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血的殘陽裡的烽火臺是整個長城的靈魂。長城是中國乃至世界古代建築史上的奇蹟,是中華民族悠久文明 的象徵,而山陰境內的長城則是山西境內明長城的代表,依山傍關,蜿蜒盤桓,猶如神龍騰飛,氣勢頗為壯觀。
整個東向長城塌毀嚴重,僅剩斷壁殘垣和數座敵樓。 在這裡可看到一個個土墩子,這就是土長城上古烽火臺的遺蹟。目前認定尚有27座烽火臺遺存。烽火臺之間的距離一般在 7~12公裡之間,規模約10米見方,高度約6~7米。
烽火臺主要是平面形狀為方梯形,少量為圓錐圓頂形。有的烽火臺整體保存較好,四壁基本完整,還遺留有少量包磚,壁面布滿大小不等的鳥類巢穴孔洞,有雨水衝刷形成的凹槽。有的烽火臺臺體有局部坍塌,壁面凹凸不平,大體輪廓清晰,臺下四周有臺基,已成緩坡狀,看不出原來的樣子。朔州境內烽火臺遍野,多為方形,圓形極為少見。
有的烽火臺約有五分之三的臺體及臺基被河水衝垮。有的烽火臺臺體有兩道大裂縫,從南面看整體呈「山」字形。有的烽火臺四壁基本坍塌,僅存面壁底部少許,臺體基本呈倒置漏鬥狀,臺基輪廓基本清晰,臺基之外有一周圍牆,已成淺壟狀。
夕陽映照下的烽火臺的壯美雄姿。其兇險,其壯觀,著實令人驚嘆!
長城從新廣武村曲折迂迴而上,大家可以看到已被剝去牆磚的黃土牆體,高約 8米,堅硬厚實。在正北的山坡上,有一敦實高大、氣勢非凡的圓柱體墩臺,高15米。近1米厚的包磚已被拆除,露出黃土,夯土層為碎石和山皮土混合物。
有的烽火臺臺體低矮,已成土堆,僅上部露出少許臺體壁面。 利用烽火、煙氣傳遞軍情最早見於《漢書》。可見早在漢朝,聰明的中國人就開始運用烽火光學原理來傳遞信息了。
這段土長城的山梁上聳立著兩座巨大的方形烽火臺。矗立在長城險要處的座座烽火臺,遙遙相望,前後呼應,雖經歲 月滄桑,雄姿依舊,如鐵打銅鑄一般。
這座烽火臺立於地勢高峻的猴兒嶺北坡山梁上,是廣武防線上的一座非常重要的偵望臺。烽火臺東、北、西三面為開闊平坦的桑乾河盆地,瞭望條件非常好,站在烽火臺之上,百裡烽煙盡收眼底。這座烽火臺位於長城外側附近,內可通過長城暗門 與長城守軍聯繫,外可作為單獨作戰堡壘阻擊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