鈾礦內壟斷外依賴 中國核電發展存隱憂

2020-11-26 第一財經

隨著國內核電重啟,中國對核電主要原料——鈾的需求也將越來越大。鈾礦的對外依存度也在迅速提高,而且對外依存度與石油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與石油不同的是,國內開發鈾資源的情況更加封閉和壟斷,中核集團是國內唯一一家具有鈾礦開採資質的企業;另一方面,與石油企業海外經營逐漸成熟相比,中核集團在海外的鈾資源商用直到去年10月才實現「零的突破」。

與國際油氣交易相對公開透明不同,國際鈾資源的勘探開發、貿易物流等並不十分透明,一旦對外依存度畸高,中國核電發展的不確定性將大大增加。

貧鈾

對外依存度加劇

儘管全球核能發電量已連續兩年下滑,但中國發展核電的步伐並未就此停住。隨著《核電安全規劃(2011-2020年)》和《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2011-2020年)》的發布,中國核電建設已經於去年年底正式重啟。

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核電發展最快的國家;與此同時,也將成為鈾礦需求最多的國家。

2013年BP能源統計年鑑數據顯示,去年,中國是世界上新增核能發電量最大的國家,新增量達到110億千瓦時,增幅為12.5%。據新華網報導,中國目前在運核電機組17臺,裝機容量1476萬千瓦,在建核電機組28臺,是世界上在建核電規模最大的國家。

中國各大核電企業都對核電發展的前景充滿信心。國家核電技術公司董事長王炳華今年4月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中國都將是全球最大的核電市場。

中國目前正在運行的核電裝機容量為1250萬千瓦,按相關規劃,到2015年,核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4000萬千瓦;到2020年,核電的規劃裝機容量則將進一步提高至5800萬千瓦,在建3000萬千瓦。

另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預測,2011~2035年間,世界淨增核電裝機容量2.39億千瓦,其中1.14億千瓦來自中國,中國淨新增的核電裝機容量佔到了世界的近一半。

巨大的核電發展需求與羸弱的鈾礦自給情況形成了較大反差。

國際核能理事會(WNA)的統計數字顯示,2010年中國鈾產量只有827噸,供需缺口為1153噸,供需缺口與消費之比即對外依存度達58.2%,遠遠無法滿足市場需求。

從現在的發展趨勢來看,鈾礦的對外依存度將超過石油。當前中國石油的對外依賴度約為60%,預計到2015年會上升到65%。而WNA預測,中國的鈾礦供需缺口將在2015年達到6350噸,對外依存度則將上升至 88.2%。

「鈾資源對外依存度的上升使得我國發展核電的話語權下降,極易受到其他國家經濟、政治波動的影響。」中投顧問冶金行業研究員苑志斌對本報記者說,核電是解決能源供應緊張的一個有效方式,一旦原料受控,將會極大地影響我國核電產業的發展。

國內

壟斷式開發

世界上主要的鈾礦出口大國有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納米比亞、加拿大、尼日、南非、馬拉威、俄羅斯以及澳大利亞等。申銀萬國的一份研報指出,2011年,中國95%的鈾進口來自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納米比亞和澳大利亞4國。

鈾礦進口來源的相對集中也增加了中國發展核電的隱憂。申銀萬國研報稱,中國應該加強與其他鈾資源出口大國的合作,加強從非洲獲取鈾資源進口。在與各個鈾資源進口目標國建立良好國際關係的同時,通過在全球進行鈾資源戰略布局,獲取當地的鈾權益,並與當地開展整條鈾資源產業鏈以及其他能源領域的國際合作。

有專家稱,中國曾提出要達到鈾礦自給率40%以上的目標。但從現有各方情況來看,這一目標仍然任重而道遠。

「我國鈾資源儲量並不豐富、以小型礦為主,而且品位大都較低,客觀上限制了我國鈾資源供應。」苑志斌說,另一方面,由於中國對鈾資源開採資質的限制,導致鈾資源勘探和開採隊伍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開採技術的提升,從而對鈾資源供應的提升有所限制。

中核集團是中國國內唯一具有鈾礦開採權的企業,石油、煤炭等其他礦產的開採權則分屬於其他能源企業。根據目前中國鈾礦的探明資料,鈾礦往往與其他礦種伴生,這就使得鈾礦的開採更增添了一些不確定因素。

據本報記者了解,中石化集團曾經在勘探石油的過程中發現了一些鈾礦,但卻沒有開採資質,只有與具有鈾礦開採資質的中核集團合作,中石化才能將自己礦區裡發現的鈾礦開發出來,並獲得經濟效益。

對於中核集團獨家壟斷鈾礦開發的現象,苑志斌分析說,由於鈾礦開採過程中會釋放出大量的放射性元素,而且鈾資源有其戰略意義,以及特殊用途,因此鈾礦開採資質現在還不具備放開的條件,至少目前的監管體制和技術條件無法滿足。

不過,「當前可以採用合作模式先引進部分資金,待各項條件完善再逐步放開相關資質。」苑志斌說。

其實,中核集團已經開始與國內其他能源企業合作,打算共同開發鈾礦。今年5月22日,由中核集團與中石化集團合資成立的中核石化鈾業有限公司正式掛牌成立;另據媒體報導,中核集團還在與神華集團、中石油集團等企業就鈾礦開發的合作進行協商,尋求更多的鈾礦投資合作。

不過,「鈾礦山建設一般需要10年以上的周期,」中核集團顧問李玉倫說,「即使幾年內中國國內鈾礦勘查有新的重大發現,也難以在短期內大規模供應市場。」

求解

海外投資鈾礦破局

因此,利用海外鈾礦還將是中國鈾礦消費的主要來源。利用海外鈾礦的途徑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通過貿易進口,一種則為在海外投資礦山。

通過貿易進口就要承受鈾價不斷上漲的壓力。公開資料顯示。2001年,國際鈾(三氧化八鈾)的價格是每磅10美元左右;到2013年年初,國際鈾的價格已上漲至每磅54.99美元左右。

在海外投資礦山也並不容易。一些跨國公司早已控制了全球較優質的鈾礦資源,作為後來者的中國公司,要在發達國家收購鈾礦的難度非常大,而在欠發達國家投資礦山的風險又比較大。

中核集團總經理助理曹述棟此前對記者表示,中核集團正在積極推進在海外的鈾礦開發,只要有機會,就會爭取。

中廣核集團也先後在澳大利亞、哈薩克斯坦等鈾礦資源大國收購鈾礦。

但海外收購的鈾礦開發並非一帆風順,除了當地政治、經濟環境的變化,還有可能遇到鈾礦產出不高,不具備開採經濟性等問題。

中核和中廣核兩大集團在海外的首個也是唯一一個實現鈾礦商業化運營的是中核集團在尼日的阿澤裡克鈾礦項目。

該項目於2008年7月正式動工,2011年3月進入試生產運行。歷經4年多的建設和試生產,才在去年10月首次進入商業運營階段,使中國企業海外鈾資源商用實現「零的突破」。

相關焦點

  • 中國打破國外核電技術壟斷!
    中國打破國外核電技術壟斷!>據「中核集團」微信公號,11月27日00時41分,華龍一號全球首堆——中核集團福清核電5號機組首次併網成功,發出第一度電。這標誌著中國打破了國外核電技術壟斷,正式進入核電技術先進國家行列,這對我國實現由核電大國向核電強國的跨越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進一步增強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華龍一號的信心。
  • 《中國核能發展報告》(2018)藍皮書發布 未來核電發展前景看好
    在前不久舉辦的2018中國核能可持續發展論壇上,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發布的《中國核能發展報告》(2018)藍皮書顯示,截至2017年年底,我國在運核電機組達到37臺,裝機規模3581萬千瓦,位列全球第四;發電量2474.69億千瓦時,佔全國總發電量3.94%,位列全球第三。機組運行安全穩定,總體運行業績指標優良。
  • 華龍一號全球首堆併網成功,中國正式打破國外核電技術壟斷!
    中核集團表示,這標誌著中國打破了國外核電技術壟斷,正式進入核電技術先進國家行列,這對我國實現由核電大國向核電強國的跨越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進一步增強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華龍一號的信心。了解華龍一號華龍一號是中核集團研發設計的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三代壓水堆核電創新成果。
  • 剛剛,中核華龍一號成功併網發電:中國打破國外核電技術壟斷
    據「中核集團」微信公號,11月27日00時41分,華龍一號全球首堆——中核集團福清核電5號機組首次併網成功,發出第一度電。經現場確認,該機組各項技術指標均符合設計要求,機組狀態良好,為後續機組投入商業運行奠定堅實基礎,並創造了全球第三代核電首堆建設的最佳業績。
  • 核電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
    6月1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考察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並要求核電裝備「要在國際市場樹立中國製造新形象」,在參觀中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明確提出,我國未來要大規模發展核電。我們不妨看看核電在歷史上走過的路。能源危機誘發核電擴張核能來源於核反應時原子核釋放的能量。1942年12月2日美國芝加哥大學成功啟動了世界上第一座核反應堆,產生可控的核裂變鏈式反應。
  • 兒童教育引爆娛樂機器人市場,但高潮之中隱憂仍存
    高潮之中隱憂仍存AI教育一直是一個飽受爭議的話題,這點也在娛樂機器人身上有所體現。在教育方面,娛樂機器人產品依然面臨著多方面的問題。最後,娛樂機器人發展中存在的倫理問題,也不容忽視。由於娛樂機器人針對的用戶主要是兒童, 兒童又容易在機器人的陪護中,對機器人產生心理依賴,進而影響兒童的心理健康成長。因此,對機器人企業來說,怎樣解決倫理問題也是它們需要思考的。同樣,機器人教學中的語音互動、教學內容問題也不容忽視。而在解決教育問題的路上,機器人企業還需要多下功夫。
  • 2020年中國核電閥門行業市場現狀及發展前景分析 未來市場規模突破...
    前瞻依照上述邏輯測算,2013年中國核電閥門需求量為3.32萬臺,其中2018年為近年最高,達到13.26萬臺。通過數據發現,核電閥門需求量與中國核電投資額的變化基本一致,這也說明核電閥門新增需求行業發展嚴重依賴上遊核電公司。  從政策規劃及低碳約束的角度看,中國核電項目依然存在較大缺口,年需新增開工量約8臺機組。
  • 2020年核電的現狀和發展趨勢 - 中國核電行業現狀調研與發展趨勢...
    我們中國是一個極度貧鈾國,已經探明的鈾量僅有約10萬噸,這個嚴重不足的,截至**國內的核電廠仍依靠部分進口鈾來發電。其他國家如果不發展核電的話,我們可以大量採購鈾燃料存下來。另外核電是一個清潔能源,在發電的過程中不生產二氧化碳,而截至**國內大部電力是採用火電,大概計算一下,我國的火電廠每年生產的二氧化碳,平分給國內的每個人,每年約全60噸二氧化碳,比一個人喝的水還要多的多,想一想是多麼可怕的事。
  • 中國核電抱團走出去呼聲再起:三巨頭誰都不理誰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採訪的10餘名核電企業在任和退休的中高層、能源主管部門官員以及業內專家,對此意見不一。  「我認為南北車整合的模式是值得核工業借鑑的。」一位受訪者對本報說。另外,他們中有人說,傳言政協正在討論關於核工業資源整合的事宜。不贊同該模式的受訪者則向本報表示,「這是一種壟斷的模式,不利於我國核能在外競爭。」
  • 液氨:短線堅挺 長線市場存隱憂
    但由於國外低價貨源的衝擊,長線市場存隱憂。」湖南海博化工董事長劉春新說。   開工率低位   液氨價格去年8月份時還在2600元左右運行,此後一路上漲,10月中旬突破3000元大關,之後一直在3000元以上高位運行。「這輪液氨價格漲幅較大,開工率低是價格大漲的最主要原因。」
  • 中國核電發展迅速,有望於2030趕美
    2011年發生的福島核事故,對世界核電發展造成了巨大的影響 日本原子工業論壇高級專家中杉秀夫說 相比之下,自災難以來,中國已經啟動了約30座新反應堆。俄羅斯和印度的核電站處於計劃階段或正在建設中,這將使核電站的產能翻番。這三個國家正在開發下一代核技術,並且正在研究中的研究堆和原型裝置過多。 北京在迅速發展國內市場的同時,正在向面臨電力短缺的發展中國家銷售核電設備。
  • 《中國核能發展報告(2020)》發布,我國能源體系中核電優勢凸顯
    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發布《中國核能發展報告(2020)》,我國能源體系中核電優勢凸顯謝文川 6月16日,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發布核能發展藍皮書《中國核能發展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中國核能發展報告藍皮書首席專家王毅韌表示,2019年,海陽核電2號、陽江核電6號、臺山核電2號三臺核電機組投入商運。其中,海陽2號機組投入商運,標誌著我國AP1000三代核電自主化依託項目全面建成。臺山2號機組投入商運,標誌著中法兩國最大能源合作項目全面建成。
  • 逐條批駁《核電將毀滅中國》:為何中國一定要發展核電
    而且,以投資建設核電項目來調整能源結構的不光是中國,從國際核電市場需求看,共有72個國家已經或正在計劃發展核電。其中,也包括美國。美國正在建造4臺AP1000機組。對於這篇網文中更多的荒謬之處,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今日推薦來自「核電那些事」微信公眾號(hediannaxieshi)的一篇文章——《如果核電毀滅中國,為何中國還要堅持發展核電?》,該文今天剛剛新鮮出爐,系統闡述了中國堅持發展核電的理由。
  • 2020年核電市場需求分析與發展趨勢預測 - 中國核電行業現狀調查...
    >  第一節 中國核電技術的發展    一、我國核電技術發展概述    二、核電標準體系建設加快    三、能源局全面啟動核電安全技術研發    四、「中國造」第三代核電技術發展分析    五、我國三代核電機型競爭趨勢預測分析  第二節 中國核電技術進展狀況分析    一、哈電機核電輔機製造技術獲重大突破
  • 如果中國不發展核電
    核電發展緩慢,造成10年間採礦一項就多死6000人當然了,核電所需的原料——鈾也是需要開採的,鈾礦開採也會死人,但是發同樣數量的電,開採鈾礦的死亡人數是煤礦的26.5%(參見《中國煤電和核電的環境影響與健康風險比較》)。也就是說,如果中國的核電發展10年前就達到佔發電比例20%,那麼光採礦一項就可以少死人6000人左右。
  • 2018年中國核電行業發展現狀和發展前景 核電進入積極快速發展期...
    目前我國核電利用水平顯著低於世界均值,截至2018年,全球核電裝機/發電量在總裝機/發電量中佔比為7%、10%,我國僅為2.4%、3.6%,伴隨三門核電等三代核電機組相繼投運,我國核電產業迎來快速發展期,雖然居民對核電建設有著多種擔心,但未來隨著技術提升和居民意識的轉變,中國核電行業仍擁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 什麼才是中國核電發展的正途?
    值得注意的是,徐大堡核電站原計劃6臺機組均選用美國AP1000核電機組,這其中的變化可以說是中國引進和發展三代核電技術的縮影。俄羅斯VVER核電機組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已經在中國落地,田灣核電站1-4號機組均是VVER系列,具體型號是稍老一些的AS-91型(V-428)和AS-91改進型(V-428M)。
  • 打破外國壟斷 實現「中國創造」
    2000年,碩士研究生剛畢業的他被江蘇重視科研的氛圍吸引,來到南京,加入了時任江蘇省建築科學研究院建材所所長、如今已是中國工程院院士繆昌文的團隊,正式踏上混凝土外加劑的研究之路。混凝土外加劑是能夠顯著改善混凝土性能的化學物質,對提升混凝土強度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國混凝土用量一直很大。但2000年以前,國內混凝土外加劑的市場一直被外國公司所壟斷,且價格奇高。
  • 觀察丨聚焦核電安全發展 服務能源改革大局
    聚焦核電安全發展 服務能源改革大局——中國電機工程學會核能發電分會2020年會觀察中國電力新聞網記者 牛偉 通訊員 張雨佳  「我國建立了較為完整、自主的核燃料循環產業鏈,率先實現由二代向三代核電技術的跨越
  • 中國核電產業自主創新不斷突破 世界發展最快
    11月15日中核集團發布會現場 攝影:黎萌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黎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核能由小到大、由弱到強,鑄就了可持續發展的堅實基礎。目前,中國擁有以「華龍一號」為代表的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具備年產8-12臺套核電主設備的製造能力,僅中核集團就擁有同時建造40餘臺核電機組的能力。11月15日,中核集團舉行改革開放40周年新聞發布會。中核集團董事長餘劍鋒表示,中國核電的發展始終秉持開放發展的理念,中國既是目前世界上核電產業發展最快的國家,同時也是進口核電規模最大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