊、海嘯傳播計算模塊和預警分析模塊。藉助GPU並行加速技術和GMT繪圖軟體,系統能夠在1 min內產出海嘯傳播時間和最大波幅圖以及印度洋岸段危險警示圖,還可以針對重點城市和港口做定點預報。篩選了2004年以來發生在印度洋區域的4次震級Mw8.0以上地震海嘯事件對預報系統的性能進行測試。
  • 給世界的警告:印度洋海嘯與汶川地震
    2004年南亞地震造成的印度洋海嘯,死難無數,其實是對未來沿海地區生活著的人的警告,海水上漲,地震引起的海嘯、颶風海嘯、地極移動海嘯,大隕石襲擊海洋引起的海嘯,這些都不是人類能對抗的災難,所以必須以理智來選擇行動,方才能在災難中生存下來。地中海周邊生存的人,還有其他地區沿海區域的人。必須警惕海侵災難與海嘯災難。美國西海岸,未來會有極移性海侵災難與海嘯災難,那肯定是無法生存的。
  • 歷史上的今天:2003年伊朗巴姆大地震 2004年印度洋大海嘯
    2003年12月26日伊朗巴姆大地震2003年12月26日伊朗東南部地區巴姆古城發生6.6級地震,地震導致至少26271人遇難
  • 印度洋地震暗示印澳板塊斷裂
    圖片來源:Keith Koper, University of Utah Seismograph Stations發生在4月11日的兩次震撼印度洋的大地震可能預示著地球表面形成了新的板塊邊界。根據發表在9月27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上的3篇論文,分裂印度—澳大利亞板塊的地質應力很可能導致了8.6級和8.2級的大地震,並且在之後的6天裡沿著斷層釋放了無數的餘震。
  • 史之今日: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大地震並引發南亞海嘯災難
    印度洋海嘯,也稱為南亞海嘯,發生在2004年12月26日,這次地震發生的範圍主要位於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的交界處的消亡邊界。地處安達曼海。震中位於印尼蘇門答臘以北的海底。當地地震局測量為芮氏地震規模6.8,中國香港、中國大陸及美國測量到的強度則為芮氏規模8.5至8.7。
  • 印度洋6.2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遇到地震時應該怎麼辦
    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04月18日22時46分在東南印度洋(南緯51.10度,東經139.45度)發生6.2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延伸閱讀印度洋海嘯印度洋海嘯,也稱為南亞海嘯,發生在2004年12月26日,這次地震發生的範圍主要位於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的交界處的消亡邊界。 地處安達曼海。震中位於印尼蘇門答臘以北的海底。當地地震局測量為芮氏地震規模6.8,中國香港、中國大陸及美國測量到的強度則為芮氏規模8.5至8.7。
  • 印度洋板塊活躍應起重視 地震火山或存因果關係
    印尼強震、海嘯、火山肆虐「三連災」顯示該地區有不少能量需要釋放  印度洋板塊活躍應引起我國重視  晨報記者 葛志浩  地震、海嘯、火山噴發……從10月25日起,印度尼西亞遭受了一連串自然災害的襲擊,先是蘇門答臘島西部海域發生芮氏7.2
  • 印度洋6.2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遇到地震或海嘯該怎麼辦
    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08月18日00時32分在西南印度洋海嶺(南緯34.9度,東經54.1度)發生6.2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延伸閱讀:12·26印度洋地震12·26印度洋地震發生於2004年12月26日8時58分55秒,地震規模為芮氏規模9.3級,震源位於3°19′N 95°51.24′E,蘇門答臘島西160千米,水下30公裡深處。這裡是」太平洋地震帶」的地震頻發區域。地震本身(排除海嘯)傳遍到孟加拉、印度、馬來西亞、緬甸、新加坡和泰國。
  • 探測顯示印度洋地震致海床變形但不影響船隻航行
    中新社香港二月二十六日電 新加坡消息:英國地質學家認為,去年十二月印度洋大地震造成海底變形但對海上交通不會造成妨礙。  英國海軍深海水道探測船發現,引發印度洋海嘯的蘇門答臘附近海域的地震,令海床多處形成海底山脊、山丘和峽谷,不過,這些海床最多只是被堆高十至十二米,不是某些科學家之前所聲稱的高達四十八米,因此不會妨礙航道上船隻的航行。
  • 印度洋地震海嘯一周年 悼冤魂223000(組圖)
    今天,是印度洋地震海嘯發生一周年的日子今天,留在倖存者以及遇難者親屬心中的陰影仍然揮之不盡……  據聯合國最新的統計數字,去年席捲10多個國家的大災難共導致22.3萬人死亡,40多萬房屋被摧毀,200萬人無家可歸,大約150萬人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生計。
  • 強烈地震導致印度洋部分島嶼位置和地形發生改變
    據新華社消息 地質科學家最近發現,發生在印度洋的強烈地震除了使地球軸心略有傾斜外,印度洋上部分島嶼的位置和地形也發生了改變。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地質專家麥圭爾教授對《自然》雜誌記者說:「在幾分鐘之內,地殼發生了移動。就(印尼)蘇門答臘島來說,它已發生了移動。」
  • 印度洋海嘯十年祭(高清組圖)
    十年前的12月26日,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西側的印度洋海域發生強烈地震並引發海嘯,導致14個國家大約23萬人罹難,受海嘯影響國家的經濟損失總額約99億美元。十年前的12月26日,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西側的印度洋海域發生強烈地震並引發海嘯,導致14個國家大約23萬人罹難,受海嘯影響國家的經濟損失總額約99億美元。
  • 盤點世界歷史上五大災難,唐山大地震第五,最後一個死亡人數將近一億!
    五,唐山大地震 圖為中國唐山大地震。其造成242769人死亡,16.4萬人重傷,死亡人數名列20世紀第二,僅次於海原地震,經濟損失更是不可估量。
  • 汶川地震是印度洋板塊向北東方向擠壓造成的
    中國地震預測研究所原總工程師莊燦濤,5月13日就汶川地震及其與三峽工程的關係問題接受了中國三峽總公司新聞中心記者的採訪。莊燦濤對記者表示,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的地震,從根本上講,是由於印度洋板塊向北東方向擠壓造成的,這種地震釋放能量是長期積累形成的,極其巨大,是人類力量所不能及的。
  • 印度洋傳來神秘隆隆聲,世界多個地震站都接收到,專家沒有回答
    最近,世界多個地震站都收同一個電波信號,一個超過20分鐘的「轟隆隆」低頻慢波信號。來自哥倫比亞大學地震學家GöranEkström表示:我沒有見過這樣類似的東西。來自Twitter的網友matarikipax和Kilima Mbogo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奇怪和不尋常的地震信號。所以沒人知道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 地震常識:小地震後會出線大地震嗎?
    地震常識:小地震後會出線大地震嗎? 來源:東方天氣網 發布時間:2018-09-30 14:57:25 地震給人們帶來的傷痛是無法磨滅的,而怎麼在地震來臨之前有效的避免如今才是最能將傷害將至最低的方式。那麼。小地震後會有大地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