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攻克青蒿素綠色規模化生產的關鍵技術

2020-12-06 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5月14日電(記者屈婷、董瑞豐)青蒿素等天然提取藥物因為來源特殊,一直很難像化學藥物那樣高效、大規模連續的生產。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獲悉,其研發的青蒿素綠色規模化生產工藝已成功應用,解決了制約相關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問題。

青蒿素是有效治療瘧疾的天然成分。我國科學家屠呦呦團隊將之從植物中成功提取出來後,相關藥物開發相繼開展。2005年,以青蒿素為基礎的聯合療法(ACT)被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為治療瘧疾的最佳方法。

中科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王慧研究員說,目前生產青蒿素主要是利用有機溶劑反覆浸提青蒿,再進行純化分離得到。其中,浸提步驟存在著選擇性低、溶劑損失嚴重的問題,純化分離過程則處理時間過長、能耗高,導致處理量有限,限制了產能。

據王慧介紹,如今科學家通過萃取過程強化、低溫結晶純化等新方法,替代了傳統萃取和層析柱分離,從而實現了大規模、精細化的處理。他們還引入了一種如毛細血管般的薄膜蒸發器,代替了傳統大口徑的蒸發釜,有效提高了溶劑的回收率,減少了能耗,從而更綠色環保。

中科院過程工程研究所所長張鎖江院士說,青蒿素的生產工藝大部分是間歇性的,此項技術解決了制約青蒿素規模化、連續化生產的關鍵技術及系統集成問題,不僅為青蒿素生產工藝綠色升級開闢了新路徑,也為其他天然產物的萃取分離工藝提供了有益借鑑。

目前,該工藝已成功轉化應用。作為首批應用的企業,河南省禹州市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江紅格說,生產運行的結果表明整套工藝運行穩定,溶劑回收率可達99.9%,能耗與傳統工藝相比降低43%,年產可達60噸。(完)

相關焦點

  • 中科院攻克青蒿素綠色規模化生產技術,溶劑回收率達99%
    中科院攻克青蒿素綠色規模化生產技術,溶劑回收率達99% 屈婷 董瑞豐/新華社 2019-05-14 11:51
  • 中科院發布二季度9項亮點工作,含青蒿素綠色規模化生產
    中科院發布二季度9項亮點工作,含青蒿素綠色規模化生產 「中科院之聲」微信公眾號 2019-08-01 18:07
  • 科學網—青蒿素實現常規化學方法高效合成
  • 我國科學家利用常規化學方法首次實現青蒿素的高效人工合成
    上世紀70年代,我國科學家首先發現「青蒿素」治療瘧疾,令全球醫學界歡欣鼓舞。但高興之餘,人們發現如何進行青蒿素的高效人工合成,形成規模化生產卻成了世界性的難題。幾十年過去了,各國科學家都努力破解難題卻見效甚微。由於天然植物中青蒿素含量很低,使得該藥生產成本很高,藥價昂貴。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每年感染瘧疾患者多達3至5億人,將近100萬人因缺乏有效藥物救治而死亡。
  • 屠呦呦拒絕宣傳「青蒿素精神」 引人反思
    有人前來說要給屠呦呦寫一本書,宣傳她具有的「青蒿素精神」,但這一提法被她堅決拒絕了。  獲得諾貝爾獎的屠呦呦,顯然並沒有如外界一樣表現得過於狂熱,相反,這位老人非常安靜從容。她不僅僅謙虛地表達了這是集體的榮譽、傳統中醫的榮譽,還拒絕了出書宣傳「青蒿素精神」的要求。可以說,這種拒絕宣傳「青蒿素精神」的做法,本身就是一種精神。
  • 我國科學家利用常規化學方法實現青蒿素高效人工合成 - 經濟參考網
    記者日前從上海交通大學獲悉,張萬斌教授領銜的科研團隊,歷時七年,經過無數次實驗,終於研發出一種常規的化學合成方法,首次實現了抗瘧藥物青蒿素的高效人工合成,使青蒿素可以實現大規模工業化生產,造福數億患者。  上世紀70年代,我國科學家首先發現「青蒿素」治療瘧疾,令全球醫學界歡欣鼓舞。
  • 瞭望|「小草」青蒿惠澤世界
    廣西融安一家青蒿素提煉加工企業培育的青蒿苗(4月13日攝) 崔博文攝/本刊青蒿素1972年,我國成功提取出青蒿素並研發成藥物。2015年,屠呦呦教授因此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青蒿素是治療瘧疾耐藥性效果最好的藥物,以青蒿素類藥物為主的聯合療法,也是當下治療瘧疾的最有效最重要手段。
  • 不屈的青蒿頑強的拼博
    不屈的青蒿頑強的拼博屠呦呦,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發現了抗瘧藥物青蒿素,攻克了一個世界性的健康難題,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2015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將在宇宙中遨遊的第31230號小行星命名為屠呦呦星。2016年,屠呦呦獲得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 無甲醛膠合板規模化生產關鍵 技術在京通過科技成果評價
    (記者徐建華)日前,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組織有關專家在京對徐州基石無醛人造板有限公司,東營市盛基環保工程有限公司聯合完成的「無甲醛膠合板規模化生產關鍵技術研究」項目的技術進行了科技成果評價,對產品進行了鑑定,認為該產品無甲醛膠黏劑、產品力學性能及甲醛釋放量達到同類產品的國際先進水平。
  • 識青蒿,而不知青蒿素!
    青蒿,遍布全國各地,南方用它做成餈粑或糰子,很多地方對它視而不見,因為太過普通了。青蒿葉,雖然普通,但屠呦呦卻喜歡它的寧靜,估計是屠呦呦對青蒿葉真正的熱愛,讓這位普通的中藥發揮到極致,也就自然而然發明了青蒿素。至此,明白了萬物存在自有理由,看似普通平凡的付出,往往蘊藏著真愛,造就了幸福。
  • 【虎嗅早報】屠呦呦團隊「青蒿素抗藥性」研究獲突破;李嘉誠基金會...
    新的一周來了,早上好~一早的消息——屠呦呦團隊的新突破來了@新華社【屠呦呦團隊放"大招":"青蒿素抗藥性"研究獲新突破】諾貝爾獎得主屠呦呦今天發布了重大科研新突破屠呦呦認為,解決「青蒿素抗藥性」難題意義重大:一是堅定了全球青蒿素研發方向,即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青蒿素依然是人類抗瘧首選高效藥物;二是因青蒿素抗瘧藥價格低廉,每個療程僅需幾美元,適用於疫區集中的非洲廣大貧困地區人群,更有助於實現全球消滅瘧疾的目標。
  • 新青蒿素類衍生物或可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
    青蒿素是從中藥青蒿(Artemisia annua L)中提取出的抗瘧有效成分,近年來的研究發現,青蒿素類藥物不僅在抗瘧方面有著出色的表現,同時也被報導具有一定的免疫抑制活性。 由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左建平研究員課題組領銜的研究團隊,通過體外免疫抑制活性篩選,發現了低毒高效的新型水溶性青蒿素類衍生物SM934。
  • 德國科學家利用菸草植物開發抗瘧藥物新方法
    天然青蒿素從野生青蒿中提取,產量低,成本高,大規模生產困難,因此貧困國家的病人很難獲得。德國馬普學會分子植物生理學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通過生物技術將青蒿基因轉移到多葉植物菸草中,大量生產青蒿素前體——青蒿素酸,以期降低抗瘧藥物的生產成本。該方法發表在近期的科學雜誌eLife上。      科學家們把這種菸草生產青蒿素酸的方法稱為「COSTREL」。
  • 屠呦呦向諾貝爾博物館贈書 記載青蒿素發現歷程
    包括2015年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在內的10位諾獎得主已陸續抵達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  諾貝爾獎頒獎典禮將於12月10日在斯德哥爾摩舉行,據了解,考慮到屠呦呦的年齡和身體狀況,並應屠呦呦本人請求,諾貝爾基金會「精簡」了屠呦呦的部分行程。  昨天上午,屠呦呦隨其他諾獎得主一同前往諾貝爾博物館,接受諾貝爾官網的簡短採訪。
  • 西姆歐成功入選昆藥集團青蒿素系列臨床研究合作夥伴
    屠呦呦團隊研究新突破引爆A股青蒿素概念昆藥集團已開展臨床試驗據新華社17日報導,針對近年來青蒿素在全球部分地區出現的「抗藥性」難題,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及其團隊經過三年多攻堅,在「抗瘧機理研究」「抗藥性成因」「調整治療手段」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 青蒿素抗藥性新突破,聽屠呦呦怎麼說
    文章關鍵詞:青蒿素
  • 微藻生產生物柴油規模化,或成現實
    最近,據《中國科學報》報導,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利用微藻規模化生產生物柴油的方法。微藻還具有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的能力,是生物燃料和生物材料的重要來源,在工業煙道氣處理和綠色能源方面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工業產油微藻是在缺氮脅迫的條件下的油脂積累過程,一直受到學界與工業界的密切關注。近十年來,已有數千篇相關文獻發表於國內外專業期刊,且諸多研究已取得進步。專家們認為,該產油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缺氮初期。
  • 青蒿素首次人工高效合成 昆明製藥接洽新技術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上海交大化學化工學院教授張萬斌領銜的科研團隊歷時7年,經過無數次實驗,首次以常規化學方法實現瘧疾治療藥物青蒿素的高效人工合成,可使青蒿素實現大規模工業化生產,其生產成本將大幅降低,預計兩到三年後將投放市場。  上述成果產業化進程可能比預期的要快,包括昆明製藥在內的多家涉足青蒿素產業的藥企均在與張萬斌教授接洽技術成果轉讓事宜。
  • 大參考:青蒿素衍生物紅斑狼瘡候選新藥進入II期臨床 概念股受關注
    6、歐洲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服務中心14日發布公告稱,受與地面基礎設施相關的技術問題影響,歐洲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伽利略系統的初始導航和計時服務暫時中斷。周邊市場鼓勵企業研發生產符合健康需求的產品,增加健康產品供給,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要作出表率。