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的起源,它是白話,古代周朝官方言語之一,是古漢語之一

2020-12-05 自由如風安然寧靜

粵語就是白話,白話的真正意義是明明白白,通用的意思。

南方有十裡不同音,五裡不同調之說。

秦朝在嶺南建立桂林郡、南海郡、象郡。

桂林郡在今天的廣西省貴港市內,南海郡在現在的廣州市旁邊,象郡今天的湛江。

這一帶的人民說白話,特點在三郡的連線上,不難得出,就是古代的官方語言。

為了人們經商、進出貨源方便,而統一使用的一種官方語言。

開始廣東、廣西同為一省,而省會在現在的廣西梧州市。

後來分為兩個省,即現在的廣東省和廣西省。

廣西省會地方經常改動,語言也多變。

而廣東省後來在廣州成為省會,官方語言是白話。

白字在封建時代有喪事之意,即人們常說的白事,不吉利。

廣東人就把它改為粵語、廣州話、廣府話。

白話的最大分支是客家話,代表一主一客。

由於白話被定為官方語言的主要語言,與它相近度有70%—80%的客家話定為客,從而形成今天的客家話。

有人說白話的白有代表百越的百,古代百越之意思,用白話來說白和百兩個不同音的字,代表不了。

從嶺南地區的人家族譜上查,很少很少是古代的百越人。

可以說差不多全失蹤一樣,這裡的人大多是從中原很多地區搬遷過來的,大多數是漢人。

來到這裡語言雜,就形成十裡不同音、五裡不同調,官方只能通用白話來方便人們生活。

嶺南百越時代是瘴癘之地,不象現在

嶺南多小山小丘之類,古代農業開墾條件差,上邊小山小丘,下邊水多、雨水多,小河多。

就形成陸地上旱多,開通水渠困難,小山小丘不易摧平。

距離雖不是很遠,但是,形不成湖,蓄水更難,以當時的條件。

多蛇蟲鼠藏身之地,耕作困難。

由於氣候多熱天,雨水多,小草長得快,沒幾天長滿草,形成瘴癘之地。

耕作困難,經過戰鬥,自然百越人流失,發展困難。

後來中原人大舉搬遷進來,大面積開發,形成今天的嶺南人。

他們大舉合作,把一些小小山、小小丘摧平,就形成珠三角地區的人民。

古代以男人為主,一個姓氏、一個語言。

無論搬遷到哪裡,這兩個都是人們自小流傳下來的。

古代人最重視孝和不忘本,這兩個自小必須向下一代相傳。

有人說白話是秦言,極有可能是周朝官方語言。

因為秦朝五十萬大軍進攻百越,又經過幾年的戰鬥,百越人所剩下不多。

後來,從中原遷來50萬人,到公元2年,廣東人口才37.52萬。

趙佗在南越稱王,南越國時間是公元(204—112)年。

古代人最希望自己的統治長遠,趙佗稱王秦朝已亡。

而趙佗所用的官方語言還會用秦語嗎?這麼短的朝代。

答案是不會,一定會用周朝官方語言,希望他的後代長久。

秦朝原先是諸侯國,有能力建立自己的語言、文字。

趙佗不會用,因為秦朝太短不吉利,會用周朝的官方語言。

趙佗沒有諸侯王的身份,不存在他建立有自己的語言對應文字。

到漢朝,劉邦也沒有諸侯王的身份,不難得出,劉邦也是用周朝官方語言。

周朝長久800多年歷史,不用它會用誰?

還有就是,上了二十多歲以後,一般人都很難學另一種語言,如我們現在的英語。

不是從小開始學習,按當時的條件,一個人很難學會另一種語言。

當時的生活困難,誰那麼有空去學另外一種語言?

所以,從中原遷來的50萬人,和百越的少數人民就必須有一種通用的官方語言。

直接用周朝的官方語言,搬遷來的50萬人的理由:

趙佗上書,朝廷從中原遷來50萬人,有一些是賈人(商人),朝廷理由重農抑商,還有遭貶的官員,這些人當中,必懂一種通用的語言,應該就是周朝官語言(白話)。

生活才會方便,軍民通用。

這也是現在嶺南流傳下來最早的大規模移民。

這裡就變成多種方言的地區,就必須有一種官方語言來施政,他們選用了白話。

白話也是周朝的官方語言,開始,只要分布在桂林郡、南海郡、象郡的連線上。

後來發展向東移,加之後來的海上絲綢之路,廣州是一個站口,發展到東南亞等世界各地。

由於這裡是瘴癘之地,生活苦困。

不像中原之地,你方唱罷,我方登場。無數的殺伐,無數的戰鬥。

這裡的戰鬥多數是中原平定後,再派軍隊來平定,不多久天下太平。

封建皇朝把這裡定為南蠻之地,瘴癘之地。

他們都不是很願意來這裡管理,特別是廣西,差不多等於由他們自生自滅一樣。

從而保留了最原始的周朝官方語言,白話,明明白,通用。

主要是南蠻之地,瘴癘多,生活困難,古代相對來說文人少,人們不發覺白話是周朝的官方語言。

如古文的「兮」字,現在的話不解釋不知是,啊、呀!

白話讀是「系」音,它的音帶有是的意思,表示肯定;還有嗨,出力,等於啊、呀!

兮的表達豐富,大風兮!從音就能表達出來。有是的肯定;有啊!呀!之意。

相關焦點

  • 粵語並不如你想像的那麼接近古漢語
    總看到在網上有人說,粵語是最純正的古漢語,是某某朝的官方語言。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今天筆者想來揭露一下這個已經在網上流傳了至少十幾年的謠言。 首先要聲明一下,沒有任何一種漢語方言跟古漢語完全相同,各自都經歷了不同程度的音變。其次,古漢語也不是只有一種,古代各地區也有不少方言。早在先秦時期人們就已經注意到各地方言的區別了。西漢揚雄的著作「方言」可以看作是當時人們對各地區方言的認知和總結。當然,古代的方言究竟有多少種現在已經很難說清楚了,關於古代方言的資料更是難以尋覓。
  • 古漢語比俄語還難懂? 網友:再不相信穿越劇了
    古漢語比俄語還難懂     近日,網上一段古代漢語發音視頻爆紅,其拗口的古代讀音以及比俄語還難聽懂的彈舌音,讓不少網友表示,再也不相信穿越劇了。這意味著,現代人能穿越回古代,卻沒那個天分闖過語言關。
  • 中國最難懂五大方言,粵語排名第三,排名第一比外星語還要難
    中國最難懂五大方言,粵語排名第二,排名第一比外星語還要難。 周朝至今有三千多年悠久歷史,底蘊深厚。可能大家都知道,吳語的發源地在太湖流域。而吳語保留平仄聲律,繼承中古漢語整齊四聲八調,平上瞿入四聲因聲母清濁對立而各分陰陽。所以想要學習吳語,其實還是比較難的。
  • 粵語:中國最強方言是如何煉成的
    中國方言眾多,何以唯獨粵語能興旺發達,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和普通話分庭抗禮呢?      我手寫我口       但凡一種語言想要上位,除了口耳相傳之外,有書面形式至為重要。不過歷史上中華文化圈長期把以上古漢語為基礎的文言文作為正式書面語。
  • 古代文言與白話相去不遠
    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前奏是文學革命,文學革命的重要內容就是提倡白話文,於是一般的人就認為文言與白話之間有著巨大的鴻溝,而且從來就是如此。如果從古代的歷史文獻與少數存留下來的一些白話文學作品相對照,這種看法不無道理。這一點可以參考胡適的《白話文學史》與鄭振鐸的《中國俗文學史》便很清楚。除此而外,我們今天還可以看到光緒皇帝留下來的硃批中就有從白話到文言的的修改。
  • 羅家英在節目上用粵語朗誦《滿江紅》,這便是粵語的魅力
    有一次,羅家英和汪明荃兩夫妻參加撒貝寧主持的一檔節目,在撒貝寧的建議下,羅家英在現場用粵語朗誦了兩首詩詞,第一首是唐朝詩人柳宗元的《江雪》,第二首是南宋抗金名將嶽飛的《滿江紅》。學習粵劇出身的羅家英本身就聲線動人,再加上保留了中古漢語普遍存在的入聲字、平仄起伏有序、充滿魅力的粵語發音,臺下的觀眾都聽得十分陶醉。特別當羅家英朗誦到《滿江紅》最後兩句「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時,那情調激昂、慷慨壯烈的聲音更是讓臺下觀眾熱情高漲,這便是粵語的魅力。
  • 一座近400年歷史的古商埠,廣西「三大古鎮」之一,居民卻說粵語
    對於我來說,旅行不僅僅是一次出行,一次遊玩,它還是一個人生的進程、一次心靈的滌淨——從靜止到奮勇前進、從繁雜到如水平靜,讓風蕩起一輪又一輪的波紋,這個時侯,我們會感悟人生的旅行如此美麗,讓生命去旅行,誰都清楚,生命本就是一段複雜多彩的路程,一場雜亂無章的戲,它總是崎嶇不平令人感嘆,但又總是在不平中顯現出它的美麗
  • 周朝時鹽是貢品,漢朝實行鹽鐵官營,鹽在古代為何會是戰略資源?
    「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調味品,不起眼的它,在古代社會可是重要的戰略資源,西周時期它是上貢給周天子享用的「貢品」,漢朝時,大臣們還專門為它召開了一次「鹽鐵會議」。可見,鹽在古代社會的地位相當重要,已經能夠干係到國家的興衰了,那麼為何鹽在古代社會能夠享受這麼特殊的地位呢?一、被人為「神化」的鹽:周朝時鹽是天子的貢品,與王權等級掛鈎。關於鹽的起源,先秦時期史官修撰的《世本·作篇》記載:「夙沙氏煮海為鹽。」
  • 信宜話與白話對照,你識講咩?(附羅定話與白話對照)
    點擊上方↑↑藍色字體免費訂閱「信宜生活圈公眾號」精選文章信宜話起源古中原雅言
  • 「笨蛋」用粵語怎麼表達?
    【附識】一、粵語「豬頭丙」在實際應用中常與「豬頭」混淆,廣府俚語「豬頭」形容腫,例如「腫到成只豬頭咁」,遂有人形容被揍得頭青面腫叫「打到豬頭丙咁」,這是誤用俚語。二、一說認為,古代祭祀通常要供豬、羊、牛三牲,在排列順序上為牛一,羊二,豬三,而豬的特點是光吃光睡不會幹活,且一副笨頭笨腦的樣子,所以用"豬頭三"比喻笨蛋。
  • 海賊王官方資料:古代兵器之一的海王,有能力毀掉世界的白星公主
    導讀:「古代兵器」是存在於海賊王遠古時代中的三個擁有「神」稱號的兵器,分別為海王、冥王、天王。其中海王是數百年出現能與海王類溝通的人魚公主,而現在的海王便是我們非常熟知的白星公主。平時的白星作為人魚公主,跟很多小女孩一樣愛哭,但白星本身有著非常恐怖的力量,而這股力量就源自於「海王」。
  • 粵語骨灰級大挑戰,你是哪一級?
    大家都知道,粵語有九聲六調,是較好保留了古漢語音韻的中文語種。那麼,這九聲六調,你是不是能夠講得準,講得清呢?
  • 現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20世紀享有國際盛譽的偉人之一
    史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年1月8日至2018年3月14日),男,出生於英國牛津,英國劍橋大學著名物理學家,現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20世紀享有國際盛譽的偉人之一。
  • 吳國盛:科學精神的起源(之一)-清華大學新聞網
    科學精神的起源(之一)吳國盛  吳國盛生於1964年,先後獲北京大學理學學士、哲學碩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博士學位。曾先後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北京大學哲學系副主任、北京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研究中心主任等職。
  • 猛將如雲的三國時代官方語言,顛覆你的想像!
    就說咱漢藏語系的中國,又分四大語族:1、漢語族,2、藏緬語族,3、苗瑤語族,4、壯侗語族而作為最大的漢語族,又分為八大方言:1、北方方言,2、吳語,3、閩語,4、粵語,5、湘語,6、贛語,7、晉語,8、客家話。有人會問:四川話怎麼沒有呢?告訴你,四川話屬於次方言,被劃分到北方方言裡面的西南官話裡面了。
  • 中國古代龍的起源與演變,龍文化對越南影響有多大?
    龍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生物,傳說龍生活在天上,掌握著行雲布雨,它是中國最神秘的生物之一,作為十二生肖的龍,同時又是中華民族的圖騰,龍代表著權力和祥瑞。封建社會中,龍不斷出現在皇帝的服飾中,龍文化不斷的深入人心。龍文化也影響著東亞各國,最終形成一個龍文化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