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內核電重啟,中國對核電主要原料——鈾的需求也將越來越大。鈾礦的對外依存度也在迅速提高,而且對外依存度與石油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與石油不同的是,國內開發鈾資源的情況更加封閉和壟斷,中核集團是國內唯一一家具有鈾礦開採資質的企業;另一方面,與石油企業海外經營逐漸成熟相比,中核集團在海外的鈾資源商用直到去年10月才實現「零的突破」。
與國際油氣交易相對公開透明不同,國際鈾資源的勘探開發、貿易物流等並不十分透明,一旦對外依存度畸高,中國核電發展的不確定性將大大增加。
貧鈾
對外依存度加劇
儘管全球核能發電量已連續兩年下滑,但中國發展核電的步伐並未就此停住。隨著《核電安全規劃(2011-2020年)》和《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2011-2020年)》的發布,中國核電建設已經於去年年底正式重啟。
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核電發展最快的國家;與此同時,也將成為鈾礦需求最多的國家。
2013年BP能源統計年鑑數據顯示,去年,中國是世界上新增核能發電量最大的國家,新增量達到110億千瓦時,增幅為12.5%。據新華網報導,中國目前在運核電機組17臺,裝機容量1476萬千瓦,在建核電機組28臺,是世界上在建核電規模最大的國家。
中國各大核電企業都對核電發展的前景充滿信心。國家核電技術公司董事長王炳華今年4月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中國都將是全球最大的核電市場。
中國目前正在運行的核電裝機容量為1250萬千瓦,按相關規劃,到2015年,核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4000萬千瓦;到2020年,核電的規劃裝機容量則將進一步提高至5800萬千瓦,在建3000萬千瓦。
另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預測,2011~2035年間,世界淨增核電裝機容量2.39億千瓦,其中1.14億千瓦來自中國,中國淨新增的核電裝機容量佔到了世界的近一半。
巨大的核電發展需求與羸弱的鈾礦自給情況形成了較大反差。
國際核能理事會(WNA)的統計數字顯示,2010年中國鈾產量只有827噸,供需缺口為1153噸,供需缺口與消費之比即對外依存度達58.2%,遠遠無法滿足市場需求。
從現在的發展趨勢來看,鈾礦的對外依存度將超過石油。當前中國石油的對外依賴度約為60%,預計到2015年會上升到65%。而WNA預測,中國的鈾礦供需缺口將在2015年達到6350噸,對外依存度則將上升至 88.2%。
「鈾資源對外依存度的上升使得我國發展核電的話語權下降,極易受到其他國家經濟、政治波動的影響。」中投顧問冶金行業研究員苑志斌對本報記者說,核電是解決能源供應緊張的一個有效方式,一旦原料受控,將會極大地影響我國核電產業的發展。
國內
壟斷式開發
世界上主要的鈾礦出口大國有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納米比亞、加拿大、尼日、南非、馬拉威、俄羅斯以及澳大利亞等。申銀萬國的一份研報指出,2011年,中國95%的鈾進口來自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納米比亞和澳大利亞4國。
鈾礦進口來源的相對集中也增加了中國發展核電的隱憂。申銀萬國研報稱,中國應該加強與其他鈾資源出口大國的合作,加強從非洲獲取鈾資源進口。在與各個鈾資源進口目標國建立良好國際關係的同時,通過在全球進行鈾資源戰略布局,獲取當地的鈾權益,並與當地開展整條鈾資源產業鏈以及其他能源領域的國際合作。
有專家稱,中國曾提出要達到鈾礦自給率40%以上的目標。但從現有各方情況來看,這一目標仍然任重而道遠。
「我國鈾資源儲量並不豐富、以小型礦為主,而且品位大都較低,客觀上限制了我國鈾資源供應。」苑志斌說,另一方面,由於中國對鈾資源開採資質的限制,導致鈾資源勘探和開採隊伍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開採技術的提升,從而對鈾資源供應的提升有所限制。
中核集團是中國國內唯一具有鈾礦開採權的企業,石油、煤炭等其他礦產的開採權則分屬於其他能源企業。根據目前中國鈾礦的探明資料,鈾礦往往與其他礦種伴生,這就使得鈾礦的開採更增添了一些不確定因素。
據本報記者了解,中石化集團曾經在勘探石油的過程中發現了一些鈾礦,但卻沒有開採資質,只有與具有鈾礦開採資質的中核集團合作,中石化才能將自己礦區裡發現的鈾礦開發出來,並獲得經濟效益。
對於中核集團獨家壟斷鈾礦開發的現象,苑志斌分析說,由於鈾礦開採過程中會釋放出大量的放射性元素,而且鈾資源有其戰略意義,以及特殊用途,因此鈾礦開採資質現在還不具備放開的條件,至少目前的監管體制和技術條件無法滿足。
不過,「當前可以採用合作模式先引進部分資金,待各項條件完善再逐步放開相關資質。」苑志斌說。
其實,中核集團已經開始與國內其他能源企業合作,打算共同開發鈾礦。今年5月22日,由中核集團與中石化集團合資成立的中核石化鈾業有限公司正式掛牌成立;另據媒體報導,中核集團還在與神華集團、中石油集團等企業就鈾礦開發的合作進行協商,尋求更多的鈾礦投資合作。
不過,「鈾礦山建設一般需要10年以上的周期,」中核集團顧問李玉倫說,「即使幾年內中國國內鈾礦勘查有新的重大發現,也難以在短期內大規模供應市場。」
求解
海外投資鈾礦破局
因此,利用海外鈾礦還將是中國鈾礦消費的主要來源。利用海外鈾礦的途徑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通過貿易進口,一種則為在海外投資礦山。
通過貿易進口就要承受鈾價不斷上漲的壓力。公開資料顯示。2001年,國際鈾(三氧化八鈾)的價格是每磅10美元左右;到2013年年初,國際鈾的價格已上漲至每磅54.99美元左右。
在海外投資礦山也並不容易。一些跨國公司早已控制了全球較優質的鈾礦資源,作為後來者的中國公司,要在發達國家收購鈾礦的難度非常大,而在欠發達國家投資礦山的風險又比較大。
中核集團總經理助理曹述棟此前對記者表示,中核集團正在積極推進在海外的鈾礦開發,只要有機會,就會爭取。
中廣核集團也先後在澳大利亞、哈薩克斯坦等鈾礦資源大國收購鈾礦。
但海外收購的鈾礦開發並非一帆風順,除了當地政治、經濟環境的變化,還有可能遇到鈾礦產出不高,不具備開採經濟性等問題。
中核和中廣核兩大集團在海外的首個也是唯一一個實現鈾礦商業化運營的是中核集團在尼日的阿澤裡克鈾礦項目。
該項目於2008年7月正式動工,2011年3月進入試生產運行。歷經4年多的建設和試生產,才在去年10月首次進入商業運營階段,使中國企業海外鈾資源商用實現「零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