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神經受壓迫,就好比是通電燈的電線被「夾斷」了,電燈會熄滅,對應到人眼就有可能失明。
記者 章貝佳 製圖 高薇
眼睛已經看不見了,還有機會重見光明嗎?
上周末,全國首屆眼科內鏡微創外科高峰論壇在杭召開,來自全國的450餘名專家,共同探討如何應用內窺鏡技術,治療視神經損傷等過去被判「死刑」或治療效果極差的眼科疾病。
內窺鏡技術可修復損傷的視神經
如果將眼球比喻為一個燈泡,那麼視神經就相當於是連接燈泡的電線。
有些外傷、外力撞擊造成的失明,但檢查時眼球都是好的,問題出在哪?其實是視神經損傷了,萎縮了——好比燈泡不亮了,燈泡是好的,但電線壞了。
「近兩年來,因車禍導致的視神經損傷事故越來越多,僅我們醫院一家平均每周就會收到三四例;還有中小學生多發的眼外傷,也有10%-30%會損傷到視神經——眼外傷在學生致盲原因中佔到六成比例。」浙江省眼科醫院(溫州醫學院附屬眼視光醫院)眼科副教授吳文燦說。
而按以往觀點,視神經一旦損傷是不可能再修復的,也不能像角膜、晶狀體那樣來置換代替。換句話說,對於這類視神經損害患者,過去絕大部分醫生都選擇放棄治療。
不過現在,通過內窺鏡手術已能夠幫助這類患者重見光明。
流了20年的眼淚 終於止住了
學術會議期間,一位長期在德國經商的溫州陳女士在省眼科醫院做了內窺鏡手術。
陳女士今年40歲,右眼患慢性淚囊炎近20年,平日去醫院通個淚道早已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她說自己十年前就諮詢過,聽說要從鼻子附近切口,會留下疤痕,就擱置了;近年來她也一直向德國的醫院諮詢,回應是可通過鼻子內部手術,但是成功率只有50%。「每天都要流眼淚,每天早晨起來都有很多眼屎,有時不但流眼淚,還會流膿,連續20年這樣的生活,常人是無法想像的。」她說。
「慢性淚囊炎不根治,等於在眼睛邊上埋了個『定時炸彈』,因為這個細菌庫裡的細菌若是流入眼球傷口,輕則角膜潰瘍,重則角膜穿孔失明,還會威脅到白內障、青光眼等手術的施行」吳教授說。
衛生部對內窺鏡技術開始規範監管
「儘管內窺鏡微創技術在臨床上應用已有20餘年,但在眼科領域起步卻相對較晚,我們醫院的內窺鏡應用是2006年在國內率先開展的,經過5年的努力,至今取得了一些突破性進展。」省眼科醫院眼科副教授吳文燦說。他是全國首位將內窺鏡微創技術應用於視神經疾病、慢性淚囊炎、眼眶骨折、甲狀腺相關性突眼等的眼科醫生。
「內窺鏡只是一個工具,如果應用不當的話,反而會給患者帶來更大創傷。」吳文燦博士說,任何手術都存在優缺點,如鼻內窺鏡下視神經減壓術要在顱底操作,位置深、空間小,周邊有許多關乎生命的重要組織器官,小小的失誤就有可能造成致命後果。
今年3月,衛生部醫管司成立了專門的內窺鏡臨床診療質量評價專家委員會,開始對內窺鏡技術進行規範監管,共包含普外科、婦產科、呼吸內科等15個專業組,眼科是其中之一,浙江省眼科醫院的瞿佳院長是眼科專業委員會的主任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