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就是白話,白話的真正意義是明明白白,通用的意思。
南方有十裡不同音,五裡不同調之說。
秦朝在嶺南建立桂林郡、南海郡、象郡。
桂林郡在今天的廣西省貴港市內,南海郡在現在的廣州市旁邊,象郡今天的湛江。
這一帶的人民說白話,特點在三郡的連線上,不難得出,就是古代的官方語言。
為了人們經商、進出貨源方便,而統一使用的一種官方語言。
開始廣東、廣西同為一省,而省會在現在的廣西梧州市。
後來分為兩個省,即現在的廣東省和廣西省。
廣西省會地方經常改動,語言也多變。
而廣東省後來在廣州成為省會,官方語言是白話。
白字在封建時代有喪事之意,即人們常說的白事,不吉利。
廣東人就把它改為粵語、廣州話、廣府話。
白話的最大分支是客家話,代表一主一客。
由於白話被定為官方語言的主要語言,與它相近度有70%—80%的客家話定為客,從而形成今天的客家話。
有人說白話的白有代表百越的百,古代百越之意思,用白話來說白和百兩個不同音的字,代表不了。
從嶺南地區的人家族譜上查,很少很少是古代的百越人。
可以說差不多全失蹤一樣,這裡的人大多是從中原很多地區搬遷過來的,大多數是漢人。
來到這裡語言雜,就形成十裡不同音、五裡不同調,官方只能通用白話來方便人們生活。
嶺南百越時代是瘴癘之地,不象現在。
嶺南多小山小丘之類,古代農業開墾條件差,上邊小山小丘,下邊水多、雨水多,小河多。
就形成陸地上旱多,開通水渠困難,小山小丘不易摧平。
距離雖不是很遠,但是,形不成湖,蓄水更難,以當時的條件。
多蛇蟲鼠藏身之地,耕作困難。
由於氣候多熱天,雨水多,小草長得快,沒幾天長滿草,形成瘴癘之地。
耕作困難,經過戰鬥,自然百越人流失,發展困難。
後來中原人大舉搬遷進來,大面積開發,形成今天的嶺南人。
他們大舉合作,把一些小小山、小小丘摧平,就形成珠三角地區的人民。
古代以男人為主,一個姓氏、一個語言。
無論搬遷到哪裡,這兩個都是人們自小流傳下來的。
古代人最重視孝和不忘本,這兩個自小必須向下一代相傳。
有人說白話是秦言,極有可能是周朝官方語言。
因為秦朝五十萬大軍進攻百越,又經過幾年的戰鬥,百越人所剩下不多。
後來,從中原遷來50萬人,到公元2年,廣東人口才37.52萬。
趙佗在南越稱王,南越國時間是公元(204—112)年。
古代人最希望自己的統治長遠,趙佗稱王秦朝已亡。
而趙佗所用的官方語言還會用秦語嗎?這麼短的朝代。
答案是不會,一定會用周朝官方語言,希望他的後代長久。
秦朝原先是諸侯國,有能力建立自己的語言、文字。
趙佗不會用,因為秦朝太短不吉利,會用周朝的官方語言。
趙佗沒有諸侯王的身份,不存在他建立有自己的語言對應文字。
到漢朝,劉邦也沒有諸侯王的身份,不難得出,劉邦也是用周朝官方語言。
周朝長久800多年歷史,不用它會用誰?
還有就是,上了二十多歲以後,一般人都很難學另一種語言,如我們現在的英語。
不是從小開始學習,按當時的條件,一個人很難學會另一種語言。
當時的生活困難,誰那麼有空去學另外一種語言?
所以,從中原遷來的50萬人,和百越的少數人民就必須有一種通用的官方語言。
直接用周朝的官方語言,搬遷來的50萬人的理由:
趙佗上書,朝廷從中原遷來50萬人,有一些是賈人(商人),朝廷理由重農抑商,還有遭貶的官員,這些人當中,必懂一種通用的語言,應該就是周朝官語言(白話)。
生活才會方便,軍民通用。
這也是現在嶺南流傳下來最早的大規模移民。
這裡就變成多種方言的地區,就必須有一種官方語言來施政,他們選用了白話。
白話也是周朝的官方語言,開始,只要分布在桂林郡、南海郡、象郡的連線上。
後來發展向東移,加之後來的海上絲綢之路,廣州是一個站口,發展到東南亞等世界各地。
由於這裡是瘴癘之地,生活苦困。
不像中原之地,你方唱罷,我方登場。無數的殺伐,無數的戰鬥。
這裡的戰鬥多數是中原平定後,再派軍隊來平定,不多久天下太平。
封建皇朝把這裡定為南蠻之地,瘴癘之地。
他們都不是很願意來這裡管理,特別是廣西,差不多等於由他們自生自滅一樣。
從而保留了最原始的周朝官方語言,白話,明明白,通用。
主要是南蠻之地,瘴癘多,生活困難,古代相對來說文人少,人們不發覺白話是周朝的官方語言。
如古文的「兮」字,現在的話不解釋不知是,啊、呀!
白話讀是「系」音,它的音帶有是的意思,表示肯定;還有嗨,出力,等於啊、呀!
兮的表達豐富,大風兮!從音就能表達出來。有是的肯定;有啊!呀!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