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7日訊,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家有失能老人的現象越來越普遍,而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就醫問題也困擾著一個個家庭。去年7月,經國家衛計委審批,豐臺區率先開展試點,由醫生為老年人上門提供及時、貼心的醫療服務。
在今年3月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衛計委主任方來英表示,目前北京市正在試點推廣居家養老家庭醫生籤約服務,計劃在今年年底之前,讓老年人、失能老人、殘疾人士、兒童和孕產婦在內的五類特殊人群,家庭醫生籤約率提高到90%,享受到更好的家庭醫生服務。
「家庭醫生」,真的來了。
夜裡4點多接到病人電話「王奶奶,我們又來啦!今天您氣色可真好!」長辛店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科醫生郭文娟,一大早就和同事一起來到李家峪村,第一站就到了王奶奶家。作為最早的一批「家庭醫生」之一,她負責李家峪村5戶家庭老人的健康保障服務。
今年85歲的王奶奶,因腦出血已經臥床4年多了。「我媽這兩天吃得有點兒少,腹部還挺硬,按上去她含含糊糊地說疼,感覺有點兒漲肚……」王奶奶的女兒、52歲的楊守英和郭大夫交代了母親的情況。「我看問題不大,可能是血管有點兒亢進……」郭文娟按壓王奶奶的腹部檢查了下:「這兩天多給吃點兒菜,打成糊糊,老人要是特別不想吃就別緊喂,她基本不能動,營養消耗得少,吃得太多、負擔過重反而不好。」
「你把手放在老人肚臍處,順時針按摩,這一兩天清理了大便後再按按老人的肚子,問問老人還疼不,要是還疼你就給我打電話。」郭大夫給老人測量了血壓、血糖、心電圖、血氧飽和度,基本上都在正常範圍內。「那我們就放心了,真是太謝謝你們了。」楊守英拉著郭文娟的手連連感謝。
為了照顧老人,自己4年多來只在外面住過一晚;去張家口參加一個親戚的婚禮,當天半夜姐姐的電話就追過去了,老母親不肯吃飯……楊守英說,她最怕的就是老人生病。「以前有一次我發現母親的耳朵裡溼乎乎的,趕緊把老公叫回來送母親去醫院,母親失能身體特別沉,我根本抱不動,得我老公先把母親抱到院子裡放到輪椅上,推到車邊再抱上車……我母親還暈車,結果折騰了半天一檢查,就是中耳炎。」
有了「家庭醫生」,楊守英感覺有了主心骨,「家庭醫生」特別負責,有一次早晨6點多就上門診療了。「每兩周上門一次,有什麼事情,打電話一問,大夫特別認真地給講解,還及時上門問診。」楊守英回憶說,去年年底,有一天夜裡4點多老人突然暈了,她趕緊給郭大夫打電話。
「當時我在電話裡詳細了解了情況,得知老人昨晚沒吃晚飯,還吃了降糖藥,應該是因為低血糖才暈過去的,我就讓家人趕緊給老人衝了點兒白糖水,先餵下去看看效果。」郭文娟回憶說,半個小時後我又打電話,得知老人已經好了,「我們還有點兒不放心,第二天早晨6點來鍾又接上護士,上門給老人家抽血化驗。」
「老人去趟醫院太難了,臥床以後幾乎就沒做過正規的化驗,」楊守英說:「現在大夫經常上門檢查,老人各項指標都正常了,精神也好多了。」
插胃管不用全家總動員了下午2點,右安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養結合科科長張輝拎起20來斤重的多功能出診一體機,和同事一起巡診。他們負責右安門社區內50多戶家庭的老人的健康養老服務。
63歲的賈大爺靜靜地躺在臥室床上,鼻子插著胃管。2008年,賈大爺腦梗塞半身不遂,到了2015年10月二次腦幹梗塞,徹底癱瘓在床上了,吃飯靠胃管,排尿靠尿管。
兒子媳婦每天忙於工作,照顧賈大爺和3歲小孫女的重任幾乎都壓在了老伴兒李大媽身上。李大媽說,最怕的是老伴兒出點兒狀況,需要上醫院。「家裡的樓是老式樓房,電梯和居室還差半層臺階,以前半身不遂的時候還能攙著弄輪椅上抬下去,現在徹底癱瘓了,下去就得用擔架,太難了。」李大媽說。
「來,大爺,咱們測測血壓!」張輝拍拍賈大爺的肩膀,「血壓109/72,血氧98,心率有點兒低,46,血液循環慢……」張輝看了測量結果,調整了一下賈大爺的用藥,讓王大媽方便的時候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去開藥。
去年8月,賈大爺成為右安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居家上門醫療服務的首批受益者。「因為常年臥床,當時老伴兒骨瘦如柴,背部發紅,臀部的皮膚明顯潰爛,髖關節、踝關節等緊貼床的地方也有潰爛。」李大媽說,家裡人也不知道該怎麼辦,送老爺子去醫院又不現實。恰在此時,家庭醫生上門了。人家大夫一看就知道是壓瘡,還推薦了寬街中醫院的「紅紗條」,敷了沒多長時間就好了。
「以前有點兒毛病我們就得住院,老賈這狀況天天跑醫院是不能的,一住院就得花好多錢,光護工費一天就得200來塊錢。」李大媽說,賈大爺的胃管和尿管得每月定期更換,以前每次都得全家總動員,尤其是胃管,老爺子以前一難受伸手就給拔了,就得重新上醫院。「有了家庭醫生,這些在家就解決了,上次老賈把胃管拔了,我給張大夫打了個電話,很快人家就上門來給插上了。」
服務:五類人群三種疾病可申請醫生上門據了解,豐臺區目前在方莊、右安門、宛平、西羅園、豐臺、蒲黃榆、長辛店鎮7個地區的7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醫養結合居家養老服務試點。這7個地區的高齡、重病、失能、部分失能以及計劃生育特殊困難家庭等行動不便或確有困難的老年人都可申請醫養結合居家養老服務。
患者或家屬向所屬轄區居(村)委會提出家庭衛生服務申請,由居(村)委會人員聯繫所屬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並根據患者的個人及家庭情況共同進行家庭衛生服務可行性評估。對符合家庭衛生服務條件的患者,需要籤訂「居(村)委會-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老年患者」三方家庭衛生服務協議書,提供服務。
根據患者的病情確定家庭衛生服務類型,主要有三種:「治療型」,診斷明確需要在家裡進行治療及疾病相關護理的患者,比如輸液治療;「康復型」,出院後恢復期仍需繼續康復治療的患者,比如腦血管疾病患者;「舒緩照顧型」,主要針對臟器衰竭、生活不能自理者以及疾病晚期、需進行支持療法的患者;比如更換胃管和尿管等。
按照不同類型,醫療團隊每周或每兩周定期上門巡診,並在患者出現特殊情況時隨時上門診療。除了對應的醫療服務項目外,還將提供健康指導服務,包括壓瘡預防護理指導、跌倒預防及居家照料指導、燙傷預防指導、窒息風險預防指導、慢病健康管理、用藥指導、飲食指導等。
聲音:上門醫療能不能收費採訪中記者發現,社區醫生上門仍面臨4大難題:醫療服務力量不足、無法為老人送藥上門、存在醫療糾紛隱患,還有就是資金來源渠道不暢。比如資金問題,目前試點情況看,社區居家老年人家庭衛生服務主要服務於高齡、計生困難、低保等家庭中不能自理和半自理老人,不收取老人的服務費用,豐臺區採取的措施是平均每次上門服務補貼100元,而該筆資金目前由財政支出。
依靠財政補貼能走多遠?市政協委員、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循證醫學中心主任方向華多年來一直關注社區衛生服務的問題,她建議儘早為居家上門醫療服務規範路徑,該給政策給政策,該收費就要收費,基層衛生服務人員在為老年居民提供上門康復護理時實行收費。方向華說,先期的調查發現,許多老年人和家屬表示願意負擔合理的上門服務的費用,「有的家屬就和我說,為什麼不能上門服務?我們願意出錢啊,老人下不來樓,簡單的檢查都做不了,吃藥都得估摸著來。」
方向華認為,隨著老年社會的到來,這樣的需求會越來越強烈,而按照現行的社區衛生服務模式,如果放開這樣的需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根本接不住。醫養結合居家養老服務是試點,但是全面推廣開來將面臨人員、資金等多方困難,而且基層衛生醫療服務已經處於滿負荷甚至超負荷狀態,不宜再增加其績效考核內的硬性指標。方向華建議,可以考慮將康復護理作為其服務的備選項目,在有條件、患者家屬需求大、呼聲高的社區先行開展,本著多勞多得的分配原則,在提供上門服務時收取一定的費用。鼓勵醫護人員提供入戶護理康復服務,在上門服務前對老年人的護理康復需求進行評估,確定收費的標準。「困難群體可以政府託底,普通人群要適當收費,儘早解決這部分人群的需求。」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孫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