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醫生服務上門豐臺區率先試點 五類人群三種疾病可申請

2021-01-09 北晚新視覺網

2017年4月17日訊,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家有失能老人的現象越來越普遍,而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就醫問題也困擾著一個個家庭。去年7月,經國家衛計委審批,豐臺區率先開展試點,由醫生為老年人上門提供及時、貼心的醫療服務。

家庭醫生服務上門  劉平 攝

在今年3月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衛計委主任方來英表示,目前北京市正在試點推廣居家養老家庭醫生籤約服務,計劃在今年年底之前,讓老年人、失能老人、殘疾人士、兒童和孕產婦在內的五類特殊人群,家庭醫生籤約率提高到90%,享受到更好的家庭醫生服務。

「家庭醫生」,真的來了。

夜裡4點多接到病人電話

「王奶奶,我們又來啦!今天您氣色可真好!」長辛店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科醫生郭文娟,一大早就和同事一起來到李家峪村,第一站就到了王奶奶家。作為最早的一批「家庭醫生」之一,她負責李家峪村5戶家庭老人的健康保障服務。

今年85歲的王奶奶,因腦出血已經臥床4年多了。「我媽這兩天吃得有點兒少,腹部還挺硬,按上去她含含糊糊地說疼,感覺有點兒漲肚……」王奶奶的女兒、52歲的楊守英和郭大夫交代了母親的情況。「我看問題不大,可能是血管有點兒亢進……」郭文娟按壓王奶奶的腹部檢查了下:「這兩天多給吃點兒菜,打成糊糊,老人要是特別不想吃就別緊喂,她基本不能動,營養消耗得少,吃得太多、負擔過重反而不好。」

「你把手放在老人肚臍處,順時針按摩,這一兩天清理了大便後再按按老人的肚子,問問老人還疼不,要是還疼你就給我打電話。」郭大夫給老人測量了血壓、血糖、心電圖、血氧飽和度,基本上都在正常範圍內。「那我們就放心了,真是太謝謝你們了。」楊守英拉著郭文娟的手連連感謝。

為了照顧老人,自己4年多來只在外面住過一晚;去張家口參加一個親戚的婚禮,當天半夜姐姐的電話就追過去了,老母親不肯吃飯……楊守英說,她最怕的就是老人生病。「以前有一次我發現母親的耳朵裡溼乎乎的,趕緊把老公叫回來送母親去醫院,母親失能身體特別沉,我根本抱不動,得我老公先把母親抱到院子裡放到輪椅上,推到車邊再抱上車……我母親還暈車,結果折騰了半天一檢查,就是中耳炎。」

有了「家庭醫生」,楊守英感覺有了主心骨,「家庭醫生」特別負責,有一次早晨6點多就上門診療了。「每兩周上門一次,有什麼事情,打電話一問,大夫特別認真地給講解,還及時上門問診。」楊守英回憶說,去年年底,有一天夜裡4點多老人突然暈了,她趕緊給郭大夫打電話。

「當時我在電話裡詳細了解了情況,得知老人昨晚沒吃晚飯,還吃了降糖藥,應該是因為低血糖才暈過去的,我就讓家人趕緊給老人衝了點兒白糖水,先餵下去看看效果。」郭文娟回憶說,半個小時後我又打電話,得知老人已經好了,「我們還有點兒不放心,第二天早晨6點來鍾又接上護士,上門給老人家抽血化驗。」

「老人去趟醫院太難了,臥床以後幾乎就沒做過正規的化驗,」楊守英說:「現在大夫經常上門檢查,老人各項指標都正常了,精神也好多了。」

插胃管不用全家總動員了

下午2點,右安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養結合科科長張輝拎起20來斤重的多功能出診一體機,和同事一起巡診。他們負責右安門社區內50多戶家庭的老人的健康養老服務。

63歲的賈大爺靜靜地躺在臥室床上,鼻子插著胃管。2008年,賈大爺腦梗塞半身不遂,到了2015年10月二次腦幹梗塞,徹底癱瘓在床上了,吃飯靠胃管,排尿靠尿管。

兒子媳婦每天忙於工作,照顧賈大爺和3歲小孫女的重任幾乎都壓在了老伴兒李大媽身上。李大媽說,最怕的是老伴兒出點兒狀況,需要上醫院。「家裡的樓是老式樓房,電梯和居室還差半層臺階,以前半身不遂的時候還能攙著弄輪椅上抬下去,現在徹底癱瘓了,下去就得用擔架,太難了。」李大媽說。

「來,大爺,咱們測測血壓!」張輝拍拍賈大爺的肩膀,「血壓109/72,血氧98,心率有點兒低,46,血液循環慢……」張輝看了測量結果,調整了一下賈大爺的用藥,讓王大媽方便的時候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去開藥。

去年8月,賈大爺成為右安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居家上門醫療服務的首批受益者。「因為常年臥床,當時老伴兒骨瘦如柴,背部發紅,臀部的皮膚明顯潰爛,髖關節、踝關節等緊貼床的地方也有潰爛。」李大媽說,家裡人也不知道該怎麼辦,送老爺子去醫院又不現實。恰在此時,家庭醫生上門了。人家大夫一看就知道是壓瘡,還推薦了寬街中醫院的「紅紗條」,敷了沒多長時間就好了。

「以前有點兒毛病我們就得住院,老賈這狀況天天跑醫院是不能的,一住院就得花好多錢,光護工費一天就得200來塊錢。」李大媽說,賈大爺的胃管和尿管得每月定期更換,以前每次都得全家總動員,尤其是胃管,老爺子以前一難受伸手就給拔了,就得重新上醫院。「有了家庭醫生,這些在家就解決了,上次老賈把胃管拔了,我給張大夫打了個電話,很快人家就上門來給插上了。」

服務:五類人群三種疾病可申請醫生上門

據了解,豐臺區目前在方莊、右安門、宛平、西羅園、豐臺、蒲黃榆、長辛店鎮7個地區的7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醫養結合居家養老服務試點。這7個地區的高齡、重病、失能、部分失能以及計劃生育特殊困難家庭等行動不便或確有困難的老年人都可申請醫養結合居家養老服務。

患者或家屬向所屬轄區居(村)委會提出家庭衛生服務申請,由居(村)委會人員聯繫所屬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並根據患者的個人及家庭情況共同進行家庭衛生服務可行性評估。對符合家庭衛生服務條件的患者,需要籤訂「居(村)委會-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老年患者」三方家庭衛生服務協議書,提供服務。

根據患者的病情確定家庭衛生服務類型,主要有三種:「治療型」,診斷明確需要在家裡進行治療及疾病相關護理的患者,比如輸液治療;「康復型」,出院後恢復期仍需繼續康復治療的患者,比如腦血管疾病患者;「舒緩照顧型」,主要針對臟器衰竭、生活不能自理者以及疾病晚期、需進行支持療法的患者;比如更換胃管和尿管等。

按照不同類型,醫療團隊每周或每兩周定期上門巡診,並在患者出現特殊情況時隨時上門診療。除了對應的醫療服務項目外,還將提供健康指導服務,包括壓瘡預防護理指導、跌倒預防及居家照料指導、燙傷預防指導、窒息風險預防指導、慢病健康管理、用藥指導、飲食指導等。

聲音:上門醫療能不能收費

採訪中記者發現,社區醫生上門仍面臨4大難題:醫療服務力量不足、無法為老人送藥上門、存在醫療糾紛隱患,還有就是資金來源渠道不暢。比如資金問題,目前試點情況看,社區居家老年人家庭衛生服務主要服務於高齡、計生困難、低保等家庭中不能自理和半自理老人,不收取老人的服務費用,豐臺區採取的措施是平均每次上門服務補貼100元,而該筆資金目前由財政支出。

依靠財政補貼能走多遠?市政協委員、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循證醫學中心主任方向華多年來一直關注社區衛生服務的問題,她建議儘早為居家上門醫療服務規範路徑,該給政策給政策,該收費就要收費,基層衛生服務人員在為老年居民提供上門康復護理時實行收費。方向華說,先期的調查發現,許多老年人和家屬表示願意負擔合理的上門服務的費用,「有的家屬就和我說,為什麼不能上門服務?我們願意出錢啊,老人下不來樓,簡單的檢查都做不了,吃藥都得估摸著來。」

方向華認為,隨著老年社會的到來,這樣的需求會越來越強烈,而按照現行的社區衛生服務模式,如果放開這樣的需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根本接不住。醫養結合居家養老服務是試點,但是全面推廣開來將面臨人員、資金等多方困難,而且基層衛生醫療服務已經處於滿負荷甚至超負荷狀態,不宜再增加其績效考核內的硬性指標。方向華建議,可以考慮將康復護理作為其服務的備選項目,在有條件、患者家屬需求大、呼聲高的社區先行開展,本著多勞多得的分配原則,在提供上門服務時收取一定的費用。鼓勵醫護人員提供入戶護理康復服務,在上門服務前對老年人的護理康復需求進行評估,確定收費的標準。「困難群體可以政府託底,普通人群要適當收費,儘早解決這部分人群的需求。」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孫穎

相關焦點

  • 大鵬社康「家庭醫生」騎行上門服務
    晶報訊(記者 陳碧霞 通訊員 吳康連 顏豔魁/文、圖)經過社區社康家庭醫生黃續業連續一周上門中醫理療,患了腰間盤突出的大鵬辦事處水頭社區86歲的張阿婆終於不用再臥床了,她逢人就誇社康家庭醫生好。 不用排隊取號,在家就能看病,這是包括張阿婆在內的大鵬辦事處轄區居民福利。
  • 豐臺家庭醫生配備便攜檢查儀 基本滿足慢病老人上門檢查功能
    2017年2月27日訊,「我母親這兩天腹脹得厲害……」今天上午,長辛店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郭文娟大夫接到居民電話後,立即帶著可攜式醫用多功能檢查儀,趕到了居家養老服務對象、癱瘓在床的85歲王景珍老人家,給老人檢查。
  • 北京擬規定六類人群可申請此類落戶
    北京擬規定六類人群可申請此類落戶 2021-01-10 07: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智慧家庭醫生專題報告:調研工作站落地進展,解決家醫服務五大痛點...
    重點在籤約服務的方式、內容、收付費、考核、激勵機制等方面實現突破,優先覆蓋老年人、孕產婦、兒童、殘疾人等人群,以及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和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等。  按照家庭醫生籤約的政府規劃,在2017年籤約服務覆蓋率達到30%以上,重點籤約人群覆蓋率達到60%以上;在2020年,將籤約服務擴大到全人群,基本實現家庭醫生籤約服務制度的全覆蓋。
  • 天津將建立全周期健康管理服務模式 提高家庭醫生籤約履約質量
    家庭醫生籤約服務工作是天津市深化醫改、推進分級診療的重要制度安排,通過長期籤約式服務,家庭醫生與居民建立「朋友式」醫患關係,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讓居民身邊多了一位可諮詢、可看診、可問藥、可交心的醫生朋友。
  • 全國多地將會有「網約護士」上門服務
    12月14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在官網公布了《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關於進一步推進「網際網路++護理服務」試點工作的通知》,明確進一步擴大試點範圍,各省(區、市)結合實際均可開展「網際網路+護理服務」試點工作。「網約護士」試點範圍進一步擴大「網際網路+護理服務」主要是指醫療機構利用在本機構註冊的護士,依託網際網路等信息技術,以「線上申請、線下服務」的模式為主,為出院患者或罹患疾病且行動不便的特殊人群提供的護理服務。此前,「網際網路+護理服務」試點省份僅有北京、天津、上海、江蘇、浙江、廣東。最新通知要求,其他省份原則上至少確定1個城市開展「網際網路+護理服務」試點工作。
  • 李滄區讓優質基層醫療服務「觸手可及」
    11月19日,在李滄區滄口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轄區居民周女士在向她的家庭醫生藍孝釧表示感謝時,發出了這樣的感慨。在過去幾年時間裡,藍孝釧已記不清經歷了多少次這樣的上門服務。放眼整個李滄區,像藍孝釧一樣的家庭醫生,以及如此精準、周到、貼身的「家人式」家庭醫生服務,早已經走進了千家萬戶,成為李滄基層醫療服務的「新常態」。自2016年在全市率先推進「家庭醫生籤約服務」試點工作以來,李滄區不斷強化重點、挖掘亮點,全面提高籤約服務質量和水平,擴大籤約服務覆蓋面。
  • 大美醫者候選人王樂:家庭醫生服務模式的「先行者」
    成都全搜索新聞網(記者 劉雨)6月28日報導 成都市青羊區草市御河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門診主任、家庭醫生團隊隊長、主治醫師王樂從事家庭醫生工作已經有12個年頭,他率先搞起了預約服務、籤約服務,把一對一的單個健康教育
  • 19日發布會 | 疫情防控 社區家庭醫生發揮前哨和網底作用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社區家庭醫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19日,在重慶市第56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上,渝中區上清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鍾宇表示,家庭醫生充分發揮疫情前哨和網底作用,入戶排查,對重點人群管理,追蹤發熱患者,用精確的手段和細緻的工作,打贏這場無硝煙的疫情防控戰。
  • 合肥積極推進智慧醫院建設 做實家庭醫生籤約服務
    兩周後,程大爺來了,當時複測血壓正常,他臉上露出了微笑,連稱治療效果好,並把他全家都籤訂了家庭醫生服務協議。從醫21年,今年42歲的楊華有一半的時間都在亳州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度過。自從2017年開展家庭醫生籤約服務後,楊華從一坐堂醫生轉變成家庭醫生,不僅認真給病人診斷病情,指導用藥,而且還和病人悉心溝通、交流,了解病人需求,和病人做朋友。
  • 衛健委舉行《關於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務體系的指導意見》發布會
    二、夯實基層網絡,發揮家庭醫生「健康守門人」作用   上海根據國家的要求,積極構建以家庭醫生制度為支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平臺的分級診療體系。全市已經形成246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01家分中心、724個社區衛生服務站、1162個村衛生室形成服務網絡,8700餘名全科醫生,組建近6000個家庭醫生團隊,籤約老年居民超過380萬,提供針對性健康管理、長處方、延伸處方、優先預約轉診、家庭病床、安寧療護等健康服務。
  • 孫東生親自帶隊赴上海市學習考察家庭醫生籤約服務等醫改工作
    上海市在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工作中,立足市情,求真務實,注重基礎工作,堅持穩中求進,醫改整體工作處於全國前列,家庭醫生籤約服務等工作得到國家充分肯定,並向全國進行推介,在醫聯體建設、藥品採購等方面也有很多值得學習借鑑的做法和經驗。  在家庭醫生籤約服務方面,上海市一是以漸進式改革為路徑。
  • 世界肝炎日|上海117家機構提供C肝抗體免費快篩服務
    今年,全市117家區疾控中心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愛滋病自願諮詢檢測點試點提供C肝抗體免費快速篩查、健康諮詢、診療轉介、跟蹤隨訪服務,部分區可進一步為抗體篩查陽性的患者提供C肝核酸檢測服務。2019年底,三種C肝直接抗病毒藥物(DAAs)已經納入醫保報銷目錄,價格降幅達80%以上,口服藥物3個月即可得到治癒。但是,慢性感染者疾病負擔沉重,規範化治療率低(近85%慢性B肝或C肝患者未得到有效治療),多數感染者(主要是C型肝炎)不清楚自身感染狀況。
  • 海口因公因私出國人員接種新冠疫苗可到這4個接種門診申請
    1月4日,海口發布《海口市因公因私出國人員新冠疫苗接種申請公告》,目前海口市已按省級要求開始新冠疫苗重點人群緊急接種,其中海口市因公因私出國工作及學習人員預約接種新冠疫苗,可到海口市秀英區海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4個接種門診申請。預約申請時間:2021年1月4日--15日,周一至周五8:30-12:00,15:00-17:30。
  • 擁有家庭醫生的好處真不少,你也可以有
    揚子晚報網5月18日訊  (通訊員 夏玲玲  記者 薛玲)    家庭醫生不僅可以成為居民的健康管家,行動不便者還可享受上門服務,不僅如此,家庭醫生還可根據籤約服務對象病情需要幫助預約區域醫聯體專家號源……5月19日是世界家庭醫生日,在南京市鼓樓區衛健委組織的「攜手家庭醫生,共築健康生活」大型廣場宣傳義診活動中,揚子晚報記者發現
  • 家庭醫生工作室標準化建設及服務效果研究
    家庭醫生制是以全科醫生為主要載體、社區為範 圍、家庭為單位、全面健康管理為目標,通過契約服務 的形式,提供連續、安全、有效、適宜的綜合醫療衛生 服務和健康管理的模式[1]。作為推進家庭醫生制的核心 力量,家庭醫生也將逐步成為居民健康、衛生服務、醫 療保險 ( 醫保) 費用的 「守門人」。
  • 智能汽車地圖應用試點開放申請
    ▲資料圖「以前可開展的基礎地圖工作有限,現在有資質的單位可以申請成為試點主體,在符合規定的前提下,可開展數據採集更新、數據傳輸服務研究、新型保密技術探索等試驗工作,同時可以與其他主機廠、地圖廠商、自動駕駛方案解決商
  • 家庭醫生全覆蓋 全市13家醫院加緊建設
    醫務工作者為邊遠鄉村貧困戶上門義診。(西安報業全媒體首席記者 李明 攝)「以前有個大病小痛,要跑到醫院排隊掛號看病,現在國家政策好,只要一個電話,家庭醫生就上門服務,真是太方便了。」當記者採訪的時候,家住雁塔區的楊芳俠老人說。今年70歲的楊芳俠老人家住蘭喬聖菲社區,因為患有高血壓和糖尿病,加之眼睛不好,電子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郭飛燕團隊得知情況後,定期上門為老人進行相關檢查。
  • 心理疏導幹預、送醫送藥上門 即墨北安衛生院為全區築起「心」防線
    北安衛生院送藥上門疫情期間,醫院按照即墨區衛健局和北安街道辦事處要求組織成立3支隊伍。作為全區唯一的公立心理疾病救治醫院,還充分發揮專業優勢,成立「綠絲帶」心理服務志願團隊和「孫先廣精神衛生」醫護團隊,分級分類地開展心理疏導、心理幹預、送醫送藥上門等服務,恪盡職守,多措並舉,為全區疫情防控築起堅實的「心」防線。
  • 掌上家庭醫生如「約」而至?新基層醫療的「造門神」運動來了
    一直以來,與歐美等以提供上門個性化服務為主的「私人醫生」不同,我國的家庭醫生一般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的醫生或鄉村醫生擔任。 轉變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模式、實行家庭醫生籤約服務、強化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功能,是本輪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重要任務,也是實現分級診療至關重要的一環,「網際網路+」正在為家庭醫生普及提供一種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