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全搜索新聞網(記者 劉雨)6月28日報導 成都市青羊區草市御河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門診主任、家庭醫生團隊隊長、主治醫師王樂從事家庭醫生工作已經有12個年頭,他率先搞起了預約服務、籤約服務,把一對一的單個健康教育,改為了分類別、分特點的一對多健康教育,組建了健康諮詢群。目前規範管理高血壓、糖尿病1500餘人,是居民心中的好醫生,也是成都市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入選成都榜樣。
轄區居民心中的「名醫」
2007年青羊區決定推行家庭醫生服務模式時,他不做住院部醫生,成為了一名家庭醫生。每天一到科室,他就像上了發條一樣忙碌起來,接診病人、詢問病情、答疑解惑,一樣也不會怠慢,謹慎的態度、專注的神情、關愛的話語,讓病人立刻就有了一種安全感、信任感。
作為一名家庭醫生,王樂手機24小時開機,隨時為市民提供諮詢。不論是街上掃地的清潔工還是省市級離退休幹部,他都一視同仁,猶如親人一般對待。
大福建營巷、小福建營巷和正府街的常住居民是王樂負責的對象,服務重點人群為慢性病人群和老年人。每天下午他都會去社區家訪,一個聽診器、一個血壓計,再加一個記錄本,就是他的基本裝備。發現疾病隱患後,王樂會建議他們去醫院做全面檢查,發揮自己的首診作用。
88歲的何惠芳婆婆曾在屋內摔了一跤,沒見外傷,只是一個勁喊疼,手足無措的家人第一個打了王樂的電話。王樂判斷老人可能骨折,並對接了骨科醫生。隨後在醫院檢查後發現,婆婆果然如王樂所說,已經骨折。因為「首診」處理得當,事後家人一直對他充滿感激。何婆婆的女兒費紹蓁說:「全家人不管哪個身體不舒服,總是先聯繫王醫生,去醫院該看什麼科,他都會指導。」
長期服務固定人群,王樂與居民已經不再是簡單的醫患關係。
2006年,王樂還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當住院部醫生時,就經常為當時已81歲的鄧婆婆看病,轉為家庭醫生後,鄧婆婆更是王樂服務的重點。鄧婆婆肺功能不好,最怕感冒,自2007年到2009年,家住石羊場的王樂,一接到婆婆感冒的電話,馬上騎著電瓶車趕來。因為照顧得當,3年內鄧婆婆都沒住過院。2009年鄧婆婆最後一次感冒,伴有心衰症狀。後來鄧婆婆去世,王樂像失去親人一樣難過。
家庭醫生服務模式的「先行者」
王樂是成都市最早的家庭醫生之一。作為家庭醫生的「先行者」,在他面前的家庭醫生道路是一種全新的醫療服務模式,這就意味著沒有可以借鑑的實例,所有的問題都必須自己探索解決,這些問題就像一座座大山擋在面前,他在一步步實踐中摸索著前進,付出了很多心血。凡是經過王樂管理的居民,不僅生活方式都得到明顯改善,其所患疾病的控制率和致殘率都大大的降低。
雖然家庭醫生的工作取得明顯的效果,但是,還有大量的慢病患者需要去篩查和管理。目前中國的高血壓患者已經超過兩億,怎樣提高工作效率是當前王樂及其團隊面臨的問題。預約服務、籤約服務、慢病自我管理小組、集中式健康教育、創建微信健康群等服務手段在王樂及其團隊中一一應運而生。
一般情況下一個家庭醫生可以管理300到500個重點人群,而他一個人卻管了1500個。別人都認為他管理的太多了,他卻樂呵呵的說不多不多,要是我們能夠把管理流程再梳理一下,管理做到更加規範化,每個人可以管理超過2000人。
有一天,63歲的劉阿姨端著一杯熱騰騰的開水走到王樂的面前,「王醫生喝點水吧,我在這裡觀察你三個小時了,你不停的在給大家說話,你一點水都沒有喝。你教我的養生之道我都記住了。你可也要注意身體啊。」王樂被眼前的一幕感動了,平時在工作中都是他去關心別人,沒想到在他關心別人的同時別人也在關心著他。等王醫生剛回過神來,劉阿姨又接著說,「我都叫我家親戚朋友不要找你看病了。」
話音剛落,王樂一下緊張了,「難道我做錯了什麼了嗎?」劉阿姨似乎看出了王醫生的緊張,安慰的說「我就是看你太累了,不忍心啊!」聽到這兒,王樂鬆了一口氣,笑著說:「劉阿姨放心,我還年輕累不著。」
這件事雖然已經過去許久,卻成為王樂在緊張工作之餘思考如何提高效率的「導火索」。回去後預約服務、籤約服務都被提上了日程,還把一對一的單個健康教育,改為了分類別、分特點的一對多健康教育,組建了健康諮詢群。目前不只是管理的好,還管理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