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大爺,天越來越冷了,您最近身體咋樣,在這住得還習慣嗎?有啥需要的您儘管跟我說!」冬日的西峽縣軍馬河鎮敬老院裡,一位年輕帥氣的小夥子正拉著湯丙照老人的手仔細詢問。這位年輕人名叫王樂,是該鎮孫門村剛剛連任的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而76歲的湯丙照是孫門村的孤寡老人、建檔立卡貧困戶。
考慮到湯丙照年紀大,身邊無人照顧,經王樂多次動員終於說服老人到敬老院安享晚年。老人剛住進敬老院,王樂就來看望他了,看到湯丙照的身體和精神狀況良好,王樂不禁露出欣慰的笑容。
「這十年來,王樂為村裡的事操碎了心,他把軍人的氣質和作風帶到工作中,思路清晰,執行力強,孫門村的明天大有希望!」提起王樂,孫門村老支書朱留寶讚不絕口。
2002年王樂應徵入伍,在部隊的兩年裡,先後被評為優秀新兵和優秀士兵,獲得連嘉獎和營嘉獎。由於表現突出,王樂光榮入黨,後任有線電話班班長。2004年退伍後,他在西峽縣中漂集團任職,憑藉出眾的才能,王樂從一名普通職員成長為擁有「年薪制」的部門經理,事業蒸蒸日上,家庭幸福美滿。
2010年2月,回老家過春節的王樂,遇到時任村黨支部書記朱留寶。「回來吧,村裡需要年輕幹部,是金子在哪都能發光!」老支書誠懇地邀請他回村工作。王樂對村子有著深厚的感情,經過一番思索,王樂辭去縣城的工作,回到了家鄉。
脫貧攻堅的春風吹進了山鄉的村村寨寨,王樂作為村裡的扶貧專幹,白天入戶調查了解情況,晚上認真學習研究政策,經常忙到凌晨兩三點。村裡有幾戶貧困戶,家裡有幾口人,致貧原因在哪,種了幾畝地,養了幾頭豬,享受哪些扶貧政策……王樂如數家珍。
「要不是黨的好政策,要不是有王樂這樣的好幹部,我們家現在還不知道是什麼光景呢!」脫貧戶李獻林感慨道。李獻林曾是讓王樂頭疼的「窮懶散」戶。李獻林早年喪母,和父親和弟弟相依為命,家裡只有幾畝薄地,窮困潦倒。
王樂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他先後十多次到李獻林家裡做思想工作,分析政策,制定幫扶計劃。考慮到李獻林一家三個「光棍」,需要個女主人來操持家務,而同村的劉遂珍丈夫去世多年,一個人含辛茹苦把女兒撫養長大,生活艱辛。如果這兩個人能走到一起,重新組成家庭,也是一件美事。王樂嘗試著介紹兩個人認識,重新燃起希望的李獻林一改往日的懶散,最終獲得劉遂珍的認可,2014年春在大家的祝福聲中兩個人結為夫妻。在各項扶貧政策的幫扶下,李獻林幹勁更足了,開始種植袋料香菇,日子逐漸好轉。
「到戶增收項目每年收益7500元,村生態護林員公益崗補助每月600元,閨女在一高上學享受教育扶貧補貼,媳婦和閨女吃藥都能報銷,加上低保和分紅,能享受到的政策我們一樣都沒落下。我一定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致富,不再給黨和政府添麻煩!」李獻林感激的話語中充滿著激情。2016年,他把香菇種植規模擴大到1萬袋,又利用空閒時間到鎮上打零工,一家人年底收入3.6萬元,順利脫貧摘帽。
在村民眼裡,王樂無疑是一名好幹部,然而在妻子眼裡,他卻是一個「不稱職」的丈夫。由於扶貧工作瑣碎繁忙,王樂經常十天半個月不能回家一趟,更沒有時間照顧妻子和女兒。付出總會有收穫,2019年王樂被評為南陽市優秀扶貧村黨支部書記。
繁榮農村經濟,發展產業是關鍵。經過多方考察調研,結合孫門村的實際情況,王樂瞄準了花椒種植產業。「我們將採用『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計劃種植花椒500餘畝。目前,已有3個村民小組、120餘戶自願加入合作社。前期正在進行土地平整、除草等工作,今年冬季就能栽植優質花椒樹苗。據初步估算,這項生態產業每年可為群眾帶來500萬元的收益,村民的好日子有指望了!」站在孫門村道岔組的山巔上,王樂對未來充滿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